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陈景润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h91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劃请徐迟
  在十年“文革”结束后,正值不惑之年的周明先生相继任《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当时中央决定,1978年3月将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讨论和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规划。这是一次科学家的盛会,是一次科学技术进军的动员会。”虽然进入耄耋之年,但周明依然思维敏捷地娓娓道来。作为当时全国最高级别的文学刊物,《人民文学》理应在此时有大作为,组织一篇反映科学领域的报告文学,以文学启蒙推动思想解放大潮,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氛围。然而,写谁?谁来写?这两个问题在编辑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突然间,他们想起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个叫陈景润的数学家的故事。一个传言是,1972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后,美国有一个代表团来访问,见到我国领导人就问陈景润。领导就让人找,结果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找到了。当时,编辑部也了解到,“哥德巴赫猜想”在国际数学界是一个大难题,陈景润在当时国内还没有刊物发表论文的情况下,把论文偷偷寄到国外发表了,引起国际数学界的重视,是十分了不起的。邓小平在1975年就得知陈景润的情况后说:“中国能有1000个陈景润,就了不得了。”编辑部同事异口同声道,就写陈景润吧!
  把这个选题确定下来以后,众人又开始考虑,请哪个作家来写比较好。
  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徐迟。徐迟是著名诗人,也是散文家和翻译家。1964年,他曾在《人民文学》发表过一篇名为《祁连山下》的报告文学,写敦煌的大艺术家常书鸿,这是一个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而且,他刚采访写作了一篇李四光的报告文学《地质之光》,《人民文学》编辑部已经三审通过,也即将发表。那个时代,写工农兵的作家比较多,但熟悉知识分子、写知识分子的作家很少,因此编辑部同仁一下子就想到了著名作家徐迟。
  周明回忆,他通过电话联系上这位老前辈,告诉他写陈景润的设想。徐迟说如果要他做这个事,就必须跟单位打招呼。周明立即打电话给湖北文联的领导说了这事。湖北文联也表示支持。他随后再联系徐迟,告诉了他所在单位同意了这一消息,徐迟很兴奋,虽然对写陈景润只答应“试试看”,但迫不及待马上准备行装购火车票,两天后就颠簸到了北京。
  一访陈景润
  徐迟采访陈景润,见了三面。
  第一次陪同徐迟采访,周明感觉到陈景润绝不像传说的那样“傻”、那样“痴”。
  那是1977年一个艳阳秋日。周明陪同徐迟到了北京西郊的中关村,找到了中科院数学所,党支部书记李尚杰接待了他们。李尚杰提供了大量关于陈景润的真实材料,以便周明和徐迟能够比较全面了解这位数学奇才。周明注意到一个细节,作为书记的李尚杰虽然是老革命,但没有打电话叫,也没派秘书去请,而是亲自出去请陈景润这个下属,可见对陈景润之尊重。
  片刻功夫,李尚杰就领来一个人。但见此人个儿不高,穿一身蓝色的棉制服,戴着棉帽,一张娃娃脸红扑扑的,显得很年轻。李尚杰介绍,这就是陈景润,然后介绍了周明。周明又给他介绍了徐迟。陈景润说:“徐迟?我知道,他是诗人,我读过他的诗。”俩人很快拉近了距离。他们说明来意后,陈景润像小孩一样发出了连珠炮:“不要写我、不要写我……”经历坎坷世事、见惯各种各样采访对象的徐迟,温和地笑着说:“我不是写你,是来写数学界,写科学界……但是要采访你。”这时,陈景润才勉强同意:“那行,我一定给你提供材料。”
  随后,第一次采访就开始了。他们先随意聊天,开始了解这个被称作“怪人”的数学奇才。徐迟问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攻关最近进展情况如何?他说:“到了最后关头,但也是难度最大的阶段。”并补充,看到叶剑英元帅最近发表的《攻关》一诗,很受鼓舞。说着,他就顺口背诵出来:“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背诵完了,他充满信心地表示:“我要继续苦战,努力攻关,攀登科学高峰。”
  徐迟又问陈景润,最近还在考虑什么问题。陈景润介绍,不久前收到国际数学联合会主席先生的一份邀请函,邀请他去芬兰参加国际数学家学术会议,并作45分钟的学术报告。主席先生在信中介绍,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世界各国学者3000多人,但确定作学术报告者只有10来名,其中,亚洲只有2名,一个是日本的学者,另一个便是陈景润。这位数学奇才,觉得事关重大,便将此信交给了数学所和中科院领导。当时,中科院领导接见了陈景润,亲切地对他说:“你是个大数学家,国家很尊重你,这封信是写给你的,由你考虑去还是不去,考虑好了,你可以直接回信答复,告诉我一声就是了。”这使陈景润很受感动,领导这么信赖他,科学院领导这么关怀他,他从内心里感激!
