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以源头活水建半亩方塘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jian99_G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教学一直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段阅读的目标与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小说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描写典型逼真的环境,安排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小说的特点很容易吸引学生走进它的艺术殿堂,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如果说小说文本是源头活水,那么小说教学就是半亩方塘;立足文本,正确、合理、恰当地运用文本,可以打造高效的小说教学课堂,收到“一鉴开”的效果。为此,教师要在挖掘文本上下功夫,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感悟生活,获得体验,渐入“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佳境。本文结合《最后一课》这篇文章,谈谈我是如何开展小说教学的。
  一、以主题思想穿针引线——把握文本
  小说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具代表性。一篇小说就是一个故事。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体会小说作者的意图,了解作者是怎样认识生活体会生活的;我们还要仔细体会编者的意图,了解作品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做有利于我们对主题的把握,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实施。
  如教学《最后一课》所在单元时,我首先阅读单元说明:
  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依据单元说明,教学《最后一课》时,我确立了“爱国主义闪耀光芒”这一教学主题。韩麦尔先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所以,我把对这一人物的分析及相关内容的学习集中到一课时。围绕这一人物,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分析一个形象,达成一个共识,品析一节文字,描写一段心理。
  板块化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一个环节就像一颗耀眼的珍珠,由主题思想穿针引线串联在一起,整合成一条熠熠生辉的珍珠链。把握文本主题进行教学,这就可以打造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堂。
  二、以人物分析透视情感——赏析文本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所以说,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教学不可回避的话题。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新的“哈姆雷特”产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人物的独特感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
  人的年龄、性别、性格、经历、职业、思想等不同,其动作行为、说话方式、思维习惯定然不同。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典型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体会人物的特点;既要体会人物作为生活中的人的性格特征,又要感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物的精神风貌,还要了解人物在事件中前后的感情变化。
  如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我让学生采用勾画法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并体会韩麦尔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学生们先勾画,后交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他们都能够抓住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体会到他的情感、性格、心理和精神面貌。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韩麦尔先生的穿戴。面对战争失败、国土沦丧、家园被毁的局面,内心怎么能不悲痛?外貌描写揭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不寻常的意义,凸显了他对即将失去的国土的敬意,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情感。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谆谆的教诲,深刻的剖析,让我们既看到一个敢于自我批评的普通人,又看到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老师。
  “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寓意深刻,语重心长,对学生寄予无限希望;强烈的爱国热情如涓涓细流汩汩流进学生的心田。
  这样描写的语句还有很多。在分析中学生体会到韩麦尔先生既是普通人,更是对祖国抱有坚定信念的爱国者;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多面性和层次性使人物具体可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也正是把握人物的关键所在。
  三、以词句品析探寻美点——咀嚼文本
  大凡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都在遣词炼句上见真功夫。单元说明中指出:学习这个单元,……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小说能够打动人,感染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表现力。丰富、优美的语言很容易叩响人们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缱绻于作者的精神世界中。学生细致分析、细心揣摩文中的关键词句,可以锻炼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达成一个共识”环节中,我让学生品读韩麦尔先生说的这句话:“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时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谈谈对自己的母语的新认识。
  这道题目旨在使学生学会把握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学生在品析中耐心咀嚼思考,重点理清了语言、民族和祖国的关系。句中“钥匙”比喻法语,“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形象的比喻表明: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只要掌握民族语言,就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凝结民族向心力,打败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在此基础上,学生谈对自己母语的新的认识就比较容易了。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   “品析一节文字”环节我让学生品味如下一节文字中的关键词、短语的表达效果: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停)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文中的“哽”字能否换成“停”字?划线的短语“使出全身的力量”能否删掉?为什么?
