文化的自觉与传播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ing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决定》,深感坚持文化的自觉,搞好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是对外宣传工作者所要承担的、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文化的自觉
  文化自觉是一种自主、自愿、自我、自动的努力和追求。毋庸回避,在我们过去及现有的体制下,各级地方及部门的工作多多少少带有一种指派性。但文化的构建及发展则不同,它从本质及运作手法上,应当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一种自主及自我的展现。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挖掘和梳理各自的文化基因和脉络,打造和弘扬各自的文化亮点和特色,构建和开发自己的文化产业和产品,提升和改善自己的文化层次和品位,例如利用历史文化名人、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提升地方及城市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形象,吸引大批海内外观光客及置业者,获取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收益。应当说,这都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表现。没有谁去下达什么硬性的指标或要求,而是真真切切地感到了一种内在的需要,也确确实实尝到了抓文化带来的甜头。
  文化自觉是一种自强、自信、自尊、自重的表现和行动。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各种资源及发展指数的人均占有上,与发达国家差距更为明显,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这就使得我们在过去很长时间及现在的日子里,缺乏自信,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自强、自尊和自重,这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现象。这其中文化的改变是至关重要的,这既是一种眼光,更是一种责任。近年来,我们国家挖掘和抢救各种文化遗产,扶植和推广各种民族艺术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地融入民族文化要素,在青少年中进行道德伦理的普及和教育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并收到了相当的效果,尽管做得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努力,但势头是好的。
  文化自觉是一种自如、自若、自娱、自乐的引导和培育。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于民间,受老百姓欢迎和喜爱,让人们充分享受和休闲的东西,它具有强大的政治及教育功能。有时文化展现出的是气势和豪迈,有时则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是寓教于乐,或者干脆就是娱乐,是人们的消遣、消费、欣赏和把玩的对象。但这种娱乐反映出很强的地域及民族的风格、特征及精神,是一种出自根脉的张扬和认同。如果每一个国民骨子里都能融入和释放出这些东西,相信这个民族是强大的。而这些并不能靠发号施令,而是要靠自觉,甚至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兴趣和执着。既然是消遣或消费,文化必然具有价值,甚至拥有庞大的利润和价值空间,这便出现了文化的交换及产业,这是不容小视甚至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部分。我们不能总甘于让西方人廉价地使用我们的工农业产品,而我们却用昂贵的付出去消费其影视、教育、体育等文化产品。需要强调的是,搞文化绝对不能像有些官员抓政绩那样,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要自如、自若,少些奢侈和浮躁,多些扎实和责任,要从基础及细微处抓起,不搞或少搞些形象及面子工程,更不能以牺牲环境及社会风气为代价。
  文化自觉是一种自律、自省、自问、自责的鉴别和度量。一方面,要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文化的自信,不能妄自菲薄,搞民族虚无主义;另一方面,又不能搞国粹主义,觉得我们什么都好,抱残守缺。对待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发扬其优秀的成分,又要剔除其 糟粕和落后的东西,以保持新鲜与活力。对于当前文化中出现的问题,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承认问题的存在,甚至对某些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也不能草木皆兵,处处设防,一有风吹草动便惊慌失措;要提高甄别和引导能力,对影响社会发展、稳定大局、毒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心灵健康的文化动向及垃圾,一定要坚决予以拒绝和清理,不能心慈手软;而对某些一时还拿不准的事情不要一上来就一棍子打死,急于下结论,可以放一放、看一看,允许调整和完善。
