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鸿门宴》中的语言艺术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an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我国的文学作品来说,语言运用艺术至关重要,这也是一部作品能够成为文学著作的关键原因,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语言描绘可以说生动形象,利用语言就能塑造出鲜活的人物,营造出紧张的情节氛围。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绝对是历史上最重要的语言艺术家,文章中的细节描绘到位,包括人物个性化的形象,他用最精彩的语言艺术描绘出楚汉战争,直到现在仍然可以打动读者,同时展现出浓厚的语言艺术魅力,因此《鸿门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文学名篇。
  一、戏剧化的情节结构
  (一)矛盾冲突设置
  在整个《鸿门宴》的故事中,作者主要描绘了心理上的较量,因此并没有展现出血与火的斗争,而是通过语言进行精彩的戏剧描写,而在这场戏剧中项刘双方的关键人物全部登场,并呈现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其实作者在一开始就已经表明了当时的军事情况:沛公军霸上,项羽驻鸿门,十万与四十万之间的差距,可以称得上实力悬殊,而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觊觎天下却被刘邦捷足先登,这也是楚汉战争的缘由,也因此诞生了《鸿门宴》这一出精彩绝伦的故事。在鸿门宴开始前,双方的关系就已经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所以彼此的冲突十分明显,加上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密,为战争增添了新的导火索;而亚夫范增也意在除掉刘邦,不过却因项伯的告密,导致项羽错失良机。
  (二)题材结构安排
  相比鸿门宴而言,项羽和刘邦之前的争斗,就已经展现出了庞大的场面,如项羽西屠咸阳等,绝对要比鸿门宴看起来更有气魄,但是这个平淡的宴会,却隐藏了大量心理层面的爭斗,虽然没有刀光剑影,仍展现出精彩绝伦的故事。此外,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鸿门宴,两人彻底走向对立的道路,而项羽以失败而告终。虽然鸿门宴没有气势磅礴的厮杀,但同样展现出惊心动魄的氛围。因此这个题材结构安排,可以更容易地让作者司马迁进行发挥,包括情节氛围、人物心理等,整体的主线围绕项羽杀不杀刘邦而展开,而这个过程曲折回转,也引导着故事走向新的发展。《鸿门宴》其实倾注了作者的大量心血,通过品读可以发现,对于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致,例如在鸿门宴之上,亚父范增多次用玉玦示意,在项羽犹豫的时候,他只能无奈地令项庄刺杀,这也暗示了项羽的寡断,通过这种写法来暗示项羽的结局。
  (三)紧张氛围渲染
  说到鸿门宴就不能不提到其中的氛围渲染,这也是很多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方式,不过鸿门宴中的情节更为紧张,不仅需要对人物的形象进行描绘,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这样才能增强氛围渲染效果,展现出惊心动魄的情节,体现作者司马迁在语言运用艺术方面的造诣。例如“沛公军霸上,项羽驻鸿门”,看起来只是简单地叙述事实,但实际上巧妙表达了两者之间的差距,尤其是两军相距仅四十里,已经点明大战一触即发。此外,在项伯与张良交谈时,项伯告知张良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想法,刘邦得知这一消息后,大惊并连呼奈何,随后对项伯进行拉拢,这种种描写都是为了营造紧张的气氛,也是为鸿门宴而做的铺垫。
  二、浮雕式的人物形象
  (一)个性化语言细致入微
  鸿门宴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物对话,通过人物的语言展现出心理特点,例如刘邦就被作者刻画成圆滑、狡诈的性格,尤其是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他在知道项羽要攻打自己时就说过“为之奈何”,这句话充分表现出了他的无奈、急躁甚至是恐惧的心理。在与张良对话中更是用“且为之奈何”,来加强自己的语气,同时也展现出了刘邦的窘迫和心中的不安。在探知张良与项伯的关系后,利用这一点脱离险境,也足以展现出刘邦的深谋远虑。在出逃时,刘邦对属下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这句话别有深意,首先保全了自己的面子,其次把难题抛给了臣子,如果项羽怪罪就可以让樊哙承担,并且刘邦通过这句话来考验自己的臣子是否忠诚,充分展现出了刘邦的权谋与奸诈。
  (二)人物语言推动情节发展
  首先,人物的语言往往影响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之间的对话能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鸿门宴中的矛盾冲突。曹无伤告密,正式揭开了鸿门宴的序幕,而范增的劝说也导致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项伯说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促使故事情节向着平稳发展。其次,范增在鸿门宴中几次动杀心,他示意项羽赶快动手,而项羽则没有听从范增的话,他无奈之下只能劝项庄“沛公于座,杀之”,这也彻底点燃了鸿门宴中的紧张气氛,使整个宴会杀机四溢。在这个千钧一发之际,项伯挺身而出,导致项庄无法击杀刘邦,而宴会的气氛又逐渐走向平缓。在樊哙登场后,宴会的气氛再一次被点燃,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刀光剑影的厮杀,樊哙的一席话扭转了乾坤,缓和了席间的紧张氛围,也为刘邦的逃跑埋下伏笔。
