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褪色的青春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tgf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的挽歌永远会与厚重的历史互为共鸣。
  据记载,受“文革”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在1968年处于衰退状态,工农业总产值比1967年下降4.29%,大多数工矿、企业无法招收新工人。
  与此同时,招生考试制度被废除,造成大批66—68届初、高中毕业生(俗称“老三届”)积压在城镇,成为当时 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那年,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之后在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现年59岁的唐根荣向《民生周刊》记者回忆说。
  事实上,在这场令众多“新生代”难以咀嚼的历史运动中,有近2000万名城市青年走进农村,其中有54万人来到遥远又陌生的东北边陲。他们如同蒲公英的绒伞,散落在北大荒那片肥沃却又沉寂的黑土里。
  险被射落的梦
  1968年,唐根荣15岁。
  尽管生于上海,但在“文革”思潮鼎沸的年代,斑斓的霓虹已经难以寻觅,“红色”浸染着每个人的精神世界。热血澎湃的他,用一把锯条磨成的刻刀,在书桌的一角歪歪扭扭地刻下“永远做毛主席的红卫兵”几个字。
  同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为题,报道了甘肃省会宁县城镇居民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报道还印有毛主席语录:“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这是毛主席的指示!”唐根荣跑到当地知识青年报名接收点,希望能到边疆参加生产建设。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工作人员在审阅材料后认为他年龄不符合“知青”条件。
  唐根荣告诉记者,自从上了中学,他就从未哭过鼻子。即便那次因为嘴馋偷了家里的粮票去换鸡蛋,被父亲知道后挨了一顿痛打,他也没掉一滴泪。然而,看到邻居家早自己几年毕业的青年都无上光荣地被欢送时,他只能躲在屋子里大哭一通。
  “不是因为男孩子的自尊心受了挫,而是觉得没有成为知青的一员,就等于没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唐根荣承认,那个年代,“知识青年”称谓让青年一代犹同追梦一样奔赴祖国各地。去不上,梦想便被射落,心里的那个结要用几年或更长时间来解。
  这个心结让此后的唐根荣自我纠缠着,加上青春期的莽撞,他变得易怒而不思进取。打架、堵锁眼、和家人吵嘴斗气等都是他那时的发泄方式。唯一能让他稍作安静的,是每天花上一分钱,在弄堂口的书摊读上几本小人书。
  不可回避的是,“文革”让当初许多和唐根荣一样的青年,错过了汲取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那个时候喜欢看连环画,这样一来,即便遇到不会的字,也不会影响心情。”唐根荣说。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70年。
  这一年劳动节刚过,唐根荣的一位同学跑来告诉他,新一批知青名单已经公布,只是没有看清名单中有没有他。兴奋的唐根荣顾不得将手中的小人书还给摊主,就拔腿跑向了学校,害得同学被摊主留下做了“人质”。
  在400多人的名单中,唐根荣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唐根荣后来才知道,他被分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师37团(现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牡丹江管局856农场)。尽管并不晓得要去的地方离上海有多远,但在唐根荣的精神世界里,去了兵团就能保卫边疆,就能有一支钢枪分发给他,于是他越想越兴奋。临行前,他向送别的家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并立下如不立功绝不回家的誓言。
  北大荒有张床
  4天3夜的火车,2800余公里的行程,让平生第一次走出家门的唐根荣和同行的100余名上海知青有些吃不消。
  “见有些女知青想家,年长的知青就开始给她们鼓劲儿。”
  唐根荣这一批知青中,有来自各个学校宣传队的同学,于是有人拿出口琴、笛子等乐器,演奏了《歌唱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红色曲目。再后来,大家就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拉歌比赛。