  文化自觉是一种开放、包容、保持、更新的态度和措施。不可否认,我们的传统文化经由封建文化传承、蜕变过来,带有一定的封闭性,但历史上封建文化也大量吸取了世界先进文化的精华并融汇其中,因而中华文化也具有相当的包容能力。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我们开始了与世界的对话和交流,我们接受和传递新鲜事物的速度之快、发生变化的范围之广令人称叹。但其中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即在开放中如何保持我们民族的特色。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走势上看,应当说包容有余而延续不足,为什么?历史上每一个封建王朝都必须要改变前朝的文化形态或方式,造成了文化上的割裂与残破,汉服绝不能延续到唐代,而唐装又不能成为宋服,一个朝代一个令。在这方面,有些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不管谁执掌政权,国家和民族所固有的文化习俗一定要维护和保持,不随便改弦更张。
  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底蕴和名片,同时又是文化产业及产品的资源和内涵,要让人们对其认识和了解,必须进行产业及产品的推广和营销,对外做传播,而这种传播本身就具有构建的意义。文化的传播与其他事物的传播具有共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必须把握规律,加大力度,注重效益。
  要突出个性化和差异性。文化既作为自主及自我的展现,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个性是文化的灵魂。在传播中只有抓住其个性化的东西,充分展示其特点或特色,才能吸引住人们的眼球,并对其产生兴趣。记得毛泽东评价河北的古城正定:“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一句话,把正定在文化上的特点揭示出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他的物质产品,共性的东西可能多一些,生产出的产品,别人可以仿制甚至假冒,仍可能获得相当的市场份额;但文化产品则不同,模仿甚至雷同的东西,市场效益将锐减,甚至会归零。比如,我国前几年放映的电视剧《闯关东》红遍大江南北,但随后的一些题材相近、有追风之嫌的电视剧几乎没有什么反响;一部《潜伏》深受观众喜爱,而跟进的大批谍战片简直如泥牛入海。对于一个地方的文化界定也是同样,必须抓住其特色,要富有新意,别一讲就是什么“魅力”、“幸福”、“多彩”、“生态”……,结果千“城”一面,放到谁身上都行,这样就难以取得好的传播效果。要尽可能抓住与他人不同、甚至唯一性的东西,比如河北省作为“京畿之地”,曲阜作为“孔子故里”等。人们常说:“一招鲜,吃遍天”,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要注重丰富性和普遍性。传播文化不能只浮在表面如蜻蜓点水,而是要深入进去,揭示其丰富的内涵,才能够吸引和打动人。比如介绍一处名胜古迹,当然要介绍其年代、布局、建筑风格、历史遗存等,让人们对其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但仅仅如此不够,还应当进一步介绍与之相关联的人和事,使其丰富和生动起来。在对外传播中,写人应重于写物,写事又重于写人,用讲故事的方式与对象做沟通,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讲故事要选取受众有所了解并感兴趣的事情,不能完全与之“不搭界”,那样将无法引起反响和共鸣。外宣要浅显、简明、通俗、易懂,避免艰涩和生僻,要交代清楚历史及文化背景,使用受众习惯的表达方式。
  要具有针对性和借鉴性。传播是面对各种不同群体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做到内外有别、外外有别,随着开放的深入,这种差别虽在逐渐缩小,但还是存在的。文化传播应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而采用不同的内容及方法,哪些受众对什么样的文化内容及形式感兴趣,应当做到心中有数,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文化背景、宗教、民族等问题,避免造成误解甚至伤害。文化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文化的传播同样需要积累、沉淀,要改善我们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宣传模式和习惯,要用国际化的视角、大文化的理念,去驾驭文化构建和传播,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来自河北省委外宣局)
其他文献
纵观2010年的国际传播,我们似乎可以通过六个关键性词语来观察中国国际传播从政策到实践的新发展。    一、国际一流媒体    “国际一流媒体”是胡锦涛在给中央电视台成立50周年贺信中提出的。当时他要求“努力把中央电视台建成技术先进、信息量大、覆盖广泛、影响力强的国际一流媒体”。2010年,“建设国际一流媒体”成为国际传播媒体发展建设方面的广泛共识,并细化为几乎所有中央级媒体的具体操作方案。  以
期刊
世界语虽然是个“小语种”,但它覆盖的国家和地区广泛。据统计,目前世界语已经传播到120多个国家,约有1000多万人掌握和使用这种语言,被应用于政治、经济、科技、旅游和互联网等各个领域。  在我国的对外传播中,世界语是众多工作语言中的一种,至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报道》——新中国创办最早的对外宣传  刊物之一  世界语版的外宣刊物《中国报道》是新中国创办最早的外宣刊物之一。1949年
期刊
