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赋格(中篇小说)

来源 :湘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erc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赋格
   你知道人为什么喜欢仰望天空吗?
   黑暗中,手机的响声带来了微光,照亮了我的蓝夜。打开微信后,我看到了羽蒙发来的这个抽象问题。我没有回答她的问题,而是离开床,走到窗前,拍了一张夜空的照片发给她。空荡荡的暗色黑幕中氤氲着两颗星辰,如同朦胧之夜的双眼。夜已沉睡,唯人独醒。随后,我收到了她发来的城市夜色,突然间意识到我们只是身处两地的同一个人。
   凌晨一点多了,而我却没有丝毫的睡意。也许是因为在城市生活太久的缘故,我已经不太适应乡村的空夜。母亲说我越来越生分,越来越像一个客人。也许,她的说法有一定道理——我是故乡的陌生人,也是城市的异乡人。我不属于任何地方,而任何处所也无法庇护我。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感觉自己如同飘荡在浮世中的尘埃,无根亦无花,无因也无果。但是,我又必须在形式上保持这种并不存在的亲密感。或许,这是一场关于告别的漫长仪式。
   无法入睡,于是便翻出《林中路》来重读。虽然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与语言转向,但直到现在,我仍旧很推崇这位哲学巨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越靠近他,我越看到自我的渺茫与微弱。在通往终极思想的途中,我似乎看到了故乡的幻影,而真正的故乡是不存在的人间福地。躺在故乡的床上,我却有种强烈的不适之感。很快,我便放下书,沉入梦的王国。
   第二天,在秋日的阳光下,我们围坐在院中剥玉米。
   大约从我小学五年级开始,每年秋末,全家人都会围在一起剥玉米,说一些家长里短的闲话,这仿佛也成为一种家族的小型仪式。当然,在外求学的那几年,我错过了这种仪式,也错过了某种仪式的洗礼。上一个礼拜末,母亲特意打电话,让我抽空回家剥玉米。虽然有千万个逃脱的理由,但我还是不得不同意,因为这是重返心灵故地的重要方式。
   期间,我把关于麋鹿与天梯的梦说了出来,却没有收到任何回应。祖母一边剥玉米,一边自言自语。大姐给她的儿子叠纸飞机。二姐的眼神中映出麻雀乏味的舞姿。父亲抽着烟,六神无主地盯着地上的金光,而母亲拨弄着手中的玉米粒,仿佛光的收集者。我有些莫名的失落,感到自我的格格不入。我不再说话,而是细数手中的颗粒,将沉默装入空壳。
   没过多久,祖母便打破了这种冷冰冰的壁垒,突然对我说,你爷也做过这个梦。当我开始询问关于祖父的过往时,她的眼神突然生机盎然,如同枯木上长出了青苔。我从未见过祖父。在我出生前的很多年,他便死掉了。但是,在祖母的不断复述下,他在我心中的位置从未空缺,也不曾远离。据祖母说,在孙子辈里面,只有我与祖父的神情最接近,外貌也最相似。不知为何,我因这种说法而欢喜荣耀。因为我经常会产生错觉:另外一个我在别的时间与别的空间逍遥生活。也许,祖父便是另外一个时空的我。祖母谈论祖父的一切,却从未说过他的死。我们都知道这个话题是她的生活禁地。
   正当大家沉默时,突然听到了黎莉打来的电话。还没等我开口说话,她便用嘲讽的口吻质问道,吴勇,你是不是特喜欢你那破农村,待着都不想回来了吧?
   我早已习惯她说话的方式,于是用最理性的语调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她说家里的电脑突然出现了故障,打不开主机,而她所追的美剧正看到了紧要关头。随后,她用命令的口吻让我立即回家。当然,我拒绝了她的请求。我还没来得及解释,她便挂断了电话。我明白,我们的婚姻早已经出现了故障,而我选择了视而不见,自我欺骗。我和她结婚四年多了,除了摆婚宴请宾客那次以外,她再也没回过我这个老家。我明白,她心里鄙视这块穷乡僻壤。
   挂断电话后,母亲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装出快乐的样子,谎称是收到了儿子团团的电话。听到团团的名字后,母亲的眼睛似乎从混沌中生出了光。她放下手中的玉米棒,掸落手上的灰,之后便让我拨通家里的电话。接电话的是黎莉,她很不耐烦地回应我。我把母亲的要求告诉了她,之后,便打开了扬声器,将手机交给母亲。黎莉立即换了一个人,非常客气地与母亲交谈,随后便听到了儿子咿咿呀呀的说话声。通话最后,母亲问黎莉什么时候带团团回家。黎莉没有任何迟疑,非常爽快地答应春节一起回来,并补充说最近忙于工作,希望家人理解。我明白黎莉不会带儿子来这里,她所说的一切都只是托词,但我又不能在母亲面前挑明这一切。全家人又陷入各自的沉默,只能听到从广播中传来的喧嚣与躁动。
   与她恋爱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在本体论上的差别。那个阶段,爱成为我们唯一的主题。我们躲在爱的避风港中,对隐形的暴风雨避而不谈。结婚以后,当激情慢慢消退,问题的核心才慢慢浮出水面。她是城市户口,家里的独苗,从小到大都顺风顺水,父亲是税务局的领导,母亲是国企职工,有着稳定的社会保障与地位。硕士毕业后,她非常顺利地进入公务员系统,拿到了铁饭碗。而我呢,出生农家,上面有两个姐姐,父母都是靠天吃饭的农民,没有什么人脉资源,也没有什么社会背景。那时候,我常常面临因为家境原因而辍学的危险。庆幸的是,我带着这份恐惧与不安,闷头学习,一直熬到了哲学博士毕业。更庆幸的是,我回到了长安城,通过层层关卡,最终被一所重点大学聘为教师,从而有了渴望已久的稳定生活与社会身份。然而,在身份的桎梏中,我越发感觉自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结婚后,我们搬到了她父母送的一套新房中。房产证上只写了她一个人的名字,而我仍旧只是一个寄居者。不是因为我想强调这种境遇,而是因为她时常以此来嘲讽我,要挟我,甚至恐吓我,仿佛她的手上拽着我的命根。生活越往后走,我们的感情越是充满了种种盘算和计较。我像是关在铁笼中的鸟,失去了歌聲。或许,我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栖息之地。
   晚饭结束没多久,大姐夫便开着面包车来接大姐和外甥。他点燃了烟,和我闲聊了几句,之后扮出布道者的神情,告诉我一些人生大道理,而我什么也不说,凝视着他的可笑。没过多久,大姐打断了他庄重的布道,笑道,我弟是博士啊,啥能不知道,还用听你说教。姐夫将燃完的烟头扔到地上,不服气地说,只能说明他读书多,你问问你弟,看他会不会撵兔。还没等大姐开口说话,他便用一种挑衅的目光盯着我。我摇了摇头,回答道,我确实不会。他警惕的眼神才松弛下来,拍了拍我的肩膀,笑道,么事,哥下次带你。大姐走了过来,让我不要介意。我说,姐夫说得也对,我有太多不懂的事情。临走前,大姐夫把剩下的半包烟递给我,说道,不抽烟的男人不是真男人。我苦笑了一声,接过了烟,望着无尽的夜,看见了白昼的幻影。    大姐夫和大姐离开后,整个院子也变得清冷寂静。月光洒在二姐瘦弱的身上,为她披上了银白色的羽衣。不知为何,我头脑中回荡着儿时的歌谣,也是二姐经常拉着我唱的那首歌谣。于是,我喊出了她的名字,就像小时候在树林中玩耍那样。她转过头,看着我,没有说话。那个瞬间,我看到了她眼神中的冰冷月光。我知道,她有可能永远不会和我说话了。很多次,我想要和解,想要解释一切,但她用沉默锁住了心。我明白,这么多年以来,她一直怨恨这个家庭,厌恶这个村庄。吊诡的是,她选择了无婚生活,选择了留守在这个困扰她的逼仄之地。
   小时候,我一直将二姐视为我最重要的朋友。只有在大人面前,我才叫她姐姐,而私底下,我直接喊她的名字。她比我只大一岁半,性格像男孩子,会爬树、玩弹弓与捉蝎子。有一次,为了帮我复仇,甚至和另外一个男孩厮打。最后,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我捡起了地上的半块砖头,敲烂了那个男生的头。要不是在父母的百般求情下,我和她肯定会被学校开除。也就是从那件事开始,我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隐形联盟。曾经,我天真地认为这种联盟攻不可破,坚不可摧。
   回到客厅后,我陪父母看一部夸张无味的家庭闹剧。我们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交流,而噪音的存在恰好缓和了各自的尴尬。没过多久,父亲接到了一个电话。之后,他哼着小曲,带走茶几上的半包香烟与打火机,转头离开了家。母亲对着电视机喊道,大半夜的又出去混,出去就别回家了!父亲消失在夜色中,回应母亲的只有电视上歇斯底里的剧情对话。
   广告时分,母亲的眼神才从电视的织网中短暂脱身,对着户外叹气道,每晚不是打牌就是喝酒,喝死在外面就算了。随后,她与我的眼神短暂相遇,流露出一丝懊悔。随后,她起身离开了沙发,从柜子中取出一瓶白酒与两个玻璃杯。她给我们各倒了半杯酒。像往常一样,我们先是碰杯饮酒,接下来便是她的沉默与抱怨,她的无奈与绝望。每次谈话的最后,她都会将自己生活的悲剧都指向父亲。从小开始,我就习惯了她的这套说辞,但我无能为力,只能成为沉默的聆听者。不到十点钟,母亲关掉了电视。我们回各自的房间休息。
   回到房间后,我坐在床上,给黎莉象征性地发了一条微信。没过多久,她便给我发了一张儿子坐滑滑梯的照片。我没有再回复,也不知道该和她说些什么。恋爱时期,我们已经消耗完彼此的爱。随后,我把昨晚写的一首情诗通过微信发给了羽蒙。没过多久,便收到了她的回复。她和我非常理性地探讨了这首诗歌。随后,我们又聊了一些关于西方诗歌传统的问题。整个聊天的过程,我心生欢喜,时间也因这种欢喜而变得急促短暂。两个小时眨眼间便从指尖飞过。结束对话前,她给我发了一张与柏拉图的合影,并且附上一句话:柏拉图在鄙视人类。柏拉图是我去年送她的一只布偶猫。她曾经说过,猫比人更值得信任。我不同意她的看法,却找不到辩驳的理由。
   聊完天后,我又陷入一个人的孤独王国。
