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急须”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h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中写鲁迅在东京的饮茶习惯时说:“鲁迅在写作时,习惯随时喝茶,又要开水。所以他的房间里,与别人不同,就是三伏天,也还要火炉:这是一个炭钵,外有方形木匣,炭中放着铁三脚架,以便安放开水壶。茶壶照例只是急须,与潮人喝工夫茶相仿,泡一壶茶只可二三人各为一杯罢了。因此屡次加水,不久淡了,便须更换新茶叶。”文中所说的“急须”,指的是侧把茶壶,日语称茶壶为“急须”。
  “急须”作为茶器名称,最早见于宋代诗人黄裳《龙凤茶寄照觉禅师》诗:“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声急须腹。”自注曰:“急须,东南之茶器。”根据“一簇蝇声急须腹”的描写不难推测,这被称为“急须”的茶器,应该是煮水或煮茶的器具。但是,黄裳之后,似乎没有把茶器称为“急须”的记载。
  闽南人所说的“急烧”,是侧把的煎药陶罐,至今仍在使用。而“急烧”这一名称曾被日本人借用了100多年。17世纪中叶,随着隐元禅师东渡,散茶饮用法进入日本人的饮茶生活。早期的日本散茶因制茶工艺中没有揉捻的工序,都是放在锅釜中煎煮的煎饮散茶。一开始日本人用名为“土瓶”的提梁式陶罐煮茶,用竹藤等材料做成的提把虽然便于悬挂在围炉上方使用,但不能随意移动。于是,中国东南地区用于烹茶的小泥炉和侧把砂受到了日本茶人的青睐。他们根据闽南话的发音,把侧把砂称为“急烧”,汉字或写作“急备烧”“急尾烧”“急火生”等,和“急烧”二字同音同义,是可以放在炉火上烧煮的“煮茶器”。
  在日本率先使用“急烧”煮茶的,据说是黄檗宗禅僧卖茶翁高游外(1675-1763)。田能村竹田《石山斋茶具图谱》(1829年):“本邦茶饮之行久矣,近日所用叶茶,相传僧隐元将来,未知果然否。至用风炉、急尾烧,烹点饮啜,自游外高翁始也。”伴蒿蹊《近世畸人传·卖茶翁》(1790年)文后附有“急烧”置于风炉之上的插图,收藏家木村孔阳《卖茶翁茶器图》(1823年)中绘有“高三寸许”的唐山制“急烧”,都是侧把砂的形状。受卖茶翁的影响,用“急烧”煮茶的饮茶方式成了18世纪日本饮茶文化的主流。
  1738年,宇治的制茶家永谷宗圆开发了经过揉捻的蒸青绿茶,这是可以用开水冲泡而饮的瀹饮散茶,日本人称为“淹茶”。于是,专用于泡茶的器具茶壶,开始登上日本饮茶文化史的舞台。为区别于放在炉火上加热的“煮茶器”,我们不妨把用于泡茶的包括茶壶、盖碗、盖杯、玻璃茶瓶等器具统称为“瀹茶器”。
  但是,这瀹茶器的名称却让日本茶人大伤了一番脑筋。因为“茶壶”一词在日本历来指代贮存茶叶的陶罐。春天采摘的茶叶,经粗制后装入“茶壶”,到秋天拿出来磨成粉末,这是抹茶的茶叶贮存方法。因为“茶壶”一词另有所指,所以在早期的阐述“淹茶法”的茶书,如大枝流芳《青湾茶话》(1756年)和上田秋成《清风琐言》(1794年)都根据钱椿年《茶谱》、屠隆《茶说》等明代茶书,把瀹茶器称为“茶瓶”。
  18世纪中叶,日本人把“急须”理解为装抹茶的小罐,日语称为“茶入”。三谷宗镇《和汉茶志》(1728年):“急须(本国‘薄茶入’之类也),于汉土亦入稀茶具也(‘薄茶’,国语也),以犀角、象牙造之,其盖多有钮。”认为“急须”是用犀牛、象牙制作的精致的抹茶罐。《青湾茶话》也说:“注春、云瓯、髹盒、急须,是皆云‘茶入’也,大者可入半斤、一斤、二斤等,常收置之‘叶茶壶’也。”这显然是把茶壶、茶瓯、茶叶盒混为一谈的误解。由此可见,到18世纪中叶,日本人还没有搞清楚瀹茶器具的名称和用法,也没有把茶壶称为“急须”。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日本茶人,把煮茶用的“急烧”用于泡茶,故在《煎茶略说》(1798年)、《煎茶早指南》(1802年)等茶书中,煮水器和瀹茶器是不甚分明的。用煮茶的“急烧”泡茶,显然有容积太大之嫌,于是,便开始制作小型的“急烧”。村栲亭《艺苑日涉》(1807年)考证说:“今人呼小茶瓶云‘急备烧’,即‘急须’也。”文中所说的“小茶瓶”,是煮茶器“急烧”小型化的产物,所以,饮茶界依然称之为“急烧”。村栲亭的考证,纠正了《和汉茶志》和《青湾茶话》对“急须”的错误理解,但同时也说明,19世纪初,“急须”作为指代瀹茶器的名词,还没在饮茶界被普遍使用,否则,村栲亭的考证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随着瀹饮散茶在日本的普及,煮茶器和瀹茶器的区分也逐渐明确。真间人《茶史》(1808年):“凡器,贵清洁不贵多。铁铫以汤,砂瓶以点茶,茶盏以服气,即此三器,既已足矣。”田能村竹田《竹田庄泡茶诀》(1830年):“风炉、水罐、茶铫、茶壶、茶碗五者备,而后茗事成矣。……铫以煮汤,壶以淹茶,一铫一壶,相须为用。”山本德润《煎茶小述》(1835年)中的瀹茶器名称为“小瓶”,煮水器是“土瓶”或“铁罐”。可见,进入19世纪后,虽然日本茶人已把煮水器和瀹茶器加以明确的区分,提倡两者“相须为用”,但仍未使用“急须”这样的名称。
