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性失业”的形成及其化解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ge5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不可替代和毋庸置疑的。但是,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相适应,教育发展滞后或超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会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超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逐渐出现教育过度,“教育性失业”问题也随之形成,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教育性失业”的理解
  在世界经济、社会形式不断变化的当前时代,中国也迎来了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性问题。以教育领域为例,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教育性失业问题日趋严峻,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于“教育性失业”的定义,不同学者基于各自研究视角,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多数学者认为“教育性失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顺利完成高等教育、获得相应毕业和学位证书,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本积累,却不能在劳动力市场获得相应的工作,或者虽然获得了工作,但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所获学历学位不对称的现象。也有的学者认为,“教育性失业”是人们期望与社会现实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认为人们期待通过教育获得理想的岗位,实现进入“上流社会”的梦想,实现“跳农门”。而事实是,教育仅仅是教给受教育者必要的科学知识、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更多的知识、技能需要在实践工作中获得培养。如果人们不能正确认识教育的作用,就会对高等教育赋予较高的期待,就会忽视对个人素质、能力的学习和培养,“教育性失业”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笔者认为,所谓“教育性失业”,是大量拥有高学历的人,不能在其所修专业范围内实现就业,导致学非所用;或者不能在适当的岗位上就业,导致大材小用,从而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或低效利用。从总体来讲,“教育性失业”是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一致所产生的社会现象,是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弊端的具体体现。
  二“教育性失业”的成因
  “教育性失业”问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教育性失业”问题的形成,可以从高等教育的供给方、需求方和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等三个视角来寻找其根源:
  1人才供给方视角的成因
  从人才供给方———高校毕业生视角来看,受“读书入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期望较高,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不愿意委曲求全,不愿意降低工资要求,力求能找到与其所学知识相匹配的工作,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但是,现实却事与愿违,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使大学毕业生供给数量迅速增加,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隐性失业者大幅度减少,显性失业明显增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影响了大学生对理想和目标的追求。尽管在就业难背景下,一些大学生改变了就业观念,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固守陈旧观念,导致了“教育性失业”的产生。
  2人才需求方视角的成因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推进,劳动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择业”自主权,用人单位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择人”自主权,劳动力的供求机制和市场体系由此形成。在劳动力供过于求、供求严重失衡的买方市场下,人才需求方———用人单位不断提高要求,包括素质要求、学历要求、经历要求等,一些用人单位优中选优,超出岗位要求选人。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学生的学历优势逐渐被弱化,尽管拥有高学历,但在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方面却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在人才需求增长缓慢、人才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教育性失业”由此产生。
  3高等教育体系方面的成因
  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启了大规模的教育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拉开序幕,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各高校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都没能及时跟进,教学质量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一些人认为扩招后的大学教学质量出现了下降,大学毕业生素质亟待提高。同时,在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中,一些学生追求自身利益,盲目开设新专业,盲目扩招学生,忽视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限制,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人才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最后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可见,高等教育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出现“教育性失业”问题的重要根源。
  三“教育性失业”问题的化解
  “教育性失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在影响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的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和低效利用。“教育性失业”的形成,既有人才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因素,也有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方面的因素。化解“教育性失业”问题,也应从受教育者、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等三个方面入手:
  1受教育者方面的对策
  受教育者即人才的供给方,受教育者自身观念的转变、素质能力的提升,是化解“教育性失业”矛盾的根本。具体来讲,首先要从根本上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受教育者毕业后,最终要走入社会,成功实现就业,才能摆脱“教育性失业”的困境。也就是说,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产品,要是合格的产品,要是能被社会接纳、能被用人单位认可的产品。因此,受教育者要利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掌握好专业知识、练就好过硬的本领,全方面提高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打拼出良好的发展空间;其次,要彻底转变就业观念。每一位受教育者都必须明确,“优胜劣汰”是市场化条件下的不变规律,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终身制的工作岗位很难寻找,“铁饭碗”几乎不再存在,毕业后首次从事的职业并非终身职业,也并非一个人永久驻留之所。作为受教育者,不要惧怕失业,不要过于挑剔工作岗位,也不要过于挑剔工作地点,关键是要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发展、完善、提高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再次,要正确认识教育的意义,正确做好教育选择。教育的过程,是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是培养个体适应社会能力、提高个体素质的过程。无论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有其存在的意义,都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身理想。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社会经历不同,兴趣爱好各异。因此,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根据个人爱好来选择专业,是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个人能力的内在要求。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要综合考虑自身爱好、教育投入、教育产出等各方面因素,自主决定选择何种教育形式、选择什么专业,等等。   2高等院校方面的对策
