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与人:是猫驯化了人还是人驯化了猫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s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猫,这句话一定没有人会否认。猫作为人类重要的伴侣动物,从过去的捕鼠到今天作为宠物的陪伴的地位,恐怕也只有狗才能与之匹敌。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宠物之一,猫在它可爱到让人融化的外表下,其实也隐藏着一副凶残的面孔,被称为鸟类的头号杀手。猫也被许多作家写入笔下,许多经典作品里都有它们的影子。有人爱它,也有人恨它。猫,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大约5000年到10000年前的两河流域地区,第一个猫咪物种非洲野猫因为迷路而走进了人类的居住区,从此开启了猫咪种族的驯养历程。
  猫最早出现在人类的记载中是在古埃及时期,贝斯特是古埃及神话中猫首人身的女神。早在埃及第二王朝(公元前2890年~前2686年)时期,她便开始受人崇拜。在上下埃及统一之前,贝斯特曾经是下埃及的战争女神与守护者,后渐从战神转化为家庭的守护神,象征阖家欢乐,广受古埃及人民喜爱。
  古代埃及人意识到,猫可以有效地保护保存的食物,避免它们被啮齿类动物吃掉,埃及人就把剩下的食物如鱼头等给猫吃,以鼓励它们定期来居住地探访。因为这种和谐的共生关系,猫走进人们的生活,逐渐地被驯化了,正是如此,这些友好的猫科野生动物开始进入人的家庭并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现代猫的祖先。当埃及人发现猫比黄鼠狼更适合作为人类的伙伴时,猫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猫除了具有优秀的捕鼠能力外,还能有效地除掉当地很多毒蛇。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沙漠化和育种的计划,导致今天的猫咪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和小型化。公元前500年,猫咪从埃及与两河流域渐渐地辐射到其他地方,具体分布包括以下几个时期。
  公元前600年~公元前200年,猫的驯化期,这个时期猫被商队带到了罗马;公元前200年~公元1400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丝绸贸易的繁荣以及宗教传教士的活动,猫咪开始在亚洲与欧洲定居;而到了中世纪,黑猫却成为一种禁忌。
  12世纪开始,欧洲人开始将黑猫与魔鬼、异教徒联系在一起。13世纪,教宗格列高利九世的一纸诏书正式把黑猫称作异教徒的守护神,最终演变成席卷全欧的虐猫、屠猫行动。讽刺的是,当时人们还将猫和黑死病相关联;直到19世纪,科学家才推测出黑死病是一种鼠疫,屠猫可能加剧了传染。
  在中国的历史上,关于猫的记载也不少,东周时期就有关于家猫的记载,而关于家猫的驯养,最早的记载见于战国时期,不过当时并不是称为猫,而是被叫作狸,这个名字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大约到了隋唐时期,才有了猫的名字。
  在《山海经》中,以猫科动物为蓝本的珍奇异兽可以说旖旎多姿。
  《西山经》中记载了一种名为“讙”的野兽,“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其音如百声”。书中还记述道,“讙”可以御凶煞邪,也可以治疗湿热。《海内西经》则描写了居住在“昆仑南渊”的“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开明兽”虎身人面,与古埃及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颇为遥相呼应。还有一种名叫“驺虞”的仁兽,见于《海内北经》中,其“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而且“乘之日行千里”。后世对“驺虞”多有传颂,说它生性仁慈,不吃活物。古人对自然总是善意与敬畏并存。而驺虞,还在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2》里出镜过。
