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我们江苏卷的一项重头戏,而散文与小说阅读乃为重中之重,掌握此类作品的大体命题趋势及解题思路。显得举足轻重。而08年江苏省初次命小说试题(《候银匠》),较为成功,故09年课改区试卷小说阅读成为主流;另外,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小说(主要是小小说),因其短小精悍且寓意深远的特点而也亦被高考命题者所青睐,所以说,小说阅读不可忽视,应予以重视。
小说,它既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主要是小小沈)作为命题对象,由于篇幅有限,因此对社会环境一般不进行细致的描写,但可能考查考生由情节推知其发生的社会背景的能力。命题范围常见的是关于自然环境方面的题型,这类题型一般从其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两方面进行考查。
常见题型如下:
1,在文中准确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手法;
3,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这三种题型中最可能考的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其环境描写的语句位置多居于开头,或者是行文中某处,或者是多穿插在行文中。
面对这种题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掌握自然环境描写的方法,作为知识储备
(一)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画
任何一个景物都是许多物象构成的,但我们不能将它们从头到尾、不分巨细地全部描写出来。而要抓住该景物的独特之处加以描写,这样,才能避免“千景一律”的弊端,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比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所写的三个“峡”就各具特色,毫无雷同;瞿塘峡雄奇、险峻,巫峡奇丽秀美,而西陵峡则突出它的险恶。这是景物本身的特征。无论从哪个角度着眼。我们都不能违背这一基本特征。如果有谁把瞿塘峡写成秀美之峡,而把巫峡写成险峻之峡,这就有悖于事实,也就无法叫人接受了。
(二)确定观察点,选择观察角度
描写景物要选准观察角度。对于同一个景物,同一景点。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对景物的印象也会不同。观察角度的选择有两种:一是定点观察,一是移步换景。?1、定点观察:即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固定的。所谓立足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这样,我们到一个景点去,固定立足点,视线随身体而旋转可以上下左右移动,写景状物也就有了多个角度:仰视、俯视、环视、远视和近看,这样将景物一层层地写下来,从而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2、移步换景:就是立足点随着行踪的变化而变化,一边走一边看,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把景物一步步地写下来。
(三)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景物描写还要注意描写的顺序,顺序恰当才能使描写眉目清楚,自然和谐。
1,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即空间顺序)写景。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选定一个地方进行观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至远)、由内至外(或由外至内)……方位顺序去描写景物的情状、风貌,景物的画面就可以井然有序的展开。
2,按时间变化的顺序写景。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物。就是在一天中,时刻不同,景物的色泽、颜色、情状也不会是一个样子。因而,许多作者常常按照时间的变化推移,去勾画景物的不同画面。
(四)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话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
二、掌握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结合实例(习题或高考、中考题),主要从六方面思考: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平台(或做铺垫),渲染烘托气氛。例如,湛江市2003年中考题《雪墙》第一题:“首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此题答案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渲染了天气和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引出101房间人的活动作铺垫。
(二)烘托映衬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例如,习题《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第三题“‘这天天气晴和,这是三月那种晴朗而又带有寒意的日子,太阳照耀在白茫茫的天空里。卢昂的人们,穿着周末的服装,神情愉快的在街头走着’这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就是:以天气的晴和与人们的愉快反衬包法利夫人此时此刻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三)展开或推动故事情节。有时景物描写能够展开或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例如,2D08年海南、宁夏卷高考题《二十年以后》(欧亨利)第二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这个题的答案是:既烘托渲染气氛,又展开或推动情节。
(四)烘托主题。景物描写有时可以烘托或揭示主旨。例如,习题《最后一个便士》(英·玛利斯)第一题:“文章开头写外面寒冷,有什么作用?”对这一题的回答,既涉及到气氛的渲染,情节的展开,而且又反衬了屋内人情的温暖,烘托了主旨。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例如,2007年湖北高考卷《日月行色》第一题第二问“小说开头一、二段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答案有三点,其中第三点为“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与‘她’约会时的喜悦心情。”
三、在阅读中始终把环境与人物、情节、主题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规律
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所以。小说答题自然也应从速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角度入手。即形成“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四级循环的答题模式。这种模式的精髓在于:答环境题,既要从环境本身特点考虑,又要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环节考虑,以此循环往复。这种方法很使用,不会遗漏答题点,但不可机械使用。不是所有的题都领从这四个环节综合作答,要从题目本身出发灵活考虑。
四、归纳小说环境描写之解题思路
在了解了上述内容之后。小说环境描写之解题思路迎刃而解,归纳如下:
简单的说,思路为:环境本身特点一人物一情节一主题:
具体地说,思路为:环境本身特点(交代故事发生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做铺垫;渲染气氛)-人物(烘托、映衬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情节(展开或推动故事情节;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主题(表达、寄托、揭示、反衬……)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过程乃探索过程,只要用心,肯定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对小说之环境描写的探讨只是冰山一角,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总结出更适合于学生小说阅读的妙技,解决学生的困惑,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与得分机率,也以此丰富自己的教学生涯。