   羽蒙是我的学生。如今,她已经读到大四了,即将面临着毕业。我们保持着一种非常亲密的语言关系。我常常为此陷入一种道德困境,但是又一步步地将我推向喜欢她的深渊。记得那是大学的第一堂文学课,我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作家及其理由。她给出的答案是尤瑟纳尔,并且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对《苦炼》这部作品的钟爱。那时候,她坐在教室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九月的风与光让她的眼神变得更加澄澈明亮。也就是从那瞬间开始,我承认自己对这个学生有了特别的好感。这么久过去了,我仍旧记得她眼神中的那束光,而这也是大多数的人所匮乏的东西。我从未亲吻过她,也没有碰过她的手。我喜欢这种平静的热情,这种微妙的距离。
   夜间,我在梦中听到了魔鬼撞门的声音。沉闷的响声慢慢地击碎了我的空梦。睁开眼后,眼前的黑夜压在自己的身上,有种不适之感。打开台灯后,身体中的黑暗也短暂消散,光照醒了我的蓝梦。忽然间,我意识到那是父亲的敲门声,于是披上衣服,走入黑暗,去给他开门。
   打开门后,我看到了父亲扭曲可怖的脸,闻到了他身上的浓烈酒味。他喃喃自语,仿佛一种无人知晓的咒语。从小到大,我一直避免与他的眼神接触。因为我总是能在他的眼神中看到我的恐惧与悲哀。我扶着他走了进来,也听到他嘴里的话:我不回家,我也没家。
   他经常在酒后说同样的话。我理解他,因为我也经常有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与他不同的是,这种感觉在清醒时更加强烈逼真。我的家或许在别处,但别处并不存在于物质世界,只存在于绝对理念。扶着父亲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内心的恶魔角力搏击。快到房门口时,他突然转过身来,抱住我,开始嚎啕哭泣。这是父亲第一次在我面前哭泣,然而我无动于衷,心中甚至有份冰冷的嘲弄。
   过了一会儿,母亲打开了房门,骂道:你还有脸回来,咋没把你喝死。父亲止住了哭泣,瞪着母亲,没有说话,但眼中是怨恨的火焰。这种恨意在多年前早已种下,如今开出了永不衰败的野生蔷薇。
   再次回到房间后,夜已经装满了整个空间。关掉灯后,躺在床上,黑夜再次降临于我的梦。在梦中,我似乎获得了罕见的自由,走到一条没有尽头的夜路。不远处的榕树下,我看见有一个等待的人影。我有点害怕,想要沿原路返回,然而,身后的路却没有了踪迹。没过多久,我便与那个人相遇。惊奇的是,他和我相貌一致,只是比我苍老很多。我问他为何逗留于此地。他说他无处可去,无家可归。随后,我邀请他同我一起往前走。他拒绝了我,说自己在等待。我问他在等待什么,他说他已经忘记自己在等待什么。我离开了他,沿着夜路向前走,也不知道自己為何向前走。突然间,我意识到那个人是我的祖父。当我转过身后,却发现他与树都消失了。我内心是空荡荡的蓝,什么也无法将其填满。
   早饭时,我把梦告诉了祖母。她笑了笑,说道,这是你爷想你了。我问这梦有什么含义。祖母说,你爷找不到家了。我原本想问该怎么办,又把疑问咽回肚子。吃完早饭后,祖母把我叫到她房间。随后,她从箱子里取出一个铁皮盒子,盒子上镶嵌着一对龙凤。她把盒子递到我手上,说道,这是你爷当年留下的金表,以后就是你的了,还有这是你、我和你爷之间的秘密,不要让其他人知道。我点了点头,问道,为什么要现在给我?祖母说,我快要见阎王爷了,我经常梦到你爷,他等我等太久了。祖母平静的语气中有种威严的神圣感,而我只能接受她的这份馈赠。打开这个怀表后,我发现时针早已停止,而整个世界也仿佛因此停滞不前。    临走前,我给父亲偷偷地塞了一千块钱。他苦笑了出来,没有说什么话,将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坐在返城的高速公车上,我凝视着户外的天空,梳理着自己紊乱的思绪。随后,我抓拍了一张动物形状的云朵。我把这张照片通过微信分别发给了羽蒙和黎莉。
  第二赋格
   晚饭结束后,我又独自坐在书房里,写一篇关于海德格爾哲学的文章。我承认,这位德国哲学家的理念已渗入我观看世界的方式。也许,父亲的评价是正确的,虽然我读过太多的书,懂得很多理论。但是,我却不懂得真正的生活。与我相比,祖母是更懂得生活真谛的人,尽管她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
   凝视黑夜让我遁入迷宫,而敲门声打碎了这种迷思。我转过头,看见儿子图图站在门口,怀中抱着红皮球,眼神中是纯粹的明亮。我招了招手,他便跑了过来,坐在我的怀中,用手触碰黑色键盘。他让我陪他去玩皮球,而我对他说先要写完手边的作业。之后他便冲出我的怀抱,带着皮球离开了房间。
   我心有愧疚,无法凝神写作。十分钟后,我离开房间,走到客厅。图图坐在地毯上,玩着积木,而黎莉则躺在沙发上,一边盯着平板电脑,一边傻笑。我坐到图图旁边,看他独自搭积木,筑城堡。我在他专注的眼神中看到了我的模样。没过多久,他便搭建好了一座彩色的城堡。我拍了拍手掌,然后抱起他,亲吻他,以示鼓励。没想到的是,他的脚碰到了城堡,小心翼翼所建筑的一切在瞬间崩塌。图图坐在地上,蹬着腿,让我赔他的城堡。我蹲在地上,打算帮儿子重建城堡,然而黎莉的一句话破坏了我的兴致。她用嘲讽的口气说道,你还是看书去吧,啥都不会。我想要辩驳,又无力辩驳。她的眼神中浮现出了某种蔑视。随后,她放下平板电脑,抱着儿子,唱着歌谣。孩子很快便安静了下来。
   我再次回到房间,将世界挡在了门外。我独自坐在房间,面对眼前的文档,衔接不上刚才的思路。于是,我一口气喝掉了剩余的半杯可乐。可乐中的碳酸味道能够短暂地治愈我心中的焦灼。随后,我打开手机,给羽蒙发了一条微信,约她下午一起喝咖啡。大概过了十分钟,便收到了她的回复——两张她趴在桌子上的自拍照。随后,我们便定了约会的具体时间与地点。放下手机后,我又看了她的照片,喜从心生。随后,我便删除了我们的聊天记录。我所进行的是一场危险的感情游戏,但我不知道如何终结它——她是我的心瘾,我却不知道如何去戒掉。整个世界是苦的,而只有她是甜的。带着心中的甜,我又突然找到了刚才断掉的思路,很快便掉入思想的漩涡。
   等从漩涡中出来后,已是夜里十点钟了。我站了起来,揉了揉眼睛,走出房门。岳母正在哄图图睡觉,而黎莉依旧抱着平板电脑,眼神中是浅薄的迷惘。我想要说句话,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因此,我只能独自体会这种被囚禁的自由。恋爱时期,我们总有说不完的情话,走不完的夜路,看不完的电影。这几年来,我们的话越来越少,而路也似乎走到了尽头:我们更相信手中的智能机器,内心早已灌满了锈铁。我们疲惫,又假装微笑。晚上睡觉时,我从背后抱住了她,而她挪开了我的胳膊,选择独自沉睡。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我们并不属于同一座夜海方舟。
   第二天上午,我连续讲了两个小时的西方文学史。午饭结束后,我独自去了学校图书馆,翻看了一些外文期刊,查找了一些学术动态。只有与书相处时,我的心才暂时找到栖息之所。两点整,我又再一次出现在另外一个班的课堂上,这次上的是基础写作课。虽然我的专业是哲学,却被分到了文学院工作。其实,我还是有点庆幸来教文学。如果研究哲学,又去教授哲学,这种纯粹的思考状态可能会把我逼疯,而文学则会冲淡这种对绝对问题思考的逼问感。我承认,我不是哲学的圣徒,而是哲学的囚徒。
   下课铃响后,我深吸了一口气,带着包离开了教室。户外的空气也因自由而显得开阔明朗。我走出校门,走向洛神咖啡馆。那里也是我们第一次约会的地方。走进后,我的目光很快便捕捉到了她神情中的微光。她坐在角落靠窗的位置,翻看一本书,户外的光透过蓝色纱布后闪出碎水晶的形状。直到我坐在她的对面后,她才抬起头,清面含笑,说,你先点个喝的,我马上就把这章看完了。我点了点头,随后点了一杯卡布奇诺。抿了两口咖啡后,我便凝视她惊心动魄的美。这么久过去了,我仍旧不敢触碰她的美,但偶尔相见,满心愉悦,也是满心徒劳。她正在为考研做最后的冲刺。她专注读书的神情凝固了她的美,有着精工细凿的建筑感。大约二十分钟后,她放下手中的书,抬起头来,与我的目光相遇。那一瞬间,我回避了她眼神中的光芒。随后,我们像往常一样,抛弃了尘间的烦恼,畅谈文学艺术与电影哲学。接下来,我们又陷入各自的沉默国度。离开咖啡馆之前,她向我坦诚了一件事情:她已经有了新的男友,不过是在上海读书的工科男。说完之后,她又问我是否介意这件事情。
   我笑了笑,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离开咖啡馆后,我独自走到学校的停车场,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丧失感。车开动后,我打开了音响,Leonard Cohen的《Famous Blue Raincoat》冲散了空间中的阴郁逼仄。我哼唱着歌曲,迎着眼前的城市风光,慢慢地摆脱了肉身的沉重。快到小区时,我突然改变了主意,于是换了方向,掉了车头,沿着公路向南方驶去。不远处的秦岭似乎有召唤我的声音。
   等我上路时,夜将白昼慢慢染黑,山的轮廓也渐渐地被黑暗吞噬。我将车上的音乐换成巴赫的《赋格的艺术》。钢琴的声响切割着空夜的寂静。在梦里,我经常看到的都是蓝色的世界图景,而只有赋格这种艺术形式能够短暂地消解我内心无法言说的忧郁。我经常梦想着自己能够写一本书,以赋格的形式来阐释我对世界的认知。然而,这只是偶尔的幻想,我从未真正地将其付诸于行动——我经常可以听到心底的旋律,但我既不是创造者,也不是演奏者,而更像是理念形式的乐器。
   距离城市与人群越远,我的心却反而越发清澈明净。刚经过一个村落时,电话的响声闯入我的世界,扰乱我的平静。那是黎莉打来的电话,铃声中携带着某种催促命令的口吻。放到平时,我会立即放下手中的一切,去接听她的电话。然而这一次,我只想要绝对的安静,不想与任何人产生关联。没过多久,她又拨来电话,铃声如同监视我的隐形狱警,让我无处可逃。于是,我直接挂断了电话。为了拥有绝对的私人空间,我关掉了手机,将音乐换成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我太熟悉这首曲子了,甚至可以跟着节奏哼出整个篇章。夜晚像是没有翅膀的隐形巨鸟。    很快,车子便沿着路深入山的核心,而山里的空气也骤然变冷。作为肉身的自己正在被一种暗物质悄悄吞没,而作为灵魂的自我却显得越发清冷凌冽。整条路上,只有偶尔的灯光车响与夜枭鸣叫,我有点害怕,有点对未知的恐惧,甚至嗅到了死亡的清冷气息。我想,要是此刻冲出山路的栏杆,掉入山谷中,肯定不会有人发觉我的死亡,而我也不再会有焦灼与恐惧。也就是在这个觉醒的瞬间,我突然有种想要去赴死的冲动,想要以此来告别尘间。然而,理智在最后关头扼住了冲动的魔鬼。随后,我保持着足够高的警觉,静心凝神地开车,不想让山夜扰乱了我的心。
