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品牌洋务运动

来源 :竞争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ks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宁以“先打造国际品牌,再开拓国际市场”而独树一帜,将发展短期特许权业务的资源集中于开发自有品牌,或通过并购国际知名的个性品牌,以众多名牌垒起一个大品牌
  2005年12月9日,李宁公司(HK2331)成交量骤然放大至1870万股,而前一交易日还不到100万股。顷刻之间,李宁股票下跌近8%,当日收盘于5.25港元。对于上市以来一直较为坚挺的李宁股票来说,如此放量下跌实为罕见,市场上顿生猜测。
  事隔三天,12月12日,李宁公司发布紧急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李宁以每股5.586港元价格出售了1680万股,套现近1亿港元,其所持股权由38.67%减少至37.03%。而本次套现所得款项将“主要用作培育年轻运动员及中国体育之发展,并非牟利性质”。
  消息一出,李宁公司股价马上回升走稳。2006年1月18日收盘于5,9港元,为上市以来之新高,较其2.15港元的发行价已上涨超过170%。市场分析人士称,中国体育市场的广阔和李宁公司的高成长性是投资者对其看好的基础。
  据专家们预测,到北京奥运会召开的2008年,整个中国内地、香港、以及台湾的鞋业市场总值将达到25亿美元,从而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鞋业市场。在这一背景下,李宁公司营业收入从2002年的9.58亿元增至2004年的18.78亿元;2005年上半年又增长40%,达到11.04亿元,净利润则增长42.6%,达到7831万元。一个服装品牌的绝对利润额,已超过诸多百亿年销售额的知名家电品牌。
  从1990年创立,历经15年挣扎拼杀,李宁如今已成为中国体育市场本土第一品牌。昔日的体育明星在商业上所创成功,李宁堪称中国第一人。但在面对北京奥运会这一巨大发展机遇时,李宁公司丝毫也不轻松,毕竟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是国际巨头耐克和阿迪达斯。
  2005年8月,阿迪达斯以40亿美元代价并购锐步,业内老二和老三的联手直逼此前优势明显的老大耐克。在奥运会这个不能放弃的良机前,阿迪达斯在2005年初最终赢得北京奥运会官方合作伙伴的资格,其代价是13亿元,而李宁公司报价为10亿元。看似一步之遥,但从实力较量上李宁堪称拼死一搏,颇具孤注一掷之豪气。
  差距绝不仅仅是资本实力。同所有的中国体育用品品牌乃至中国所有服装品牌一样,在与国际大品牌对中国本土市场的“国际竞争”中,李宁公司不得不做“国际化”。但李宁品牌的国际化目前的现实意义,仅限于以自有品牌在本土市场上战胜国际对手。
  遥想当年,李宁凭借个人技能在国际体操竞技场上打败了所有国际对手,成为中国体育界真正站得住的主流竞技项目的世界明星。但如今李宁是要率领一家公司去打拼国际市场,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个人小技。而且,尽管中国服装鞋帽铺天盖地于全球市场,但并未赢得主流地位。也许,中国体育用品会应验中国体育界那句名言——“经过几代人努力才赢了世界”,但赢者可能已非李宁,就像运动员“运动生命”的短命一样,中国企业生命周期20年不衰的已凤毛鳞角。
  李宁公司的国际化策略始于1999年,当经过最初几年的高速发展后,在营业额达到6亿~7亿元时遇到了瓶颈。此后,李宁公司从SAP引入AFS服装和鞋业解决方案,在公司内部建立起一套高度集成的ERP系统,并在市场战略、广告传播、财务等各个领域聘请专业顾问公司协助完成整体战略,其中包括IBM咨询公司及李奥贝纳(LeoBttmett)广告公司。
  2001年11月,李宁首家海外品牌形象店于西班牙桑坦德开张营业,当时其目标为“到2004年,国际市场能占销售收入的20%”。但这一目标最终落空,2005年上半年,李宁公司来自国际市场的营收仅占1.3%,这比2004年同期的2.4%还要低。
  就在2004年年底,李宁公司对国际化策略作出调整,决定“先打造国际品牌,再开拓国际市场。”“这种做法与其他中国企业的低价倾销方式不同,我们希望先提升品牌的附加值。”一个佐证是,在2005年1月,李宁公司成为NBA官方合作伙伴,一年后又签下了NBA现役球员达蒙·琼斯作为代言人。
  而在2004年中期上市后,李宁公司尽管手握数亿现金,但在国际化以及并购扩张的路上愈发小心。2005年中,李宁公司将旗下主要特许经营意大利KAPPA品牌的北京动向卖给前执行董事陈义红,转而获取了法国户外品牌AIGLE在中国的独家经销权。
  据李宁公司方面称,原因是KAPPA品牌的特许经营权2007年到期,双方未能就长远合作关系达成一致,而与AIGLE则签下了50年合资合作协议,“要将目前用在发展短期特许权业务的资源集中于开发自有品牌,或通过收购或与国际知名品牌长期合资合作达到多品牌业务目标”。
  这一转变正合引入IBM咨询带来的最重要的意义,即帮助李宁公司明确了战略——“未来能成为专业体育用品领域的强势品牌”,其目标是到2018年能进入全球体育用品5强,成为在全球赛场上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
  2005年9月,李宁走进英国老牌运动服装企业恩宝(Umbro),当时英国《泰晤士报》的新闻标题是:“来自中国的李宁将收购英国Umbro”。但时至今日,这一消息也仅仅停留在传闻层面,李宁的品牌却已在国际范围内有效传播。
