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教育的效益分析一直以来是国内外众多教育学家和经济学家探讨的热点,近年来,学者们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颇丰,但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外部效益这一独立概念提出较晚,缺少更详实系统的分析。本文在分析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外部效应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产生的重要影响的基础上,对随之产生的问题也进行相应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外部效益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288-02
高等教育市场化外部效益是指除受教育者外,其他社会成员从高等教育投资行为中获得的可用货币度量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教育的效益是私人的:教育的消费者成为劳动生产率高的工人,主要以高工资的形式获得大部分效益。但除了私人效益之外,教育还产生了正外部性。
一、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教育具有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效益是指教育投资生产出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利益,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教育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投资作为生产性投资,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一)高等教育提供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代表人力资源的质量方面。H-O理论和与之相悖的“里昂惕夫之谜”使学者对资源禀赋的概念产生新的思考,人力资本理论概念的提出和引入扩大了传统资本概念范围,突破物质资本思想束缚,并赋予了内部收益率的测量以理论上的意义。人力资本成为决定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力量之一,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在美国,从历史上看,每一年正规教育使人的平均工资增加10%左右。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对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对物质资本投资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与提高国力、增加国家软实力的根本措施。
(二)高等教育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经济资源的配置效应。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本身需要高等教育更为适应市场化需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公共教育为形式的大量人力资本补贴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使高等教育外部效益内化,可以通过不同的投资主体实现。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改革教育投资体制成为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缓解我国财政压力的必然选择。不仅如此,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科学知识呈爆炸似的增长要求高校提供知识生产的土壤,科学研究从少数人的活动,变成需要分工、协作、组织的规模化集体事业,这种客观需求使高等教育走向市场,走进企业。高等教育通过培育了大批掌握科学技术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队伍,将科学转化为可操作应用的技术,成为国家各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高等教育不仅提供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环境,更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不仅传递和传播科学技术,更是高新科技发现、发明、创造的重要基地。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以及各大城市科技园区的快速发展都无不依托于所在地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
二、高等教育影响收入分配
高等教育是在市场条件下利益均衡机制下进行分配的。高等教育应该尽可能与社会需求和国家产业结构相适应,避免结构失衡。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和就业市场关系一直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正如前文提到,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仍处于大规模扩招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由于高校毕业生学科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且在地区的分布结构不平衡,导致大学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在收入分配上的外部效益。教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能简单用线性关系表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比供给方对改变收入不平等更有决定意义。同时,人力资本需要与其他生产性资本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
三、高等教育市场化产生的问题
在前文分析高等教育市场化在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影响和贡献的基础上,不能忽视高等教育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高等教育产业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指将高等教育市场化,将高等教育当作产业进行经营。各国高校产业化产生的背景大致相同。1998年,高等教育产业的概念在中国被提出并付诸实践。此后,得益于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高校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技术进步、资源有效利用、交易成本降低、专业数量增加、学校声誉提高以及生均成本降低产生的教育规模经济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收益。但随着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高校扩张的弊端日益显现。教育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规模扩张固然可能带来可观收益,但也可能带来较大支出,如新一轮的固定资产购置、扩大校园面积、引进师资等支出的发生。教学规模的过分扩张损害了教育功能。我国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争论从推行之时至今,并因为过快的扩张速度及产业化进程受到联合国方面的批评和社会舆论的声讨。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第一,高等教育在市场化环境中为了实现投资利益最大化,利用信息不对称等市场机制运行特点降低教育标准和质量,滋生教育腐败。第二,高等教育产业化缺乏有效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教育实体产权界定。第三,高等教育产业化建设规模盲目扩大导致高校内部设置混乱、管理困难。第四,高等教育产业化引起的教育不公平和机会不均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民办高校的学历认可问题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在发展中国家,许多因素导致教育的私人收益远高于私人成本,刺激公众对教育的过度需求。这种需求导致教育数量的扩张而非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投资效率低下。由于就业机会有限,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挤占仅有基础教育学历的劳动力市场,这样一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人才外流,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人才流失到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许多受过最高教育的人才移民到发达国家。中国社科院《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中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如果人力资本有正外部性,那么这种人才外流减少人力资本存量,会使留下来的人比原来更穷。