  白天的时光在此起彼伏的歌声中度过,可到夜间行车,难以入眠的知青们就会窃窃私语。
  “男同学会讲看过的英雄故事,女同学大多讲一些父母兄妹的嘱托。也有曾经去过黑龙江的知青,渲染黑龙江冬天会冻死人,一些胆小的女同学被吓得偷偷哭了起来……”唐根荣说,火车上,他在夜里想的还是那支钢枪。
  这群上海知青在哈尔滨火车站短暂停留后,沿途经过了亚布力、牡丹江、鸡西、密山直至终点虎林。最终,这支知青队伍由最初的百余人减少到30人。
  “每到一站,就有一批知青下车,去往他们人生的第二故乡。”唐根荣从虎林站下车后,被37团派来的卡车接到了团部(现为856农场场部),同批来的还有北京和天津的知青。
  宽阔的广场上尘土飞扬,团部领导在一个水泥台上,做了简短却热情洋溢的欢迎辞。那充满力量且沙哑的口音,与唐根荣熟悉的上海话截然不同,让他几度差点笑出声来。
  领导话音刚落,唐根荣想,是不是该发枪了?但他没有等来想要的结果。
  唐根荣被随后而来的11连指导员点了名,和几个北京、天津知青一起上了马车。马车在泥泞的土路上走了1个多小时才到达连部。一路上,女知青连呼景致壮美,唐根荣却低头盘算着:“如果到了连队不发枪就打道回府。”
  “下了车,好多人从仅有的几栋砖房里冒出来,帮我们拿行李。”唐根荣从口音辨别,这里有天津人、山西人……他们是一年前来到11连的知青。
  唐根荣清楚地记得,他到连队的时间是1970年5月23日。那天下午,连里的指导员让木匠把破好的木板搬进男生寝室。在两垛由8块砖垒成的“床腿”上,木板搭成了一张床。唐根荣从行李包中取出一条薄薄的褥子,铺在了上面。
  “那张床,是我来到北大荒睡的第一张床。”晚饭过后,唐根荣想早点睡,就拿出一块上海牌檀香皂准备洗漱。同寝室的东北知青将香皂拿去闻了一下,问能否借用,被唐根荣拒绝了。
  “后来有知青回农场聚会,还提起这件事,说上海知青小气。其实我真不是小气,是因为当时就带了这么一块香皂。在计划经济年代,香皂是北大荒兵团里的紧缺物资。”唐根荣说。   师者如父
  尽管一支钢枪在手是唐根荣的愿望,但在知青生活中,拥有一项过硬本领才是当时连队上下最为推崇的现实目标。于是,3个月基本农田劳动结束后,唐根荣开始有了学习技术的冲动。
  “晚上躺在床上想我能干什么,突然,我觉得当个木工也蛮好。为广大知青做些小家具、农用工具应该是件很快乐的事吧?”第二天,唐根荣提了两瓶高粱酒来到连队的木匠师傅家,刚一推门,就看见同寝室的其他知青早已在此排队,他等了半天最终还是退了出来。
  “那么多人学一项技术,别说师傅没时间,就算学有所成,以后有木工活也不一定能轮到我。”唐根荣说,此后的半个月里他想过学养殖、兽医,但都没能下定决心去拜师,直到有一天,他从团部回连队的路上,发现了正在保养车辆的拖拉机手。
  拖拉机手名叫王炳志,是当时11连乃至全团的机务能手。从某种程度上说,王炳志改变了唐根荣的生活。
  据唐根荣回忆,王炳志起初并未理会他的存在,只是低头擦拭着柴油发动机的零部件。直到一个小时后,王炳志抬头见唐根荣还没走,才有意无意地搭了一句话。
  “我师傅当时问我是不是知青,我胆战心惊地说是,话音刚落,他就听出我是上海人。”那天他给王炳志打下手,忙得不亦乐乎。王炳志见他人机灵,眼里有活,于是打心底喜欢上了这个上海知青。
  那天日落以后,王炳志让唐根荣次日中午到连队的机务场集合,可直到过了午饭时间,唐根荣也没见到王炳志。下午王炳志来到唐根荣的寝室,发现他正在给家里写信,眼中蓄满泪水。
  “师傅问我是不是想家了,我点点头。他说,连队就是你在北大荒的家,我们都是你的亲人。” 唐根荣激动不已,连向王炳志喊了三声“师傅”。
  原来,那天早上王炳志去团部图书馆给唐根荣借书,回来的路上,被其他连队叫去帮忙修理拖拉机,才有了中午的“爽约”。
  此后,周边连队的拖拉机手都知道,11连的王炳志收了一个上海知青做徒弟,每年的春播、秋收,两人形同父子,耕作在北大荒那片广袤的田野上。
  回不去的家
  1979年,知青返城的消息从北京传到唐根荣所在的连队。半信半疑的知青起初只是私下议论,待返城政策真正落实的时候,反倒让一些知青犯了难。
  “我们有些女知青在政策落实之前已经嫁夫生子,返城对于她们来说已经不太现实了。我们一些男知青更是如此,如果真的返城了,就要背负抛弃妻子的骂名。”
  唐根荣告诉记者,参照政策所明确的标准和条件,他是可以返城的。可回到上海又能做什么呢?在他看来,自己唯一的技能就是驾驶和修理拖拉机。上海那么大,哪个单位会用拖拉机手呢?
  事实上,1969年至1979年十年间,全国各地共有4792名知青在856农场工作和生活过。此后绝大部分知青因政策逐步落实和放宽,先后回到了他们的第一故乡。
  1980年,选择留守在北大荒的唐根荣和当地一名军垦战士的女儿喜结连理。婚后,连队的人们发现,唐根荣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人交谈时,乡音淡了许多;“东北小烧”每顿饭也会喝上二两;每到秋天,他会在爱人的帮助下腌制高寒地区特有的酸菜……
  如今的856农场第11连已经完成“撤队建区”,成立了第十管理区。作为管理区党组成员,唐根荣说自己其实没有改变。“当年选择了留守,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今天真的融入了,但我们还是知青。知青其实就是一枚印记,只要烙在了心口,就永远不会褪色!”