  我们经常会问为什么十二生肖里没有猫,其实就是因为猫并非中国的本土动物,进入中国的时候十二生肖已经诞生。十二生肖的说法源于干支纪年法,传说产生于夏,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考证的是,至少在汉代,十二生肖与地支的相配体系已经固定下来了。在汉代以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猫,无论是《礼记》中所说的山猫,还是《诗经》中“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的豹猫,都是生活在野外的野生猫。我们今天饲养的家猫的祖先,据说是印度的沙漠猫。印度猫进入中国的时間,大约是始于汉明帝,那正是中印交往通过佛教而频繁起来的时期。因此,猫来到中国的时间,距离干支纪年法的产生,恐怕已相差千年了,所以来晚了的猫自然没有被纳入十二生肖中。
  在当代,猫早已从捕鼠的功能性家养动物进化为以陪伴为主的伴侣动物。今天的网络时代,猫以各种软萌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而同时,也诞生了一系列与猫相关的新词——“喵星人”“撸猫”“吸猫”“云养猫”“猫主子”“铲屎官”。对于孤独的现代人来说,猫的陪伴,成为他们化解孤独的利器,是带给他们温暖的源泉。
  猫是可爱的,是软萌的,是优雅的,也是高傲的。它们有一种若即若离的魅力,总保持着一种不愿与人太亲近的神秘感。猫永远是轻盈的,无论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它们总能轻轻地落在地上,没有一丝声响。猫是水做的,无论多小的缝隙,多逼仄的空间,它们总能穿得过、装得下。这些神秘的特质,让猫咪有了“九条命”的名声,也有了猫妖、猫神的传说。人们乐于在家里养一只猫,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甚至会养一只猫来当自己的孩子。在英国的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至今还有一只捕鼠大臣——猫咪larry,在官邸,它比首相的气场还足。
  家猫的驯化让它们和人类异常亲近,近乎家庭成员的一分子,同时像一只玩具,深受大家的喜爱。我们的语言中很少有与猫相关的贬义词,但与狗相关的很多。狗会咬人,猫却很少伤人。
  然而,在城市中,也有大量的家猫被遗弃成为流浪猫,而猫极强的繁殖能力让这个群体不断扩大。当家猫成为流浪猫之后,它们平日在家里那副可爱面孔下隐藏的少有人知的凶残的一面,就逐渐暴露出来——它们开始野化。
  猫早年被视为捕鼠能手,在人类社会长期享有的良好声名掩盖了它在自然界的真实地位:居于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又属掠食性最强的猫科。而对体积较小的鸟类及啮齿类动物来说,一只四处游荡的猫简直是个灾难。
  一项发表在2013年美国期刊《自然通讯》上的研究表明,美国家猫每年杀死的鸟类和哺乳动物分别为24亿只和123亿只,这个数字超过了因车祸、杀虫剂、毒药、撞击摩天大楼和风车等人为因素而致死的数量。也就是说,户外猫是因人类影响导致鸟类死亡的头号因素,正因为这一结果,《纽约时报》在报道标题中称“可爱的猫咪比你想象的更有杀伤力”。   人在何种程度上驯化了猫呢?有一种说法是,猫和人是一种共生关系。农耕时期开始后,有了粮仓,老鼠出现,猫捉老鼠的技能对人有用,所以人就让猫留在身边。人并没有改变猫的天性,而猫选择人等于选择了一个食物来源。与野生的祖先相比,在捕食能力、行为、生活方式上,家猫保留了与野猫差不多的习性。
  食肉类动物基本都叫机会主义捕食者,逮着机会一定会抓,它是有经济头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景区的游客区域总是有很多动物,因为它们知道那里很容易获得食物,丛林里也有吃的,但捕捉很费力”。食物足够丰富时,如果鸟待在地上,猫还是会去捕猎。有时候即便不饿,它们也会抓一只鸟来玩弄致死,就像猫有时抓老鼠并不为吃,而是为了玩,像我们在《猫和老鼠》里看到的。
