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变革:幕课时代的高等教育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sb5503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发展”一词成为显赫榜首的高频词一样,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改革”一词也同样以59次的高频度跃居榜首。这不仅彰显出改革与发展,已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同样昭示出基于问题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而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所以,改革不但是发展的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未来的再出发,也同样是面对挑战的中国高等教育站在幕课时代的背景下提升水平的再修身。
  幕课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影响
  自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以网络视频公开课的教学传播形式,启动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0nline Class,简称MOOC)以来,这种在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和网络新技术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因需流行的新型学习形态,就以其大规模、无边界、开放性、低成本、易获取的全新知识传播方式,受到遍布世界的学习者特别是青年学习者的持续追捧。现在,它已从最初的高校自身优秀教学资源的展示,向为跨学科教学、高端综合教育及社会学习者提供多元化、多样性的高水平、经典型、标志性网络互动课程发展,并加速从最初的面向本国教学向面向世界的开放教育升级。
  目前,全球几个主要教育大国都有不少世界名校,先后向全球推出了自己的开放课程项目。同时,各国开放资源联盟也风生水起,正在逐步形成国际性的开放教育资源联盟组织。今年年中,我国四所知名高校也相继加入了国际性幕课教育平台,开始向世界传递中国大学的相关课程。而截至今年7月,作为中国幕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全国已有数百所高校参与具体建设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也已分13批上线了266门大学课程,覆盖了文学艺术、经管法学、哲学历史、基础科学、农林医药、工程技术六大门类。因此,从趋势上看,幕课的兴起必将成为重塑大学与社会关系的窗口、高校履行社会服务的平台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并将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发展维度。
  需要特别指出,与以往网络远程教育有着本质差别的是,幕课的出现与流行,向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全球传播模式,正在触发大学传统学习形态的根本性改变和社会个体学习方式的重大变迁,带来的不仅是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更是对传统教育观念、体制方式和人才培养过程等多方面的强烈挑战和深刻影响。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幕课让教学课堂从固化走向流动。传统的大学课堂教育,即便是过去的网络远程教育,其面对的受众群体是相对固定和特定的。明确的教学指向、稳定的教学体系、自循环的教学内容和自成一体的教学模式,构成了每个大学比较确定的封闭式教学边界。而幕课的新兴知识传播模式和国际性教育开放资源联盟的出现,让世界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正在形成一种流动的良性循环,让人们分享和贡献资源的渠道越来越多,让学习资源发挥的效用越来越大,受用地域和受用人群越来越广,最终势必形成一个互通有无、交流共享、共同提升的教育资源信息化大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不仅学习者凭借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不同方式可以实现知识学习的目的,教学者通过多元数据库工具、远程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可以达到教学管理的目的,而主要的是其中凸显的人性化、个性化的交互式网络课堂,将在这个平台上起到关键性支撑作用。不论你的国别种族、年龄学历、知识背景,只要你有学习的愿望和需求,你都可以于網络覆盖的任何时间、任何空间在这个平台上获取你的所需。
  这一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形成教育对象从有限到无限的边界扩展。现有的案例已经显示:有些世界名校在线的一门课程,全球会有上百个国家、十几万学生上线学习。他们除了在网上听教师的实时讲授,还和世界名校的在校生做同样的作业、接受同样的评分和考试。最后,会有几千人完成了这门课程并获得认证。这种无国界、跨时空的大规模在线学习,其覆盖面和影响力是以往传统教育可望而不可即的。作为挑战的是,它何尝不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展现和输出?
  二是幕课使教学内容从一元变为多元。幕课的兴起,不但以其在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向学习者提供了大量虽是源于同一课程主题、却是来自不同大学的不同样本,而且也形成了在通识教育领域中,对许多人类共有知识内涵和价值评判的不同解读。尤其值得关注的发展动向是,随着商业类综合门户网络运营商近期纷纷试水在线教育,随着为了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未来可能会有除了大学之外的更多机构、甚至更多个人直接上传视频、文本、音频来参与教育内容的提供并与全球分享,在线开放课程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授者的个性化、风险的可控性都会发生更加急剧的变化。
  这一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形成教育导向从单维到多维的立体参照。从表层影响上看,限于学籍、地域和国别,以往学生只能单维地获取本校的课程。而今天当对同一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幕课平台获取来自不同大学的不同教学版本甚至来自不同国家大学的不同教学感受的时候,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本校的教学模式审视都将发生改变。什么样的教学是真正受益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称得上优秀的教师?这些历久弥新的判断,学生也会与时俱进地作出校正。而从深层次看,多样性的教学内容与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其实已不仅仅在耳濡目染之间实现着有形知识的传递,更是在润物无声之中完成着无形价值的建构。教育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思维认知取向和价值判断导向,正在以充分满足学习者视听接收习惯和心理欣赏习惯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导引着受众特别是青年受众的思维与行为。作为挑战的是,它是否会对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与传播产生解构?