其他文献
入狱已一年多的唐万新终于迎来了一审判决。4月29日下午,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一份长达232页,共计12万字的刑事判决书中,裁定其犯有两项罪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6个月,罚款40万元,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数罪并罚被判有期徒刑8年,罚款40万元。  今年1月20日,在数起相关案件审理完毕后,一拖再拖的德隆主案在武汉中院首次开庭。德隆系核心企业德隆国际、新疆德隆集团、
期刊
因并购引起的CEO离职案正在逐年增加。据统计,今年每六名CEO中就会有一名因为并购丢掉工作。  并购后的CEO去哪里?调查发现,超过一半(54%)的CEO在并购后工作有变动,或去新公司,或成顾问,或直接退休。剩下46%留在原来的位置上,不过是为新老板工作。当WellPoint收购了WellChoice之后,前任WellChoiceCEO同意担任新合并公司的CEO。而当美国联合技术集团(United
期刊
“贱卖”蒙牛?    黄明教授在讲授有关外资并购的问题时,谈到了如何对企业进行估值,随后围绕着蒙牛乳业的案例,同学们展开了一场讨论。  黄明:前一子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时,外资战略投资者的投入赚了不少钱,将近翻番。国内外的舆论就开始争论是否“贱卖”了,有家银行的管理层就对某国外媒体说了,“我们没有贱卖,我们卖给这些战略投资者的股价高于净资产价”。我觉得这个话在国内跟领导说没问题,但在国际上讲就有点问题
期刊
顺驰以黑马姿态走全国化扩张之路,矛头直指万科,其以速度为核心的操作模式本无错谬,奈何自身能力不足,折于产品设计制造,最后只得“贱卖”控股权。万科恰好大顺驰10岁,顺驰起步之时,万科正在经历顺驰眼下的这一幕。早有血的教训的万科视宏观调控为整合机会,提速前进,老大仍旧是老大。  若孙宏斌安于天津一地做殷实的诸侯,未来的一切几乎都可以预见但生性张扬的孙宏斌明知有风险,却偏要“试一试”。  孙宏斌复出半年
期刊
尽管在2000年之前,顾雏军就曾经成为媒体焦点,但直到格林柯尔上市,接下来又连续进行大规模收购,他才真正成为媒体主角。而顾雏军大概也没想到他在短时间内搭建起来的资本帝国,却在更短时间内灰飞烟灭。    早期的一成一败    2000年,顾雏军将北京、海南、湖北、深圳四地的公司打包装入格林柯尔,并在7月运作上市(香港创业板),筹资5亿多港元。  按照顾当时的说法,格林柯尔制冷剂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冷剂,
期刊
“CRT彩电退市论”的出台,折射出中外品牌的激烈竞争。  一则短“新闻”在9月的中国彩电行业掀起轩然大波。某财经类报纸在9月1日一篇名为《彩电巨头联合宣布:CRT彩电一年后全线退市》的报道中称:飞利浦、LG、三星、海信、海尔、创维、TCL等12家国内外主流彩电巨头在北京联合宣布,随着上游液晶面板和等离子面板的产能快速扩充,平板电视的制造成本一路走低,同尺寸的CRT彩电成本优势越来越小,预计最晚到明
期刊
高管高薪是天经地义,还是有背伦常?尤其是高管之薪多高不算太高?多少年来,一直争议不断。争论归争论,只要没有立法定论,公司高管薪酬就照涨不误,而且其速度之快,数额之高,越来越让人咋舌。  这种现象在美国尤为典型,因为同等规模企业的CEO,美国的收入比欧洲同行能高出两倍之多,与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相比更是经常高出千百倍。但是所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就算美国的薪酬委员会想管,工会想干预,只要股东买账,董事
期刊
从“分割出售”到“只租不售”,万达正在从房地产商向房地产金融商蜕变。其“订单地产模式”与“REITs融资方式”均属洋为中用之创新  在央视2005年度经济人物评选中,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名列其中,在对他进行简要评价的颁奖词中,其入选似乎更多因为“对公益事业的贡献”,而非其旗下房地产业务的出色。这一局面似乎与当年万达走红全国异曲同工,那时是因为“万达足球玩得火”。  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
期刊
在日化行业,能够被国际巨头宝洁视为竞争对手可谓是一种荣幸,因为宝洁一向标榜自己没有竞争对手但同时这不言而喻又是一种极大的压力,如果被这家跨国巨头盯上,市场竞争将异常艰辛。纳爱斯在近年来瞄准高端市场后,就陷入了荣幸和压力的交织中。  纳爱斯的前身是位处浙江丽水的一家地方性国营化工厂,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于全行业排名倒数第二,20年后(2000年),纳爱斯成为国内日化行业的老大。这一传奇从90年代初和香
期刊
在竞争激烈的家电连锁零售业,永乐通过“先联合后合资”方式而迅速扩张。这种基于一定周期相互了解的合作,消除了资本整合后的许多潜在问题。  2005年5月,永乐电器高调杀入大中电器的大本营北京,外界以此猜测这两家“中永通泰时期”的合作伙伴缘分将尽。但时至年末,出人意料的是,上海永乐与北京大中签署了更加深入的合作框架协议书,共同拓展中国家电零售业务。  根据这一协议,双方同意以总代价1.2亿元,分别于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