小说,它既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主要是小小沈)作为命题对象,由于篇幅有限,因此对社会环境一般不进行细致的描写,但可能考查考生由情节推知其发生的社会背景的能力。命题范围常见的是关于自然环境方面的题型,这类题型一般从其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两方面进行考查。
常见题型如下:
1,在文中准确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手法;
3,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这三种题型中最可能考的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其环境描写的语句位置多居于开头,或者是行文中某处,或者是多穿插在行文中。
面对这种题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掌握自然环境描写的方法,作为知识储备
(一)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画
任何一个景物都是许多物象构成的,但我们不能将它们从头到尾、不分巨细地全部描写出来。而要抓住该景物的独特之处加以描写,这样,才能避免“千景一律”的弊端,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比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所写的三个“峡”就各具特色,毫无雷同;瞿塘峡雄奇、险峻,巫峡奇丽秀美,而西陵峡则突出它的险恶。这是景物本身的特征。无论从哪个角度着眼。我们都不能违背这一基本特征。如果有谁把瞿塘峡写成秀美之峡,而把巫峡写成险峻之峡,这就有悖于事实,也就无法叫人接受了。
(二)确定观察点,选择观察角度
描写景物要选准观察角度。对于同一个景物,同一景点。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对景物的印象也会不同。观察角度的选择有两种:一是定点观察,一是移步换景。?1、定点观察:即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固定的。所谓立足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这样,我们到一个景点去,固定立足点,视线随身体而旋转可以上下左右移动,写景状物也就有了多个角度:仰视、俯视、环视、远视和近看,这样将景物一层层地写下来,从而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2、移步换景:就是立足点随着行踪的变化而变化,一边走一边看,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把景物一步步地写下来。
(三)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景物描写还要注意描写的顺序,顺序恰当才能使描写眉目清楚,自然和谐。
1,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即空间顺序)写景。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选定一个地方进行观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至远)、由内至外(或由外至内)……方位顺序去描写景物的情状、风貌,景物的画面就可以井然有序的展开。
2,按时间变化的顺序写景。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物。就是在一天中,时刻不同,景物的色泽、颜色、情状也不会是一个样子。因而,许多作者常常按照时间的变化推移,去勾画景物的不同画面。
(四)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话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
二、掌握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结合实例(习题或高考、中考题),主要从六方面思考: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平台(或做铺垫),渲染烘托气氛。例如,湛江市2003年中考题《雪墙》第一题:“首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此题答案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渲染了天气和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引出101房间人的活动作铺垫。
(二)烘托映衬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例如,习题《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第三题“‘这天天气晴和,这是三月那种晴朗而又带有寒意的日子,太阳照耀在白茫茫的天空里。卢昂的人们,穿着周末的服装,神情愉快的在街头走着’这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就是:以天气的晴和与人们的愉快反衬包法利夫人此时此刻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三)展开或推动故事情节。有时景物描写能够展开或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例如,2D08年海南、宁夏卷高考题《二十年以后》(欧亨利)第二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这个题的答案是:既烘托渲染气氛,又展开或推动情节。
(四)烘托主题。景物描写有时可以烘托或揭示主旨。例如,习题《最后一个便士》(英·玛利斯)第一题:“文章开头写外面寒冷,有什么作用?”对这一题的回答,既涉及到气氛的渲染,情节的展开,而且又反衬了屋内人情的温暖,烘托了主旨。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例如,2007年湖北高考卷《日月行色》第一题第二问“小说开头一、二段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答案有三点,其中第三点为“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与‘她’约会时的喜悦心情。”
三、在阅读中始终把环境与人物、情节、主题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规律
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所以。小说答题自然也应从速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角度入手。即形成“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四级循环的答题模式。这种模式的精髓在于:答环境题,既要从环境本身特点考虑,又要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环节考虑,以此循环往复。这种方法很使用,不会遗漏答题点,但不可机械使用。不是所有的题都领从这四个环节综合作答,要从题目本身出发灵活考虑。
四、归纳小说环境描写之解题思路
在了解了上述内容之后。小说环境描写之解题思路迎刃而解,归纳如下:
简单的说,思路为:环境本身特点一人物一情节一主题:
具体地说,思路为:环境本身特点(交代故事发生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做铺垫;渲染气氛)-人物(烘托、映衬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情节(展开或推动故事情节;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主题(表达、寄托、揭示、反衬……)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过程乃探索过程,只要用心,肯定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对小说之环境描写的探讨只是冰山一角,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总结出更适合于学生小说阅读的妙技,解决学生的困惑,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与得分机率,也以此丰富自己的教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