  回到所里,经过一番认真思索,并作了一些调查研究之后,陈景润很快写了一封回信,有三点内容:第一,我国一贯重视发展与世界各国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关系,因此,我感谢主席先生的盛情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省,而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联合会的席位,因此,我不能参加;第三,如果驱逐了台湾代表,我可以考虑出席。周明认为,陈景润的回复,在那个台湾海峡两岸处于敌对的年代不仅有原则而且比较圆满,简直出乎意料!他绝不像传说的那样“傻”、那样“痴”。
  陈景润还向周明和徐迟述说了一些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残酷批斗的惨状,以及他如何施计躲避参加斗争他的老师华罗庚教授的情景。周明回忆,当时听到这些令人感动的故事后,他和徐迟增进了对数学奇才的了解,消除了一些误解。
  饱经沧桑的诗人徐迟,被纯真执着的陈景润打动了!他动情地对周明悄声说:“周明,他多可爱,我爱上他了!就写他了。”
  为了写好这篇报告文学,徐迟当天就住在位于中关村的中科院一家招待所,先从外围进行深入采访,并做了大量调查研究。   二访陈景润
  周明第二次陪徐迟与陈景润见面,感受到了这位科学怪才始终如一的纯。
  写好这篇报告文学,最关键的是如何深入到这位数学怪才的内心世界。为了解陈景润的专业,年过花甲的诗人徐迟买了一本马克思的《数学手稿》,逐字逐句“啃”,他还先后阅读了《中国古代数学史》及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等。花工夫最多的,则是“啃”陈景润的学术论文。周明问:“好懂吗?”徐迟摇摇头说:“不好懂,但是要写这个人必须对他的学术成就了解一二。虽然对于数学,不能叫都懂,但对数学家本人总可以读懂。”
  1742年,俄国数学家欧拉和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通信中,提出了一项假设:每一个6以上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两位数学家用许多偶数做试验,都证明这个假设是正确的,但是,却无法用理论的方法来证明它。从此这成为一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许多顶尖的数学家都企图证明这个猜想,但是都没有成功。
  1966年5月,陈景润写下了200多页的长篇论文,成为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人。直到1973年,论文才在《中国科学》发表。
  陈景润证明了“1 2”的消息震撼了中国数学界,也震撼了国际数学界。在此之前,数论专家们普遍认为,要想沿用已有的方法(包括筛法)来证明“1 2”是不可能的。而陈景润居然对筛法“敲骨吸髓”,加以改进,创造出了加权筛法,使筛法的效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消息传到英国,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伯斯特听了为之一震。哈伯斯特与李希特合作撰写的《筛法》一书正在付印。他马上托人从香港找到了陈景润论文的复印件,给《筛法》一书又增加了新的一章——《陈氏定理》。他在这一章的首页写道:“我们本章的目的是为了证明陈景润下面的惊人定理,我们是在前十章已经付印时才注意到这一结果的;从筛法的任何方面来说,它都是光辉的顶点。”
  徐迟经过多日采访调查,有备而来地抛出3个数学问题。不再腼腆拘谨的陈景润,也不管徐迟懂不懂,直接把解决这3个问题的数学公式写给徐迟看,徐迟抄下来,或者说是照猫画虎地描画了下来。
  造化弄人,也成就人。漫漫人生路,最难得的是始终如一的纯。这次采访完毕,历经坎坷世事洞明的徐迟,掉泪了!这位饱经沧桑的诗人,得出个结论:陈景润是那种为了数学可以抛弃一切的、至纯至真的人!外界关于他的传言太可恶了。
  作为一个刻苦钻研世界名题几近痴迷的数学家,陈景润闹过许多“笑话”,甚至有人说他是一个“科学怪人”。徐迟在他的《哥德巴赫猜想》中曾这样评论:“关于他,传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善意的误解、无知的嘲讽,恶意的诽谤、热情的支持,都可以使这个人扭曲、变形、砸烂或扩张放大。理解人不容易,理解这个数学家更难。他特殊敏感、过于早熟、极为神经质、思想高度集中。外在和自我的肉体与精神的折磨和迫害使得他试图逃出世界之外。他成功地逃避在纯数学之中,但还是藏匿不了。”
  在数学研究所,徐迟去了陈景润经常出入的图书馆,去了他的办公室,跟他一起进食堂,一块儿聊天,还去看了“文化大革命”中陈景润被毒打滚下楼来的那个楼梯。很快,他和陈景润成了知心的朋友。原本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陈景润,这时候也打开心扉,同徐迟说了很多心里话。
  三访陈景润
  周明第三次陪同徐迟采访陈景润,进入了这位数学家那间仅仅6平方米的斗室。
  “事以密成。”周明了解到,陈景润从不让任何人进入他那间6平方米的小屋。徐迟在中科院数学所采访长达一周多,和陈景润建立了密切关系,甚至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几次对陈景润提出到他居住和演算的斗室去看看,但这位科学怪人,顾左右而言他,丝毫不回应。徐迟认为,如果不看看这间小屋,势必缺少对他攻关的环境氛围的直接感受,那该多遗憾!