  “哽”字的意思是因感情激动等原因喉咙阻塞发不出声音。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士兵收操的号声宣告了最后一节课的结束。韩麦尔先生此刻的悲愤和哀痛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到嘴边的话只能哽住说不出来。“哽”字写出了他痛苦、悲愤的心理,“停”字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使出全身的力量”是细节描写。作者于细微之处发出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彰显了他对祖国抱有的必胜信念,更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向顶峰。这样描写,既深化了小说主题,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文本的咀嚼使学生领悟了语言的魅力,得到了审美的陶冶,丰富了语言仓库。换、删方法的运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四、以习作练习拓展提升——延伸文本
  小说文本的阅读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解、感悟的层面上,而应该深入到拓展提升的层面,进行文本的延伸。延伸文本、拓展提升要求学生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等运用想象与联想,对文本中所描绘的形象有所补充、丰富、扩大和改造。
  习作练习是延伸文本、拓展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合理运用这一方法,可以增加文本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值得注意的是,文本的拓展提升不是随心所欲的。它首先受到文本主题的制约。文本主题是纲,学生的习作必须为表现主题而服务,否则就是南辕北辙,令人感觉莫名其妙。其次,虽然学生对文本中艺术形象的加工和改造是能动的再创造,但是习作中的人物和文本中的人物基本点还应该是一致的。尽管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新的“哈姆雷特”产生,但哈姆雷特不应该也不可能变成唐·吉诃德或高老头。习作中的人物和文本中的人物如果差异太大,就会让人感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摸不着头脑。
  教学《最后一课》“描写一段心理”环节,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题目:文章中,还有许多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通过小弗朗士的眼光观察到的。第22段写到“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请用第一人称写下来。
  依据题目要求和写作提示,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习作。全班交流几篇习作后,感觉同学们的作品多在韩麦尔先生情感表达上打转,爱国主义精神体现甚少。此刻,我出示例文适时引导:
  祖国啊!敬爱的法兰西!我是您忠诚的子民。四十年来,我精心培育着您的幼苗。如今,您怎么忍心将我舍弃?我憎恨这场战争。他将美好的相逢演变成悲伤的别离。孩子们啊,让我再多看你们几眼吧!在没有我陪伴你们的日子里,你们要学会坚强,学会独立。牢记法语吧,孩子们!这样我们就会凝聚民族向心力,团结一致,打败侵略者。祖国啊!我是您忠诚的子民。我在心中深情地呼唤着您“法兰西万岁!”我永远和您同呼吸,共命运。相信吧!光明的未来属于法兰西。
  有了例文的引领,学生们修改习作就容易多了。最终一篇篇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习作脱颖而出,文本延伸效果显著。
  除上述几点外,小说文本的挖掘还有许多方面。在《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研读了文章张弛有度的结构,分析了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的变化,赏析了文章典型的环境描写及细节描写,这些也都是小说文本中值得鉴赏的地方。
  爱国主义在最后一课的字里行间中闪耀光芒。只要我们在小说教学中立足于文本,巧妙地运用文本,就一定会建造“一鉴开”的半亩方塘。
  [作者通联:河北唐山市开平区第二十中学]
其他文献
写作的过程,就是一次生命活动的过程,一种存在体验的表达,一种生命力的释放。高中生的作文应该展现一个生机勃发、五彩斑斓的生命世界,然而我们读到的常常是“正”(刻板)“大”(宏大)“光”(空洞)“明”(直白)的事件叙述,作文中生命体验的淡退,如同歌曲《存在》所述:“谁知道我们该往何处,谁知道生命沦为何物?”新课标提出高中生作文应“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在我看
著名语文教育家韩军老师说过,语文美在形象,美在感性,但语文也必须有理性,有思想,有深度。的确,我们可以经过一番努力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感人。但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借助思想之美把课堂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把感性经验升华为理性思考,才算是完美的语文教育。  语文是极富灵性的一门学科,在这个五彩斑斓的王国里穿行,就是让孩子们学会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无论是发现、鉴赏还是表现美,都需要智慧。智慧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议文章】邓彤,王荣生(《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原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9期。  【内容提要】我国写作课程的“序列化”追求已遭遇诸多困境。作为实践性课程,写作课程的设计不应从写作知识系统出发,而应该基于学生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最为集中最为完备的一部书。它全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是后世儒学发展的依据和基础,孔子思想涉及方方面面,而其中的“孝”的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道是“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至德要道”,是最美好的道德方法,从根本上来讲,“孝”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  而要全面了解孔子的孝,最为基本的做法就是要对《论语》进行整本书阅读,才不至于断章取义,一
一、什么是审辩式思维  审辩式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旧译批判性思维) 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格拉泽尔(Edward Maynard Glaser)于1941年提出。他认为:“在一个人的经验范围内,有意愿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这种态度就是审辩式思维。”①  在相关文献中,关于审辩式思维的定义有十几种。“维基百科”中关于审辩式思维的介绍是:“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
所谓同故事叙述,是经典叙事学的一个概念,是“叙述者”与人物存在于同一个层面的叙述。当人物——叙述者也是主人公时,同故事叙述可以进一步确定为对自身故事的叙述。①《驿路梨花》的叙述者“我”叙述了在自己与同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的深山中一间小屋借宿一天的经历,包括行山之苦与焦虑、梨花林中的小屋、所遇瑶族老猎人、哈尼族小姑娘以及他们的故事。“我”是故事中的人物之一,和老余、瑶族老猎人、哈尼小姑娘同在一个故事中
文本解读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起点,然而,一直以来,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这个起点问题没有解决好,而且问题越来越严重。下面我们以热点文本《散步》的解读为切入点,对重建文本解读的实践与理论作反思的探讨。  一、以关联理论解读《散步》的别样结论  关联理论是语用学的基本理论。  1967年格莱斯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合作原则,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沈从文的作品大多可以看作是湘西风土人情的优美而哀伤的画卷;他的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其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沈从文创造出闪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作家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  作为乡土作家,沈从文与其他的作家不
散文的解读是有一定通道的,如果不按散文的特点来解读散文,则会出现误读,对《小狗包弟》一文的解读便是如此。  一、对《小狗包弟》主旨的理解  (一)《教师教学用书》的观点  “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①  在这段表述中,文本的主旨是:反映
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这时距离安史之乱已经有四十多年,唐王朝在医治安史之乱造成的创伤,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初见成效。韩愈希望改革政治,重整盛唐大一统的繁盛局面,强烈反对藩镇割据,所以他作《张中丞传后叙》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是毫不足怪的。至于他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文章开头一段作了交代“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余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