   随后,我将车停在了一家山间餐厅的门前。点了两样菜后,我便坐在星空下,聆听山间万物的音响。我抬起头来,与眼前的黑夜长久凝视,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地。那个瞬间,我的心不再焦灼与漂泊,似乎找到了永恒的归处。我知道这种永恒只是一种幻觉,而我也注定会因幻觉而漂泊终生。我看到了夜色深处的深蓝,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
   两个小时后,我开车出了秦岭。
   等待绿灯时,我打开了手机,随后便收到黎莉发来的五条信息。字里行间,我已经读出了她语气微妙变换:从平和,到质问,再到最后的威胁:你要是不立即回我的信息,就请滚出我的家。这样的威胁我已经听过了很多遍,但我并没有麻木,仍旧可以体会到语言背后的刺痛。我拨通了她的手机,没有人接听。随后,我再一次拨通了她的手机,收到的却是她拒接的回应。我心神不宁地开着车,生怕与前方的车相撞。等红灯时,我又拨打了岳母的手机,很快便听到她的声音。还没等我开口说话,岳母便告诉了图图发高烧,让我立即去儿童医院。挂断电话后,我加快了回城的速度,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到了儿童医院后,我拨打了岳母的电话,过了一会儿便找到了他们的具体位置。岳父抱着图图,而岳母和黎莉坐在他的两旁。图图的眼神昏迷,从输液袋里慢慢掉落的液体如同时间的阵脚,发出滴答的催促声。我正想要解释,但黎莉蔑视的眼神封住了我的嘴。岳母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悦,而岳父疲惫的眼神中也深藏着责备。我不知道该如何举动,只能站在他们身旁,接受无言的审判。
   出了医院后,他们像是商量好了一样,一起坐岳父的车回家,而我像是被他们孤立的孩子,只允许站在远处,观看他们的游戏。回到家后,黎莉把熟睡的图图放到了卧室。之后,她冷着脸坐在我的对面,而岳父与岳母则坐在她的两旁,眼神中是不解的冷漠。长达三分钟的沉默后,黎莉终于开口责难。她首先质问我为什么不接電话,为什么要关机。我如实回答。听完后,她冷笑了一声,说,你骗谁呢,肯定是和哪个女的约会去了。我摇了摇头,以示否定。也许,黎莉早已看出了我心中的不安,她坚持要检查我的通讯记录。岳父说了两句圆场的话,想要以此击退她心中的冲动魔鬼。还没等她开口说话,我便把自己的手机递给了她。她知道我手机的密码,带着质疑的眼神,翻看我的通讯记录、微信与相册。随后,她便把手机扔到茶几上,面带嘲讽地说道,删得比我查得还快。这一次,她眼中的蔑视触怒了我。我站了起来,对她喊道,能过就过,不能过就散伙。她冷笑了一声,说道,那你走吧,房子不是你买的,家里也没有几样东西是你买的。岳父在一旁拉住了她,阻止她洪水猛兽般的诅咒。
   我没有说话,而是收好手机,带着包,离开了这个家。
   下楼后,外面的冷空气钻入我的肺部,发出轰隆的金属声。整个黑夜像是没有爪牙的恶魔,而我无处可逃,无路可走,仿佛被四面八方的黑暗所捆绑。忽然,手机铃声响了,原来是岳父打来的电话。接通之后,他让我在小区的正门口等他,想和我好好谈一谈。没过多久,他开着自己的车,出了小区。随后,我便坐上他的车,驶向黑夜的乌托邦。
   一路上,我们沉默不语,聆听着城市的寂寞呼吸。我不知道他要将我带向何处。奇怪的是,我在他的表情中却看到了我自己的迷失。虽然平时与他没有太多的交流,但是,我一直觉得我们是某种意义上的同路人。
   很快,车子在城东的紫薇花园小区地下室停了下来。随后,他带我去了他的住处。我忽然意识到他很早之前就在外面建立了另外一个小家。
   打开房门后,我便看到了那个传说中的那个女人。她比我想象中的要苍老,脸上却带着几分红晕,眼神中的温柔虽疲惫,但真诚恳切。看到我之后,她脸上流露出些许尴尬,但笑容很快便遮掩了她的不安。随后,她放下手中的佛经,给我们端茶倒水。岳父指着我,对她说,这就是我那个女婿,是个博士,学问特高。之后,他又对我说,她就是我的那个朋友,以前是唱歌的,现在学习做美食。我点了点头,与她握手,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她。很久之前,我便知道岳父在外面有其他的女人,但他和岳母并没有因此离婚,一直保持着夫妻的名分。这件事情早已成为这个家庭公开的秘密,而岳父一直恪守他对两个家庭不同的职责。我们面对面坐着,喝了很多白酒,说一些闲话。随后,他通红的脸突然变得严肃,告诫我要好好地照顾他的女儿,要多体谅她。我点了点头,心中泛出无法消解的苦涩。
   晚上,我睡在他家的客房,随手翻了几页床头的《西藏生死经》,便遁入梦境。在这个蓝色的梦中,我不断地向前奔跑,而后面是追赶我的声音。当我跑到湖岸时,那些喧闹的声音已经消失。我坐在湖旁,观看一群翩翩起舞的白天鹅。正当我入迷时,突然听到一声枪响,天鹅们便立即从眼前消失。还没等我站起来,便被周围的巨大力量所捆绑。四个黑衣人用铁索将我绑住,之后便把我抬到白色船上。我想要喊叫,却发不出任何声音。我只能看到黑衣人的眼神,却抓不住他们的神情。船到中央时,他们把我举了起来,扔进湖中,慢慢下沉。奇怪的是,我在水中可以自由呼吸,身上的锁链也断了,甚至可以看到天鹅们的幻影。
   梦醒后,我看了看表,已经凌晨三点十五分。我坐在黑夜中,无法入睡,回味着天鹅们的舞蹈。随后,我打开灯,把梦变成文字,写在手机的备忘录上。我打算把这个梦分享给羽蒙,在最后关头,我又立即打消了这种交流的念头,将自己安放在绝对精神的黑暗岩洞。   第三赋格
   当我们再次相见时,她已经被时间剥夺了说话的权利。我坐在她身旁,握住她枯萎的手,试图给她以力量。她并没有回应,无神的眼神中似乎有无尽的言语——这些言语因为沉默而放大了声响。
   他们很快将祖母从医院拉回家,放到床上,等待终结的时刻。
   回到家的那一刻,她眼神中的光也消散了,整个人的脸上像是铺满了灰烬。我期待奇迹的降临。我是多么渴望再次听到她说话,听到她呼喊我的名字。哪怕只有一句话,我也心满意足。因为,我无法克服心中的内疚与自责。住院的前一天,她让父亲给我打电话,让我回家看她,说是有重要的事情交待。然而,我用一个小谎言搪塞了过去。因为那时也临近寒假,随后会有大量的时间陪她。但是,我错了。我错过了她生命中的重要时刻。等回家时,我发现晚了,一切都晚了。她已经无法说话了。她的眼神中装满了遗憾与失望。
   她躺在床上,偶尔会咿咿呀呀地哭泣。除了大姑妈之外,没有人知道她真正的想法。家人们轮流照看她,陪伴她,但她却显得如此格格不入。没有人会提起死亡这两字,死亡的气息却笼罩在这间并不宽敞的房间。每次进入这个房间,往事的烟云便断断续续地浮现脑海,挥之不去。
   祖母共有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我的父亲是她最小的儿子,从小体弱多病,也因此得到了最多的关照。据我的两个姑妈所说,祖母从来没有打过父亲,甚至连一句重话也没有。与此同时,祖母对其他儿女却相当严格,甚至可以说是一位相当霸道的母亲。祖父去世以后,她更是将这种强烈的控制欲推演到极致——她会追问他们每个人私生活的细枝末节,命令他们必须按照她的心思行事,也不允许任何质疑的声音。子女们各自成家之后,他们既害怕她又嫌弃她,寻找各种理由搪塞她,躲避她,甚至拒绝她。但是,她始终放不下心中的恐慌——她害怕他们会离她而去,害怕自己会被孤立被遗弃。她把子女们管得越紧,他们躲她躲得越远。每次与子女们发生激烈的冲突后,她都扬言要去死,但她从未践行自己的誓言。
   事情的转机在多年前的某个冬天。那一天,孟庄被多年不遇的大雪所围困,而祖母则与大伯母因为白菜的储藏问题而发生了剧烈的争吵。情急之下,大伯母将祖母推出门外,随后将大门紧锁。祖母在外面骂了几句,之后便转过头,打算去二伯家。还没有走几步,她却没有踩稳脚,整个人重重地摔倒在地。她躺在雪地上,看着纷纷而落的雪花,突然看到了死神的降临。于是,她用尽体内的所有力气,呼喊着大伯的名字。庆幸的是,大伯母及时地开了门,也及时将她送到了医院。那次,她的腿部骨裂,伴有轻微的脑震荡。
   那个冬天,她住在大伯家养病,家里人轮流去照顾她。在恢复的过程中,她几乎和别人没有交流,眼神中映出了世界的灰色图像。所有人都以为她熬不过那个寒冬,甚至为她准备好了棺材和壽衣。然而,她挺了过来,灰蒙蒙的气韵上慢慢地出现了光亮。康复之后,她像是换了一个人,不再过问子女的家事,更不会与人争执吵闹。她突然缩在自己的皮囊中,对外面的世界不闻不问,整天对着空处沉默发呆。慢慢地,子女们对她越来越亲近,愿意把心底的困惑告诉她,而她只是聆听,从来不给意见或评价。她用她的沉默收拢住子女们的心,凝聚了整个家族的脉络。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明白她经历了怎样的内心风暴,让她彻底地变成另一个人。或许,她确实见过死神的模样,听过死神的布道。此时此刻,我特别想和她说话,告诉她我心中的恐慌与畏惧。然而,她躺在床上,肉身干瘪,眼神迷离,无法说话。我祈祷奇迹的降临,又对奇迹不抱任何希望。
   这个寒假,我原本想把儿子图图带回老家过年。黎莉刚开始同意了,但听说祖母重病的消息后,便坚决否定了我的计划。她的理由非常简单,也让人无法辩驳:她不想让年幼的儿子过早地看到死亡的面貌。当问到她过年能否来我家时,她故意流露出为难的表情,之后便说,到时候再看,我尽量回去。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否定的答案。她看不起乡村生活,鄙视农村风情,而这一切镶嵌在她很多的生活细部。也许,我们就是两条不同世界的河流,而我们的相遇便是一场错误。所有的河流都归于大海,但是,那片最后的海或许只是不存在的幻象。不知道为何,在她推托之后,我突然对她说,你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她冷笑了一声,说道,你的那个故乡,我宁愿不要。
