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些挂历、贺卡销售商的日子很不好过。年关临近,以往这个时候商户们都忙得不亦乐乎,虽然挂历、贺卡的个人购买量在连年减少,但要知道这一行业的“大户”本来就不是个人,而是单位、企业的集体采购。
小台历上了大禁台
世事难料,近日,中纪委发出《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严禁用公款购买、印制、邮寄、赠送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物品。禁令一出,市场迅速转冷。从设计公司到印刷厂,再到销售商,整个产业链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北京某供应商表示几天之内就收到3张退订通知单,各大采购机关也纷纷取消了采购计划。
禁令之下,我们不禁思考,每年各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业花费在挂历、贺卡采购上的开销到底有多大?据业内人士估算,全国的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其中,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订单占到40%—50%。11月1日,浙江政府采购网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2014年挂历、台历及贺卡印制项目的公开招标公告”,欲采购挂历7.39万份、台历5.26万份、贺卡(含信封)2.6万份。而对于预算金额,3个标项内容皆为“不公布”。但据了解,2012年,杭州新时代彩印实业有限公司以超过100万的预算金额,中标中国银行浙江分行此项目,如此推算,今年的中标金额也应不出其右。最终随着禁令的出台,这个已进入招标环节的印制项目也“因需求计划调整,终止招标”。
与中国银行的“窘态”相比,往年的另一采购“大户”中国移动却早已完成了“2014年市场用贺年宣传品”的招标项目,共包括春联套装、挂历、台历3大类产品。其相关联系人表示,目前暂未收到停止项目的消息,并透露此次项目的中标预算金额大约为两个亿。一本年历的批发价在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之间,如此算来,这是何等大的采购量。
近些年来,一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制作的贺卡质量越来越上档次,价格也“水涨船高”,从两三元蹿到十几元、几十元不等。各单位视规模大小“量力”采购,少则几千张,大到数万张。“在某个国家级贫困县,邮政局一年用于公款贺卡的消费金额就有四五十万元。”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如此说道。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每张贺年卡平均需要10克优质纸张,每10万张为1吨,需要木材5.5立方米,需要消耗近30棵10年生的树木。生产过程中要用电、用水,如果1000万人平均每人寄1张贺卡,就要砍掉近3000棵10年生的树木,耗电1万度,排放废水3万吨。而且这些贺卡大部分看过就被丢弃了,真是伤财又破“材”。
高档品集体入“寒冬”
其实,进入“寒冬”的不止是小小的挂历和贺年卡,从瓷器、烟茶到茅台、虫草,凡是与“高档”二字沾边的品类,在今年都遭遇了价量齐跌。
近一年来,中纪委持续发力,连环出招,不断加大对公款采购和公款消费的监管力度。2012年底,中纪委下发《关于2013年元旦春节期间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廉洁自律的通知》,严禁公车私用、严禁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2013年5月,中纪委又下发《关于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会员卡清退专项活动的通知》,要求纪检监察系统在职干部职工要在6月20日前自行清退所收受的各种名目的会员卡,做到“零持有、零报告”。9月3日,中纪委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联合下发《关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的通知》,要求坚决刹住用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
效果立竿见影。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13年三季度餐饮市场分析报告指出,我国餐饮市场在波动中缓慢回升,大众化餐饮发展势头强劲,但高端餐饮仍处在“寒冬”,除去人力和原料成本上升因素,政务、商务客户群迅速减少是重要原因,个别高端餐饮企业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同比下降都在45%以上,陷入历史低谷。中秋、国庆期间,只有44%的餐饮企业营业额同比增加,其余都与去年同期减少或持平;虽然高端餐饮也在转变经营策略,推出低价位菜品及酒饮,降低人均消费,但“寒流”依旧,有的高端企业营业额甚至同比降低70%以上。
同样遭遇“寒流”的还有月饼市场。据统计,中秋前夕,市场上200元以上的高档月饼销售占比不超过20%,100元—200元的中档月饼占比为50%,100元以下的中档偏低月饼的占比在30%左右,而往年的这个比例是1:1:1。以往与月饼搭配出售的高端烟酒茶,销量也同样不容乐观。某酒业公司员工向《经济》记者坦言,受“禁酒令”的影响,公司一整年基本上没有大型活动,销量较往年也表现一般。
2013年对于各大高档品商户而言,只有一个感受:冷。寒风凛冽,且丝毫看不到转暖的迹象。中央的一次次禁令,俨然成了市场的“刹车闸”。11月初,中央再次发文,叫停各地安排“考察性出访”,一刀切的强硬态度再次引发关注,不知道这又将对刚刚受到《旅游法》“冲击”的旅游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公款消费需要遏制,公款采购也要加以规范。不该采购的东西,坚决不采;可采可不采的,尽量少买;必须采购的物品,要按程序理性购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减少公款消费行为,真正做到物有所值、物有所用,从而推动采购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小台历上了大禁台