  (三)人物语言鲜明对比
  对比是文学创作过程中常用的手法。《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这也离不开作者司马迁的语言造诣。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刘邦与项羽、范增与张良等人物形象,同时展现出了每个角色的个性特点。例如,项羽在听曹无伤告密后,展现出了狂妄自大的特点,而刘邦在鸿门宴中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巧言善辩,为自己赢得了一线生机。随机应变、虚心纳谏才是刘邦活下去的关键因素,而项羽则恰恰相反,自大的性格使他没有听从范增建言,并且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导致自己走向失败。刘邦对于张良、樊哙的建议言听计从,这也为他走向成功埋下伏笔,正是因为任人唯贤,他才在这场争斗中获得胜利,因此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性格就已经形成定局。
  (四)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无论刘邦的随机应变,还是项羽的优柔寡断,都深刻展现出了人物形象,也不得不赞叹作者司马迁的语言运用之巧妙,他不仅描绘出了人物形象也展现出了人物特点,两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除此之外,范增与张良这两位谋士时刻推动着故事发展,或者说事态发展尽掌握在二人手中。范增虽然名为亚父,但屡屡献计却未被采纳,在鸿门宴失败后更是怒骂:“竖子不足与谋”,这也表明范增与项羽之间的关系明密实疏。相反,张良则与刘邦上下一心。从项羽对待范增的表现就能看出,在项羽看来,范增虽然为项家的前途尽心尽力,但他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亚父,这也展现出了项羽的自大。   三、精彩绝伦的语言风格
  (一)修辞层面
  司马迁不愧为我国历史上的文学大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艺术,展现出了精彩绝伦的语言风格,也发挥出了各种语言的作用,描绘出了生动又传神的场面。例如在修辞层面,樊哙的陈词非常简短,这也比较符合他猛将的身份,他的语言凸显出当时的气氛与形势,既要完整说出其中的意思,又要使语势斩钉截铁,因此突出了铿锵的语言表达风格。“窃为大王不取也”这句话完全表达出了不容抗辩的意思,也正是这句话让读者对樊哙的印象更为深刻。由此可见,司马迁善于捕捉人物的形象和心理,通过精彩绝伦的语言去挖掘其中的内涵,从而展现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二)邏辑层面
  准确来说,在鸿门宴中,所有出场的人物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仅是刘邦、项羽两个人,其他人也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尤其是樊哙,虽然他没有说太多的话,但每句话都达到了传神的效果,完全展现出了他猛将的形象。例如,樊哙在鸿门宴中的慷慨陈词,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很深的逻辑性,首先通过“臣死且不避”向对方明确死自当先的决心,并以“此亡秦之续耳”表明两家最大的敌人是秦,以此来提醒项羽双方曾经是盟友,随后以当初的盟约进行讽刺,这也导致项羽的心理防备逐渐削弱,尤其说到刘邦既是有功之人还要被杀,反而自己成了不义之人,这些陈词富含逻辑、有理有据,也展现出了司马迁的语言表达艺术。
  (三)对白方面
  《鸿门宴》中的语言,并不是用词多么华丽,反而质朴平淡,恰到好处。仅仅通过排座次,就展现出了人物身份,这也为故事埋下伏笔。人物对白独特而又鲜明,展现出了个性化的语言运用,例如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准确地展现出他当时的惶恐心理。在刘邦进入鸿门宴后卑躬屈膝,通过吹捧项羽来为自己开脱,甚至装出一副委屈的可怜模样,这些展现出了刘邦的个人特点。其次,在与张良的交谈中,刘邦反问他是否与项伯有交情,这也是刘邦的个性使然。如果是项羽就不会这样盘问,因为他寡谋轻信,就注定他会走向失败。
  四、结束语
  《鸿门宴》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名篇,其中蕴含着浓厚的现实主义光辉,故事内容尊重历史,展现出了最真实的历史事件。在描写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冲突时,运用了精妙的语言艺术,对人物、事件进行描写。如今《鸿门宴》仍然能够给读者带来非常深刻的感受,因为这不仅是真实的历史,同样是精彩的故事,而作者司马迁作为语言巨匠,把这场政治争斗描写得栩栩如生,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每个生动形象的人物,都体现出了司马迁的语言艺术造诣。透过人物语言,展现出个性化特点的捕捉非常到位,因此往往能够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其他文献
★那微光 那黎明  黑夜 星空下  一双手指向那天边  孩童样望着 望着  心中总想去追逐  那隐蔽的轮月  那隐蔽的旭日  那远方的天地  那心中的伊甸园  几时 又乌云闪现  挡住天边欲出的旭日  也许  带有些许的彷徨  仍想用她稚嫩的手  拂去那片灰色  何时 乌云随风  褪去天边  那些许灰白  那些许灰蓝  那些许奶黄  那些许浅红  那如胭脂似的  娇嫩 甜美  不知能否见到伊甸园的