   我一直在思索她所说的这句话。当我走在河岸,看着凝滞不动的河流时,忽然明白,原来我也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我所谓的故乡只不过是一堆符号所堆砌的意义幻象,而具象的故乡早已面目全非,无从辨认,也无法拼凑。
   与故乡的物景相比,故乡人的变化更让我触目心惊。不知为何,我发现他们和这个村庄都突然衰老了,每个人的眼神中都染上了灰蒙蒙的尘埃。即便是幼童的眼神,也不那么纯粹明亮,所有的一切似乎都预示着某种历史的终结。
   回家后,我专门去找了儿时的玩伴阿罗。他是我小学时代无话不说的朋友,我们一起抓黄鼠狼,玩弹弓,偷麦子,逃课。小学毕业那年,我俩经常去河边的树林玩耍。他教会了我如何爬树。后来,我们经常会坐在树枝上聊天唱歌,听鸟看云。他曾立誓要离开孟庄,去更远与更大的地方,而我对于未来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上了中学后,我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高中毕业后,我们便断了所有的往来。后来,我上大学,一直念到博士,最后在大学当老师,而他则去了南方,换过几家工厂,做过不同的零工,后来在花城结婚生子,重新扎根生活。每年春节,他都会回孟庄过年,而我们都心照不宣,对彼此视而不见。即使相遇,也是点点头,佯装陌生。但是,我突然特别想了解阿罗如今的现状。于是,我并没有事先打招呼,而是直接去了他的家。
   走进门后,看见他正蹲在地上收拾煤炭。看见我的时候,他的眼神中突然升起了惶恐与惊愕,同时放下了手中的煤炭。他站了起来,背微驼,没有说话,而是愣在原地,影子消失在煤炭堆。随后,他转过身,去了屋子,将他的儿子和我撂在院子。我在他儿子的眼神中看到了我们的童年时代。
   没过多久,他便从屋子中出来了,换了一身洁净的衣服,手上的黑煤渣被未干的香皂泡沫所替代。挂在他脸上的笑与他眼神中的惊慌相互抵触。随后,他邀请我去他家的客厅喝茶聊天。我们并没有说太多话,横亘在我们之间的是时间的高墙。我们总是说过往的共有记忆,而对未来避而不谈。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沉默,都在心中寻找词句。电视机上所发出的嘈杂声正好掩饰了我们心中的不适与尴尬。在我临走之前,他说自己不会再去南方打工了,他永远也不会离开孟庄了。我问他其中的原因,他说他太累了,外面的世界太没有安全感了。我并没有继续追问下去,因为我明白一切都归于无意义的漂泊。从他家走出来之后,我确定以后再也不会去惊扰他的新生活。    腊月二十八日,还未起床,我便闻到了暮雪的气味。残留在体内的余梦在醒来的那刻便烟消云散。我躺在床上,听着断断续续的炮竹声与孩童们的追逐吵闹声。更多的时候,外在世界都因雪的沉默而消音。然而,我可以听到雪沉默的歌唱——此种沉默包含了万物的声响。旧年历快要被翻过去了,而我对新年并没有期待与寄托。这与我小时候的心态截然不同,那时候最快乐的日子就是过年,那时候总会对未来充满奇思幻想。童年时代是透明而晶莹的玻璃王国。如今,玻璃已经破碎,王国已经解散,而我只能看到无法捕捉的破碎之光。
   打开房门后,风将雪味灌入体内,发出轰鸣。深吸一口气后,内心世界的恐惧也纷纷而落。走出房门后,我看到了四只麻雀抖掉身上的尘雪,飞到不远处的棚屋。这些麻雀与我小时候所捕捉的麻雀没有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那只在笼子里的麻雀很快便死掉了,而我将其埋在了花园的月季树下,成土开花。而如今,那座孤独花园也消失在记忆的暗礁。我走出大门,看见二姐正在清扫门口的雪。她的身后又落下了一层薄雪。我从门口拿出铁锨,帮她铲雪,与她一同对抗寒冷。她依旧拒绝和我说话,始终将我视为透明人。我始终无法适应这种透明的角色。
   初中毕业后,二姐再也没有去上学,也没有去南方打工,而是通过大伯的介绍,到镇上的造纸厂上班。那时候,她很爱我,总会偷偷地给我零钱,鼓励我好好读书,并且立下誓言——答应会供我读完大学。那时候,我也特别信任她,会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她,甚至会把写的情书先拿给她审定。
   然而,世事难料,命运亦無常。有一天,一个面相凶悍的中年女人,领着壮实男人闯入我家,跟在他们身后的是一群看热闹的闲人。那时候,我们一家人正围绕着饭桌吃大烩菜。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那个胖女人已经闯了进来,将二姐从座位上拽了出来,紧接着便是几个响亮的耳光。父母和大姐起身去解救二姐,却被那几个男人拦挡。我拉住祖母的手,躲在她的身后,不知该做些什么。随后,胖女人扬起嗓门,痛骂二姐是狐狸精,是勾引男人的婊子。临走之前,她恐吓我父母管好自己的女儿,否则全家人都不会有好下场。之后,我才知道胖女人是厂长的媳妇,而二姐为了钱,做了越轨的事情。自此之后,二姐的坏名声带着爆炸时的烟火味,传到了孟庄的各个角落。他们在明地里躲着她,暗地里嘲弄她,诅咒她,侮辱她,而我们家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她说话。我原本以为她会就此离开孟庄,永不回头。相反,她却选择留在孟庄,选择与自己的耻辱,与他人的嘲讽长久共处。
   有一天,她把我拉到一边,给我钱,让我去买书,而我把钱扔到了地上,喊道:我才不要破鞋的东西。听到我的话后,她先是愣住了,接着转头痛哭,跑回自己的房间。也就是从那个时刻开始,她将我推出她的世界,没有和我再说过半句话。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明白自己为何会说出那样残忍冷酷的话。很多次,我都站在她的面前,向她道歉,恳求她的原谅。然而,她对我始终采取回避与拒绝的姿态。后来,我放弃了这种努力,但愧疚的利刃始终悬挂在心间。
   奇迹发生在这个有雪的清晨。扫完雪后,她走了过来,站在我面前,眼神中带着雪的寒意,而我举手无措,不由自主地向后退了半步。她对我说,过完年,我就离开这里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补充道,是在浙江的一个服装厂,邻家明英带我一起去。我问她有没有想好。她说,我太讨厌这个破地方了,早都想离开了,还有,据说那个服装厂就在大海附近,我太想看到大海了。不知为何,原本在心中积攒了太多的话,而我却不知该从何处说起。大雪仿佛此刻封住了所有的路,而我们不知该去往何处。我们在雪中沉默了片刻,随后便各自分开,回到各自的空壳。
   除夕夜,整个孟庄都陷入辞旧迎新的狂欢中,各家各户陆陆续续地放起了鞭炮,声音仿佛来自天空这头巨兽的疼痛嘶吼。父亲并没有准备烟花炮竹,而是和伯父们坐在客厅,一边划拳喝酒,一边吹嘘打赌。自从祖母被拉回家后,他们兄弟几人每天晚上都会聚在一起,要么打牌赌钱,要么喝酒闲聊,沉默与怨怼散布其中,像是无法被驱逐的阴影。他们用这种方式陪伴他们的母亲。令我惊奇的是,他们对祖母的记忆存在很多偏差,甚至是矛盾与抵牾。与此同时,他们对祖父只有只言片语的回忆,然而祖父是我们这个家族背后的幽灵。我喜欢聆听那些往事,因为那是我人生的某种序曲。
   这些日子,父亲每天晚上都不离家,夜夜守在原地,等待终结时刻的降临。偶尔,他也会酩酊大醉,卧在沙发上,诅咒一切。但是,母亲并无抱怨,而是听完他的咒语后,再去打扫他吐出的秽物。
   在我的印象中,祖母与母亲的关系一直不错,只是偶尔会出现剑拔弩张的时刻。很久之前,祖母在烧炕的时候,给下面填了太多的玉米芯。结果,凶猛的火焰透过裂缝,烧到了上面,点燃了褥套,发出了阴郁呛人的气味。庆幸的是,火兽还未开始张牙舞爪,便被父母用几盆水浇灭击退。祖母站在墙角,像是做了错事的孩子,而我则拉着她的手,挡在她的身前。火被浇灭后,母亲无法遏制心中的怒火,将祖母赶出了家。两个月后,她带着我,亲自去大姑家,说了很多好话,又将祖母领回了家。在我的记忆里,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们就再也没有红过脸,后来甚至如同亲生母女。这段日子里,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抽出一段时间来陪祖母。她拉着祖母的手,诉说着生活的苦涩与艰辛,自己的忍耐与焦虑。祖母躺在床上,眼睛紧闭,呼吸平缓而稀薄。母亲不像是交谈,而像是祈祷,甚至像是忏悔。
   有时候,我也会陪着祖母。刚开始,我很不适应她的沉默,甚至有些害怕她冰冷枯萎的神情。后来,我接受了这样的事实:祖母已经站在了生死河上的那座大桥,驻足凝望,细思凝神。与她相处时,我会获得某种平静,就像做一个不断向海底沉入的空梦。与母亲不同的是,面对沉默的祖母,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于是,我用沉默陪伴着她的沉默。有时候,坐在她的身旁,我会重读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遇到好的章节,我会朗读给她听。在我小时候,她经常给我讲各种各样的奇闻异事。她虽然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甚至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书,但是,她对生活的理解比我更加透彻宽广。我所读过的书开拓了我的视野,却没有增长我的生活智慧。但是,我离不开书,因为它们是我精神最后的避难所。    在旧年最后的时刻,外面的喧嚣声升到了顶点。我走出家门,仰起头,看见绚丽的花火点缀暗冷的夜空。我没有丝毫的快乐,因为短暂的花火之后,便是永久的尘埃。电视上的零点钟声响起时,我的心低到了尘埃之下,开出花朵。手机上全是群发的祝福,而我一个也不想回复。钟声过后,我收到了羽蒙发来的信息,是一张她站在夜空下的照片。不知为何,我也没有热情去回复她。
   旧年过去后,祖母并没有迎来新的气象:她的呼吸越来越微弱,脉搏也越来越稀薄。但是,她偶尔会喊出声音,仿佛有未完成的梦,有未履行的诺言。亲戚们来拜年的时候,都会和她说话,都送她祝福,但临走时,他们都会问我父母是否把葬礼已经准备妥当。大姐夫当着祖母的面,毫不回避地说,等我婆走了,咱这个大家族也就散伙了。家人们面面相觑,默认了他的说辞。大姐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之后便拽着他走出了房间。