四、高等教育市场化产生问题的对策分析
我国处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应在立足于中国国情基础上,满足社会需要,也要遵循教育规律本身的特点。在坚持这一原则立场上对如何避免高等教育市场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对策研究,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保证高等教育产业化健康发展
教育的准公共品性质决定教育只可能部分进入市场,尽管高等教育产业化这一趋势已不可逆转,各级政府和高校在这一情势下不断调整政策以保证教育事业性和产业性的协调发展,实现政府选择、群众选择和市场选择的合理平衡。如何制定高等教育的发展策略探讨如下:
1、转变政府职能。首先,政府应尽快制定高线产业化相关政策与法规,规范高校产业化发展规模和速度,引导高校产业化发展方向。其次,政府应发挥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职能,将更多自主权下放给高校,同时加强对公办之外其它方式存在的高等教育机构规范管理。最后,应确定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设的多层次效益实现机制。第一,优化教学建设。高校自身加强内部管理,调整办学模式,优化教学建设,积极推进高校产业化建设、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三方共进,实现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第二,树立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正确观念。政府和高校都应在合理控制高等教育产业化规模上发挥积极作用,循序渐进推动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使高等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实现高等教育产业化和事业化的双向共赢。
2、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合理控制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保证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协调;调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消除大学生就业制度性障碍,加强国家宏观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和扶持;加强毕业生就业渠道建设,建立健全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并从根本上防治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
3、减少人才外流任重道远。人才外流这一问题比较复杂。较大的经济差距、收入差距;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恶劣;公共资源在区域间分配的不合理和浓重的官僚作风都成为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但最关键的原因是个人认为自身价值在现有环境的无法实现。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政治和经济上的政策倾斜改善这一情况,但目前仍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案去解决这一问题。
综上所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演变成教育与人才的竞争的环境下,是否拥有一流的教育水平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具有消费与投资二重性,传统观念将教育看成纯粹的消费事业。事实证明,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生产性活动,教育部门通常也被看作生产性部门。随着我国公共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国家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也不断上升,但教育经费短缺呼声仍然强烈。我国存在教育财政总量支出占GDP和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偏低,支出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尽管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在高等教育育阶段,家庭或个人直接负担的教育成本仍然较大。加深对教育市场化外部效益的了解,有助其更合理的看待教育的收益与成本,进行合理抉择,同时规避教育投资风险,合理配置、利用教育资源,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娄成武,史万兵.教育经济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6-191,300-301.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外部效益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288-02
高等教育市场化外部效益是指除受教育者外,其他社会成员从高等教育投资行为中获得的可用货币度量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教育的效益是私人的:教育的消费者成为劳动生产率高的工人,主要以高工资的形式获得大部分效益。但除了私人效益之外,教育还产生了正外部性。
一、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教育具有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效益是指教育投资生产出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利益,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教育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投资作为生产性投资,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一)高等教育提供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代表人力资源的质量方面。H-O理论和与之相悖的“里昂惕夫之谜”使学者对资源禀赋的概念产生新的思考,人力资本理论概念的提出和引入扩大了传统资本概念范围,突破物质资本思想束缚,并赋予了内部收益率的测量以理论上的意义。人力资本成为决定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力量之一,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在美国,从历史上看,每一年正规教育使人的平均工资增加10%左右。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对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对物质资本投资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与提高国力、增加国家软实力的根本措施。
(二)高等教育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经济资源的配置效应。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本身需要高等教育更为适应市场化需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公共教育为形式的大量人力资本补贴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使高等教育外部效益内化,可以通过不同的投资主体实现。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改革教育投资体制成为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缓解我国财政压力的必然选择。不仅如此,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科学知识呈爆炸似的增长要求高校提供知识生产的土壤,科学研究从少数人的活动,变成需要分工、协作、组织的规模化集体事业,这种客观需求使高等教育走向市场,走进企业。高等教育通过培育了大批掌握科学技术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队伍,将科学转化为可操作应用的技术,成为国家各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高等教育不仅提供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环境,更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不仅传递和传播科学技术,更是高新科技发现、发明、创造的重要基地。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以及各大城市科技园区的快速发展都无不依托于所在地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
二、高等教育影响收入分配
