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赋格
你知道人为什么喜欢仰望天空吗?
黑暗中,手机的响声带来了微光,照亮了我的蓝夜。打开微信后,我看到了羽蒙发来的这个抽象问题。我没有回答她的问题,而是离开床,走到窗前,拍了一张夜空的照片发给她。空荡荡的暗色黑幕中氤氲着两颗星辰,如同朦胧之夜的双眼。夜已沉睡,唯人独醒。随后,我收到了她发来的城市夜色,突然间意识到我们只是身处两地的同一个人。
凌晨一点多了,而我却没有丝毫的睡意。也许是因为在城市生活太久的缘故,我已经不太适应乡村的空夜。母亲说我越来越生分,越来越像一个客人。也许,她的说法有一定道理——我是故乡的陌生人,也是城市的异乡人。我不属于任何地方,而任何处所也无法庇护我。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感觉自己如同飘荡在浮世中的尘埃,无根亦无花,无因也无果。但是,我又必须在形式上保持这种并不存在的亲密感。或许,这是一场关于告别的漫长仪式。
无法入睡,于是便翻出《林中路》来重读。虽然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与语言转向,但直到现在,我仍旧很推崇这位哲学巨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越靠近他,我越看到自我的渺茫与微弱。在通往终极思想的途中,我似乎看到了故乡的幻影,而真正的故乡是不存在的人间福地。躺在故乡的床上,我却有种强烈的不适之感。很快,我便放下书,沉入梦的王国。
第二天,在秋日的阳光下,我们围坐在院中剥玉米。
大约从我小学五年级开始,每年秋末,全家人都会围在一起剥玉米,说一些家长里短的闲话,这仿佛也成为一种家族的小型仪式。当然,在外求学的那几年,我错过了这种仪式,也错过了某种仪式的洗礼。上一个礼拜末,母亲特意打电话,让我抽空回家剥玉米。虽然有千万个逃脱的理由,但我还是不得不同意,因为这是重返心灵故地的重要方式。
期间,我把关于麋鹿与天梯的梦说了出来,却没有收到任何回应。祖母一边剥玉米,一边自言自语。大姐给她的儿子叠纸飞机。二姐的眼神中映出麻雀乏味的舞姿。父亲抽着烟,六神无主地盯着地上的金光,而母亲拨弄着手中的玉米粒,仿佛光的收集者。我有些莫名的失落,感到自我的格格不入。我不再说话,而是细数手中的颗粒,将沉默装入空壳。
没过多久,祖母便打破了这种冷冰冰的壁垒,突然对我说,你爷也做过这个梦。当我开始询问关于祖父的过往时,她的眼神突然生机盎然,如同枯木上长出了青苔。我从未见过祖父。在我出生前的很多年,他便死掉了。但是,在祖母的不断复述下,他在我心中的位置从未空缺,也不曾远离。据祖母说,在孙子辈里面,只有我与祖父的神情最接近,外貌也最相似。不知为何,我因这种说法而欢喜荣耀。因为我经常会产生错觉:另外一个我在别的时间与别的空间逍遥生活。也许,祖父便是另外一个时空的我。祖母谈论祖父的一切,却从未说过他的死。我们都知道这个话题是她的生活禁地。
正当大家沉默时,突然听到了黎莉打来的电话。还没等我开口说话,她便用嘲讽的口吻质问道,吴勇,你是不是特喜欢你那破农村,待着都不想回来了吧?
我早已习惯她说话的方式,于是用最理性的语调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她说家里的电脑突然出现了故障,打不开主机,而她所追的美剧正看到了紧要关头。随后,她用命令的口吻让我立即回家。当然,我拒绝了她的请求。我还没来得及解释,她便挂断了电话。我明白,我们的婚姻早已经出现了故障,而我选择了视而不见,自我欺骗。我和她结婚四年多了,除了摆婚宴请宾客那次以外,她再也没回过我这个老家。我明白,她心里鄙视这块穷乡僻壤。
挂断电话后,母亲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装出快乐的样子,谎称是收到了儿子团团的电话。听到团团的名字后,母亲的眼睛似乎从混沌中生出了光。她放下手中的玉米棒,掸落手上的灰,之后便让我拨通家里的电话。接电话的是黎莉,她很不耐烦地回应我。我把母亲的要求告诉了她,之后,便打开了扬声器,将手机交给母亲。黎莉立即换了一个人,非常客气地与母亲交谈,随后便听到了儿子咿咿呀呀的说话声。通话最后,母亲问黎莉什么时候带团团回家。黎莉没有任何迟疑,非常爽快地答应春节一起回来,并补充说最近忙于工作,希望家人理解。我明白黎莉不会带儿子来这里,她所说的一切都只是托词,但我又不能在母亲面前挑明这一切。全家人又陷入各自的沉默,只能听到从广播中传来的喧嚣与躁动。
与她恋爱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在本体论上的差别。那个阶段,爱成为我们唯一的主题。我们躲在爱的避风港中,对隐形的暴风雨避而不谈。结婚以后,当激情慢慢消退,问题的核心才慢慢浮出水面。她是城市户口,家里的独苗,从小到大都顺风顺水,父亲是税务局的领导,母亲是国企职工,有着稳定的社会保障与地位。硕士毕业后,她非常顺利地进入公务员系统,拿到了铁饭碗。而我呢,出生农家,上面有两个姐姐,父母都是靠天吃饭的农民,没有什么人脉资源,也没有什么社会背景。那时候,我常常面临因为家境原因而辍学的危险。庆幸的是,我带着这份恐惧与不安,闷头学习,一直熬到了哲学博士毕业。更庆幸的是,我回到了长安城,通过层层关卡,最终被一所重点大学聘为教师,从而有了渴望已久的稳定生活与社会身份。然而,在身份的桎梏中,我越发感觉自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结婚后,我们搬到了她父母送的一套新房中。房产证上只写了她一个人的名字,而我仍旧只是一个寄居者。不是因为我想强调这种境遇,而是因为她时常以此来嘲讽我,要挟我,甚至恐吓我,仿佛她的手上拽着我的命根。生活越往后走,我们的感情越是充满了种种盘算和计较。我像是关在铁笼中的鸟,失去了歌聲。或许,我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栖息之地。
晚饭结束没多久,大姐夫便开着面包车来接大姐和外甥。他点燃了烟,和我闲聊了几句,之后扮出布道者的神情,告诉我一些人生大道理,而我什么也不说,凝视着他的可笑。没过多久,大姐打断了他庄重的布道,笑道,我弟是博士啊,啥能不知道,还用听你说教。姐夫将燃完的烟头扔到地上,不服气地说,只能说明他读书多,你问问你弟,看他会不会撵兔。还没等大姐开口说话,他便用一种挑衅的目光盯着我。我摇了摇头,回答道,我确实不会。他警惕的眼神才松弛下来,拍了拍我的肩膀,笑道,么事,哥下次带你。大姐走了过来,让我不要介意。我说,姐夫说得也对,我有太多不懂的事情。临走前,大姐夫把剩下的半包烟递给我,说道,不抽烟的男人不是真男人。我苦笑了一声,接过了烟,望着无尽的夜,看见了白昼的幻影。 大姐夫和大姐离开后,整个院子也变得清冷寂静。月光洒在二姐瘦弱的身上,为她披上了银白色的羽衣。不知为何,我头脑中回荡着儿时的歌谣,也是二姐经常拉着我唱的那首歌谣。于是,我喊出了她的名字,就像小时候在树林中玩耍那样。她转过头,看着我,没有说话。那个瞬间,我看到了她眼神中的冰冷月光。我知道,她有可能永远不会和我说话了。很多次,我想要和解,想要解释一切,但她用沉默锁住了心。我明白,这么多年以来,她一直怨恨这个家庭,厌恶这个村庄。吊诡的是,她选择了无婚生活,选择了留守在这个困扰她的逼仄之地。
小时候,我一直将二姐视为我最重要的朋友。只有在大人面前,我才叫她姐姐,而私底下,我直接喊她的名字。她比我只大一岁半,性格像男孩子,会爬树、玩弹弓与捉蝎子。有一次,为了帮我复仇,甚至和另外一个男孩厮打。最后,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我捡起了地上的半块砖头,敲烂了那个男生的头。要不是在父母的百般求情下,我和她肯定会被学校开除。也就是从那件事开始,我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隐形联盟。曾经,我天真地认为这种联盟攻不可破,坚不可摧。