  三是幕课把教学时空从整体切成碎片。幕课的出现与流行,使得以往储存于高等教育封闭象牙塔内的知识,摆进而今这样一个面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大超市。正像比尔·盖茨曾说,五年以后,你将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世界上最好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比任何一个单独的大学提供的课程都要好。尽管当下的幕课教育还远不足以替代现有的大学课堂,但在广大的青年学习者凭借“触屏一代”的社会群体角色,用移动智能产品作为信息接收终端、以“微阅读”作为现有基本生活方式的“微时代”,它对当下大学课程教育教学有效性和听课“抬头率”的冲击是毋庸讳言的。   这一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形成教育诉求从他律到自律的需求转换。众所周知,在以往的大学课程教育中,作为“他律”约束的学生课堂到课率,一直是对学生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幕课平台上,学生发生的是完全基于网络开放课程背景下的自由选择行为。注册哪门课、是否参与最终的学分认证,不是依据考勤而是依据兴趣;不是来自强迫而是来自需要。其中显现的是:教化在退化,互动在行动。由此在“自律”基础上形成的自组织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将成为未来广大学习者凭借移动教育,获取所需知识与信息的主要方式。虽然现有幕课平台的开放课程,还远不能够支撑学习者形成一个相对系统和完整的学历知识体系,学习者凭借自身的主观偏好而进行的选择性学习,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疏漏与欠缺,但学习者在幕课教育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互动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热情,恰是当下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最值得珍视的。作为挑战的是,它如何能再现于我们今天依然作为主流教育渠道的大学教育教学中?
  高等教育在幕课时代的修身与变革
  习近平同志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种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来认识今天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境的视野与思路,进一步启示我们:身处幕课时代疆界变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八面来风、技术变革背景下网络文化的浪花飞瀑、社会变动背景下流行文化的潮起潮落、主体变迁背景下校园文化云卷云舒的现实背景,高等教育要真正能够通过自身改革意识的新飞跃,取得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新突破,就必须胸怀“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与“多样的世界融入中国”两个大局,以强化改革修身,以深化改革立业,在“因事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三个着力点上下功夫。
  所谓“因势而谋”,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知今天身处社会环境急剧变革中的学生主体,对于各种思想文化信息的摄入,在自身认知方式、情感取向、价值选择上的深刻变化。尽管对当代青年受众群体而言,思想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收过程,通常要经历选择性传导、单向性冲击、逆反性顺从、理解性接受、综合性建构这五个环节,但无需赘述的是,在每一个环节的生成过程中,青年学生的感受性都决定着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引发传导的选择性,构成冲击的强烈性,产生接受的顺从性,进而同样在多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实现内化的认同性和建构的价值性。国外大学的几门网络视频公开课作为幕课在国内成功的试水示范,并由此导致我们对此现象的关注与研究,恰在于其課程设计上对受众感受性的精心回应。它也表明,承载思想的理论固然是有威力的,但理论的威力并不在于语法的高深和句式的威严,而在于能否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诠释和关注人心的利益联结,平等地“化”为受众感同身受的自己的认知和范式,真实地“化”为学生自觉遵从的内在精神与价值。
  因此,当今天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每天要面对自主性、独立性、参与性、选择性极强的“触屏一代”,而这一代又往往把“朋辈关系”作为路径依赖的时候,改革我们自身陈旧的教育观念与角色定位,将教育教学过程建构为“双主体”的探究、互动、分享过程,尤其是注重学生自身在其中的体验性感受、主体性表达和参与性分享,进而形成双向交流而不是一厢情愿,平等探讨而不是一言九鼎的互动格局,就成为当代教育真正保持“用户黏性”的关键。因为真正的教育不是要给学生一张既定刻板的地图,而是一架发现新大陆的望远镜。
