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开一份“中国神话必读书单”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便不从史前遗留看,《穆天子传》和《山海经》,加上《诗经》《尚书》和《竹书纪年》,就足以表明:中国神话是原发性的,而且既具中国个性又具丰富性。神话的研究来自两方面:一典籍、一新材料。典籍得读原典,这是根本。
  ——题记
  有汉字(甲骨文未发现之前)记载以来,中国神话,先秦开始、两汉补轶,一直到魏晋志怪、唐宋传奇、明清小说,历史悠长,生生不息。因此,对于喜欢或者研究神话来说,有份相关的书单,想来是必要的。下面,依笔者所知,开一份“中国神话必读书单”——尽管开书单是一个很蠢的做法。
  春秋三传 (只需第一手资料,读《十三经注疏》即可,下同) 国语   周易   周礼   礼记   穆天子传 (与《山海经》一样,《穆天子传》或许也不完全就是先秦所著。)
  诗经 (《诗经》与《论语》《老子》《庄子》《孟子》的后人校、注、读,可以称得上汗牛充栋。有人以为,除先秦的几部原典,之后的所有文字,要么“我注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要么“六经注我”。在“我注”与“注我”的沙里淘金,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考工记 (《考工记》为明代的《天工开物》提供了蓝本,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还为此专门著述了《考工记图》。)
  论语 (儒家或者孔子首创了“三王”神话,以“信而好古”“吾从周”的世界观,在《论语》里出现了大量的有关“天”“命”“神”“鬼”叙述。由于对“卜/筮”的看重,孔子对上古的敬重与恐畏,反映出孔子认为的神话于文化建构的重要性。)
  荀子 (作为儒学的重要一支,在其“三王”传说的认知中,与孟子有不同的看法。)
  墨子 (《墨子》是最早称“经”的书,是当时可以与儒家匹敌的重要学派和理论。“尚贤”“天志”“明鬼”等篇都留下了珍贵的神话资料和当时的认知。)
  尚书 (《尚书》里的“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禹贡”等是中国神话的原型。)
  老子 (以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为佳。陈是一位东西学造诣很深的现代学人,读陈的老子、庄子,可观当代学术对老、庄的最前沿的解读。)
  庄子 (以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为佳。陈此书比陈《老子今注今译》更具新观。)
  孟子 (《孟子》与《论语》相比,更着重于眼前时务。如按此,《孟子》便不可能去追述或追究远古的事。但《孟子》却于此将“天命”或“天命观”拔高到“内圣外王”的基点。天命及天命观说到底是远古神话的孑遗即三代神话的“仁者无敌”。)
  韩非子 (作为法家的重要原创著述,也留下了神话的一些元素,如“喻老”“五蠹”等篇。)
  吕氏春秋 (作为一部上古集大成的杂家著述,留下的神话元素滋润着后人的精神,启发了后人的神话衍生。)
  山海经 (以袁珂《山海经校注》为佳。袁著汇集历代特别是清人注释,且有袁的新解。可读陶潜《读山海经》组诗而观两晋风度。)
  楚辞 (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可观两宋对神话的态度。)
  鬼谷子 (《鬼谷子》虽为应时应运而生的纵横家,但其依然坚信“三王”“五帝”的圣贤英明的神话传统,如“捭阖”“抵巇”等篇。)
  尔雅 (作为汉语的第一部词典,留下了许多原生的神话元素。)
  竹书纪年 (据说《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后人如王国维认为是一部伪书。无论真伪,《竹书纪年》是上古神话资料保存最丰富也可能是最完备的,即从“五帝纪”到“夏纪”到“殷纪”再到“周纪”。特别是“五帝纪”和“夏纪”,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神话系统。公元2000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断代与纪年,以《竹书纪年》为重要参考书。)
  即便不从史前遗留看,仅《穆天子传》与《山海经》这两种中国神话的原型和鼻祖,加上《诗经》《尚书》和《竹书纪年》,就足以表明:中国的神话是原发性的,而且既具中国个性又具丰富性。
  …………
  先秦典籍,最能展示中国神话的原生状态。但一些典籍并非原生的先秦著作,当属后人编定,如《山海经》为西汉末刘向、刘歆所编。(因此它们具有汉文化的印记,“古史辨”的疑古学人们如钱玄同、顾颉刚等就是从两汉的伪经学发起对上古史的怀疑与驳正。)一些典籍甚至可能是后人伪作,如《国语》,康有为等便认为是刘歆伪作而非左丘明所作。但無论是后人(汉代人)编写还是伪作,因为汉距先秦最近,虽然曾惨遭秦始皇的焚书,但这些原典仍保留了(包括传说中从墙壁里发现的)先秦的血脉。这一点哪怕是从宋人开始的“疑古派”也是承认的。
  说文 (《说文解字》的造字六法,特别在象形造字法释字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神话元素。如“禹”,《说文》作,释“禹,虫也”,这对后来“古史辨”的领头人顾颉刚怀疑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神话学的依据。)
  洪范   史记 (五帝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等) 汉书 (礼乐志、郊祀志、五行志等) 后汉书 (五行、方术、东夷、西域列传等)  淮南子   白虎通   河图括地象   春秋繁露   吴越春秋   水经注 ……