2010年,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外宣办邀请,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教授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先生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人口学家巴热诺娃女士来疆就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进行专题采访。在20多天的时间里,两位俄罗斯专家分别对乌鲁木齐、吐鲁番、喀什、和田等近20个市、县进行采访,以国际人士的身份和视角,多角度、全方位来观察和描述新疆不同民
期刊
过去一年国内发生了很多大事,世博会、亚运会、舟曲泥石流灾害等等,这些事件会对我国新时期国际传播理念的更新起到哪些促进作用?2011年我们应该如何扬长避短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采访了著名学者程曼丽教授。    大型国际活动承办能力  逐步获国际认可    程教授把2010年发生的大事件依其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型国际盛会和国际体育赛事。她认为,经过以往多年的积
期刊
作者加藤嘉一,北京大学的日本留学生,虽然是“80后”,—个高大帅气的大男孩,却已被视为中日关系的一个大人物。他经常在众多知名媒体发表言论,也经常在电视节目中侃侃而谈,他的见解和观点,已然成为中日关系民间交流的重要声音,他关于中日关系的言论早已成为中日双方决策者的重要参考。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日之前在北京大学接见了加藤。  该书是加藤嘉一七年来在中国所见所闻的写照,通过他旅居中国的经历,把对
期刊
中国地域广阔,地方新闻挖掘潜力很大,但要让外国读者乐于了解中国地方的大情小事,也非易事。笔者认为,报道地方新闻不仅要做到以“小”见“大”,以地方一角折射中国的普遍现象,还要做到由“外”见“内”,寻找地方新闻的国际关联。  路透社1月12日发表的《威廉王子婚礼让中国工厂“沾喜气”》(Chinese manufactures cash in onroyal wedding)一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期刊
瑜珈是印度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被誉为“世界瑰宝”。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高歌猛进,瑜珈这一印度传统文化的结晶非但没有湮没无闻,反而勇敢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世界范围内塑造形体、调节身心、缓解压力的时尚健身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  据美国《瑜珈期刊》统计,目前全球共有1亿多人练习瑜珈,其中,2008年美国练习瑜珈的成年人达1580万,占成年人人口总数的6.9%;此外,未从事瑜珈运动的成年人中有8
期刊
文化走出去、企业走出去是此次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中颇受关注的话题。会议召开之际,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几位相关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这些委员就文化走出去和企业走出去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文化影响力与经济实力相比差距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万季飞在小组讨论发言时表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与经济实力相比差距还很大。外国普通民众对中国的了解非常少,大多是从西方媒体得到的负面信息,有的
期刊
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首先需要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特点认识清楚。如果根本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那么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就无从谈起。只有从中国文化的特点入手,才能揭示出中国文化的当代性价值,进而为当今世界所接受。  中国文化遗产究竟意味着什么?  今天我们常常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这肯定不是儒家学说中亘古不变的名教纲常,而必然是从当代的问题意识出发,对传统资源的再阐释,只有这些才能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所启发
期刊
近年来,媒体走出去的速度在加快,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已经进入到了实际的海外扩张阶段。新华社在“阵地前移”的战略下,海外采集和营销队伍在大幅度地扩张,不仅将北美分社设在了纽约,而且租用了时报广场上最大的广告牌。《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也在纽约帝国大厦租下了大面积的办公室,《中国日报》的美国分社进入了与美国广播公司同一幢楼的百老汇大街。中央电视台的扩张更引人注目,不仅在纽约修建演播中心,而且从NBC、F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