高等教育是在市场条件下利益均衡机制下进行分配的。高等教育应该尽可能与社会需求和国家产业结构相适应,避免结构失衡。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和就业市场关系一直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正如前文提到,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仍处于大规模扩招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由于高校毕业生学科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且在地区的分布结构不平衡,导致大学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在收入分配上的外部效益。教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能简单用线性关系表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比供给方对改变收入不平等更有决定意义。同时,人力资本需要与其他生产性资本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
三、高等教育市场化产生的问题
在前文分析高等教育市场化在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影响和贡献的基础上,不能忽视高等教育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高等教育产业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指将高等教育市场化,将高等教育当作产业进行经营。各国高校产业化产生的背景大致相同。1998年,高等教育产业的概念在中国被提出并付诸实践。此后,得益于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高校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技术进步、资源有效利用、交易成本降低、专业数量增加、学校声誉提高以及生均成本降低产生的教育规模经济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收益。但随着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高校扩张的弊端日益显现。教育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规模扩张固然可能带来可观收益,但也可能带来较大支出,如新一轮的固定资产购置、扩大校园面积、引进师资等支出的发生。教学规模的过分扩张损害了教育功能。我国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争论从推行之时至今,并因为过快的扩张速度及产业化进程受到联合国方面的批评和社会舆论的声讨。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第一,高等教育在市场化环境中为了实现投资利益最大化,利用信息不对称等市场机制运行特点降低教育标准和质量,滋生教育腐败。第二,高等教育产业化缺乏有效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教育实体产权界定。第三,高等教育产业化建设规模盲目扩大导致高校内部设置混乱、管理困难。第四,高等教育产业化引起的教育不公平和机会不均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民办高校的学历认可问题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在发展中国家,许多因素导致教育的私人收益远高于私人成本,刺激公众对教育的过度需求。这种需求导致教育数量的扩张而非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投资效率低下。由于就业机会有限,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挤占仅有基础教育学历的劳动力市场,这样一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人才外流,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人才流失到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许多受过最高教育的人才移民到发达国家。中国社科院《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中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如果人力资本有正外部性,那么这种人才外流减少人力资本存量,会使留下来的人比原来更穷。
四、高等教育市场化产生问题的对策分析
我国处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应在立足于中国国情基础上,满足社会需要,也要遵循教育规律本身的特点。在坚持这一原则立场上对如何避免高等教育市场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对策研究,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保证高等教育产业化健康发展
教育的准公共品性质决定教育只可能部分进入市场,尽管高等教育产业化这一趋势已不可逆转,各级政府和高校在这一情势下不断调整政策以保证教育事业性和产业性的协调发展,实现政府选择、群众选择和市场选择的合理平衡。如何制定高等教育的发展策略探讨如下:
1、转变政府职能。首先,政府应尽快制定高线产业化相关政策与法规,规范高校产业化发展规模和速度,引导高校产业化发展方向。其次,政府应发挥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职能,将更多自主权下放给高校,同时加强对公办之外其它方式存在的高等教育机构规范管理。最后,应确定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设的多层次效益实现机制。第一,优化教学建设。高校自身加强内部管理,调整办学模式,优化教学建设,积极推进高校产业化建设、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三方共进,实现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第二,树立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正确观念。政府和高校都应在合理控制高等教育产业化规模上发挥积极作用,循序渐进推动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使高等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实现高等教育产业化和事业化的双向共赢。
2、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合理控制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保证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协调;调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消除大学生就业制度性障碍,加强国家宏观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和扶持;加强毕业生就业渠道建设,建立健全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并从根本上防治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
3、减少人才外流任重道远。人才外流这一问题比较复杂。较大的经济差距、收入差距;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恶劣;公共资源在区域间分配的不合理和浓重的官僚作风都成为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但最关键的原因是个人认为自身价值在现有环境的无法实现。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政治和经济上的政策倾斜改善这一情况,但目前仍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案去解决这一问题。
综上所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演变成教育与人才的竞争的环境下,是否拥有一流的教育水平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具有消费与投资二重性,传统观念将教育看成纯粹的消费事业。事实证明,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生产性活动,教育部门通常也被看作生产性部门。随着我国公共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国家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也不断上升,但教育经费短缺呼声仍然强烈。我国存在教育财政总量支出占GDP和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偏低,支出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尽管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在高等教育育阶段,家庭或个人直接负担的教育成本仍然较大。加深对教育市场化外部效益的了解,有助其更合理的看待教育的收益与成本,进行合理抉择,同时规避教育投资风险,合理配置、利用教育资源,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娄成武,史万兵.教育经济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6-191,3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