回到客厅后,我陪父母看一部夸张无味的家庭闹剧。我们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交流,而噪音的存在恰好缓和了各自的尴尬。没过多久,父亲接到了一个电话。之后,他哼着小曲,带走茶几上的半包香烟与打火机,转头离开了家。母亲对着电视机喊道,大半夜的又出去混,出去就别回家了!父亲消失在夜色中,回应母亲的只有电视上歇斯底里的剧情对话。
广告时分,母亲的眼神才从电视的织网中短暂脱身,对着户外叹气道,每晚不是打牌就是喝酒,喝死在外面就算了。随后,她与我的眼神短暂相遇,流露出一丝懊悔。随后,她起身离开了沙发,从柜子中取出一瓶白酒与两个玻璃杯。她给我们各倒了半杯酒。像往常一样,我们先是碰杯饮酒,接下来便是她的沉默与抱怨,她的无奈与绝望。每次谈话的最后,她都会将自己生活的悲剧都指向父亲。从小开始,我就习惯了她的这套说辞,但我无能为力,只能成为沉默的聆听者。不到十点钟,母亲关掉了电视。我们回各自的房间休息。
回到房间后,我坐在床上,给黎莉象征性地发了一条微信。没过多久,她便给我发了一张儿子坐滑滑梯的照片。我没有再回复,也不知道该和她说些什么。恋爱时期,我们已经消耗完彼此的爱。随后,我把昨晚写的一首情诗通过微信发给了羽蒙。没过多久,便收到了她的回复。她和我非常理性地探讨了这首诗歌。随后,我们又聊了一些关于西方诗歌传统的问题。整个聊天的过程,我心生欢喜,时间也因这种欢喜而变得急促短暂。两个小时眨眼间便从指尖飞过。结束对话前,她给我发了一张与柏拉图的合影,并且附上一句话:柏拉图在鄙视人类。柏拉图是我去年送她的一只布偶猫。她曾经说过,猫比人更值得信任。我不同意她的看法,却找不到辩驳的理由。
聊完天后,我又陷入一个人的孤独王国。
羽蒙是我的学生。如今,她已经读到大四了,即将面临着毕业。我们保持着一种非常亲密的语言关系。我常常为此陷入一种道德困境,但是又一步步地将我推向喜欢她的深渊。记得那是大学的第一堂文学课,我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作家及其理由。她给出的答案是尤瑟纳尔,并且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对《苦炼》这部作品的钟爱。那时候,她坐在教室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九月的风与光让她的眼神变得更加澄澈明亮。也就是从那瞬间开始,我承认自己对这个学生有了特别的好感。这么久过去了,我仍旧记得她眼神中的那束光,而这也是大多数的人所匮乏的东西。我从未亲吻过她,也没有碰过她的手。我喜欢这种平静的热情,这种微妙的距离。
夜间,我在梦中听到了魔鬼撞门的声音。沉闷的响声慢慢地击碎了我的空梦。睁开眼后,眼前的黑夜压在自己的身上,有种不适之感。打开台灯后,身体中的黑暗也短暂消散,光照醒了我的蓝梦。忽然间,我意识到那是父亲的敲门声,于是披上衣服,走入黑暗,去给他开门。
打开门后,我看到了父亲扭曲可怖的脸,闻到了他身上的浓烈酒味。他喃喃自语,仿佛一种无人知晓的咒语。从小到大,我一直避免与他的眼神接触。因为我总是能在他的眼神中看到我的恐惧与悲哀。我扶着他走了进来,也听到他嘴里的话:我不回家,我也没家。
他经常在酒后说同样的话。我理解他,因为我也经常有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与他不同的是,这种感觉在清醒时更加强烈逼真。我的家或许在别处,但别处并不存在于物质世界,只存在于绝对理念。扶着父亲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内心的恶魔角力搏击。快到房门口时,他突然转过身来,抱住我,开始嚎啕哭泣。这是父亲第一次在我面前哭泣,然而我无动于衷,心中甚至有份冰冷的嘲弄。
过了一会儿,母亲打开了房门,骂道:你还有脸回来,咋没把你喝死。父亲止住了哭泣,瞪着母亲,没有说话,但眼中是怨恨的火焰。这种恨意在多年前早已种下,如今开出了永不衰败的野生蔷薇。
再次回到房间后,夜已经装满了整个空间。关掉灯后,躺在床上,黑夜再次降临于我的梦。在梦中,我似乎获得了罕见的自由,走到一条没有尽头的夜路。不远处的榕树下,我看见有一个等待的人影。我有点害怕,想要沿原路返回,然而,身后的路却没有了踪迹。没过多久,我便与那个人相遇。惊奇的是,他和我相貌一致,只是比我苍老很多。我问他为何逗留于此地。他说他无处可去,无家可归。随后,我邀请他同我一起往前走。他拒绝了我,说自己在等待。我问他在等待什么,他说他已经忘记自己在等待什么。我离开了他,沿着夜路向前走,也不知道自己為何向前走。突然间,我意识到那个人是我的祖父。当我转过身后,却发现他与树都消失了。我内心是空荡荡的蓝,什么也无法将其填满。
早饭时,我把梦告诉了祖母。她笑了笑,说道,这是你爷想你了。我问这梦有什么含义。祖母说,你爷找不到家了。我原本想问该怎么办,又把疑问咽回肚子。吃完早饭后,祖母把我叫到她房间。随后,她从箱子里取出一个铁皮盒子,盒子上镶嵌着一对龙凤。她把盒子递到我手上,说道,这是你爷当年留下的金表,以后就是你的了,还有这是你、我和你爷之间的秘密,不要让其他人知道。我点了点头,问道,为什么要现在给我?祖母说,我快要见阎王爷了,我经常梦到你爷,他等我等太久了。祖母平静的语气中有种威严的神圣感,而我只能接受她的这份馈赠。打开这个怀表后,我发现时针早已停止,而整个世界也仿佛因此停滞不前。 临走前,我给父亲偷偷地塞了一千块钱。他苦笑了出来,没有说什么话,将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坐在返城的高速公车上,我凝视着户外的天空,梳理着自己紊乱的思绪。随后,我抓拍了一张动物形状的云朵。我把这张照片通过微信分别发给了羽蒙和黎莉。
第二赋格
晚饭结束后,我又独自坐在书房里,写一篇关于海德格爾哲学的文章。我承认,这位德国哲学家的理念已渗入我观看世界的方式。也许,父亲的评价是正确的,虽然我读过太多的书,懂得很多理论。但是,我却不懂得真正的生活。与我相比,祖母是更懂得生活真谛的人,尽管她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
凝视黑夜让我遁入迷宫,而敲门声打碎了这种迷思。我转过头,看见儿子图图站在门口,怀中抱着红皮球,眼神中是纯粹的明亮。我招了招手,他便跑了过来,坐在我的怀中,用手触碰黑色键盘。他让我陪他去玩皮球,而我对他说先要写完手边的作业。之后他便冲出我的怀抱,带着皮球离开了房间。
我心有愧疚,无法凝神写作。十分钟后,我离开房间,走到客厅。图图坐在地毯上,玩着积木,而黎莉则躺在沙发上,一边盯着平板电脑,一边傻笑。我坐到图图旁边,看他独自搭积木,筑城堡。我在他专注的眼神中看到了我的模样。没过多久,他便搭建好了一座彩色的城堡。我拍了拍手掌,然后抱起他,亲吻他,以示鼓励。没想到的是,他的脚碰到了城堡,小心翼翼所建筑的一切在瞬间崩塌。图图坐在地上,蹬着腿,让我赔他的城堡。我蹲在地上,打算帮儿子重建城堡,然而黎莉的一句话破坏了我的兴致。她用嘲讽的口气说道,你还是看书去吧,啥都不会。我想要辩驳,又无力辩驳。她的眼神中浮现出了某种蔑视。随后,她放下平板电脑,抱着儿子,唱着歌谣。孩子很快便安静了下来。
我再次回到房间,将世界挡在了门外。我独自坐在房间,面对眼前的文档,衔接不上刚才的思路。于是,我一口气喝掉了剩余的半杯可乐。可乐中的碳酸味道能够短暂地治愈我心中的焦灼。随后,我打开手机,给羽蒙发了一条微信,约她下午一起喝咖啡。大概过了十分钟,便收到了她的回复——两张她趴在桌子上的自拍照。随后,我们便定了约会的具体时间与地点。放下手机后,我又看了她的照片,喜从心生。随后,我便删除了我们的聊天记录。我所进行的是一场危险的感情游戏,但我不知道如何终结它——她是我的心瘾,我却不知道如何去戒掉。整个世界是苦的,而只有她是甜的。带着心中的甜,我又突然找到了刚才断掉的思路,很快便掉入思想的漩涡。
等从漩涡中出来后,已是夜里十点钟了。我站了起来,揉了揉眼睛,走出房门。岳母正在哄图图睡觉,而黎莉依旧抱着平板电脑,眼神中是浅薄的迷惘。我想要说句话,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因此,我只能独自体会这种被囚禁的自由。恋爱时期,我们总有说不完的情话,走不完的夜路,看不完的电影。这几年来,我们的话越来越少,而路也似乎走到了尽头:我们更相信手中的智能机器,内心早已灌满了锈铁。我们疲惫,又假装微笑。晚上睡觉时,我从背后抱住了她,而她挪开了我的胳膊,选择独自沉睡。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我们并不属于同一座夜海方舟。
