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肥结合抽穗期追肥稳定稻麦产量并提高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

来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uhuhuan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普遍认为,相同施肥量下增加施肥次数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但施肥次数偏多已成为江苏稻麦化肥过量投入的主要因素.一次施肥仍存在争议,基肥结合分蘖期追肥的两次施肥也会导致水稻生长后期养分供应不足,明确基肥结合抽穗期追肥的两次施肥效果对稻麦化肥减量具重要意义.[方法]2016—2019年开展稻麦轮作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产量和产量组成、氮肥累积效率和氮素累积盈余.定位试验为完全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设不施氮(CK)、习惯施肥(CF)、推荐施肥(相对于CF处理水稻减氮18.2%、小麦减氮22.2%,RF)和推荐施氮量下基施4种类型氮肥(尿素U、硫包膜尿素SCU、聚合物包膜尿素PCU和尿素添加5% 双氰胺NIU)结合抽穗期追肥(BH)两次施肥,共7个处理.2018—2019年,使用以普通尿素为氮源的改良配方肥(IFF)和含硝化抑制剂的稳定性复合肥(SCF)做基肥,进行稻麦两次施肥(BH)田间验证试验,以农户实际(FP)为对照比较施肥成本和种植效益.[结果]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农户习惯(CF)比较,推荐施肥处理(RF)对稻麦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与推荐施肥比较,相同施氮量下基施不同类型氮肥结合抽穗期追肥的两次施肥处理对稻麦产量也无显著影响.施氮量减少可使稻麦氮肥累积效率显著增加、氮素累积盈余显著减少,而施肥次数减少对稻麦氮肥累积效率和氮素累积盈余均无显著影响.相同施氮量下基施不同类型氮肥结合抽穗期追肥两次施肥条件下,稻麦产量和氮肥效率均以含硝化抑制剂的尿素处理(NIU-BH)表现较好;小麦上使用聚合物包膜尿素处理(PCU-BH)效果不稳定.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基施改良配方肥两次施肥(IFF-BH)和基施稳定性复合肥两次施肥(SCF-BH)与农户实际比较,水稻可在施氮量减少18.2%~33.8% 条件下使产量分别增加1.8%~4.5% 和2.6%~6.1%,施肥成本分别减少1069~1538和473~1029元/hm 2,净收益分别增加1950~2270和1168~2126元/hm2;小麦可在施氮量减少30.0% 条件下使产量分别增加0.7% 和9.7%,施肥成本分别减少1132和495元/hm2,净收益分别增加1387和2045元/hm2.[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定位试验和验证试验结果均表明,采用基肥加抽穗期追肥两次施肥,配合选择合适类型的肥料做基肥,可在施氮量减少18.2%~33.8% 前提下稳定稻麦产量、提高氮肥效率和种植效益.
其他文献
日前, 内蒙古首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正式启动.rn国家绿色发展固定观测试验站是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 年农业农村
期刊
近日, 从广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2019 年, 广西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 6%,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 达到5498. 81 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
期刊
以较大质量堆体(500 kg)为对象,探讨微生物及C/N比对果桑枝条堆肥腐熟效果的影响.以桑枝条和鸡粪为原料,调整堆体的C/N比为20:1、25:1和30:1,分别搅拌4%、4%和6%的微生物,研究微
通过对金华市商品有机肥生产与应用现状和国内外商品有机肥机械化施肥发展现状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金华市商品有机肥生产与应用的制约因素,提出商品有机肥进一步推
古代戏曲版画不受人重视已久,前辈学者费心搜集留下来的多是相关戏曲版画的图集、文字叙述不多,极为珍贵。本文在认真查阅这些图集的基础上,以中国古代戏曲版画发展的“黄金
指示现象是语言学家们很早就注意到的问题,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随着语用学的兴起,指示研究开语用研究之先河,成为语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   本文借鉴现
学位
徐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异的作家,与文学创作颇具异域情调的其他现代作家相比,徐訏小说中的异域女性形象独具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画廊中应该占有一席
为发挥科技支撑与引领作用,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2020 年 6 月 5—6日,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植物保护研究
期刊
现代汉语中的“上”非常复杂,本文主要讨论我们比较熟悉而且相对更具理论及实践意义的非体词性“上”自身所表达的意义、与不同意义的“上”搭配的不同动词的特点、“上”的
学位
2020年5月28日, 中国农业科学院、 苏州市人民政府在北京联合发布 《苏州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2020—2022年) (试行)》 (以下简称 《指标体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