  在中国古代,就有许多人爱猫,自称猫奴,宋代文学家黄庭坚与诗人陆游都是爱猫之人。陆游一生写过无数关于猫咪的诗句,形容他自己从见到猫咪开始就非常激动,平时和猫咪同吃同睡,哪怕饿着自己也绝不饿着猫咪。其中有一句非常有趣:“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这翻译过来就是,外面下着大雨,我要抱着我的猫躺在床上不出门。
  《赠猫》
   〔南宋〕陆游
  裹盐赢得小狸奴,
  尽护山房万卷书。
  惭愧家贫资俸薄,
  寒无毡坐食无鱼。
   《乞猫》
  〔北宋〕黄庭坚
  秋来鼠辈欺猫死,
  窥瓮翻盘搅夜眠。
  闻道狸奴将数子,
  买鱼穿柳聘衔蝉。
  嘉靖皇帝也是一位猫奴,皇上养猫,当然是大手笔,嘉靖对猫咪的爱,称之为猫奴都觉得有点跌份儿,他很好地向人们诠释了什么叫“人不如猫”。
  当时嘉靖一朝有猫咪专门的供养机构,有专人伺候,有官衔,无论是走路睡觉进食都有人侍候在侧,猫咪被称作为猫老爷、猫丫头,虽然没有现代的猫罐头、猫粮、猫零食,但是小鱼干和小鲜肉可从未断过,据记载“干明门养猫十二只日饲猪肉四斤七两肝一副”。
  当代最有名的猫,无疑是马未都先生的观复猫了,它们生活在观复博物馆里,简直是猫的天堂,而在博物馆这样的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它们仿佛也沾染了文气。马未都先生给他们每一只都起了名字,有“马都督”“韩昏晓”“花肥肥”“麻条条”“云朵朵”“黄枪枪”,还有衔蝉“王情圣”。它们大多是流浪猫,被观复博物馆收留,如今的它们,已经成了明星,每天都有很多慕名前往观复博物馆的粉丝去一睹它们的风采。马未都先生甚至将它们做成了一个文化标志,出了一系列的“观复猫”图书、周边,收获大批拥趸。
  近现代作家里,爱猫的人更多,许多大作家也都将猫写入笔下。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了,通过一只猫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苦沙弥、迷亭、寒月等知识分子及以金田为代表的资本家的生活面貌,对阴暗腐朽的社会和庸俗无聊的小说人物进行戏谑和批判,并以独特的讽刺手法描述了一幕幕滑稽、丑陋的场面,取得了狂欢式的喜剧效果。
  同样是日本作家,佐野洋子的绘本故事《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更是风靡世界,感人至深。
  有一只100万年也不死的猫,其实它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是一只漂亮的虎皮花猫。有100万个人宠爱过它,有100万个人在它死的时候哭过,可是它连一次也没有哭过。
  猫曾经是国王的猫。猫讨厌国王,国王总是发动战争,还把猫用一个漂亮的篮子装起来,带到战场上。有一天,猫被一只冷箭射死了。国王捧着猫哭了起来,仗也不打了,回到了王宫,把它埋在了院子里。
  猫曾经是水手的猫。猫讨厌大海,水手带它走遍了全世界的大海和全世界的码头。有一天,猫从船上掉了下去淹死了。水手用网子把猫捞了上来,抱着它大哭起来,把它埋到了一个遥远的港口的树下。
  猫还曾经是一个魔术师的猫、曾经是一个小偷的猫、曾经是一个孤零零的老太太的猫、曾经是一个小女孩的猫,它被锯死过、被狗咬死过、老死过,还被背孩子的带子勒死过,不过,它已经不在乎死亡了。
  后来,猫就谁的猫也不是了。它成了一只野猫。它头一次变成了自己的猫。它最喜欢自己了,漂亮的虎皮花猫终于变成了漂亮的野猫。母猫们都想嫁给它,有的给它大鱼,有给它上等的老鼠,它说:“我可死过一百万次呢!”它比谁都喜欢自己。
  只有一只猫连看也不看它一眼,一只美丽的白猫。它走过去说:“我可死过一百万次呢!”“是吗?”白猫只说了这么一声。它有点生气了,因为它太喜欢自己了。第二天、第三天,它都走到白貓的身边,说:“你还一次也没活完吧?”“是吗?”白猫只说了这么一声。有一天,它在白猫的面前翻了三个跟头,说:“我呀,曾经是马戏团的猫呢。”“是吗?”白猫只说了这么一声。“我呀,我死过100万次……”说到一半的时候,它问白猫,“我可以待在你身边吗?”“行呀。”白猫说。就这样,它一直待在了白猫的身边。