第二天上午,我连续讲了两个小时的西方文学史。午饭结束后,我独自去了学校图书馆,翻看了一些外文期刊,查找了一些学术动态。只有与书相处时,我的心才暂时找到栖息之所。两点整,我又再一次出现在另外一个班的课堂上,这次上的是基础写作课。虽然我的专业是哲学,却被分到了文学院工作。其实,我还是有点庆幸来教文学。如果研究哲学,又去教授哲学,这种纯粹的思考状态可能会把我逼疯,而文学则会冲淡这种对绝对问题思考的逼问感。我承认,我不是哲学的圣徒,而是哲学的囚徒。
下课铃响后,我深吸了一口气,带着包离开了教室。户外的空气也因自由而显得开阔明朗。我走出校门,走向洛神咖啡馆。那里也是我们第一次约会的地方。走进后,我的目光很快便捕捉到了她神情中的微光。她坐在角落靠窗的位置,翻看一本书,户外的光透过蓝色纱布后闪出碎水晶的形状。直到我坐在她的对面后,她才抬起头,清面含笑,说,你先点个喝的,我马上就把这章看完了。我点了点头,随后点了一杯卡布奇诺。抿了两口咖啡后,我便凝视她惊心动魄的美。这么久过去了,我仍旧不敢触碰她的美,但偶尔相见,满心愉悦,也是满心徒劳。她正在为考研做最后的冲刺。她专注读书的神情凝固了她的美,有着精工细凿的建筑感。大约二十分钟后,她放下手中的书,抬起头来,与我的目光相遇。那一瞬间,我回避了她眼神中的光芒。随后,我们像往常一样,抛弃了尘间的烦恼,畅谈文学艺术与电影哲学。接下来,我们又陷入各自的沉默国度。离开咖啡馆之前,她向我坦诚了一件事情:她已经有了新的男友,不过是在上海读书的工科男。说完之后,她又问我是否介意这件事情。
我笑了笑,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离开咖啡馆后,我独自走到学校的停车场,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丧失感。车开动后,我打开了音响,Leonard Cohen的《Famous Blue Raincoat》冲散了空间中的阴郁逼仄。我哼唱着歌曲,迎着眼前的城市风光,慢慢地摆脱了肉身的沉重。快到小区时,我突然改变了主意,于是换了方向,掉了车头,沿着公路向南方驶去。不远处的秦岭似乎有召唤我的声音。
等我上路时,夜将白昼慢慢染黑,山的轮廓也渐渐地被黑暗吞噬。我将车上的音乐换成巴赫的《赋格的艺术》。钢琴的声响切割着空夜的寂静。在梦里,我经常看到的都是蓝色的世界图景,而只有赋格这种艺术形式能够短暂地消解我内心无法言说的忧郁。我经常梦想着自己能够写一本书,以赋格的形式来阐释我对世界的认知。然而,这只是偶尔的幻想,我从未真正地将其付诸于行动——我经常可以听到心底的旋律,但我既不是创造者,也不是演奏者,而更像是理念形式的乐器。
距离城市与人群越远,我的心却反而越发清澈明净。刚经过一个村落时,电话的响声闯入我的世界,扰乱我的平静。那是黎莉打来的电话,铃声中携带着某种催促命令的口吻。放到平时,我会立即放下手中的一切,去接听她的电话。然而这一次,我只想要绝对的安静,不想与任何人产生关联。没过多久,她又拨来电话,铃声如同监视我的隐形狱警,让我无处可逃。于是,我直接挂断了电话。为了拥有绝对的私人空间,我关掉了手机,将音乐换成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我太熟悉这首曲子了,甚至可以跟着节奏哼出整个篇章。夜晚像是没有翅膀的隐形巨鸟。 很快,车子便沿着路深入山的核心,而山里的空气也骤然变冷。作为肉身的自己正在被一种暗物质悄悄吞没,而作为灵魂的自我却显得越发清冷凌冽。整条路上,只有偶尔的灯光车响与夜枭鸣叫,我有点害怕,有点对未知的恐惧,甚至嗅到了死亡的清冷气息。我想,要是此刻冲出山路的栏杆,掉入山谷中,肯定不会有人发觉我的死亡,而我也不再会有焦灼与恐惧。也就是在这个觉醒的瞬间,我突然有种想要去赴死的冲动,想要以此来告别尘间。然而,理智在最后关头扼住了冲动的魔鬼。随后,我保持着足够高的警觉,静心凝神地开车,不想让山夜扰乱了我的心。
随后,我将车停在了一家山间餐厅的门前。点了两样菜后,我便坐在星空下,聆听山间万物的音响。我抬起头来,与眼前的黑夜长久凝视,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地。那个瞬间,我的心不再焦灼与漂泊,似乎找到了永恒的归处。我知道这种永恒只是一种幻觉,而我也注定会因幻觉而漂泊终生。我看到了夜色深处的深蓝,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
两个小时后,我开车出了秦岭。
等待绿灯时,我打开了手机,随后便收到黎莉发来的五条信息。字里行间,我已经读出了她语气微妙变换:从平和,到质问,再到最后的威胁:你要是不立即回我的信息,就请滚出我的家。这样的威胁我已经听过了很多遍,但我并没有麻木,仍旧可以体会到语言背后的刺痛。我拨通了她的手机,没有人接听。随后,我再一次拨通了她的手机,收到的却是她拒接的回应。我心神不宁地开着车,生怕与前方的车相撞。等红灯时,我又拨打了岳母的手机,很快便听到她的声音。还没等我开口说话,岳母便告诉了图图发高烧,让我立即去儿童医院。挂断电话后,我加快了回城的速度,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到了儿童医院后,我拨打了岳母的电话,过了一会儿便找到了他们的具体位置。岳父抱着图图,而岳母和黎莉坐在他的两旁。图图的眼神昏迷,从输液袋里慢慢掉落的液体如同时间的阵脚,发出滴答的催促声。我正想要解释,但黎莉蔑视的眼神封住了我的嘴。岳母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悦,而岳父疲惫的眼神中也深藏着责备。我不知道该如何举动,只能站在他们身旁,接受无言的审判。
出了医院后,他们像是商量好了一样,一起坐岳父的车回家,而我像是被他们孤立的孩子,只允许站在远处,观看他们的游戏。回到家后,黎莉把熟睡的图图放到了卧室。之后,她冷着脸坐在我的对面,而岳父与岳母则坐在她的两旁,眼神中是不解的冷漠。长达三分钟的沉默后,黎莉终于开口责难。她首先质问我为什么不接電话,为什么要关机。我如实回答。听完后,她冷笑了一声,说,你骗谁呢,肯定是和哪个女的约会去了。我摇了摇头,以示否定。也许,黎莉早已看出了我心中的不安,她坚持要检查我的通讯记录。岳父说了两句圆场的话,想要以此击退她心中的冲动魔鬼。还没等她开口说话,我便把自己的手机递给了她。她知道我手机的密码,带着质疑的眼神,翻看我的通讯记录、微信与相册。随后,她便把手机扔到茶几上,面带嘲讽地说道,删得比我查得还快。这一次,她眼中的蔑视触怒了我。我站了起来,对她喊道,能过就过,不能过就散伙。她冷笑了一声,说道,那你走吧,房子不是你买的,家里也没有几样东西是你买的。岳父在一旁拉住了她,阻止她洪水猛兽般的诅咒。
我没有说话,而是收好手机,带着包,离开了这个家。
下楼后,外面的冷空气钻入我的肺部,发出轰隆的金属声。整个黑夜像是没有爪牙的恶魔,而我无处可逃,无路可走,仿佛被四面八方的黑暗所捆绑。忽然,手机铃声响了,原来是岳父打来的电话。接通之后,他让我在小区的正门口等他,想和我好好谈一谈。没过多久,他开着自己的车,出了小区。随后,我便坐上他的车,驶向黑夜的乌托邦。
一路上,我们沉默不语,聆听着城市的寂寞呼吸。我不知道他要将我带向何处。奇怪的是,我在他的表情中却看到了我自己的迷失。虽然平时与他没有太多的交流,但是,我一直觉得我们是某种意义上的同路人。
很快,车子在城东的紫薇花园小区地下室停了下来。随后,他带我去了他的住处。我忽然意识到他很早之前就在外面建立了另外一个小家。