   初六晚,我和堂兄们一起喝酒闲聊。真实情况是,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他们所谈论的恰好是我所躲避的话题。绝大多数的时间,我都是在聆听,都是在喝闷酒,都是在试图驱逐心中的恶魔。自从博士毕业后,我便戒了酒,不再与人深谈。然而这一次,我却突然对酒味着迷,越喝越无法止控,这或许是心魔在体内发出呐喊与召唤。后来,我趴在桌子上,头脑轰炸,有种想要哭泣的冲动。随后,我从板凳上滑落下去,整个人瘫软在地上,心中满是说不出的忧郁和恐惧。于是,我蜷缩着身体,开始哭泣,心中的恶魔发出嘲弄般的笑声。堂哥们把我拉了起来,将我送回了家。
   黑暗中沒有光,我只能靠着直觉摸索而行。我永远不知道自己下一秒将经历什么,或是深渊,或是荆棘,亦或是窄门。我走了太久又太远,始终走不出黑夜的囚笼。我已筋疲力尽,却不能停止徘徊,也无法凝神对望。有两个声音在轮番喊着我的名字,我站在原地,大声地回应着他们。火焰驱走了我身旁的黑暗后,我才看清楚他们的脸。祖父与祖母站在我身旁,告诉我不要害怕,他们将要带我离开这片无光之地,带我回家。祖父将火把交给了我,随后,我们便一起向黑夜的深处前行。看到光的瞬间,我欣喜若狂,却发现他们已经消失了。于是,我不得不独自走剩下的夜路。
   母亲的哭声将我从梦境中拉了出来。原来,祖母在曙光快要降临时,撒了手,断了气,与尘世的一切都不再有瓜葛。我站在祖母的身旁,想要再次拉住她的手,最后又放弃了,因为我不想让她再有任何眷恋。她躺在床上,脸上的痛苦已消失不见,只剩下极乐般的安宁。伯父伯母们很快便赶了过来,深沉的宁静也被他们的哭声所敲碎。我回到房间,戴上了祖母送我的那个怀表。表早已停止走动了,而我听到了时间在我体内的剧烈轰响。
   当他们用白色被单罩住她脸的瞬间,我世界的一部分也因此而消散终结。我打开了手机,发现今天刚好是立春,而冬天的呼啸声响彻在心中的荒原,成为灵魂的主体。
  第四赋格
   当我在图书馆阅读一本研究哈贝马斯晚期思想的论著时,突然收到二姐通过微信发来的一张照片:她穿着一袭白色的连衣裙,披着海藻般的头发,光着脚,站在海滩,与眼前蓝镜状的海相互凝视。还没等我来得及回应,又收到她的文字:夏天的大海最美,下午去海岛游玩。原本有些想法与她分享,然而,我只简单地回复了一句话:你最美,好好玩。
   去南方后,二姐像是变了一个人,不再寡言冷漠,仿佛是大海的暗涌击碎了囚禁她的钟形罩。她不再提及过往的半个字,而是积极地与我分享她的当下与未来,她的困惑与快乐,而我也扮演着最耐心的聆听者。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纯真的少年时代。只不过,我们的角色发生了颠倒:我成为那个隐藏在微笑背后的沉默者。不知为何,我已经丧失了向他人诉说的欲望,宁愿独自消化所有的境遇。但是,我喜欢二姐所分享的一切,仿佛能在她身上看到我的另外一种人生。
   她说服装厂的工作特别枯燥,人就像机器一样劳作。但是,她却能在枯燥的时间中体会到某种畅快的自由。工作之余,她开始读一些闲书,开始重新拾起英语。她说她所在的工厂是中外合资,如果英文过关,甚至会有机会去外国做劳工,见识更大的世界。她觉得自己的人生才刚刚起步,有更大的海洋等待她去远航。我不愿意给她泼半点凉水,或者是列出一些关于这个残忍世界的种种冰冷法则。相反,我支持她的那些关于未来的虚幻想法。我甚至有些羡慕她的生活。经过长久的黑暗苦炼,她的人生开始折射出幽幽微光。与之相比,我心中的微暗之火却在黑暗中逐渐失光失热,湮灭成埃。
   放下手机后,我又开始研读手中的学术著作。这些形而上的思考并没有让我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本质。相反,陷入抽象的理念越深,我对鲜活的生活越无法理解:表象是深渊,而本质是深渊的幻象。我无处可逃,宁愿以幻象为生。
   晚上回家后,我把二姐在海边的照片递给黎莉看。她放下手机,冷笑了一声,然后说,还不错,就是人和大海不相配。随后,她又低下头,盯着手机,刷看微博。又一次沟通失败,而她拒绝的姿态越发显得冷漠残忍。也不知从哪个时点开始,我们的关系已经变味:她不再翻看我的手机,不再过问我的喜怒哀乐,也不再与我分享她的所见所闻。
   面对她的冷漠,我选择了回避。但这一次,我想和她把心结全部打开,想要寻找所有问题的泉源。于是,我轻声地问她,什么叫人和大海不配。她盯着自己的手机,手指在屏幕上游滑,没有说话。我提高了声音,再次问了同一个问题。她抬起头来,瞪了我一眼,然后继续玩手机。我被她脸上的轻蔑所激怒,于是站起身,从她手中夺走了手机,又把那个问题重复了一遍。她没有站起来,只是冷冷地说:既然如此,我就实话实说,我对你家人的那些破事不感兴趣,好了,麻烦把手机还给我。
   她的眼神中是令人灼热的冷意。也许出于愤怒,也许出于自尊,我将她的手机重重地摔在了地板上,与我的心脏同时发出刺耳的破碎声。岳母抱着哭泣的图图走了出来,没有说话,眼神中满是责难诘问。黎莉站了起来,狠狠地推了我一把,差点把我推倒在地。随后,她冲我喊道:请滚出我的家。    我穿好鞋子,拿着包,离开了这间牢笼。
   其实,我不知道该去往何处。所有通往光的窄门都已向我关闭。我只是四处飘荡的夜游者。多么像当年高考结束的那个夜晚,心中的石头突然落地,便立即开出了蔷薇。那种突如其来的自由太过于汹涌,还没有学会该如何接受,就已经烟消云散。
   夏日的空气中满是浮尘的味道,而我携带自己疲惫的心,穿过层层浮光暗影,寻找庇护之所。路过广场时,我看到一只黑猫从走廊中越过,随后又潜入花园,消失于黑暗王国。我上前走去,已经看不见它的踪影。我坐在广场的走廊上,看着夜色下模糊的人间镜像。广场的中央,一群失魂落魄的中年女人跟随着口水音乐,踩着僵硬的舞步,扭着腰身,跳着难看的舞蹈。但是,她们在此刻也许是快乐的,甚至是忘我的快乐。我羡慕她们的快乐。
   离开广场的尘嚣后,我沿着长安路向南走,眼旁的景与耳旁的风是我唯一的陪伴。路过地铁口时,一个披头散发的流浪汉迎面走来,眼神的凶煞中带着一股邪恶。我有点恐慌,像是在他身上看到了变异后的自己。我转过身,潜入地下通道,落荒而逃。搭上地铁后,看着车厢中的人群,我试图在其中辨出自己的模样。然而,人群是幻觉,我在其中迷失了自己。我对着车厢中玻璃,看到了自己眼神中的失落。我避开自己,不想与自己面对面。
   到了大学城站,我便下了地铁。从地下世界走出来之后,我深吸了一口气,而郊外空气也氤氲着橄榄绿的淡香。不知为何,我向自己所任教的大学方向走去。路过一个广场时,我听到了从不远处传来的歌声。我向前走去,看到一个学生模样的男生,背着吉他,唱着关于流浪的歌,周围没有一个观众。我在他的歌声中听到了故乡的回响。但是,我明白自己的故乡只是乌有之乡。
   离开广场后,我的头脑中回荡着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随后,我走进大学附近的洛神咖啡馆,又坐到那个经常与羽蒙见面的位置。我点了一杯香草拿铁,随手翻阅汉娜·阿伦特的《人的境况》。我的心是满的,无法摄入任何文字。这间熟悉的咖啡馆全是陌生人的身影,而我的胸口发闷,突然溢出了言语的泡沫。于是,我给羽蒙发了微信,问她能否出来陪我。很快,我便收到了她的回复:请等我二十分钟。
   两个小时过去了,她还没有出现在我的视野,我的热情在等待中也慢慢落潮。我很快进入书本的世界中,那些关于人的种种困境的理论让我感同身受,又让我能从其中分裂自己。午夜十二点半,咖啡馆打烊时,我离开这个短暂的精神故土。
   走出咖啡馆后,户外的夜沉重而清凉。抬起头来,我望到了天空中的天鹅座和天琴座。所有的星辰像是镶嵌在蓝夜中的宝石,眨着眼睛,而我的心四处流荡,找不到安放的位置。小时候,祖母曾告诉我,这个世界每离开一个人,天上便会多一颗星辰。我知道这只是编造的传说,只是不存在的寓言。然而有时候,我宁愿相信这是真实存在的奇迹。不知为何,我流下了泪水,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所有死者的升华与生者的悲哀。
   随后,我挡了一辆出租车,返回出发点,如同逆流而上的鱼,玻璃外的温柔夜色像是没有尽头的大海。整座城市进入空眠,而我则在她的梦中漂泊流浪,不知所向,也不知所终。
   打开房门后,刚才的狼藉喧闹已被深沉的宁静所替代。我没有打开灯,害怕惊扰这种罕有的孤独。床头灯依旧开着,黎莉躺在床上,玩着手机,眼神中是疲惫的喜悦。看到我之后,她下意识地把手机关机,然后放到了床头。她没有说话,而是直接关掉了灯。于是,我在黑暗中脱掉了身上所有的衣服。躺在床上后,我转过身体,抱住她,而她则一动不动,如同僵硬冰冷的雕塑。她的冷意立即扑灭了我体内的热烈。我放下了她,转过身,平躺在床上,凝视着黑夜。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的关系已经变质了,只是我不愿意承认而已。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无力感,甚至缺乏入睡的力量。于是,我选择失眠,选择与梦决裂。
   下午,我收到了羽蒙的信息。她约我晚上去艺术影院去看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问我是否可以排出时间。我有所迟疑,想要推辞,随后又改变了主意。我给黎莉发了一条信息,谎称晚上要陪系領导吃饭,可能会晚点回家。没过多久,我便收到了她的回复,只有短短几个字:晚上不回都行。看到这几个刺目的字眼,我没有痛感,反而轻松释怀。之后,我给羽蒙回复了信息,约她共进晚餐。
   晚上,我们在德福巷的一家日本料理店用餐。她坐在我的对面,画着淡妆,身上散出粉色的茉莉花香。我们认识快有四年时间了,除了眼神中的清澈之外,她像是从旧日的茧中飞出来的蝴蝶,整个人的气象都焕然一新。在她的映照下,我发现自己的心越发苍老疲惫。我需要将这份忧郁藏匿心中,佯装出明朗达观的假象。或许,她早已洞悉了我的失落绝望,又从来都不道明理清。事到如今,她对我来说都是一个谜语,而我始终找不到谜底。