  所谓“应势而动”,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清楚地把握今天学生学习动机演进的趋势、状态和潜在的、内在的需求。客观地说,没有需求,就没有动机;没有动机,就不会有发自内心的能动性、持续性行为。但并非所有的需求,尤其是根本的、长远的发展需求,每个人都能给予完全理性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它更需要通过观念的暗示、情绪的感染和行为的模仿所提供的氛围加以激发和唤起。同时,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与国家、社会、职业发展的要求之间也并非是完全吻合的。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在发现需求中引导个体需求,在整合需求中形成发展共识。在最恰当的时机,以最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国家教育的正能量。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从幕课兴起与流行的发展轨迹看,它是对各种不同层次、不同需求提供针对性满足的结果。而从幕课所提供的多元化教学平台及其可能的演进趋势看,未来学生的需求及其发展必然更趋离散性和多样性。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高等教育的改革指向,无论是学校人才培养层次的自身定位,还是教育教学自身特色的提升,都应在优先满足国家人才培养规格和数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总基调上,更加注重和细化自身需求提供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既包含着按照国家和社会需要对个体需要的有效引领,也包含着对益于个体健康发展的合理需要有针对性和激励性的满足。同时,不仅要注重对不同群体同一需求的针对,更要注重对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针对,还要注重对同一群体在不同时期需求变化的针对。这既是高校“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
  所谓“顺势而为”,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清晰地梳理学生在幕课时代的关注特点和行为特征,通过自身不断的方法创新、载体创新,着力打造融通中外、横贯东西的大众化、时代化、国际化新表述新语境。面对幕课时代学生群体分众化、浅阅读、直观性的特征,高等教育教学应当在关注时尚中引领流行,在研究趋势中强基固本,努力在润物无声中实现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建构的教育使命。
  如前所述,多元化的幕课教育不仅仅是在进行着有形知识的播种,也同样在实现着无形文化的推广,于潜移默化中建构着受众观察、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和解读角度,在倡导和推崇着特定的价值判断。从国内外受到追捧和受众喜爱的成功幕课课程分析,除去大学声望与授者个人学术声望之外,独特性与整体性的逻辑吻合、学术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统一、科学性与生动性的相互渗透、权威性与互动性的彼此呼应,是其比较共性的基本特点。因此,当今的高等教育应当积极借鉴、分析和学习这些典型案例,加大现有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的改革力度,在各种流行的社会文化思潮中,树立和彰显具有中国气派、大学品味、人文情怀、科学底蕴、世界眼光的中国高校教育品牌,以自身鲜活的时代形象,引领文化,赢得青年,走向未来。
  (作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魏晔玲
其他文献
对消除了热带气旋环流的500百帕位势高度场在热带气旋活动期间作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分析表明环境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热带气旋的路径。个例分析表明对热带气旋过程作EOF
一承认劳动力商品,是研究我国人力资源利用状况的前提。就劳动力是否是商品问题,在我国的实践中,走过了一段相当曲折的历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提
以中心组学习为龙头,推动中心组学习与本地区工作实践相结合,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新实效.是当前中心组学习的一项重要工作。2011年5月19日至20日,全市党委(党组)中心组秘书培训
应用广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它们正在变得"活"起来,这将使其进入动态可视的新时代。由于传统的GIS技术是从地形图的绘制演进而来,现有的绝大多数GIS都使用二维静态数据来描述地理对
设计软件巨头欧特克(Autodesk)的CEO表示,计算能力的进步正在改进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
期刊
为了实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繁荣和建设文化强国目标,我们不仅要发展文化生产力即文化产业,而且要拓展文化服务和激活文化市场即扩大文化消费。文化生产是文化繁荣的手
新闻监督对司法审判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又在价值取向、程序和效益追求上与司法审判产生冲突.新闻监督的不规范状态和审判体制的滞后性是造成冲突的主要原因.应当在制
男孩遇到了女孩,他们长大并且坠入爱河。但是技术却威胁着他们幸福的伴侣关系。在斯蒂法妮·琼斯(StephanieJones)的自出版浪漫小说《梦想与误解》(DreamandMisunderst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