打开房门后,我便看到了那个传说中的那个女人。她比我想象中的要苍老,脸上却带着几分红晕,眼神中的温柔虽疲惫,但真诚恳切。看到我之后,她脸上流露出些许尴尬,但笑容很快便遮掩了她的不安。随后,她放下手中的佛经,给我们端茶倒水。岳父指着我,对她说,这就是我那个女婿,是个博士,学问特高。之后,他又对我说,她就是我的那个朋友,以前是唱歌的,现在学习做美食。我点了点头,与她握手,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她。很久之前,我便知道岳父在外面有其他的女人,但他和岳母并没有因此离婚,一直保持着夫妻的名分。这件事情早已成为这个家庭公开的秘密,而岳父一直恪守他对两个家庭不同的职责。我们面对面坐着,喝了很多白酒,说一些闲话。随后,他通红的脸突然变得严肃,告诫我要好好地照顾他的女儿,要多体谅她。我点了点头,心中泛出无法消解的苦涩。
晚上,我睡在他家的客房,随手翻了几页床头的《西藏生死经》,便遁入梦境。在这个蓝色的梦中,我不断地向前奔跑,而后面是追赶我的声音。当我跑到湖岸时,那些喧闹的声音已经消失。我坐在湖旁,观看一群翩翩起舞的白天鹅。正当我入迷时,突然听到一声枪响,天鹅们便立即从眼前消失。还没等我站起来,便被周围的巨大力量所捆绑。四个黑衣人用铁索将我绑住,之后便把我抬到白色船上。我想要喊叫,却发不出任何声音。我只能看到黑衣人的眼神,却抓不住他们的神情。船到中央时,他们把我举了起来,扔进湖中,慢慢下沉。奇怪的是,我在水中可以自由呼吸,身上的锁链也断了,甚至可以看到天鹅们的幻影。
梦醒后,我看了看表,已经凌晨三点十五分。我坐在黑夜中,无法入睡,回味着天鹅们的舞蹈。随后,我打开灯,把梦变成文字,写在手机的备忘录上。我打算把这个梦分享给羽蒙,在最后关头,我又立即打消了这种交流的念头,将自己安放在绝对精神的黑暗岩洞。 第三赋格
当我们再次相见时,她已经被时间剥夺了说话的权利。我坐在她身旁,握住她枯萎的手,试图给她以力量。她并没有回应,无神的眼神中似乎有无尽的言语——这些言语因为沉默而放大了声响。
他们很快将祖母从医院拉回家,放到床上,等待终结的时刻。
回到家的那一刻,她眼神中的光也消散了,整个人的脸上像是铺满了灰烬。我期待奇迹的降临。我是多么渴望再次听到她说话,听到她呼喊我的名字。哪怕只有一句话,我也心满意足。因为,我无法克服心中的内疚与自责。住院的前一天,她让父亲给我打电话,让我回家看她,说是有重要的事情交待。然而,我用一个小谎言搪塞了过去。因为那时也临近寒假,随后会有大量的时间陪她。但是,我错了。我错过了她生命中的重要时刻。等回家时,我发现晚了,一切都晚了。她已经无法说话了。她的眼神中装满了遗憾与失望。
她躺在床上,偶尔会咿咿呀呀地哭泣。除了大姑妈之外,没有人知道她真正的想法。家人们轮流照看她,陪伴她,但她却显得如此格格不入。没有人会提起死亡这两字,死亡的气息却笼罩在这间并不宽敞的房间。每次进入这个房间,往事的烟云便断断续续地浮现脑海,挥之不去。
祖母共有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我的父亲是她最小的儿子,从小体弱多病,也因此得到了最多的关照。据我的两个姑妈所说,祖母从来没有打过父亲,甚至连一句重话也没有。与此同时,祖母对其他儿女却相当严格,甚至可以说是一位相当霸道的母亲。祖父去世以后,她更是将这种强烈的控制欲推演到极致——她会追问他们每个人私生活的细枝末节,命令他们必须按照她的心思行事,也不允许任何质疑的声音。子女们各自成家之后,他们既害怕她又嫌弃她,寻找各种理由搪塞她,躲避她,甚至拒绝她。但是,她始终放不下心中的恐慌——她害怕他们会离她而去,害怕自己会被孤立被遗弃。她把子女们管得越紧,他们躲她躲得越远。每次与子女们发生激烈的冲突后,她都扬言要去死,但她从未践行自己的誓言。
事情的转机在多年前的某个冬天。那一天,孟庄被多年不遇的大雪所围困,而祖母则与大伯母因为白菜的储藏问题而发生了剧烈的争吵。情急之下,大伯母将祖母推出门外,随后将大门紧锁。祖母在外面骂了几句,之后便转过头,打算去二伯家。还没有走几步,她却没有踩稳脚,整个人重重地摔倒在地。她躺在雪地上,看着纷纷而落的雪花,突然看到了死神的降临。于是,她用尽体内的所有力气,呼喊着大伯的名字。庆幸的是,大伯母及时地开了门,也及时将她送到了医院。那次,她的腿部骨裂,伴有轻微的脑震荡。
那个冬天,她住在大伯家养病,家里人轮流去照顾她。在恢复的过程中,她几乎和别人没有交流,眼神中映出了世界的灰色图像。所有人都以为她熬不过那个寒冬,甚至为她准备好了棺材和壽衣。然而,她挺了过来,灰蒙蒙的气韵上慢慢地出现了光亮。康复之后,她像是换了一个人,不再过问子女的家事,更不会与人争执吵闹。她突然缩在自己的皮囊中,对外面的世界不闻不问,整天对着空处沉默发呆。慢慢地,子女们对她越来越亲近,愿意把心底的困惑告诉她,而她只是聆听,从来不给意见或评价。她用她的沉默收拢住子女们的心,凝聚了整个家族的脉络。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明白她经历了怎样的内心风暴,让她彻底地变成另一个人。或许,她确实见过死神的模样,听过死神的布道。此时此刻,我特别想和她说话,告诉她我心中的恐慌与畏惧。然而,她躺在床上,肉身干瘪,眼神迷离,无法说话。我祈祷奇迹的降临,又对奇迹不抱任何希望。
这个寒假,我原本想把儿子图图带回老家过年。黎莉刚开始同意了,但听说祖母重病的消息后,便坚决否定了我的计划。她的理由非常简单,也让人无法辩驳:她不想让年幼的儿子过早地看到死亡的面貌。当问到她过年能否来我家时,她故意流露出为难的表情,之后便说,到时候再看,我尽量回去。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否定的答案。她看不起乡村生活,鄙视农村风情,而这一切镶嵌在她很多的生活细部。也许,我们就是两条不同世界的河流,而我们的相遇便是一场错误。所有的河流都归于大海,但是,那片最后的海或许只是不存在的幻象。不知道为何,在她推托之后,我突然对她说,你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她冷笑了一声,说道,你的那个故乡,我宁愿不要。
我一直在思索她所说的这句话。当我走在河岸,看着凝滞不动的河流时,忽然明白,原来我也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我所谓的故乡只不过是一堆符号所堆砌的意义幻象,而具象的故乡早已面目全非,无从辨认,也无法拼凑。
与故乡的物景相比,故乡人的变化更让我触目心惊。不知为何,我发现他们和这个村庄都突然衰老了,每个人的眼神中都染上了灰蒙蒙的尘埃。即便是幼童的眼神,也不那么纯粹明亮,所有的一切似乎都预示着某种历史的终结。
回家后,我专门去找了儿时的玩伴阿罗。他是我小学时代无话不说的朋友,我们一起抓黄鼠狼,玩弹弓,偷麦子,逃课。小学毕业那年,我俩经常去河边的树林玩耍。他教会了我如何爬树。后来,我们经常会坐在树枝上聊天唱歌,听鸟看云。他曾立誓要离开孟庄,去更远与更大的地方,而我对于未来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上了中学后,我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高中毕业后,我们便断了所有的往来。后来,我上大学,一直念到博士,最后在大学当老师,而他则去了南方,换过几家工厂,做过不同的零工,后来在花城结婚生子,重新扎根生活。每年春节,他都会回孟庄过年,而我们都心照不宣,对彼此视而不见。即使相遇,也是点点头,佯装陌生。但是,我突然特别想了解阿罗如今的现状。于是,我并没有事先打招呼,而是直接去了他的家。
走进门后,看见他正蹲在地上收拾煤炭。看见我的时候,他的眼神中突然升起了惶恐与惊愕,同时放下了手中的煤炭。他站了起来,背微驼,没有说话,而是愣在原地,影子消失在煤炭堆。随后,他转过身,去了屋子,将他的儿子和我撂在院子。我在他儿子的眼神中看到了我们的童年时代。