   她如愿以偿,通过了复旦大学的初试与复试,考上了中文系的研究生。出人意外的是,她以学生身份先敬了我一杯酒,感谢我多年来对她的鼓励和关照。我立即转换了状态,说了一些鼓励的话。她突然失声地笑了起来,我则涨红着脸,问她缘由。她很快便止住了笑,说道,那种说话方式太怪了,我们还是像往常那样吧。我点了点头。随后,我便问她以后的生活计划。她说自己在上海读完硕士后,然后再读博士,以后想当个大学教师。我又问她的感情生活。她的眼神中出现了罕有的喜悦,笑着说,他在上海等我太久了,我们的感情一直很好,以后也会结婚。
   虽然猜到了结果,但我的心像是被针扎破的气球。与此同时,我又必须强忍住失落,假装微笑。我们在近乎沉默的气氛中用完了晚餐。
   晚饭后,我们一起去附近的野草莓艺术影院。八点整,灯光变暗,眼前的荧幕上出现了崭新的世界。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奇遇》所缓缓而出的画面,将我们引入一种无我的净土。出现大海时,我在黑暗中拉住了羽蒙的手。她手心的温度像是破冰船,破开了我这条冰冻之河。一直到电影结束前,我们都没有分开过手。
   出了影院后,她和我又走了一段路,两个人沉默不语。我想拉住她的手,又没有勇气,身旁的光与声让我心生畏惧。刚才的电影仍停留在脑海,像未做完的梦,清晰又模糊。走到一个拐角时,她突然转过身,对我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谢谢你陪我度过了这么长的时间。虽然我早已做好了离别的准备,但心海却突然升起一股巨大的悲伤,将我的伪装彻底击溃。我突然哭了起来,像是被抛弃的孩子那样哭泣,只有哭泣才能填满我心中的丧失感。她走上前来,抱住我,而我趴在她的肩膀上,强忍住心中的失落。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抱着他人哭泣,那是因为我在很早的时候就学会了隐藏自己,克制自己,也因此积累了太多的委屈无奈。    那个夜晚,我们一起睡在酒店的大床上,仔仔细细地探寻着彼此的身体,害怕错过一分一毫的美丽。关掉灯后,我在她的最深处找出了天堂的极乐。随后,我们精疲力竭地躺在床上,分享着各自的童年往事。很快,疲惫的喜悦引领我进入梦的乌托邦——梦之国是蓝色的,而梦中的我始终找不到迷宫的出口。当我再次清醒后,晨曦洒在床上,而她已经消失在别处,不再归来。我全裸着身体,躺在白色的床上,脑海中却是深海中的一艘白色孤舟。
   毕业这几年来,我发现我不再是那个纯粹而客观的我。我说了太多的谎言,做了很多违心的事情。对着镜子,我甚至无法直视自己伪善的双眼。从一开始,我便戴着面具生活,而如今,面具已成为我的容颜。因此,当李抱一当面问我他的新诗集如何时,我所说的与我所想的截然相反,互相抵牾。我毫无羞耻地说了一些赞美的话,并且表示已经写出了一篇万字论文。他笑了,走上前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前途无量啊。临走前,他约我晚上在酒桌上细谈,而我撑出微笑,点头答应。
   我不能拒绝他,也不敢拒绝他。他是我们学院的领导,也是将我带入长安文学圈的人。在我工作这几年来,他帮我推荐发表了好几篇文章,帮我申请上了一笔文艺项目的资助,帮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学术著作。于情于理,我都必须说好听的假话。然而,我又要竭尽全力掩饰自己的谎言,不让他看出我的破绽,更不能让他看到我的嘲弄冷笑。我是演员,不得不依靠这座舞台为生。我想过千万条退出的方式,最后却发现自己无路可退。
   令我惊讶的是,作为博士生导师,他的诗歌空洞浅薄,里面充斥着毫无意义的隐喻与象征,几乎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然而,我已经学会了在无价值中创造价值,在无意义中生产意义。当然,作为知识分子,我也会为自己这种可悲的附庸价值而羞愧。但是,我又不得不说服自己去克服这种羞愧。从小到大,我已经克服了太多天真而纯粹的东西。面对虚情假意的世界,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像是一个假人。
   进入所谓的文学圈之后,我发现有太多的假人们。他们有着关于文学的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谈论着与文学相关的一切。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所写的东西与文学毫无关联,也从未进入文学的窄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文学上的献祭品。但是,我并没有资格嘲弄或者批判他们。因为我与他们的文学命运被无形的铁索捆缚在一起。为了能够在这个圈子立足,我一边在心里鄙视他们,又通过行动取悦他们。是的,我厌恶所有的圈子,又无法离开这些圈子。也许是因为我太害怕被孤立与被隔绝了,太害怕独自一人面对世界这座牢笼。所以,我选择在刀刃上行走,选择四分五裂的生活。
   上大学时,我对文学也抱有可笑的幻想。那时候,最大的快乐就是沉浸在图书馆,从一本书走向另外一本书,甚至尝试写诗歌,但从未发表,也从未让第二个人读过。没有人知道我还写过诗歌。不知为何,被称作诗人会让我羞愧不安。工作后,这种文学上的热情被生活的琐屑冲淡冲散,而我几乎放弃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依靠惯性去写那些由谎言编织的文章。以前,文学是我精神的栖息之地,而如今,却成为我的古拉格群岛。
   晚上,我提前十分钟到了餐厅。除了李抱一之外,还有另外六个文学圈的人。我们彼此都认识,于是点头、微笑与握手,说一些无关痛痒的场面话。七点刚过,李抱一便举起酒杯,清了清嗓子,说了一段陈词滥调式的开场白。随后,我们便开始用餐,席间也交换一些看法与随想。慢慢地,话题的中心开始围绕李抱一最新的诗集,而每个人都从不同的侧面夸赞这本书的精彩之处。期间,甚至有一位名叫初醒的学者断言:这本书是现代汉语诗的巅峰之作,其先锋性与思想性都无与伦比,势必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不朽经典。
   不知为何,听到如此評论,我有种呕吐感。是的,我知道他在撒谎,他们都在撒谎——我们每个人都在撒谎。但是,在谎言的温床上,真相是一种毒素。
   随后,我们开始互敬白酒。我的心因为酒精的存在而分裂出更多的碎片,每个碎片都映出疼痛的泡影。我讨厌酒精,又嗜好酒精,酒精让我暂时地忘记自己的卑微。随后,李抱一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灌酒。走到我跟前,他把手放在我的肩膀上,沉下嗓子,低声问我:你真的觉得我的诗集有那么好吗?
   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勇气,我对他说,不,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还没等我说完,他的手已离开了我,整个人的脸也变成铁灰色。过了一会儿,他又坐回自己的原位上,其他人也静了下来。他涨红着脸,笑道:有些所谓的学者就是什么也不懂的寄生虫罢了。
   空气凝重了三秒钟。接着,我们随即附和着他的看法,如同失控的小丑将颜料重新涂抹在自己的脸上。随后,我跑到洗手间,将心里的恶心吐了出来。整个人像被寄生虫掏空掏尽。之后,我坐在酒桌上,没说半句话,而是将酒灌入体内。我想要逃离这个地方,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我捆缚于此时此地。
   散场后,我叫了一辆代驾车。行进在夜色中,眼前的世界也变得摇摇晃晃。车内的电台上突然响起了小红莓乐队的歌曲《Zombie》。这首歌是我高中时代最爱的英文歌。我努力克服眩晕,跟着音乐一起哼唱。司机透过反光镜看着我,眼神中一半是疲惫,另一半是诧异。我已经不在意任何人的眼光了。体内的酒与耳中的歌,让我想起在夜色中流浪的狄俄尼索斯。
   坐在小区门口的长椅上,双腿瘫软,而我凭着最后一份力气,拨通了黎莉的手机。响了很久,她也没有接电话。过了一会儿,岳母打来了电话,语气中夹杂着些许不耐烦,责问道,你咋又喝酒了?我还是没有控制好心中的怒火,对她吼道:问这么多干嘛,让黎莉下来接我。说完后,我挂断了电话,心中有懊悔,也有快意。我躺在长椅上,身上出现了很多裂口,每个裂口爬出带刺的藤类植物。我捂住自己的胸口,生怕自己的心在此刻爆裂破碎。
   没过多久,黎莉和两个男人一同走了过来。等他们站在我的面前,我才分辨出那是邻居家的一对父子。他们把我扶了起来,而我感觉自己像是被连根拔起的植物,失去了养分与水分,剩下的命运就是等待枯萎,等待死亡。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回到家的,只明白这是一条通往黑暗王国的艰难险阻。只记得黎莉的一句话:喝死算了,大半夜回来折腾人。忽然间,我产生了一种时间与身份上的双重错位:以前,母亲总是会把同样的话说给父亲听。那个瞬间,我突然理解了父亲,也理清了自我身份中的一些谜题。
   等我再次清醒后,发现自己躺在客厅的地板上,户外的微光洒到我的身体上,仿佛是为我准备的葬礼。我头脑中的嗡嗡声如同春日蜂巢。我需要喝大量的水来熄灭心中的火焰。我站了起来,走到桌前,拿起玻璃杯,仰起头,将凉开水灌入体内。随后,我躺在沙发上,闭上眼睛,寻找刚才断掉的残梦。
   第二天上午,我突然收到了大姐的电话。还没等我开口说话,便听到她无法克制的抽泣声。后来,在断断续续的陈述中,我才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大姐夫昨夜开着面包车,过镇子的十字路口时,将一位老头撞死。当时,他喝了很多白酒,如今已经被带到了派出所。大姐让我找找关系,将大姐夫从局子里弄出来。我一边安慰她,一边允诺会想想办法。
   挂断电话后,我深吸了一口气,坐在沙发上,凝视墨西哥画家弗里达的自画像,心里已经长满了无法命名的蕨类植物。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于是,拿出手机,随意翻看,无意寻觅。我又看到了二姐那张站在海边的照片。我凝视着那片海,突然在照片深处发现了一个岛屿。
   我给二姐发了一条微信,问道:你去过那座海岛吗?