  白猫生了好多可爱的小猫。它再也不说“我呀,我死过100万次……”了。它比喜欢自己,还要喜欢白猫和小猫们。
  小猫们很快就长大了,走掉了。它满足地说:“它们都成了出色的野猫啦。”“是啊。”白猫说,嗓子眼儿里发出了温柔的“咕噜咕噜”声。白猫已经成了一个老奶奶了,它对白猫更温柔了,它想和白猫永远地活下去。
  有一天,白猫在它身边静静地不动了。它哭了起来,从夜里哭到早上,又从早上哭到夜里,它哭了有100万次。一天中午,它的哭声停止了。它在白猫的身边静静地不动了。
  猫再也没有起死回生过。
  除此之外,还有老舍先生的《猫城记》,钱钟书先生也写过短篇小说《猫》。
  一架飞往火星的飞机在碰撞到火星的一刹那机毁人亡,只剩下“我”幸存下来,却被一群长着猫脸的外星人带到了他们的猫城,开始了艰难的外星生活。猫人也有历史,拥有两万多年的文明,在古代,他们也与外国打过仗,而且打胜过,可是在最近五百年中,自相残杀的结果叫他们完全把打外国人的观念忘掉,而一致地对内,导致文明的退化。而“我”亲身经历了一场猫人与矮子兵的战争,以猫城全城覆没而结束了这座私欲日益膨胀的外星文明古城。
  象征讽刺的运用在这部《猫城记》中可谓贯穿始终。猫人社会,这个虚拟的火星国家,影射着千疮百孔迟早要灭亡的旧中国社会。迷叶,贯穿着全文始终:这个使猫人须臾不得离开的粮食替代品,发挥了巨大的毒害作用,是猫人社会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作为药物能医好个人却治死了国家,正是残害我们国人一个多世纪的鸦片的缩影。
  此外,音乐影视作品里,前几年陈凯歌的电影《妖猫传》也是以猫为切入,原著为日本作家梦枕貘的《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还有风靡全球的音乐剧《猫》。《怪物史瑞克》里那位侠客穿靴子的猫,《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微笑猫,都是深入人心的猫形象。还有2019年大热的国产动漫《罗小黑战记》,主人公也是一只猫妖。
  猫作为人类驯化的与人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之一,陪伴了人类千年,无论是它曾经作为神,还是作为长期为人类清除鼠害的功臣,还是如今俘获人类芳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猫主子”,猫都是提及人类历史时绕不过去的,也因为此,它被数度写入经典文学作品中、影视剧中,以各种形象存在于人类的艺术作品中。我们不禁真的要问一声,到底是我们驯化了猫,还是猫驯化了我们呢?
其他文献
小小的四方的窗,定格多少帧美景。  初春恰至,大地伸了伸懒腰,醒了冬梦,开启盎然新意。微风中浮翩的花香蹿入鼻息,花瓣流连于空中,一踮脚尖,轻盈地落在桌角,悄悄瞧着你,扰了人心绪,忍不住探向窗外。蔚蓝的天,缱绻的云,天把云拥入怀中,云把天抱在臂弯,映得天很蓝,衬得云更灿。  一切是那样自然而令人陶醉,偷跑出去的心,收不回的眼神,万千春景璀璨于眸中,桃红羞赧了脸颊,柳叶理顺了发丝,漾起的嘴角被鸟儿瞧了
期刊
我采撷一捧你的芬芳  一树的烂漫献给夏阳  淡紫的身姿如水粉的画  和风吹拂中漾起波浪  谁将我带到了你的身旁  紫色的浪漫抑或是馨香  生如夏花盛放的盎然生氣  那光是否照进了你的梦里  又一夜卧听风吹骤雨  簇簇花团千堆雪般无声落地  轻吟一句“簌簌清香细”  你便是时光书写的诗语  在下一个初夏来临之际  那枯败的枝头还有没有  有没有你美好的倩影  让梦一样的紫充盈我的记忆  楝花全名苦楝
期刊
它在蔓延  縱使如同浪迹天涯的游子  陷进月光里  数落着寂寞  它在蔓延  纵使如同稍纵即逝的芳华  被黑夜裹挟  消逝在天涯  它在蔓延  纵使是无处安放的孤独  纵使是微小黯然的尘土  希望击不破迷惘  灰暗寻不到光亮  过往被未来埋葬  未来被过往遗忘  它在蔓延  它是倾洒湖面的月光  它是温柔的甘凉  更是炽热的滚烫  向着日光  卑微地  野蛮地  生长  (指导老师:傅碧漪)
期刊