没过多久,他便从屋子中出来了,换了一身洁净的衣服,手上的黑煤渣被未干的香皂泡沫所替代。挂在他脸上的笑与他眼神中的惊慌相互抵触。随后,他邀请我去他家的客厅喝茶聊天。我们并没有说太多话,横亘在我们之间的是时间的高墙。我们总是说过往的共有记忆,而对未来避而不谈。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沉默,都在心中寻找词句。电视机上所发出的嘈杂声正好掩饰了我们心中的不适与尴尬。在我临走之前,他说自己不会再去南方打工了,他永远也不会离开孟庄了。我问他其中的原因,他说他太累了,外面的世界太没有安全感了。我并没有继续追问下去,因为我明白一切都归于无意义的漂泊。从他家走出来之后,我确定以后再也不会去惊扰他的新生活。 腊月二十八日,还未起床,我便闻到了暮雪的气味。残留在体内的余梦在醒来的那刻便烟消云散。我躺在床上,听着断断续续的炮竹声与孩童们的追逐吵闹声。更多的时候,外在世界都因雪的沉默而消音。然而,我可以听到雪沉默的歌唱——此种沉默包含了万物的声响。旧年历快要被翻过去了,而我对新年并没有期待与寄托。这与我小时候的心态截然不同,那时候最快乐的日子就是过年,那时候总会对未来充满奇思幻想。童年时代是透明而晶莹的玻璃王国。如今,玻璃已经破碎,王国已经解散,而我只能看到无法捕捉的破碎之光。
打开房门后,风将雪味灌入体内,发出轰鸣。深吸一口气后,内心世界的恐惧也纷纷而落。走出房门后,我看到了四只麻雀抖掉身上的尘雪,飞到不远处的棚屋。这些麻雀与我小时候所捕捉的麻雀没有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那只在笼子里的麻雀很快便死掉了,而我将其埋在了花园的月季树下,成土开花。而如今,那座孤独花园也消失在记忆的暗礁。我走出大门,看见二姐正在清扫门口的雪。她的身后又落下了一层薄雪。我从门口拿出铁锨,帮她铲雪,与她一同对抗寒冷。她依旧拒绝和我说话,始终将我视为透明人。我始终无法适应这种透明的角色。
初中毕业后,二姐再也没有去上学,也没有去南方打工,而是通过大伯的介绍,到镇上的造纸厂上班。那时候,她很爱我,总会偷偷地给我零钱,鼓励我好好读书,并且立下誓言——答应会供我读完大学。那时候,我也特别信任她,会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她,甚至会把写的情书先拿给她审定。
然而,世事难料,命运亦無常。有一天,一个面相凶悍的中年女人,领着壮实男人闯入我家,跟在他们身后的是一群看热闹的闲人。那时候,我们一家人正围绕着饭桌吃大烩菜。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那个胖女人已经闯了进来,将二姐从座位上拽了出来,紧接着便是几个响亮的耳光。父母和大姐起身去解救二姐,却被那几个男人拦挡。我拉住祖母的手,躲在她的身后,不知该做些什么。随后,胖女人扬起嗓门,痛骂二姐是狐狸精,是勾引男人的婊子。临走之前,她恐吓我父母管好自己的女儿,否则全家人都不会有好下场。之后,我才知道胖女人是厂长的媳妇,而二姐为了钱,做了越轨的事情。自此之后,二姐的坏名声带着爆炸时的烟火味,传到了孟庄的各个角落。他们在明地里躲着她,暗地里嘲弄她,诅咒她,侮辱她,而我们家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她说话。我原本以为她会就此离开孟庄,永不回头。相反,她却选择留在孟庄,选择与自己的耻辱,与他人的嘲讽长久共处。
有一天,她把我拉到一边,给我钱,让我去买书,而我把钱扔到了地上,喊道:我才不要破鞋的东西。听到我的话后,她先是愣住了,接着转头痛哭,跑回自己的房间。也就是从那个时刻开始,她将我推出她的世界,没有和我再说过半句话。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明白自己为何会说出那样残忍冷酷的话。很多次,我都站在她的面前,向她道歉,恳求她的原谅。然而,她对我始终采取回避与拒绝的姿态。后来,我放弃了这种努力,但愧疚的利刃始终悬挂在心间。
奇迹发生在这个有雪的清晨。扫完雪后,她走了过来,站在我面前,眼神中带着雪的寒意,而我举手无措,不由自主地向后退了半步。她对我说,过完年,我就离开这里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补充道,是在浙江的一个服装厂,邻家明英带我一起去。我问她有没有想好。她说,我太讨厌这个破地方了,早都想离开了,还有,据说那个服装厂就在大海附近,我太想看到大海了。不知为何,原本在心中积攒了太多的话,而我却不知该从何处说起。大雪仿佛此刻封住了所有的路,而我们不知该去往何处。我们在雪中沉默了片刻,随后便各自分开,回到各自的空壳。
除夕夜,整个孟庄都陷入辞旧迎新的狂欢中,各家各户陆陆续续地放起了鞭炮,声音仿佛来自天空这头巨兽的疼痛嘶吼。父亲并没有准备烟花炮竹,而是和伯父们坐在客厅,一边划拳喝酒,一边吹嘘打赌。自从祖母被拉回家后,他们兄弟几人每天晚上都会聚在一起,要么打牌赌钱,要么喝酒闲聊,沉默与怨怼散布其中,像是无法被驱逐的阴影。他们用这种方式陪伴他们的母亲。令我惊奇的是,他们对祖母的记忆存在很多偏差,甚至是矛盾与抵牾。与此同时,他们对祖父只有只言片语的回忆,然而祖父是我们这个家族背后的幽灵。我喜欢聆听那些往事,因为那是我人生的某种序曲。
这些日子,父亲每天晚上都不离家,夜夜守在原地,等待终结时刻的降临。偶尔,他也会酩酊大醉,卧在沙发上,诅咒一切。但是,母亲并无抱怨,而是听完他的咒语后,再去打扫他吐出的秽物。
在我的印象中,祖母与母亲的关系一直不错,只是偶尔会出现剑拔弩张的时刻。很久之前,祖母在烧炕的时候,给下面填了太多的玉米芯。结果,凶猛的火焰透过裂缝,烧到了上面,点燃了褥套,发出了阴郁呛人的气味。庆幸的是,火兽还未开始张牙舞爪,便被父母用几盆水浇灭击退。祖母站在墙角,像是做了错事的孩子,而我则拉着她的手,挡在她的身前。火被浇灭后,母亲无法遏制心中的怒火,将祖母赶出了家。两个月后,她带着我,亲自去大姑家,说了很多好话,又将祖母领回了家。在我的记忆里,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们就再也没有红过脸,后来甚至如同亲生母女。这段日子里,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抽出一段时间来陪祖母。她拉着祖母的手,诉说着生活的苦涩与艰辛,自己的忍耐与焦虑。祖母躺在床上,眼睛紧闭,呼吸平缓而稀薄。母亲不像是交谈,而像是祈祷,甚至像是忏悔。
有时候,我也会陪着祖母。刚开始,我很不适应她的沉默,甚至有些害怕她冰冷枯萎的神情。后来,我接受了这样的事实:祖母已经站在了生死河上的那座大桥,驻足凝望,细思凝神。与她相处时,我会获得某种平静,就像做一个不断向海底沉入的空梦。与母亲不同的是,面对沉默的祖母,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于是,我用沉默陪伴着她的沉默。有时候,坐在她的身旁,我会重读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遇到好的章节,我会朗读给她听。在我小时候,她经常给我讲各种各样的奇闻异事。她虽然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甚至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书,但是,她对生活的理解比我更加透彻宽广。我所读过的书开拓了我的视野,却没有增长我的生活智慧。但是,我离不开书,因为它们是我精神最后的避难所。 在旧年最后的时刻,外面的喧嚣声升到了顶点。我走出家门,仰起头,看见绚丽的花火点缀暗冷的夜空。我没有丝毫的快乐,因为短暂的花火之后,便是永久的尘埃。电视上的零点钟声响起时,我的心低到了尘埃之下,开出花朵。手机上全是群发的祝福,而我一个也不想回复。钟声过后,我收到了羽蒙发来的信息,是一张她站在夜空下的照片。不知为何,我也没有热情去回复她。
旧年过去后,祖母并没有迎来新的气象:她的呼吸越来越微弱,脉搏也越来越稀薄。但是,她偶尔会喊出声音,仿佛有未完成的梦,有未履行的诺言。亲戚们来拜年的时候,都会和她说话,都送她祝福,但临走时,他们都会问我父母是否把葬礼已经准备妥当。大姐夫当着祖母的面,毫不回避地说,等我婆走了,咱这个大家族也就散伙了。家人们面面相觑,默认了他的说辞。大姐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之后便拽着他走出了房间。