  第五赋格
   放寒假后,我独自一人回到故乡。伴我回家的,还有阴翳天空的海兽状乌云。原本计划独自去海南度假,让温暖的海风吹走我心中的冷意。在最后时刻,我还是改变了主意,决定回故乡过年。也许是因为我的心太疲惫了,需要一个精神的栖息之地。
   但是,我错了。回家的那一刻,我便知道我错了。在父亲的眼中,我看到了他对我的怨气与失望。还没等我把行李放好,他已走到我面前,冷言道,你姐夫已经进局子了,这下再也不会麻烦你了。还没等我来得及解释,他已转身离开,将我整个人遗弃在海上孤岛。
   也许,他的失望是有道理的,而我也理应为此遭受质问责难。今年夏天,当大姐打来电话求助时,我曾允诺要去找各种关系帮她摆脱困境。挂断电话后,我相当后悔,陷入某种道德困境:一方面,我并没有那么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另一方面,如果能找到关系,我会有种道德上的羞辱感,感觉是对死者的蔑视。于是,我采取了不作为的方式。随后,我捏造了一个接一个的谎言,告诉他们,我已经尽力了,却找不到合适的关系。在大姐打来的一次又一次的电话中,我听到了她越来越沉重的叹息和抱怨。后来,我只用沉默作为回答。在姐夫被关进监狱的那天晚上,我收到了大姐的最后一通电话。还没等我开口说话,便听到了她的指责声:你就是個骗子,你从来没想过帮我。挂断电话后,羞耻感让我坐卧不宁。我突然意识到,所有人最终都会离我而去,而我只能独自渡河过海。
   此刻,我坐在房间,翻看相册,浏览过往陈旧的记忆。照片只铭记了欢笑,却将欢笑背后的大段悲伤变成空白。面对这些记忆,我已忘记了那些消失在空白背后的忧愁。在其中的一张照片上,大姐拉着我的手,站在县城广场上,背景是花团锦簇的月季蔷薇。我的左手拿着乳黄色的雪糕,大姐的右手上则举着深蓝色的风筝。虽然照片有些模糊,但我辨认出自己面对镜头时的羞涩与喜悦。
   大姐比我年长六岁,与我没有共同兴趣,却愿意教我很多事情。比如,是她手把手教会了我骑自行车,也是她教会了我如何区别麦子与稗子,鹧鸪与斑鸠。有一次,她带我去田野放风筝。蓝风筝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距离云朵越来越近。大姐手中控制着风筝线,嘴上则哼唱着一首与春雪有关的歌曲。我望着风筝,听着歌曲,闻着暮春的淡味,心生喜悦。过了一会儿,大姐把风筝线交给了我。刚开始,一切都很稳妥,而蓝风筝仿佛要挣扎着摆脱我的束缚。突然间,刮起了一阵旋风,而我因之失去了平衡。手突然松开了,蓝风筝也因此而获得自由。我要去追风筝,但大姐拦住了我的手,说道,这一切都是天意。我没有再动,而是看到风筝消失在姐姐的眼色深处。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旧记得当年她带我去放风筝的情景,也记住了当年的风与云。此刻,我坐在房间,突然想和大姐说话,又缺乏重新面对她的勇气。经过几分钟冷静的思考,我放下手中的相册,拿出手机,拨通了大姐的手机号码。意料中的是,她拒接了我的电话。放下手机后,我对照着镜子,盯着自己的眼神,想要在其中找到那个失散太久的蓝风筝。然而,什么也没有。我在自己的眼神中看到的是无尽的蓝色虚无。
   为了抵抗这种虚无,我计划写一本关于乡土文化变迁与结构转换的非虚构作品。为此,我开始了大量的口头采访与田野调查。随着素材的不断密实,这本书的雏形也渐渐地在脑海中显现。生平第一次,我才觉得自己的学术生涯有了树木与血汗的真实味道,而不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我告诉自己要走出理论的城堡,去接触更鲜活更真实的世界——摧毁旧我,才能在废墟中重建新我。
   然而,越是想要了解真实,真实却距离我越遥远。越去熟悉一个人,却发现这个人越陌生。是这样子的,我觉得自己越来越不认识我的家人。我也发现我是一个谜语,我是我的陌生人。当聆听孟庄其他人的故事时,我发现每个人都有无法理清的过去,都有难以阐明的事实:我们都是自己的匆匆过客。
   回到家后,我与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他们视我为透明的存在。这一点让我既不安,又放松。与往年一样,父亲每天夜里都外出打牌,或者喝酒,有时候甚至夜不归宿。他整个人比去年冬天消瘦灰暗了很多,仿佛祖母的死击溃了他心中的最后堤坝:他成了没有母亲庇护的孤儿,又不得不独自面对整个世界的凶险。清醒的时候,他拒绝与我深入交谈,仿佛心中有着无法直视的深渊。当沉醉时,他总是对我说一些断断续续的呓语,而我也缺乏将其连缀成篇的耐心。
   一天夜里,听到几声沉重的敲门声后,我便从床上爬起来,出去接他。等我打开门后,发现他已经平躺在地上,压住了自己的阴影。我把他扶了起来,如同他的拐杖,领他进入家门。之后,我敲了敲房门。母亲拒绝开门,并且撂下一句话:就让他就死在外面吧。    虽然很早便适应了母亲的语言暴力,但这句话还是捏碎了我的心。我将父亲扶到我的房间。从衣柜里取出棉被和枕头,让他躺在我房间的沙发上睡觉。关掉灯后,父亲忽大忽小、忽快忽慢的呼噜声响彻房间,而他的身体如同陈旧的乐器,他的灵魂则是与之匹配的演奏者。黑色的房间里,他断断续续的梦呓如同黑夜的耳语。虽然听不懂,但是,我却因此更理解了他和他的困境。
   小时候,一切都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的天都是无限接近于透明的的蓝。夜里,我会躺在父母中间,听母亲唱歌,听父亲讲故事。那时候的夜色格外温柔。也不知道从何处开始,父亲和母亲成为水火不容的敌人。他们摔东西,说恶毒的话,甚至会大打出手。他们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很多年,而我则是这场战争的见证者。后来的某一天,他们厌倦了战争,弃掉铠甲与弹药,各奔东西。虽然生活在一起,但他们已经成为陌生人。他们早年的爱情誓言已随风而逝,落地成埃。然而,我依旧身处战场,举目荒凉,却时时可以瞥见战争的幽灵。
   与父亲动荡不安的内心不同,母亲似乎获得了心灵的平静,找到了真正的归宿:基督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母亲从一位坚定的无神论者变成虔诚的基督教徒。我并不知道她在那段时间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唯一肯定的是,宗教信仰让她获得了某种自由的幻象。与此同时,她偶尔会和我谈论《圣经》,甚至会说服我入教。我喜欢《圣经》,但仅仅出于其文学上的魅力。我不会直接拒绝母亲。我总是对她说,请给我些时间来考虑考虑,我还没有做好准备。
   周末下午,母亲领我去镇子上的教堂。那座教堂距离孟庄约有十公里的路,而母亲坚持步行前往。因为她认为只有经过长途跋涉,心才会变得虔诚纯粹。我同意她的看法,同时也需要新的生活体验,于是陪同她一起前往目的地。
   一路上,我们保持沉默。母亲的眼神中多了份坚定的明亮。我不敢说话,害怕破坏肃穆的仪式感。眼前的这条熟悉的路也变得陌生,仿佛是通向未知的神秘领地。走到快一半时,我有些口干舌燥,头脑中回荡的却是查拉图斯特拉以及他如诗般的布道辞。我忍住饥渴,看着黄昏的降临,心中多了份罕见的自在。在太阳跃出地平线的瞬间,我似乎看到了永恒的幻象,也意识到自己会获得某种新生。等我们抵达目的地时,天色已浓,人声匿迹。看见教堂瞬间,母亲欢喜的神情像是看到了圣光。走进教堂后,我被眼前的庄重气氛所吸引。我观察着每个教徒形态各异的脸,发现了某种共通的归宿属性。对于毫无信仰的人来说,我羡慕他们的精神状态。接下来,他们唱圣歌,读《圣经》,做忏悔以及其他一些我并不清楚的宗教仪式。刚开始,我感觉自己像是格格不入的局外人,但很快便融入这种带有神秘主义气息的宗教氛围。
   从教堂刚出来,冷空气便钻进体内,哆嗦了两下后,整个人便很快适应了寒冷。这个世界下雪了,我仰起头,看见了纷纷坠落的白色颗粒。我本打算挡一辆出租车回家,母亲却不同意。她坚持步行返家。我没有理由拒绝母亲,于是沿着原路返回。母亲早有准备,她从自己的包里取出手电筒。打开后,一束光像是插入黑夜的匕首,照亮了回家的路。
   返家的途中,母亲挽着我的胳膊,我则掌管着光的方向。刚开始,我们沉默不语,只能听到夜雪的细语以及踩雪的脚步声。过了铁路后,母亲对着夜色,发出了几声沉重喟叹。我问她叹息的缘由。她摇了摇头,说道,我老了,好像都能看到死亡了。我问她是不是害怕死亡。她摇了摇头,说道,以前害怕,现在已经不害怕了。接下来的路上,她给我分享了自己这一年来的所遇所思,而我也惊讶于母亲清晰生动的语言表达。雪越来越轻盈,前方的路也越来越难走。母亲的话让我的脚步变得更加稳健。皑皑白雪映亮了沉沉黑夜,也映亮了我深蓝色的心。
   回到家已经接近午夜零点。我们掸落身上的雪之后,坐在客厅,打开电暖扇,喝着暖茶。透过玻璃,我看到纷纷落下的雪正慢慢地吞噬孟庄。母亲又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往事,说了一些曾经在雪夜的奇幻经历。突然间,她转了话题,以温暖的态度问我:孩子,你是不是有啥心事呢?