银杏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银杏树。  当汽车在秋天成都的街头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片黑黄交错的大毯子,黑的是马路,黄的是飘落的银杏叶,黄与黑主宰着,向着前方漫延着。如果不是两旁的楼房提醒了你,也许你会忘记你是在城市中行走,当你面对着这单调的金黄,你会发现,其中还有一些高大的棕色树木。  那就是银杏。傲然挺立,这是一种正直的树,除去枝丫,主干直指云天,没有斜生的,它们都十分笔直,就如阅兵式中仪
期刊
夕阳就要掉下去了,留着最后的一缕余晖为我们指路。大哥骑着摩托载着我,飞也似地往老屋赶。  三伯伯今天来家里做客,奶奶让我们去村头买些饮料来招待他。  炊烟缕缕,催着人回家吃饭。鸟儿一大片地归巢,叽叽喳喳地叫。火烧云将天空染成血色,大哥的头盔上还泛着金光。车轮扬起的尘土向后飞去,似勾勒出一笔长长的土色的痕——大哥又加速了,我紧紧搂着他,生怕掉下去。小路上,母鸡撅着屁股,踏着急促的小碎步,只有一只,从
期刊
生于缥缈水乡里,江南楼宇落心怀。欲曙星河初长夜,却愁星河无处寻。叹来长睫影轻颤,动琴抚笔赋晚吟。句里涕笑情绪多,笔尖尤生艾丽情。浮世情怀三千有,喟叹月色绕心底。终有灿阳照眸间,才生此章暖人心。心怀暖阳照沧山,迟迟缓道姓名来。  在下笔名苏月楼,意取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名廖诗怡,不求韶华如诗美,但求此生可怡人。  多年没有见过这样大的雨,来势之汹涌像是要把整座城市拆吞重置。我几乎整张脸都贴
期刊
说明文的写作,既要求思维严密,又讲究表达生动。正因为如此,就有让人赞叹的佳作让我们欣赏。如下面的说明段,都由两个层次构成(见段中竖线),但角度各不同。  例一:早在13世紀,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
期刊
起初我对大孔雀蝶的印象只是一个“花瓶”,可是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对它的印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雄大孔雀蝶追求爱情的精神打动了我,它一生都在寻找爱情。大孔雀蝶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如果有人愿意陪你颠沛流离,再远的距离也没关系,因为能坚持别人不能坚持的,才能拥有别人不能拥有的。这些伟大的发现归根到底还是法布尔,法布尔为了搞清楚雄大孔雀蝶如何找雌大孔雀蝶,他做了兩次实验。正是法布尔质疑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
期刊
每当炎炎夏日,我总被蝉没日没夜的叫声扰得心烦意乱,但等到我读完这本书再去看那个小小的、黑黑的小蝉的时候,发现原来生命如此顽强。我们所认为的蝉只会在树上叫唤,可幼年时期它要在暗无天日的地底下掘四年的泥土,好不容易熬过了这段艰难的生活,从地下转至树上,它们在那儿欢快地歌唱,仿佛世间所有美好都凝聚在它唱歌的那一刻,可它们不知道的是,这幸福时刻只有短短的不到五个星期。你看,生命多么短暂,多么渺小,但是在生
期刊
中学一级教师,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教坛新秀,全国“三新”作文创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逢入京使  ◎〔唐〕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①入京使:进京的使者。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③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④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⑤凭:托,烦,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