初六晚,我和堂兄们一起喝酒闲聊。真实情况是,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他们所谈论的恰好是我所躲避的话题。绝大多数的时间,我都是在聆听,都是在喝闷酒,都是在试图驱逐心中的恶魔。自从博士毕业后,我便戒了酒,不再与人深谈。然而这一次,我却突然对酒味着迷,越喝越无法止控,这或许是心魔在体内发出呐喊与召唤。后来,我趴在桌子上,头脑轰炸,有种想要哭泣的冲动。随后,我从板凳上滑落下去,整个人瘫软在地上,心中满是说不出的忧郁和恐惧。于是,我蜷缩着身体,开始哭泣,心中的恶魔发出嘲弄般的笑声。堂哥们把我拉了起来,将我送回了家。
黑暗中沒有光,我只能靠着直觉摸索而行。我永远不知道自己下一秒将经历什么,或是深渊,或是荆棘,亦或是窄门。我走了太久又太远,始终走不出黑夜的囚笼。我已筋疲力尽,却不能停止徘徊,也无法凝神对望。有两个声音在轮番喊着我的名字,我站在原地,大声地回应着他们。火焰驱走了我身旁的黑暗后,我才看清楚他们的脸。祖父与祖母站在我身旁,告诉我不要害怕,他们将要带我离开这片无光之地,带我回家。祖父将火把交给了我,随后,我们便一起向黑夜的深处前行。看到光的瞬间,我欣喜若狂,却发现他们已经消失了。于是,我不得不独自走剩下的夜路。
母亲的哭声将我从梦境中拉了出来。原来,祖母在曙光快要降临时,撒了手,断了气,与尘世的一切都不再有瓜葛。我站在祖母的身旁,想要再次拉住她的手,最后又放弃了,因为我不想让她再有任何眷恋。她躺在床上,脸上的痛苦已消失不见,只剩下极乐般的安宁。伯父伯母们很快便赶了过来,深沉的宁静也被他们的哭声所敲碎。我回到房间,戴上了祖母送我的那个怀表。表早已停止走动了,而我听到了时间在我体内的剧烈轰响。
当他们用白色被单罩住她脸的瞬间,我世界的一部分也因此而消散终结。我打开了手机,发现今天刚好是立春,而冬天的呼啸声响彻在心中的荒原,成为灵魂的主体。
第四赋格
当我在图书馆阅读一本研究哈贝马斯晚期思想的论著时,突然收到二姐通过微信发来的一张照片:她穿着一袭白色的连衣裙,披着海藻般的头发,光着脚,站在海滩,与眼前蓝镜状的海相互凝视。还没等我来得及回应,又收到她的文字:夏天的大海最美,下午去海岛游玩。原本有些想法与她分享,然而,我只简单地回复了一句话:你最美,好好玩。
去南方后,二姐像是变了一个人,不再寡言冷漠,仿佛是大海的暗涌击碎了囚禁她的钟形罩。她不再提及过往的半个字,而是积极地与我分享她的当下与未来,她的困惑与快乐,而我也扮演着最耐心的聆听者。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纯真的少年时代。只不过,我们的角色发生了颠倒:我成为那个隐藏在微笑背后的沉默者。不知为何,我已经丧失了向他人诉说的欲望,宁愿独自消化所有的境遇。但是,我喜欢二姐所分享的一切,仿佛能在她身上看到我的另外一种人生。
她说服装厂的工作特别枯燥,人就像机器一样劳作。但是,她却能在枯燥的时间中体会到某种畅快的自由。工作之余,她开始读一些闲书,开始重新拾起英语。她说她所在的工厂是中外合资,如果英文过关,甚至会有机会去外国做劳工,见识更大的世界。她觉得自己的人生才刚刚起步,有更大的海洋等待她去远航。我不愿意给她泼半点凉水,或者是列出一些关于这个残忍世界的种种冰冷法则。相反,我支持她的那些关于未来的虚幻想法。我甚至有些羡慕她的生活。经过长久的黑暗苦炼,她的人生开始折射出幽幽微光。与之相比,我心中的微暗之火却在黑暗中逐渐失光失热,湮灭成埃。
放下手机后,我又开始研读手中的学术著作。这些形而上的思考并没有让我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本质。相反,陷入抽象的理念越深,我对鲜活的生活越无法理解:表象是深渊,而本质是深渊的幻象。我无处可逃,宁愿以幻象为生。
晚上回家后,我把二姐在海边的照片递给黎莉看。她放下手机,冷笑了一声,然后说,还不错,就是人和大海不相配。随后,她又低下头,盯着手机,刷看微博。又一次沟通失败,而她拒绝的姿态越发显得冷漠残忍。也不知从哪个时点开始,我们的关系已经变味:她不再翻看我的手机,不再过问我的喜怒哀乐,也不再与我分享她的所见所闻。
面对她的冷漠,我选择了回避。但这一次,我想和她把心结全部打开,想要寻找所有问题的泉源。于是,我轻声地问她,什么叫人和大海不配。她盯着自己的手机,手指在屏幕上游滑,没有说话。我提高了声音,再次问了同一个问题。她抬起头来,瞪了我一眼,然后继续玩手机。我被她脸上的轻蔑所激怒,于是站起身,从她手中夺走了手机,又把那个问题重复了一遍。她没有站起来,只是冷冷地说:既然如此,我就实话实说,我对你家人的那些破事不感兴趣,好了,麻烦把手机还给我。
她的眼神中是令人灼热的冷意。也许出于愤怒,也许出于自尊,我将她的手机重重地摔在了地板上,与我的心脏同时发出刺耳的破碎声。岳母抱着哭泣的图图走了出来,没有说话,眼神中满是责难诘问。黎莉站了起来,狠狠地推了我一把,差点把我推倒在地。随后,她冲我喊道:请滚出我的家。 我穿好鞋子,拿着包,离开了这间牢笼。
其实,我不知道该去往何处。所有通往光的窄门都已向我关闭。我只是四处飘荡的夜游者。多么像当年高考结束的那个夜晚,心中的石头突然落地,便立即开出了蔷薇。那种突如其来的自由太过于汹涌,还没有学会该如何接受,就已经烟消云散。
夏日的空气中满是浮尘的味道,而我携带自己疲惫的心,穿过层层浮光暗影,寻找庇护之所。路过广场时,我看到一只黑猫从走廊中越过,随后又潜入花园,消失于黑暗王国。我上前走去,已经看不见它的踪影。我坐在广场的走廊上,看着夜色下模糊的人间镜像。广场的中央,一群失魂落魄的中年女人跟随着口水音乐,踩着僵硬的舞步,扭着腰身,跳着难看的舞蹈。但是,她们在此刻也许是快乐的,甚至是忘我的快乐。我羡慕她们的快乐。
离开广场的尘嚣后,我沿着长安路向南走,眼旁的景与耳旁的风是我唯一的陪伴。路过地铁口时,一个披头散发的流浪汉迎面走来,眼神的凶煞中带着一股邪恶。我有点恐慌,像是在他身上看到了变异后的自己。我转过身,潜入地下通道,落荒而逃。搭上地铁后,看着车厢中的人群,我试图在其中辨出自己的模样。然而,人群是幻觉,我在其中迷失了自己。我对着车厢中玻璃,看到了自己眼神中的失落。我避开自己,不想与自己面对面。
到了大学城站,我便下了地铁。从地下世界走出来之后,我深吸了一口气,而郊外空气也氤氲着橄榄绿的淡香。不知为何,我向自己所任教的大学方向走去。路过一个广场时,我听到了从不远处传来的歌声。我向前走去,看到一个学生模样的男生,背着吉他,唱着关于流浪的歌,周围没有一个观众。我在他的歌声中听到了故乡的回响。但是,我明白自己的故乡只是乌有之乡。
离开广场后,我的头脑中回荡着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随后,我走进大学附近的洛神咖啡馆,又坐到那个经常与羽蒙见面的位置。我点了一杯香草拿铁,随手翻阅汉娜·阿伦特的《人的境况》。我的心是满的,无法摄入任何文字。这间熟悉的咖啡馆全是陌生人的身影,而我的胸口发闷,突然溢出了言语的泡沫。于是,我给羽蒙发了微信,问她能否出来陪我。很快,我便收到了她的回复:请等我二十分钟。
两个小时过去了,她还没有出现在我的视野,我的热情在等待中也慢慢落潮。我很快进入书本的世界中,那些关于人的种种困境的理论让我感同身受,又让我能从其中分裂自己。午夜十二点半,咖啡馆打烊时,我离开这个短暂的精神故土。
走出咖啡馆后,户外的夜沉重而清凉。抬起头来,我望到了天空中的天鹅座和天琴座。所有的星辰像是镶嵌在蓝夜中的宝石,眨着眼睛,而我的心四处流荡,找不到安放的位置。小时候,祖母曾告诉我,这个世界每离开一个人,天上便会多一颗星辰。我知道这只是编造的传说,只是不存在的寓言。然而有时候,我宁愿相信这是真实存在的奇迹。不知为何,我流下了泪水,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所有死者的升华与生者的悲哀。
随后,我挡了一辆出租车,返回出发点,如同逆流而上的鱼,玻璃外的温柔夜色像是没有尽头的大海。整座城市进入空眠,而我则在她的梦中漂泊流浪,不知所向,也不知所终。