   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击中了我的心脏。我还是决定不再隐瞒,告诉她事情的真相。喝了一口热茶后,我回答道:我离婚了,就在今年秋天。
   为啥不和我商量?她問道。
   我害怕你担心,不,我害怕你反对。我说。
   母亲没有说话,眼神中的光也随之散去。我们沉默了太久,以至于可以听到大雪的呼喊细语。随后,母亲摇了摇头,离开了座位,将我一人遗弃在客厅。我看着墙上的钟表,心中有说不出的冷意。回到房间已过了凌晨一点,我望着户外的雪,无法入睡。多想把户外的雪景发给羽蒙,但是,我已经没有了她的联系方式。于是,我只能独自把这些雪装进眼里,独自品尝外面的蓝色风景。或许,她正在和我看同一场夜雪。我毫无睡意,于是便拿出Kindle,阅读托尔斯泰的《忏悔录》。
   清晨起床后,外面的麻雀声叫醒了我。我穿好衣服,拉开窗帘,盯着院子里的三只麻雀。雪已经停了,寒冷却变得更加厚重。没过多久,母亲拿着扫帚,走到院子里,麻雀也顺势飞上了树枝。于是,我从储物间拿出铁锨,帮母亲铲雪,打算向她解释我离婚的缘由。母亲并没有打算和我说话,只是把雪清扫到墙根,脸上堆满了疲惫与冷漠。我突然怀念昨夜那个与我在雪地中长途跋涉,无所不谈的女人。
   扫完雪后,她突然站在院子中央的一块石头上,唱了一首与雪有关的民歌,而我则是这场表演的唯一观众。很多年前的冬天,母亲会带着我们在雪地唱歌。那时候,她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人,心中有着对未来不切实际的期待,而生活慢慢地磨掉了她唱歌的热情。也不知从哪天开始,她突然停止了歌唱。今天再次听到她的歌声,我仿佛重返童年时代。此刻的雪像是多年前的一场谋略,带着先知般的预兆。天上的云发出启示录般的微光。唱完歌后,母亲从石头上下来,走到我的面前。还没等我开口说话,她罕见地抱住了我,说道,儿子,我不理解你,但我支持你。
   我没有说话。不知为何,她的拥抱让我更加寒冷无助。    这一年又是一无所获,而我又试图给人间留些痕迹。夜晚,我枯坐在电脑旁,将想法记录在一个名为“看不见的人”的文档。这是我的日记本,是我的私人王国。只有独自面对空白时,我才可以交出完整的自己。突然间,我想到了从未谋面的祖父。据祖母说,祖父曾经也偶尔在夜里写日记,但没有人见过那些文字。祖父将本子锁在抽屉中,为自己的秘密找到了安身之所。在那场声势浩大的暴风雨前夜,祖父看到了危险信号,他打开了抽屉,将那些本子抱到院子,一本接一本地烧掉。祖母想要前去阻拦,又找不到阻拦的理由。然而,这一切无法挽救他的厄运。没过多久,他便在众人注视下被活活整死,祖母的半条命也跟着一同死掉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在思考祖父的死以及他那些消失的日记。他是那个看不见的人,又是无处不在的幽灵。写日记便是穿过幽暗的时间隧道去感应他,理解他的心灵历程。我一直觉得他还存活在这个世界,以另外一种形式与面容。我一直戴着那个停止走动的怀表,一直与祖父心心相惜,即使死亡也不能阻隔我们。
   这个夜晚,我想从自己混乱的头绪中梳理出明晰的思路。但是,我写不出一个字,眼前的空白阻碍了我的思考。我望了望窗外,明镜般的夜晚映照出大地的沉默。在我快要走出思想的迷雾时,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只有两个字:在吗?
   直觉告诉我那是她发来的信息。我站起身,深吸了一口气,平复心跳,然后回拨了电话。当她还没有开口说话时,我便听到了她的叹息声。我问她,你还好吗?她回答,前两天的那场雪真美。我对她说,我原本想拍张照片发给你,但是,我没有。紧接着,便是长达半分钟的沉默。接着,她说,柏拉图死了,我和他也分手了,我再也不想读博士了,以前都是在做梦,而现在梦也醒了。我没有说话,只是聆听,一直等到对方挂断了电话。随后,我如释重负,像是摆脱了束缚的风筝,危险但自由。
   腊月二十八日,二姐带着她的男友黄海回到了孟庄。他们已经在南方领了结婚证,如今回老家办酒席。她整个人的气象都改变了,再也不是那个守在家中的隐形人,而是带上了海洋的开阔气息。刚见到我,她便走上前来,拥抱了我。紧接着,还用英语与我说了几句话。明年夏天,她和黄海一同去澳洲的工厂上班,已经和那边签好了协议。我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但还是把最好的祝福送给了她。之后,我和她面对着面,不知该说些什么。
   在二姐的婚宴上,我终于见到了大姐。她强颜欢笑地坐在我的身旁,不与我说一个字。整个过程,我都感觉自己像是被沉默惩罚的罪人,也无心与周围人交谈。外在的世界喧哗热闹,心中的野兽却发出哀鸣般的嘶吼。但是,我无处可逃。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自由,只有无处不在的禁閉。我在他人的神色中看到了自我的匮乏。
   宴会散后,我们走出了酒店。抬起头来,我突然看到了一个在空中飘荡的蓝风筝。我拉着大姐的手,说道,快看那里,和小时候的那只蓝风筝一模一样。大姐笑了笑,说了很多年前的那句话:这一切都是天意。
   晚上,我又梦见了大海。我梦见自己坐在白色帆船上,被深蓝色的大海环绕,如同一座移动的岛屿。陪同我的只有一个没有温度的骨灰盒,盒子上刻着我的名字,以及死亡的时辰。当船停到海中央时,繁星的微光让我能看到自己在海中的倒影。随后,我打开了盒子,将骨灰撒入海洋,仿佛这个人从来就不存在。骨灰撒完后,船开始下沉。我坐在船中央,扬起头,凝视天空,等待奇迹的降临。
   突然之间,我从梦中惊醒,听到了心底淌出的赋格曲,也明白了该如何去写那本关于蓝色图景的梦之书。
   披上衣服,我走出房门,来到院子里,抬起头来,凝视着天空深处的深蓝,流下了眼泪。我突然明白,此时此刻才是最真实的自己。此时此刻,我才似乎懂得了无法言说的生活奥义。此时此刻,我终于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
其他文献
这次出差,要去的城市是哈尔滨。她在南方生活惯了,正值冬天,想起天寒地冻的北方冰城,脏器似灌入一股冷风,腿肚子忍不住打哆嗦。她收拾行李时,他坐在床沿默语不言,看她一件一件往黑色拉杆箱塞东西,面霜、牙具、洗面乳、充电器和换洗的衣物。行李箱塞满了,她拉紧银色金属拉链,心还悬着,总觉得少带了什么。她默念清单,该带的似乎都带了。   半个月前,她就开始准备出差的各类物品,加长加厚的羽绒服、棉裤、长筒靴、毛
期刊
二月兰  “二月兰是开在黑墨油浸的泥土上的。”  写出成名作《二月兰》前,谢璞已是一个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但他仍坚持每年至少有半年在家乡体验生活。他说他忘不了他的恩师周立波,忘不了恩师的严格要求,忘不了恩师的良苦用心。那时,省文联的所有作家都被周立波主席一挥手,“赶到”农村去了。举家搬迁,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的与农民打成一片。手拉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许多年后,他说起那时的生活,仍然是无限的
期刊
1 祖父   弥留之际,祖父回首一生,一辈子干过的大事像马儿般在他意识里闪回。他疲惫的脑袋枕在艾草枕上,苦艾的气息弥漫到暮色中。面前现出一个向下的缓坡,黄昏辽阔,往日就这么一匹马接一匹马跑过去,清晰又遥远。   首先走来的是一头黄牛,祖父认出那是福高家的牛,黄牛被福高用扁担打了屁股,愤而离家出走,六天五夜,福高一家遍寻不着,祖父掐指算出牛在西北角山上,傍一棵大树。接着出现一面着了火的板壁,祖父
期刊
我去张掖,并非受之于丹霞地貌绮丽风光的蛊惑,而是受之于史永平对葫芦画的和葫芦园的大肆渲染的引诱。在他的不断提及中,我突然就萌生出前往现场一探究竟的念头。丹霞地貌,远非稀缺之物,天南地北并不鲜见,只是有的蹲坐于水边,有的高耸于风口,经长年累月风霜雪雨的作用,相貌与气质略显不同罢了。张掖地处与西域的接壤地带,其丹霞地貌的形成,无疑是风的功劳。它不但以辽阔博大著称,而且像杂色布一样,呈现出纵横交错的五种
期刊
雨刮器  挡风玻璃上的溪流  淹没了世界,雨刮器开合着  发出轻微的摩擦声  在黑暗无边的原野上或山林里  氙气大灯劈出道路,又被暴雨覆盖  雨声浩大,它多么微小  不能拨开黑暗犹如一只蜜蜂  不能进入透明:它在窗玻璃上嗡鸣  因而听起来更像哀恸  可它如此强力的节奏,甚于  西绪福斯的循环,从反复的遮蔽中  顽强拨出一片片视野  烟鬼  对你的爱,像吸烟上了瘾  戒不了了也不想戒  一想戒就会有
期刊
三个月,她要请三个月假,年后开始。  汪美霖在赵总办公室,把核磁共振成像的片子摊在桌上,颈椎一节节灰黑相间如云梯,一级级崎岖而下。那片子暴露了汪美霖皮肉包裹的内在,比赤裸更赤裸,是那种直面肉身必死的一无遮掩。看到了对方的骨架,不能不想到眼前人将会是一堆白骨。汪美霖让赵总看这片子,真的是豁出去了,因为作为一个即将半百的女人,她最不愿意的就是提醒眼前的男人,在她温暖丰腴的肉身里,藏着这么一副森森白骨,
期刊
春日葬礼  作为花事,它或许死亡  梵音藏于深山大庙  在山门口,负氧离子随水车断裂  水车随潮汐轮回  所谓道法自然,已布谷鸟般苏醒  前奏已经拉开序幕  年轻的牛精神抖擞,头戴大红花  像新郎倌埋头耕耘着  留下那些不知所云的图案  初醒的田  奋不顾身投入了绿茵茵的花海  杀公鸡烧纸钱焚香  燃放鞭炮  斗笠蓑衣表演着农耕文明  禾花鱼是梯田之子  禾花鱼米与冷水情同手足  长翅膀的速度  
期刊
草垛  送走金黄的稻穗  草垛  仍忠诚地守护脚下的土地  她梦见  自己变成了丰茂的蘑菇  像伞  撑起乡村的寂寞  农家孩子  在她的世界嬉闹  做家家  捉迷藏  ……  累了  倚着她  望着蓝蓝的天  谁是谁的门面  高楼衬托她的气质  车辆渲染她的妩媚  攒动的人头  是她心中不老的期盼  门面托举世界  世界拥抱门面  证件是通行的门面  衣服是身体的门面  阳光是大地的门面  我是
期刊
漂泊在外,家乡的很多人事都疏离了,后来就更不想靠近,宁愿放在记忆里。比如,春节拜年这个事,常为去哪家纠结半天。   春节的头几天,我下决心对弟弟说,我们该去一趟二姨家了。我们兄弟在二姨和姨夫去世后已多年未去那里了,表哥们却未在意过,每年春节都来看望我父母,如今只剩下母亲这个小姨,大姨也已去世了。弟弟说,是的是的,应该要去,明天就去吧!   到二姨家只有三十来分钟的车程,沿着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
期刊
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于是产生了桥。   ……   ——艾青《桥》   一   桥,一直活在无法抵达的远方,它们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悄然观照着时代的变迁。对于广州的桥,尽管我没有像摄影家一样,刻意地用镜头记录它们的风貌,但桥的群像早已映入脑际,这辈子也不会忘却。   我对桥的情感始于童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广州的跨江大桥屈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