  《青湾茶会图录》(1863年)和《青湾茗宴图志》(1875年)都把煮茶器称为“汤罐”,有“砂瓶急须式”“紫泥提梁式”“琉球瓷瓶”“银瓶”等不同的类型区分。书中解释“急须式”说:“俗曰保富良。”“保富良”本义是蚊子的幼虫孑孓的意思,因形似而被轉用为指代侧把壶形式的煮水器。可见到明治维新前后,日本饮茶界已出现用“急须”替代“急烧”的倾向,但此时的“急须”,指的是可直接置于炉火之上加热的侧把煮水器,而不是瀹茶器。上述《图录》和《图志》均把瀹茶器称为“茶铫”,大多是宜兴紫砂壶。古代的宜兴紫砂壶,没有侧把壶的形制,不符合日本人概念中的“保富良”形状,故一直被称为“宜兴罐”,有很多陶艺家积极仿制。我们从1865年出版的《煎茶图式》可以看到,19世纪中叶的日本煎茶席不仅煮水器和瀹茶器“相须为用”,而且侧把壶和执手壶可以同时登场。可惜的是,《煎茶图式》只绘有各种茶席的茶具配置,没有文字说明,故其中的茶具名称不得而知。
  1878年,金士恒受邀到爱知县的常滑地区指导制壶技艺,名为“常滑烧”的朱泥茗壶成为茶人新宠。早期的常滑烧大多仿制宜兴茶壶,是壶嘴和把手成180度的执手壶。但由于常滑地区在18世纪就有生产侧把壶形式的煮茶器“急烧”的传统,加上侧把壶比较适合在榻榻米房间使用,于是,便有人开始制作侧把的瀹茶器——茗壶。明治十四年(1881年),“常滑制急须”在第2次劝业博览会上获奖,说是“急须之制有风韵”。陶艺家寿内信一《茶器图会》(1883年)把侧把形式的茗壶称为“急须”,以区别模仿宜兴壶的执手壶。由此可见,直到19世纪晚期,“急须”才被确定为侧把茶壶的名称。
  进入20世纪,“急须”一词的使用从茶界、陶艺界渗透到市民社会,夏目漱石的中篇小说《草枕》(1906年)即有用“朱泥急须”往每个茶碗分别“滴入二三滴稍含翠绿的琥珀色玉液”的描写。我们知道,周作人是1906年去日本留学的,而鲁迅是1909年离开日本回国的,也就是说,兄弟二人同在日本期间,侧把茶壶正在日本市民社会流行,“急须”作为普通名词已经确立。可见,日本人把茶壶称为“急须”的历史并不很长,而周作人说鲁迅在东京喜欢用“急须”泡茶的记载,无疑是一个恰当的例证。
其他文献
海藻是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藻多糖作为海藻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主要化学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等生物活性,引起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本实验以
半乳凝集素-3(Galectin-3)与体内的多种生理过程密切相关.例如乳腺癌细胞转移,肺、肝、肾等主要脏器的纤维化等.糖簇化合物被证明是一类可与凝集素高效结合的糖类衍生物,对发
会议
藻酸双酯钠(Polysaccharide Sulfate Sodium,PSS)是褐藻胶多糖经降解、化学修饰制备的一种藻酸丙酯硫酸酯钠盐,具有肝素样的结构特征和生理作用.PSS最显著的药理作用是抗凝血
会议
2013年,顾宝林先生在《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了《民间流传欧阳修之佚文〈郭氏族谱序〉辨伪》一文,就欧阳修撰写的《郭氏族谱序》之真伪进行了考证.他得出结论说,
期刊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生物由于处于高盐、高压、低温缺氧、光照不足和寡营养等特殊的生存环境中,其代谢产物与化学成分与陆生植物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也是我们从海洋生物
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的干燥根,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中药,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等功效.牛膝多糖是从中药牛膝中提取分离得到的
硫酸多糖类药物包括天然提取的糖胺聚糖和人工磺化半合成的硫酸多糖等,包括肝素、硫酸软骨素、藻酸双酯钠、甘糖酯、岩藻聚糖硫酸酯等.硫酸多糖具有抗凝血、抗血栓、抗肿瘤及
会议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属于分枝杆菌属,是人类结核病的主要致病菌.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壁结构是其赖以生存的主要屏障,从外至内分别由分支菌酸、聚阿
一rn据《绩溪仙石周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记载,绩溪周氏的始祖为唐歙州刺史周垚,其先世由庐江迁于饶州鄱阳.唐僖宗中和年间,周垚为躲避战乱迁居绩溪虎头山,是为一世祖,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