  高等院校是“生产”人才“产品”的“工厂”,是人才的培养单位。高等院校应在遏制“教育性失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高等院校要有效控制招生规模。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学校的发展,学校发展不仅仅是招生规模的扩张,也不是简单的硬件数量的增加。学校发展更重要的应该是内涵的发展,应该是师资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如果只有招生规模的扩张、硬件设施的增加而没有配套软件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自然就不尽如人意,就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高等院校要实现盲目扩招向理性招生的转变,要根据社会需求趋势、行业发展趋势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招生计划,以此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其次,在市场化条件下,高校不再是象牙塔,高校要主动与市场接轨,与社会需求接轨。笔者认为,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专业设置的调整相对滞后,高校难以与时俱进、紧盯时代发展步伐及时调整、优化专业。因此,各高校要进一步深化自身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机制,要突出专业优势,办出特色专业,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再次,高校要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更要向学生传授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不仅要调整好人才培养计划,优化教育教学内容,更要制定严格的、全面的人才考核标准,不断为社会和用人单位输送合格的、广受欢迎的人才。只有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才有保障,学校才能得到社会认可,才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政府政策方面的对策
  “教育性失业”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高校大规模扩招而产生的。因此,“教育性失业”与政府政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尽管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化解“教育性失业”矛盾,也要从政策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主要是做好四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建立、完善有关就业制度、用人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使毕业生就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实现阳光就业、公平竞争;其次,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就业领域。主要是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缓解人才供求矛盾和压力;再次,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关键是要做好人才培养层次、人才培养行业之间的宏观调控,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避免人才资源浪费和低效利用;最后,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要建立刚性的资金供给机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成文,谭日辉.论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2]刘志业.教育过度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剖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5).
  [3]夏利.关于我国“教育性失业”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3(4).
  [4]付兴国.国外“教育性失业”给我们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2(11).
  [5]张成林.“教育性失业”现象新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7).
其他文献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而且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很多高中学生却没有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此
目的:   探讨TLR4在两种不同的胶质瘤动物模型(原位移植C6胶质瘤细胞系的Wistar大鼠和异体移植C6胶质瘤细胞系的BALB/c-裸鼠)中的表达及在胶质瘤细胞中LPS诱导TLR4信号传导
由于教师专业化道路起步较晚,因此,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态势.本文在阐述了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师专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
物理课改的目的:是通过对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发展个性、树立思想、掌握方法、培养素质、提高能力.“物理难学”是学生普遍认为的.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呢?我以为,认识物理
针对椭圆形等直杆的自由扭转问题,建立了加权残值压力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并用最小二乘法推导出了应力计算的公式.经实验检验,理论值与实验值能较好吻合,表明该理论也可用于解
历史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如何搞好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是初中历史教师最为关切的问题。我在几年的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三条行之有效的途
藏语文是藏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工具,同时也是承载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愉快地接受、领会、积累知识,且能拓展思维和开阔视野是关键的.
成人教育是提高成年人综合能力,丰富成年人知识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成人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效率也成为了教育专家们关注的
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和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高,该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该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  1作弊数量扩大化  大学生作弊数量逐年提升,男生女生都有参与,男生数量高于女生。每个专业、每个年级、每门考试都有作弊,无论是校级考试,还是省级、国家级考试,无论考场采取了何种严格措施,都无法完全杜绝考试作弊。  2作弊方式多样化  大学生作弊主要采取夹带纸条、提前书写在课桌上,手机作弊,写到餐巾纸或者身体某部位,有单人作弊,有两人甚至多人团体作弊,有交头接耳,有互换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