打开房门后,刚才的狼藉喧闹已被深沉的宁静所替代。我没有打开灯,害怕惊扰这种罕有的孤独。床头灯依旧开着,黎莉躺在床上,玩着手机,眼神中是疲惫的喜悦。看到我之后,她下意识地把手机关机,然后放到了床头。她没有说话,而是直接关掉了灯。于是,我在黑暗中脱掉了身上所有的衣服。躺在床上后,我转过身体,抱住她,而她则一动不动,如同僵硬冰冷的雕塑。她的冷意立即扑灭了我体内的热烈。我放下了她,转过身,平躺在床上,凝视着黑夜。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的关系已经变质了,只是我不愿意承认而已。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无力感,甚至缺乏入睡的力量。于是,我选择失眠,选择与梦决裂。
下午,我收到了羽蒙的信息。她约我晚上去艺术影院去看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问我是否可以排出时间。我有所迟疑,想要推辞,随后又改变了主意。我给黎莉发了一条信息,谎称晚上要陪系領导吃饭,可能会晚点回家。没过多久,我便收到了她的回复,只有短短几个字:晚上不回都行。看到这几个刺目的字眼,我没有痛感,反而轻松释怀。之后,我给羽蒙回复了信息,约她共进晚餐。
晚上,我们在德福巷的一家日本料理店用餐。她坐在我的对面,画着淡妆,身上散出粉色的茉莉花香。我们认识快有四年时间了,除了眼神中的清澈之外,她像是从旧日的茧中飞出来的蝴蝶,整个人的气象都焕然一新。在她的映照下,我发现自己的心越发苍老疲惫。我需要将这份忧郁藏匿心中,佯装出明朗达观的假象。或许,她早已洞悉了我的失落绝望,又从来都不道明理清。事到如今,她对我来说都是一个谜语,而我始终找不到谜底。
她如愿以偿,通过了复旦大学的初试与复试,考上了中文系的研究生。出人意外的是,她以学生身份先敬了我一杯酒,感谢我多年来对她的鼓励和关照。我立即转换了状态,说了一些鼓励的话。她突然失声地笑了起来,我则涨红着脸,问她缘由。她很快便止住了笑,说道,那种说话方式太怪了,我们还是像往常那样吧。我点了点头。随后,我便问她以后的生活计划。她说自己在上海读完硕士后,然后再读博士,以后想当个大学教师。我又问她的感情生活。她的眼神中出现了罕有的喜悦,笑着说,他在上海等我太久了,我们的感情一直很好,以后也会结婚。
虽然猜到了结果,但我的心像是被针扎破的气球。与此同时,我又必须强忍住失落,假装微笑。我们在近乎沉默的气氛中用完了晚餐。
晚饭后,我们一起去附近的野草莓艺术影院。八点整,灯光变暗,眼前的荧幕上出现了崭新的世界。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奇遇》所缓缓而出的画面,将我们引入一种无我的净土。出现大海时,我在黑暗中拉住了羽蒙的手。她手心的温度像是破冰船,破开了我这条冰冻之河。一直到电影结束前,我们都没有分开过手。
出了影院后,她和我又走了一段路,两个人沉默不语。我想拉住她的手,又没有勇气,身旁的光与声让我心生畏惧。刚才的电影仍停留在脑海,像未做完的梦,清晰又模糊。走到一个拐角时,她突然转过身,对我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谢谢你陪我度过了这么长的时间。虽然我早已做好了离别的准备,但心海却突然升起一股巨大的悲伤,将我的伪装彻底击溃。我突然哭了起来,像是被抛弃的孩子那样哭泣,只有哭泣才能填满我心中的丧失感。她走上前来,抱住我,而我趴在她的肩膀上,强忍住心中的失落。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抱着他人哭泣,那是因为我在很早的时候就学会了隐藏自己,克制自己,也因此积累了太多的委屈无奈。 那个夜晚,我们一起睡在酒店的大床上,仔仔细细地探寻着彼此的身体,害怕错过一分一毫的美丽。关掉灯后,我在她的最深处找出了天堂的极乐。随后,我们精疲力竭地躺在床上,分享着各自的童年往事。很快,疲惫的喜悦引领我进入梦的乌托邦——梦之国是蓝色的,而梦中的我始终找不到迷宫的出口。当我再次清醒后,晨曦洒在床上,而她已经消失在别处,不再归来。我全裸着身体,躺在白色的床上,脑海中却是深海中的一艘白色孤舟。
毕业这几年来,我发现我不再是那个纯粹而客观的我。我说了太多的谎言,做了很多违心的事情。对着镜子,我甚至无法直视自己伪善的双眼。从一开始,我便戴着面具生活,而如今,面具已成为我的容颜。因此,当李抱一当面问我他的新诗集如何时,我所说的与我所想的截然相反,互相抵牾。我毫无羞耻地说了一些赞美的话,并且表示已经写出了一篇万字论文。他笑了,走上前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前途无量啊。临走前,他约我晚上在酒桌上细谈,而我撑出微笑,点头答应。
我不能拒绝他,也不敢拒绝他。他是我们学院的领导,也是将我带入长安文学圈的人。在我工作这几年来,他帮我推荐发表了好几篇文章,帮我申请上了一笔文艺项目的资助,帮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学术著作。于情于理,我都必须说好听的假话。然而,我又要竭尽全力掩饰自己的谎言,不让他看出我的破绽,更不能让他看到我的嘲弄冷笑。我是演员,不得不依靠这座舞台为生。我想过千万条退出的方式,最后却发现自己无路可退。
令我惊讶的是,作为博士生导师,他的诗歌空洞浅薄,里面充斥着毫无意义的隐喻与象征,几乎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然而,我已经学会了在无价值中创造价值,在无意义中生产意义。当然,作为知识分子,我也会为自己这种可悲的附庸价值而羞愧。但是,我又不得不说服自己去克服这种羞愧。从小到大,我已经克服了太多天真而纯粹的东西。面对虚情假意的世界,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像是一个假人。
进入所谓的文学圈之后,我发现有太多的假人们。他们有着关于文学的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谈论着与文学相关的一切。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所写的东西与文学毫无关联,也从未进入文学的窄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文学上的献祭品。但是,我并没有资格嘲弄或者批判他们。因为我与他们的文学命运被无形的铁索捆缚在一起。为了能够在这个圈子立足,我一边在心里鄙视他们,又通过行动取悦他们。是的,我厌恶所有的圈子,又无法离开这些圈子。也许是因为我太害怕被孤立与被隔绝了,太害怕独自一人面对世界这座牢笼。所以,我选择在刀刃上行走,选择四分五裂的生活。
上大学时,我对文学也抱有可笑的幻想。那时候,最大的快乐就是沉浸在图书馆,从一本书走向另外一本书,甚至尝试写诗歌,但从未发表,也从未让第二个人读过。没有人知道我还写过诗歌。不知为何,被称作诗人会让我羞愧不安。工作后,这种文学上的热情被生活的琐屑冲淡冲散,而我几乎放弃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依靠惯性去写那些由谎言编织的文章。以前,文学是我精神的栖息之地,而如今,却成为我的古拉格群岛。
晚上,我提前十分钟到了餐厅。除了李抱一之外,还有另外六个文学圈的人。我们彼此都认识,于是点头、微笑与握手,说一些无关痛痒的场面话。七点刚过,李抱一便举起酒杯,清了清嗓子,说了一段陈词滥调式的开场白。随后,我们便开始用餐,席间也交换一些看法与随想。慢慢地,话题的中心开始围绕李抱一最新的诗集,而每个人都从不同的侧面夸赞这本书的精彩之处。期间,甚至有一位名叫初醒的学者断言:这本书是现代汉语诗的巅峰之作,其先锋性与思想性都无与伦比,势必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不朽经典。
不知为何,听到如此評论,我有种呕吐感。是的,我知道他在撒谎,他们都在撒谎——我们每个人都在撒谎。但是,在谎言的温床上,真相是一种毒素。
随后,我们开始互敬白酒。我的心因为酒精的存在而分裂出更多的碎片,每个碎片都映出疼痛的泡影。我讨厌酒精,又嗜好酒精,酒精让我暂时地忘记自己的卑微。随后,李抱一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灌酒。走到我跟前,他把手放在我的肩膀上,沉下嗓子,低声问我:你真的觉得我的诗集有那么好吗?