  两汉典籍,神话文本自此呈现出三个现象:一、神话逐渐退出相关文本中心;二、但却开发了先秦典籍里没有过的神话元素;三、《白虎通》是一部皇帝亲执、大臣讨论的文件汇编,作为一部当时的经学大成,却因为一些神话元素(如“三皇”、如《易传》),便从原来的文化经典,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成为神话的重要的一部过渡性典籍。在这一时期,刘歆可谓举足轻重。顾颉刚一方面肯定刘歆是“学术界的大伟人”,但另一方面却指他:“编造了假古董”。顾还指出刘“争立几种古文经传,我们承认他是一番好意(虽然也许为的争地盘),但他的伪窜是一件确然的事实”。这些古文经包括了《尚书》《毛诗》《逸礼》《尔雅》等(参见《古史辨》第五册顾颉刚自序)。研究神话,无人可以绕过刘向父子,特别是刘歆的著述;再就是郑玄。《十三经注疏》有四经与郑相关。其中《毛诗正义》为郑玄笺,《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为郑玄注。   到唐,今人(如作家格非)认为因为唐诗的空前绝后,阻止了唐人的学术研究。殊不知,清人编的《十三经注疏》,虽文本大都为先秦或汉时所定,但其中的十经却为唐人所注。十经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五经为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两经为贾公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为徐彦疏、《春秋穀梁传注疏》为杨士勋疏。连皇帝也加入到这支注疏队伍中来,《孝经注疏》就为唐玄宗所注。唐人所注的十经里面,许多涉及到神话。譬如《周礼注疏》(唐·贾公彦)的“序”说“所谓人皇九头、兄弟九人,别长九州者也”,评说三皇五帝的史前神话(历史)以及从此开始的官制。除此之外,唐涌现的传奇(笔记小说)里有许多依史前神话所衍生的故事,如《宣室志》(张读)、《本事诗》(孟棨)等。这一笔记小说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清;明清又发扬光大,如延至《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和大量的短制笔记小说里。唐之前的汉晋,因为佛教西来,为中国本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神话在两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面貌。这方面的注家,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郭璞。郭璞作为一代大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和珍贵的资料。郭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作注,且这些注都传于后世,为后人所用。再如:
  搜神记 (晋) 搜神后记 (晋) 抱朴子内篇 (晋) 华阳国志 (晋)
  《华阳国志》是中国最早的地方志书。其所涉及的巴蜀远古的诸多历史和文化叙事,都源于神话,如“蚕丛”“鱼凫”“杜宇”等。巴蜀神话是中国神话的重要源头之一,《华阳国志》第一次系统地记录了巴蜀神话的由来与原型。而且一些神话为后来的地下文物所证实,如《蜀志》里的“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里的“其目纵”,为20世纪80年代的三星堆发掘考古中的青铜“纵目人”所证实。
  再就是,南北朝向唐过渡中极其重要的隋朝(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决定了中国的中古史和近古史的走向),出现了一部叫 五行大义 (6世纪末至7世纪初)的方术类或者社会科学类的书。这部书,在论及世界本源(天文、地理、人性等)之后,到论及不同个案时,第一个论及的就是“论诸神”,然后才是“论五帝”“论诸官”“论诸人”等。从中可见神及神话在人类学的原初意义及其影响。
  …………
  重文崇文的宋朝以及明清间编的几部大书,记录了许多神话元素和由神话衍生的鬼、仙、神、妖的故事。即如:
  太平广记 (宋) 太平御览 (宋)…… 古微书 (明) 聊斋志异 (清)
  …………
  作为一部包罗万象的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一开篇记录的就是神仙。其仅神仙卷就多达七十卷,里面专门列出“女仙”十五卷。这还不包括散布在其他诸如“方士”“感应”等卷里的神话元素。《太平御览》作为一部社会、政治的类书,按理讲,不应有神话的因素介入;但在“天部”“时序部”,以及“羽部”“兽部”等里都可以看到神话的元素。
  晚明入清,学界倡读书考据之风。在故纸堆里和民间传说里寻找新的神话元素,是晚明至清前期学术的一个重要部分。《古微书》作为一部纬书集汇,包括了“尚书纬”五卷(另附“洪范”一卷)、“春秋纬”七卷、“易纬”三卷、“礼纬”七卷、“诗纬”三卷、“论语纬”两卷、“孝经纬”五卷、“河图纬”三卷、“洛书纬”两卷。而这些正是神话的重要资料。而《聊斋志异》则是对神鬼仙的当代(作者所在年代)的解读与重构。
  在近现代的史學研究中,顾颉刚(1893—1980)的“层累说”是一新武器。这一新武器,不仅开劈了历史研究的新天地,同时也开劈了神话学的新天地。所谓“层累”就是“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也就是说,周人心目中最古的人王是禹,孔子时代有了尧舜,战国时有了黄帝神农,秦时有了三皇,到汉之后便有了所谓“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在顾颉刚等疑古派看来,禹及禹之前的史,大约都是神话时代。(李学勤等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因为无法绕过——尽管李先生写过“超越疑古派”的文章——此重大话题,致使它的简本通过后,因众质疑而没法通过“全本”。)稍晚的丁山(1901—1952)也持这种观点。(丁山是近现代神话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取得系统性研究成果的大家之一。)中国的神话谱系在先秦大体成形,以后一直时现时隐在秦汉以降的所有年代。