其他文献
抢运电煤保发电  进入寒冬,国内多家电厂面临“燃煤之急”,江苏连云港港口开通电煤绿色通道,加大电煤装卸速度,确保发电厂用煤需求。图为2012年11月15日,工人在港口煤炭码头向火车装载电煤运往发电厂。  沿着崎岖的山路,杨万俊给二三十位老人逐个送去鲜豆浆。  晚上睡觉前,杨万俊在台灯下精心挑选黄豆,为明早打豆浆做准备。这成了他七年的惯例。  杨万俊把豆浆送到老人面前。  七年来,杨万俊用坏了六七台
黄河边上的高青县,是山东淄博有名的农业大县。本刊记者日前在当地采访发现,近年来,由于大力倡导科技富民,当地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脱颖而出,这些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百姓致富。    黄河岸边的“幸福猪”  由于濒临黄河,高青县水资源与饲草资源非常丰富,这里的农民历来有养猪的传统。  进入山东河源养殖繁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源养殖)标准化养殖基地,一排排标准化猪舍映入眼帘。猪舍建在土台
在阳澄东湖水域,40多岁的养殖户樊根金(化名)正忙着给湖里的螃蟹投放玉米、小鱼等饲料。樊根金从小在阳澄湖长大,以养蟹为生,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随着各方对阳澄湖大闸蟹背后利益的追逐,食客即使来到阳澄湖本地,也未必能吃到正宗的大闸蟹。  据业内人士介绍,阳澄湖镇几乎家家户户养螃蟹,这些土生土长的阳澄湖人似乎给他们的产品打了包票,外地采购者从来都不会对从“原产地”买来的螃蟹打上真假的问号。  事实上
志愿者的救助  2010年3月的一天,在山西太原的街头,一个小女孩正坐在马路牙子上,以祈求的目光注视每一个过往的行人,怀里的二胡吱吱呀呀地响着,每当感觉到面前有人俯身,小女孩就连忙说谢谢。其实她不会拉二胡,可是干妈说了,装装样子,别人能多给点。女孩和别的孩子一样,有花儿一样的年纪,还有个秀气的名字,她叫露露;露露和别人不一样,她患有先天性白内障,视力几乎没有,很多人叫她盲童。  露露被这个此前根本
人为什么要旅游呢?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  我没能抵挡住内蒙古阿尔山的诱惑,就做了一次远足,真是相见恨晚!那里的山山水水充满了灵性,一股股源源不断的清泉令人贪恋,一片一片无边无际的林海,一群一群爬满山坡的牛羊,一个个动人的传说和自然之谜,这一切都让人发自内心地赞叹。就像台湾一位文学家感叹的那样“真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所有的美丽都应该发生在这里!”  阿尔山,不是山,是地处中蒙边境的一个县级
作为世界上惟一一座依靠一种产业维系生存十个世纪而没有中断的城市,作为以制造陶瓷而名垂千年的古镇,景德镇一直以瓷(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而感到自豪。然而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以手工艺术瓷为主的生产模式使得景德镇在中国陶瓷界略显沉寂。  近年来,在记忆中,景德镇成为新闻热点似乎仅有两次,而这两次露脸都与愤怒有关,都与两个协会组织有关。  景德镇的第一次愤怒是2004年,那一年景德镇举行
7月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4%,创36个月以来的新高。这是国家统计局为规避数据泄露风险、改变发布形式以来首次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这个创新高的数字背后,是民众对物价上涨的切身感受。  与此同时,五部局发文保障低收入民众的措施也在进行。发改委网站上的信息透露,截至6月底,全国范围内已有北京等18个省市建立了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河北等5省区和
我们总是在地理频道观看国外科学家拍摄的奇异地理与自然景观,感叹中国缺乏这种人类最原始的冒险家精神。然而,真实又令人难以置信,在焦虑与消费主义盛行的都市里,一个穿着军绿棉大衣、胡子拉碴的半百爷们儿,让你很难将科学家、独立探险家、环保志士这些名号与他联系在一起。  他就是杨勇。  初识杨勇  杨勇,成都人,已过知天命的年纪,2010年6月28日到12月10日,杨勇带领由6名志愿者组成的队伍,对发源于青
无论是农民工直接转为城市户口,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保待遇,还是使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相当的基础和水平,农民工带着与城市居民大体等值的社保待遇进入城市,都需要大力、持续充实社保基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十八大记者招待会上表示,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融入城市、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的要求,国务院已经作出相应的部署,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工进城落户。  进城落户不但是许多新生代农民工的
当移民成为成功者的选择,梦想希冀的彼岸,移民就不再是一个私人化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隐忧。  移民其实就是人的流动,从属国移出,移入另一个国家。包含了移入和移出两个方面。但移民与之国人,其实是一个输出的问题。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指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移民潮,这波移民风潮呈现的并非波浪型起伏状态,而是以平稳的状态一直持续。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