  “我们是搞‘阴谋诡计’才进入陈景润那间6平方米的小屋。”周明风趣地回忆道,“我们一再向李尚杰表达这个小小的愿望。”李尚杰说:“小陈可是从来不让人进他那间小屋的!他每次进了门就赶紧锁起来,使得那间小屋很神秘。我倒是进去过,如果你们要进,只能另想办法。要不,咱们搞点‘阴谋诡计’试试看?”
  经策划,有一天,周明和徐迟、李尚杰三人一同上楼。临近陈景润房间时,李尚杰去敲门,先进屋。周明和徐迟悄悄待在室外听室内响动,过了10分钟后也去敲门,表示找李尚杰有急事。陈景润还未反应过来,李尚杰就抢先开了门。周明和徐迟迅速一步跨进了屋门,陈景润只好不好意思地说:“请坐,请坐。”
  对当时室内的情景,周明至今记忆如新:哪里有坐的地方呀!环顾四周,室内只有一张单人床、一张简陋的办公桌和一把椅子。墙角放了两个鼓囊囊的麻袋,一个装的是他要换洗的衣服,另一个全是计算题手稿和废纸。办公桌上除了常用的一小片地方,其余桌面上落满了灰尘。
  漫谈式聊天中了解到,陈景润有时不用桌子,习惯将床板的一角褥子撩起,坐个小板凳趴在床上思考和演算。那真艰苦呀!周明感叹。冬天怎么写字演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冬季滴水成冰,室内没有暖气,这个陋室能待下去吗?原来,他索性穿一双厚厚的棉鞋,晚上一直不脱,就着领导给他的一个100瓦的大灯泡,一边演算同时也取暖。以至于到了天寒地冻的时节,大灯泡取暖不起作用了,墨水瓶都结冰冻实了,这个数学怪才,就拿铅笔演算。
  夜餐是如何解决的?那时,可不像现在,多晚都有卖小吃的。这个单身汉,吃饭仅用一个大茶杯,里面搁一个U字形的电热器,倒点水加热,然后从挂在床头墙壁上的书包里,拿出一点挂面撅碎煮熟,也不加盐,也不加酱油,更没有蔬菜,就胡乱凑合着马马虎虎应付哄饱肚子。
  这,就是数学怪才的生活环境!周明回忆,老诗人的激情迸发了!徐迟说了这样的话:“我不懂科学,但我懂得人,懂得科學家的为人,也就可以写一点科学了。”徐迟那颗诗人的心,与不为外人所知的数学王国相通了。
  周明回忆,徐迟一个星期采访,一个星期写作,一个星期修改,一个星期发稿。一个月后,周明和徐迟一起讨论,并请李尚杰来订正了一些事实。徐迟修改好稿件,周明立即送交给了《人民文学》主编张光年审阅。
  1978年1月,春寒料峭的时节,《人民文学》以醒目的标题,在头条刊发了徐迟创作的《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报告文学把一个“畸形人”“怪人”还原成了一个正常人,在塑造科学家形象方面走在了时代前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那个身体瘦弱、心思纯真的“数学怪人”陈景润,成了全国各大中城市街谈巷议的人物,被损害与被侮辱十余年的中国知识分子,重新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尊重与喜爱。这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破例用三大版的篇幅,转载了这篇文章。随着更多报刊、电台转载播发,人们也记住了这篇报告文学主人翁的名字:陈景润!