世事难料,近日,中纪委发出《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严禁用公款购买、印制、邮寄、赠送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物品。禁令一出,市场迅速转冷。从设计公司到印刷厂,再到销售商,整个产业链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北京某供应商表示几天之内就收到3张退订通知单,各大采购机关也纷纷取消了采购计划。
禁令之下,我们不禁思考,每年各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业花费在挂历、贺卡采购上的开销到底有多大?据业内人士估算,全国的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其中,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订单占到40%—50%。11月1日,浙江政府采购网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2014年挂历、台历及贺卡印制项目的公开招标公告”,欲采购挂历7.39万份、台历5.26万份、贺卡(含信封)2.6万份。而对于预算金额,3个标项内容皆为“不公布”。但据了解,2012年,杭州新时代彩印实业有限公司以超过100万的预算金额,中标中国银行浙江分行此项目,如此推算,今年的中标金额也应不出其右。最终随着禁令的出台,这个已进入招标环节的印制项目也“因需求计划调整,终止招标”。
与中国银行的“窘态”相比,往年的另一采购“大户”中国移动却早已完成了“2014年市场用贺年宣传品”的招标项目,共包括春联套装、挂历、台历3大类产品。其相关联系人表示,目前暂未收到停止项目的消息,并透露此次项目的中标预算金额大约为两个亿。一本年历的批发价在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之间,如此算来,这是何等大的采购量。
近些年来,一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制作的贺卡质量越来越上档次,价格也“水涨船高”,从两三元蹿到十几元、几十元不等。各单位视规模大小“量力”采购,少则几千张,大到数万张。“在某个国家级贫困县,邮政局一年用于公款贺卡的消费金额就有四五十万元。”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如此说道。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每张贺年卡平均需要10克优质纸张,每10万张为1吨,需要木材5.5立方米,需要消耗近30棵10年生的树木。生产过程中要用电、用水,如果1000万人平均每人寄1张贺卡,就要砍掉近3000棵10年生的树木,耗电1万度,排放废水3万吨。而且这些贺卡大部分看过就被丢弃了,真是伤财又破“材”。
高档品集体入“寒冬”
其实,进入“寒冬”的不止是小小的挂历和贺年卡,从瓷器、烟茶到茅台、虫草,凡是与“高档”二字沾边的品类,在今年都遭遇了价量齐跌。
近一年来,中纪委持续发力,连环出招,不断加大对公款采购和公款消费的监管力度。2012年底,中纪委下发《关于2013年元旦春节期间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廉洁自律的通知》,严禁公车私用、严禁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2013年5月,中纪委又下发《关于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会员卡清退专项活动的通知》,要求纪检监察系统在职干部职工要在6月20日前自行清退所收受的各种名目的会员卡,做到“零持有、零报告”。9月3日,中纪委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联合下发《关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的通知》,要求坚决刹住用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
效果立竿见影。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13年三季度餐饮市场分析报告指出,我国餐饮市场在波动中缓慢回升,大众化餐饮发展势头强劲,但高端餐饮仍处在“寒冬”,除去人力和原料成本上升因素,政务、商务客户群迅速减少是重要原因,个别高端餐饮企业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同比下降都在45%以上,陷入历史低谷。中秋、国庆期间,只有44%的餐饮企业营业额同比增加,其余都与去年同期减少或持平;虽然高端餐饮也在转变经营策略,推出低价位菜品及酒饮,降低人均消费,但“寒流”依旧,有的高端企业营业额甚至同比降低70%以上。
同样遭遇“寒流”的还有月饼市场。据统计,中秋前夕,市场上200元以上的高档月饼销售占比不超过20%,100元—200元的中档月饼占比为50%,100元以下的中档偏低月饼的占比在30%左右,而往年的这个比例是1:1:1。以往与月饼搭配出售的高端烟酒茶,销量也同样不容乐观。某酒业公司员工向《经济》记者坦言,受“禁酒令”的影响,公司一整年基本上没有大型活动,销量较往年也表现一般。
2013年对于各大高档品商户而言,只有一个感受:冷。寒风凛冽,且丝毫看不到转暖的迹象。中央的一次次禁令,俨然成了市场的“刹车闸”。11月初,中央再次发文,叫停各地安排“考察性出访”,一刀切的强硬态度再次引发关注,不知道这又将对刚刚受到《旅游法》“冲击”的旅游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公款消费需要遏制,公款采购也要加以规范。不该采购的东西,坚决不采;可采可不采的,尽量少买;必须采购的物品,要按程序理性购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减少公款消费行为,真正做到物有所值、物有所用,从而推动采购市场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