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分析

来源 :科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i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震灾害给国民带来的损失不可限量。作为地震多发国家,建立其切实可靠的地震预警系统,完善地震监测工作势在必行。同时,科学及时的地震预警机制对减轻地质灾害,维护社会健康、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将从地震的预报体系、降低灾后损失以及树立科学防震观入手,阐述地震监测预警相关问题。
  关键词:地震监测;体系建设;预报;
  前言
  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地震所进行的一系列监测预报是整个工作的首要环节。目前,我国在地震的监测预报其主要指导思想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基于高新科技的辅助,建立健全地震监测观测系统,通过及时的预警预报体系,整体提升地震的监测能力。本文将以此指导思想为核心,对地震的预防及减灾相关进行讨论,阐述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相关要点。
  一、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现状与水平
  (一)地震监测预报现状
  我国的地震监测台站主要分为国家级、区域级、市县级和遥测级,目前已建成的数量分别为139个、276个、588个和30个。我国地震台网经半个世纪的建设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化,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在监测过程中充分结合微观与宏观、固定与流动的方法多样化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
  我国地震監测预报是根据“监测、研究与预报于一体”的方针,结合地震前兆监测基础和地震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的长、中、短和临渐进式预测工作体系以及经验性的地震预报方式,积极探索并建立独立的地震震源形成理论模型。此外,通过研究和分析地震预测理论和模型,先后建立了单个以及成组地震震源形成、发生和发展的理论模型。
  为有效降低和避免地震所造成的损害,我国地震科学家根据地震孕育理论,结合经验性预报方式,成功预测除了南海7.3级、孟连7.3级和云南宁浪6.3级等超过20个地震。同时,在中长期地震预测、中期年度地震预测和短临地震预测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整体提高了我国地震预报水平。然而,事实证明地震孕育理念的研究和地震前兆的认知都与实际地震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仍需不断探索和研究。
  (二)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地震监测是为了在最短时间内监测出存在一定影响力和破坏力的地震,积累地震形成过程中的地球介质与各类物理场变化的完整资料,为地震的预报和地震研究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基础依据。
  地震监测预报作为规避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其一旦准确,能将因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至最低。目前我国采用的地震预报方式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大量观测数据和地震案例来做出的经验性预报,此类预报方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我国地震研究虽然对地震的形成和发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程度远远不够;虽然能对部分类型的地震做出预报,但无法预报的地震种类仍占多数;虽然我国的中长期预报的可行度也有所提高,但针对短临预报的成功率依旧偏低。
  (三)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地震预测预警工作的开展能有效的降低地震灾害损失,降低地震影响,因此,在现代防震减灾的安全观中地震预测预警变得尤为重要,第一,重视震情监视工作。快速发展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微电子技术都为震情监视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便利。此外,不断的学习和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开创新型的震情监视方法,能更有效的监视地震情况。第二,正确部署震情跟踪工作。震情跟踪工作是降低震灾的重要措施,为更好的达到减灾效果,需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完善相应的震情跟踪机制,提高震情跟踪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此外,还应重视震情的分析和判断工作,通过震情会商制度的改革来推进地震预测方式的转变。第三,落实地震预警工作。根据地震科学目前发展的状况分析,在无法确保地震预报准确性的情况下,需首先提出先形成分区域的地震危险程度概率的预测,通过公众示警方式来提前加强公众的防震意识。
  二、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分析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地震的产生势必会对周围环境和公众造成严重的损害,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为降低地震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地震工作的开展需严格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提高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重视民众的生存状态,将震灾损失降至最低。然而,目前我国地震工作的开展仍存在较多问题,如:西部地区与海域的地震监测力度较小,城镇与乡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的防震减灾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西部地震多发区、高危险区和特困少数名族聚集地的防震减灾能力最为薄弱。我国虽然对人口密度较大的大中城市的地震监测有所重视,但却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农村地区,在重视重点监视防御区和经济开发区防震减灾工作的同时,却忽略了一般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防震减灾过程中过多的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民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新时期地震监测预报系统的建设,需充分结合震灾防御体系和地震应急救援体系。通过开展以人为本的科学防震减灾工作,来确保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加强地震应急建设
  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是通过提高监测水平、构建地震预警和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以及提高地震应急能力的建设。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有效推进了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目前地震应急救援所具备的以监测数据为基础和动态型地震监视的新型震灾防御体系和高效准确的信息沟通能力,为防震减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应急能力作为地震预测工作的具体表现,能直观反应防震减灾工作的效果。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应急预案的落实不到位、经费短缺以及专业人员的缺失等都阻碍了监测设施的正常运转,以至于无法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致使指挥杂乱无序,整体工作缺乏一致性与协调性,最终导致救援队伍和救援物资无法及时达到灾区,继而严重影响到灾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重视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将其常规化与程序化,有效提升地震应急能力。
  (三)制定综合防御地震灾害方案
  以地震监测预报和震灾防御为基础,结合地震环境与防震减灾工作的特性来制定综合防御地震灾害方案。第一,应着重根据以防为主的指导思想,落实防御工作,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将损失降至最低。第二,根据实际情况,平等对待地震重点防御区和其他一般地区,促使防御方案能真正实现避震减灾的效果。第三,充分体现防震减灾系统工程的优势,对地震全过程进行有效防御,并落实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以及灾后重建等工作。第四,具备较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充分发挥政府部分在防震减灾中的指挥作用和协调作用,明确避震减灾的操作流程和规定。
  三、结语
  地震监测预报体系的建设是为了有效的预防地震灾害所造成的人员损伤。通过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建立观测手段科学、技术先进、密度合理的地震监测技术系统,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宁在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文本的主导思想,构建监测防御、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全面协发展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有效规避地震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和破坏,为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国周, 李花. 试论推进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J]. 湘南学院学报, 2008, 29(2):52-55.
  [2]杨昆. 浅谈推进地震监测预报体系的建设[J]. 中国科技博览, 2012(31):358-358.
  [3]赵河川, 郑许东. 推进地震监测预报建设的若干思考[J]. 科技风, 2016(1):74-74.
其他文献
期刊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是老生常谈,要常做常新,创新发展。本文给出三个“什么”的清晰思路,指出在新形势下,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去做思想工作,达到做实、扎实、实效。
<正>~~
期刊
<正>~~
期刊
地铁作为我国城市市区内重要的交通设施,关注其机电安装的造价问题很有必要。本文简单的指出了现阶段地铁机电安装中造价设计不合理,设备价格变动大、消防供电工作不到位和相
近年来,我国加快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大量的非农建设项目对土地的需求量持续增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被征地农民。
薄煤层赋存条件特殊,其具有煤层厚度较薄且煤质硬度大的特点。由于薄煤层工作面空间有限,因此现有开采设备普遍装机功率较小,不能满足薄煤层的安全高效生产。针对上述薄煤层的开采问题,本文从薄煤层卸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薄煤层开底槽卸荷方法,设计了一种带有螺旋钻头的开底槽截割滚筒,并对其截割载荷、截割部动力学问题以及装煤效果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分析了薄煤层的赋存特点以及薄煤层开底槽卸荷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生期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也是导致神经系统中、远期后遗症的主要病因之一[1].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治疗癫痫儿童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调节个体化给药剂量的临床意义.为开展儿童群体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择单
从德国进口的SMC针梳机主电机皮带轮磨损后,造成备件费用增加,产量质量下降,劳动量增加,为此对主电机皮带轮进行改造。改造后的主电机皮带轮易于维修、降耗,质量优级品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