  (摘自5月24日《人民政协报》。作者为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其他文献
一  爸爸几年前因车祸落下病根,身体一直不好,常年要靠各种药物维持。肇事司机跑了,无底洞般的医疗费用挖空了原本就不富裕的家。虽然妈妈很勤劳,但微薄的收入还是无法应付最基本的生活开支。  我记得那年春节,妈妈买完爸爸的药后,口袋里只剩下不到一百元钱。除夕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歌笑语,只有我们家安静得像是被世界遗弃的废墟,没有年货,空锅冷灶。爸爸躺在床上,妈妈还在街口守着摊位,她说除夕夜可以多卖点,
北京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有着复杂感情的地方,甚至有时是爱恨相生的,而最终会因爱而留下。音乐人林夕和小柯写了有点儿应景的《北京欢迎你》,在那个MTV中,你能看到浓缩的北京,有旧的,亦有新的,但旧的也是新的,因人而新,因新生活而新。  后奥运就像一个猜想,答案正慢慢展开,一如开幕式上那个经典的画轴。我最野蛮最有文艺气质的女友说,北京奥运给她最大的好处莫过于那些新开通的地铁线,她因此喜欢奥运,这真是不加佐料
IF Factory内部,MVRDV的设计将公共空间走道留在建筑外部,将办公区域推到了里面。IF Factory屋顶被MVRDV改造为屋顶花园,是一个可以供村民打牌、聊天的公共空间。  MVRDV可能是最多变的建筑设计公司之一。自1993年于荷兰成立以来,参与的设计从奢侈品零售商店、市集与住宅混合建筑再到博物馆,都成了当地的地标。同时,也展示出其掌控不同规模和尺度项目的能力。  MVRDV在中国的
东方先锋剧场不难找,尽管排在京城小剧场的队伍里,却不像其他小剧场藏在某个巷子或者某个院子深处,人要穿过胡同,与溜着狗或者扇着蒲扇的大爷大妈擦身而过。剧场在东方新天地靠近银街口的地方,那片大体量玻璃幕墙煞有介事地一路张扬着从王府井步行街南口横到了东单银街口。其实,当年那条街改叫“银街”之初,并没有眼下银桥飞架的飞扬眉目。那时是1990年代末,桥是铸铁的,油漆有些斑驳,跟“银街”的称呼不大相称,那时叫
当你发现身边的妹子都在讨论自己的新“墙头”时,不要怀疑,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选秀季。  2021年选秀节目的风依然很大,腾讯视频的《创造营2021》和爱奇艺的《青春有你3》正在热播,《明日之子5》还在播出的路上,就连央视也制作了一档正能量的《上线吧!华彩少年》。蛰伏了一个冬天的“秀粉”们早已按耐不住激动,攒足了兵马粮草准备在社交网络大干一场,但节目正片带来的冲击力,就好比站姐路透照中的口罩帅哥露出真容
爱惠州西湖你就爱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西湖是惠州的脸面。    湖边上的才子与佳人    西湖宾馆是西湖的一部分。西湖宾馆盖在西湖北岸,这是宾馆占西湖便宜,借西湖而增辉,有了西湖宾馆,西湖也占了西湖宾馆的便宜,因西湖宾馆而生色,互因互借,相得益彰。  西湖宾馆北面是个大荷花池,青石栏杆和绿树护围着。9月初了,还有荷花开着,花虽然不多,晨光下,绿茎上的粉嫩的花朵和倒影在水中的花朵还是很撩人心神的。湖
强制分类来临  6月26日下午,5点还差一刻,萨福基和陈龙树已经出现在岗位上。65岁的萨福基在白衬衫外套上了一件黄绿色志愿者马甲,59岁的陈龙树则穿着红黑色的保洁员制服,他们打开垃圾箱房,翻腾了一阵。5点钟,天下起雨来,垃圾箱房开始“营业”,弄堂里陆续有人撑着伞,拎着垃圾袋朝箱房走来。“侬好伐”——老邻居来招呼,萨福基胖胖的圆脸上露出了笑容。  垃圾箱房在弄堂深处,装了四扇不锈钢铁门,每道门上开一
海带  微信公众号《老鼠什么都知道》作者  主要出沒于大望路附近
莫斯科动物园熊猫馆开馆仪式上,一个中国小男孩挤到习近平主席身边问道:“这是您第几次来到俄罗斯?”  习近平主席弯下腰来,亲切地对小男孩说:“我算了一下,这是2013年以来第八次到俄罗斯访问。”  还有一个数字同样令人感叹,两国元首6年来约进行了30次会晤。放眼全球,元首之间这样的交往密度并不多见。今年4月,普京总统来到中国,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个多月后,习近平主席应邀对俄罗斯
一  邱泽是我们班公认的学霸,他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多才多艺,就连体育也棒棒的,还能在校运动会的跑步项目上为班级争得荣誉。  班上的同学都对邱泽赞不绝口,说他不仅四肢发达,而且头脑也发达,最重要的是,他还长得又高又帅,跟大家想象中的“书呆子”完全不同。  女生对邱泽是无限崇拜,觉得他温文尔雅,对人又彬彬有礼,几乎把赞美男生的所有美好词语都用在邱泽身上,而对其他男生就表现得相当冷淡。看到女生一个个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