但神话的系统研究,或者以西方学术式样来研究神话,则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事。特别是甲骨文的发现和敦煌石室抄经卷子的发现,为中国神话的现代研究打开了大门。尤其是甲骨文的发现和注读,为典籍所载证实、补充和纠正,其中“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的学问最为宏深。清末民初以来出现一大批大家和著述,形成中国学术转型的重要时期和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神话研究就是这一转型和成果的重要部分。或者说,清末民初学术转型中的神话研究,不仅重构了中国的神话系统,而且重新标识了中国神话的中国符号和文本格式。(如并不是专门研究神话的顾颉刚在《古史辨》第一册与第五册的“自序”里,就涉及到神话研究的若干话题和新的符号识别。)海外的中国神话研究,与中国的这一次学术转型大致同步。(如1892年齐奥杰维斯基的《中国人的神话观与神话》、1910年彼特曼的《中国神话故事》、1914年卫聚贤的《中国神话故事集》等。)这一长达半个世纪的转型期、重构期的有关神话的著述,至少包括以下诸本:
  殷商贞卜文字考、殷虚书契考释等(罗振玉),殷周制度论、史籀篇疏证、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等(王国维),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甲骨文字研究、卜辞研究、十批判书等(郭沫若),卜辞中所见之殷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殷墟文字甲编、殷历谱等(董作宾),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李济),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等(陈寅恪),古史辨(1至7册,顾颉刚等),古代神话与民族(丁山),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科学与玄学(罗志希),佛道散论(蒙文通),小屯、龙山与仰韶(梁思永),先秦诸子系年、文化学大义等(钱穆),吐蕃佛教(黄明信)。
  …………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出土了许多两汉先秦文物,以及文字史之前的文物(如三星堆文物等),其间有大量关于上古神话元素的材料,因笔者未涉及研究,不敢冒昧乱说。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LEEP术后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影响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选取符合病理的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手术结束的半年中的HPV持续感染情况,然后通过单因素以
现时的稿费,在古代叫做“润笔”。我国自隋唐以后风行一千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实行“学而优则仕”,诱以“官、禄、德”,故民间流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2020年1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于年初岁尾两次主持召开中央高层会议,专题研究和审定川渝城市群双城双核建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这是党中央对内陆地区发展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7月~2020年11月收治的56例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且术后出现吻合口漏的患者,选入同期收治的56例未发生吻合
目的探究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6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分成参照、研究两组,分别采用达芙通与曼月乐治疗,统计两组疗效。结果经统计,研究组治疗后3
目的分析观察帕金森病患者跌倒恐惧的临床特征以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
三联版钱锺书《谈艺录》第69页至70页:“评黄公度诗一节,词气率略,鄙意未申。吴雨僧先生颇致不满,尝谓余曰:‘新学而稍知存古,亦大佳事。子持论无乃太苛乎。’先生素推公度,
目的探究不同检测方法对无偿献血者血红蛋白浓度的检测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9月时段内无偿献血者100份血液样本,分别采取硫酸铜比重法、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验,对
目的比较肾结石采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FURS)与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的疗效。方法抽调2017.1~2020.6入住我院52例肾结石患者,分组方式选用抽签法;A组26例患者接受PC
摘 要:我国的审计活动历史很悠久。据《禹贡》《夏本纪》记载,夏代已有完整的财政贡纳制度,势所必然就会进行审计以确定各地的完成情况。大禹亲自到江南某处进行“计功”,即核查各地完成贡赋情况,并以此论功行赏。因为此地在历史上有过首次审计,大禹死后就葬在这里,遂将这个地方改名为“会稽”。“会稽”即“会计”之意。自司马迁记载大禹在会稽山进行审计后,“会稽”两字在历史上就被反复记载。  关键词:夏代大禹;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