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查看相关资料的时候发现目前更多的是关于微型写作的特点、命题方式以及粗线条地关于微写作的应试技巧指导。然而写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作文不是教师指导出来的而是学生练出来的。那么到底怎么练呢?目前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其内化成为一种常态化的作业样式,根据学生实际,植根课堂教学,选择写作角度。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来看,如下两种训练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一、圈点批注
“圈点批注”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的一种阅读方式,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微型写作”。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去品读文本,从而形成自己或成熟或幼稚,但是绝对真实、自然的感悟、理解和评价。如果能长期坚持,积累下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逐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逐渐趋向深度。这种“微型写作”的好处,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内化成一种对文字保持敏感的习惯,这样就给学生的写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美文,这主要源于本文语言典雅、用语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艺术。因此我就布置了这样一道微型写作题:圈记你认为本文写得最美的句子或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并做好批注。检查作业时我发现不少学生的批注可圈可点,让人玩味不已。
1.原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批注:将渺茫的清香通感成高楼的歌声,极形象地向读者展现了其似有似无的存在,让读者在清香之中感受到了月下荷塘的天地大美。在这不落言筌之中也能感觉先生的身心随欲开的花苞一样舒展,在无形之中将愁绪排遣到了这无与言说的美景之中。“闪电般”使读者一读便在脑海中浮现一幅从塘的深处传来的摆动,顷刻间整个池塘便都随花香摇动。这句将“香”与“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动静结合得巧妙无痕。
2.原句: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批注:这句更妙,不是浅显的比喻,是有“味道”的隐喻与哲思,月光朗照是大美,是可触的美丽,让荷花与片叶在月光中自出诗意,而这云又来了,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若隐若现,随花香浮动的枝叶自有别种风情。
二、课文拓展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在拓展延伸中去提升素养。当然拓展延伸不能一味求新,而失了原则;不能一味求异,而失了本源。教师应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立足文本深挖教材,选取好的微型写作角度,进行合理、科学、高效的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很有分量的模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儒道互补这个单元时,为了强化学生对儒道两家思想以及它们的代表人物的认识和了解,我首先补充了相关的文化资料并推介了诸如《怀一颗孔子心·染一身庄子气》这样的文化散文。然后,在这个单元结束时,我以微型写作的方式促使学生以写带读、以写带思,深入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先哲。微写作的题目为2010年清华大学在沪自主招生暨保送生冬令营面试的一道试题:孔子和老子打架,你会帮谁?下面是一位学生的现场微作文:
当孔子踏遍风霜雨雪,在列国间游说,足迹印在华夏大地,老子或许正闭目养神,悠闲地徜徉在山水间做着宇宙万物天人合一的白日梦吧?倘若有一天,孔子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怒气将老子揪出世外,作为看官,我们感情的天平该倚向哪一边?
我想,当两个圣贤推推搡搡都落入俗世时,不如帮一把孔子,让在世外桃源待久了的老子,在这红尘纷扰中改一改那懒散的毛病,看世人如何寒窗苦读,如何进取入仕,如何养家糊口,如何在苦累中获取幸福的点滴?就这样,兜兜转转,待老子尝尽人间疾苦,看遍世事沧桑后,不如帮一把孔子,让孔子也体会一下世外隐居的生活,让驰骋于名利场的骄躁之心,冷却在世外的山山水水之中,让疲惫的身躯,放慢奔走的节奏,静静享受生命的美丽,如此,老子懂得孔子的追求,孔子理解了老子的平和,当他们都看清了彼此,这二人便会重归于好了罢!
[作者通联:湖南株洲县第五中学]
一、圈点批注
“圈点批注”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的一种阅读方式,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微型写作”。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去品读文本,从而形成自己或成熟或幼稚,但是绝对真实、自然的感悟、理解和评价。如果能长期坚持,积累下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逐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逐渐趋向深度。这种“微型写作”的好处,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内化成一种对文字保持敏感的习惯,这样就给学生的写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美文,这主要源于本文语言典雅、用语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艺术。因此我就布置了这样一道微型写作题:圈记你认为本文写得最美的句子或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并做好批注。检查作业时我发现不少学生的批注可圈可点,让人玩味不已。
1.原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批注:将渺茫的清香通感成高楼的歌声,极形象地向读者展现了其似有似无的存在,让读者在清香之中感受到了月下荷塘的天地大美。在这不落言筌之中也能感觉先生的身心随欲开的花苞一样舒展,在无形之中将愁绪排遣到了这无与言说的美景之中。“闪电般”使读者一读便在脑海中浮现一幅从塘的深处传来的摆动,顷刻间整个池塘便都随花香摇动。这句将“香”与“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动静结合得巧妙无痕。
2.原句: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批注:这句更妙,不是浅显的比喻,是有“味道”的隐喻与哲思,月光朗照是大美,是可触的美丽,让荷花与片叶在月光中自出诗意,而这云又来了,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若隐若现,随花香浮动的枝叶自有别种风情。
二、课文拓展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在拓展延伸中去提升素养。当然拓展延伸不能一味求新,而失了原则;不能一味求异,而失了本源。教师应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立足文本深挖教材,选取好的微型写作角度,进行合理、科学、高效的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很有分量的模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儒道互补这个单元时,为了强化学生对儒道两家思想以及它们的代表人物的认识和了解,我首先补充了相关的文化资料并推介了诸如《怀一颗孔子心·染一身庄子气》这样的文化散文。然后,在这个单元结束时,我以微型写作的方式促使学生以写带读、以写带思,深入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先哲。微写作的题目为2010年清华大学在沪自主招生暨保送生冬令营面试的一道试题:孔子和老子打架,你会帮谁?下面是一位学生的现场微作文:
当孔子踏遍风霜雨雪,在列国间游说,足迹印在华夏大地,老子或许正闭目养神,悠闲地徜徉在山水间做着宇宙万物天人合一的白日梦吧?倘若有一天,孔子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怒气将老子揪出世外,作为看官,我们感情的天平该倚向哪一边?
我想,当两个圣贤推推搡搡都落入俗世时,不如帮一把孔子,让在世外桃源待久了的老子,在这红尘纷扰中改一改那懒散的毛病,看世人如何寒窗苦读,如何进取入仕,如何养家糊口,如何在苦累中获取幸福的点滴?就这样,兜兜转转,待老子尝尽人间疾苦,看遍世事沧桑后,不如帮一把孔子,让孔子也体会一下世外隐居的生活,让驰骋于名利场的骄躁之心,冷却在世外的山山水水之中,让疲惫的身躯,放慢奔走的节奏,静静享受生命的美丽,如此,老子懂得孔子的追求,孔子理解了老子的平和,当他们都看清了彼此,这二人便会重归于好了罢!
[作者通联:湖南株洲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