期刊
《史记》是一类纪传体散文,其主要是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人物活动景象来为读者呈现出一种色彩瑰丽的历史画面。《史记》中有很多诸如屠夫、守门人以及佃户等人物描写,这些下层人物通过自身的一些行为,对于当时的社会、国家乃至人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不比那些王侯将相在社会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小。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这些小人物或者说下层人物的描写,体现了其不以地位论高下,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卓越认识和宽广胸怀。  一
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于20世纪上半期,彼时大多数中国作家均怀有一种感时忧国的情怀,但却往往缺乏对人类本质问题、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以及人性的特征进行深层的探究.而张爱玲在
期刊
中国文坛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了一场“文化寻根”的高潮,许多寻根派作家都投身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探索与挖掘中,而张炜选择了个人较为熟悉的农村生活,进行了一场乡野文化的寻根之旅。  一、《古船》中的主要男性形象  (一)隋抱朴:苦难心灵的救赎  抱朴,是一个复杂矛盾的集合体,“赎罪”的意念一直都是抱朴生命延续的基本动因。抱朴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社会生活中和心灵上的苦难。这些苦难造就了抱朴沉默多
期刊
青年亚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它推崇反抗、批判与标新立异,具有消费性、娱乐性与颠覆性,在青年群体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与主流文化形成了新的反抗与冲突,对主流文化在传播领域的话语权、权威性和思想引领功能都造成一定的削弱与稀释。因此,主流文化需要探索出与青年亚文化共生共融的对策,弥合二者之间的文化裂隙以拓宽主流文化传播效能,提升自身影响力,从而确保主流文化在大众传播领域的主体地位。
蜂拥而来的自媒体,打乱了传统媒体的套路。自媒体在报道选题上有点“不讲武德”,什么内容都敢做,甚至打起了违法违规的擦边球。固然如此,我还是坚持认为:在报道选题上,主流媒体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该报的好好报,不该报的,不要去“煽风点火”。燕山大学教授李子丰近期成了焦点人物,原因是他宣称自己“推翻了爱因斯坦相对论”,且该研究项目申报了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很多人乍一听,觉得荒唐,天然地倾向于支持爱因斯坦,此事引发波澜,也在情理之中。问题在于,无论是把爱因斯坦的论文拿过来,还是把李子丰的论文拿过来,能看懂的人
白先勇擅长创作短篇小说,尤其擅长在作品中刻画女性形象,在他塑造的八十多名女性形象中,有很大一部分女性皆因跳脱出了对传统女性形象定位的限定圈,而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她们总是表现出强大的气场,相对而言,男人则成了弱势的一方。白先勇不仅赋予男性的笔墨较少,而且在他笔下,众多男性都失去了一般男性所具有的阳刚之气,反而在他们身上找到了一般女性所具有的阴柔之美,这样一种使男女角色易位的性别书写无疑成了白氏
期刊
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诗歌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陶渊明审美思想不可忽视的资料。而陶渊明的美学思想通过诗歌中的环境描写表现出来,其中蕴含着独具特色的审美情趣与鲜明的文化符号,并且能够与后世文学作品相结合,形成更为新颖的文学作品,成为传承不朽的隐逸思想的起源。因此,对陶渊明诗歌中的空间环境描写进行探索与研究是有必要的。  一、农耕文明下的典型空间之美  中国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农
期刊
诗话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批评形式,在宋代普遍流行。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是宋代诗话的开山之作,对诗话的兴起有重要影响作用;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其《后山诗话》中对于杜甫及其作品的论述是江西诗派“尊杜”“学杜”的典型代表;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诗话,在宋代诗话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部诗话中均含有对杜甫或杜诗的论述条目,本文将其杜甫论述进行比较,从理论的角度探
期刊
★疯狂的鹿  疯狂的鹿把清晨带到了这里  奔跑着  盖过浓浓的秦岭  上天知道  云不问 雨不问 风自清  就比如  奉献是苦楚 贪婪是本性  世界在重启 伴侣在轮换  便不然  不想如果  不画风景  不述我  浓缩起所有的意象  成藏青色的行囊  眼泪代替了所有情感  如同大雪白了空城  清风明月本不相融  只是我眼睛太蒙胧  愿为月下臣  等着我的白鹿  披着浓稠的蓝色  苦苦地寻找  黄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