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勇气,我对他说,不,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还没等我说完,他的手已离开了我,整个人的脸也变成铁灰色。过了一会儿,他又坐回自己的原位上,其他人也静了下来。他涨红着脸,笑道:有些所谓的学者就是什么也不懂的寄生虫罢了。
空气凝重了三秒钟。接着,我们随即附和着他的看法,如同失控的小丑将颜料重新涂抹在自己的脸上。随后,我跑到洗手间,将心里的恶心吐了出来。整个人像被寄生虫掏空掏尽。之后,我坐在酒桌上,没说半句话,而是将酒灌入体内。我想要逃离这个地方,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我捆缚于此时此地。
散场后,我叫了一辆代驾车。行进在夜色中,眼前的世界也变得摇摇晃晃。车内的电台上突然响起了小红莓乐队的歌曲《Zombie》。这首歌是我高中时代最爱的英文歌。我努力克服眩晕,跟着音乐一起哼唱。司机透过反光镜看着我,眼神中一半是疲惫,另一半是诧异。我已经不在意任何人的眼光了。体内的酒与耳中的歌,让我想起在夜色中流浪的狄俄尼索斯。
坐在小区门口的长椅上,双腿瘫软,而我凭着最后一份力气,拨通了黎莉的手机。响了很久,她也没有接电话。过了一会儿,岳母打来了电话,语气中夹杂着些许不耐烦,责问道,你咋又喝酒了?我还是没有控制好心中的怒火,对她吼道:问这么多干嘛,让黎莉下来接我。说完后,我挂断了电话,心中有懊悔,也有快意。我躺在长椅上,身上出现了很多裂口,每个裂口爬出带刺的藤类植物。我捂住自己的胸口,生怕自己的心在此刻爆裂破碎。
没过多久,黎莉和两个男人一同走了过来。等他们站在我的面前,我才分辨出那是邻居家的一对父子。他们把我扶了起来,而我感觉自己像是被连根拔起的植物,失去了养分与水分,剩下的命运就是等待枯萎,等待死亡。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回到家的,只明白这是一条通往黑暗王国的艰难险阻。只记得黎莉的一句话:喝死算了,大半夜回来折腾人。忽然间,我产生了一种时间与身份上的双重错位:以前,母亲总是会把同样的话说给父亲听。那个瞬间,我突然理解了父亲,也理清了自我身份中的一些谜题。
等我再次清醒后,发现自己躺在客厅的地板上,户外的微光洒到我的身体上,仿佛是为我准备的葬礼。我头脑中的嗡嗡声如同春日蜂巢。我需要喝大量的水来熄灭心中的火焰。我站了起来,走到桌前,拿起玻璃杯,仰起头,将凉开水灌入体内。随后,我躺在沙发上,闭上眼睛,寻找刚才断掉的残梦。
第二天上午,我突然收到了大姐的电话。还没等我开口说话,便听到她无法克制的抽泣声。后来,在断断续续的陈述中,我才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大姐夫昨夜开着面包车,过镇子的十字路口时,将一位老头撞死。当时,他喝了很多白酒,如今已经被带到了派出所。大姐让我找找关系,将大姐夫从局子里弄出来。我一边安慰她,一边允诺会想想办法。
挂断电话后,我深吸了一口气,坐在沙发上,凝视墨西哥画家弗里达的自画像,心里已经长满了无法命名的蕨类植物。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于是,拿出手机,随意翻看,无意寻觅。我又看到了二姐那张站在海边的照片。我凝视着那片海,突然在照片深处发现了一个岛屿。
我给二姐发了一条微信,问道:你去过那座海岛吗?
第五赋格
放寒假后,我独自一人回到故乡。伴我回家的,还有阴翳天空的海兽状乌云。原本计划独自去海南度假,让温暖的海风吹走我心中的冷意。在最后时刻,我还是改变了主意,决定回故乡过年。也许是因为我的心太疲惫了,需要一个精神的栖息之地。
但是,我错了。回家的那一刻,我便知道我错了。在父亲的眼中,我看到了他对我的怨气与失望。还没等我把行李放好,他已走到我面前,冷言道,你姐夫已经进局子了,这下再也不会麻烦你了。还没等我来得及解释,他已转身离开,将我整个人遗弃在海上孤岛。
也许,他的失望是有道理的,而我也理应为此遭受质问责难。今年夏天,当大姐打来电话求助时,我曾允诺要去找各种关系帮她摆脱困境。挂断电话后,我相当后悔,陷入某种道德困境:一方面,我并没有那么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另一方面,如果能找到关系,我会有种道德上的羞辱感,感觉是对死者的蔑视。于是,我采取了不作为的方式。随后,我捏造了一个接一个的谎言,告诉他们,我已经尽力了,却找不到合适的关系。在大姐打来的一次又一次的电话中,我听到了她越来越沉重的叹息和抱怨。后来,我只用沉默作为回答。在姐夫被关进监狱的那天晚上,我收到了大姐的最后一通电话。还没等我开口说话,便听到了她的指责声:你就是個骗子,你从来没想过帮我。挂断电话后,羞耻感让我坐卧不宁。我突然意识到,所有人最终都会离我而去,而我只能独自渡河过海。
此刻,我坐在房间,翻看相册,浏览过往陈旧的记忆。照片只铭记了欢笑,却将欢笑背后的大段悲伤变成空白。面对这些记忆,我已忘记了那些消失在空白背后的忧愁。在其中的一张照片上,大姐拉着我的手,站在县城广场上,背景是花团锦簇的月季蔷薇。我的左手拿着乳黄色的雪糕,大姐的右手上则举着深蓝色的风筝。虽然照片有些模糊,但我辨认出自己面对镜头时的羞涩与喜悦。
大姐比我年长六岁,与我没有共同兴趣,却愿意教我很多事情。比如,是她手把手教会了我骑自行车,也是她教会了我如何区别麦子与稗子,鹧鸪与斑鸠。有一次,她带我去田野放风筝。蓝风筝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距离云朵越来越近。大姐手中控制着风筝线,嘴上则哼唱着一首与春雪有关的歌曲。我望着风筝,听着歌曲,闻着暮春的淡味,心生喜悦。过了一会儿,大姐把风筝线交给了我。刚开始,一切都很稳妥,而蓝风筝仿佛要挣扎着摆脱我的束缚。突然间,刮起了一阵旋风,而我因之失去了平衡。手突然松开了,蓝风筝也因此而获得自由。我要去追风筝,但大姐拦住了我的手,说道,这一切都是天意。我没有再动,而是看到风筝消失在姐姐的眼色深处。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旧记得当年她带我去放风筝的情景,也记住了当年的风与云。此刻,我坐在房间,突然想和大姐说话,又缺乏重新面对她的勇气。经过几分钟冷静的思考,我放下手中的相册,拿出手机,拨通了大姐的手机号码。意料中的是,她拒接了我的电话。放下手机后,我对照着镜子,盯着自己的眼神,想要在其中找到那个失散太久的蓝风筝。然而,什么也没有。我在自己的眼神中看到的是无尽的蓝色虚无。
为了抵抗这种虚无,我计划写一本关于乡土文化变迁与结构转换的非虚构作品。为此,我开始了大量的口头采访与田野调查。随着素材的不断密实,这本书的雏形也渐渐地在脑海中显现。生平第一次,我才觉得自己的学术生涯有了树木与血汗的真实味道,而不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我告诉自己要走出理论的城堡,去接触更鲜活更真实的世界——摧毁旧我,才能在废墟中重建新我。
然而,越是想要了解真实,真实却距离我越遥远。越去熟悉一个人,却发现这个人越陌生。是这样子的,我觉得自己越来越不认识我的家人。我也发现我是一个谜语,我是我的陌生人。当聆听孟庄其他人的故事时,我发现每个人都有无法理清的过去,都有难以阐明的事实:我们都是自己的匆匆过客。
回到家后,我与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他们视我为透明的存在。这一点让我既不安,又放松。与往年一样,父亲每天夜里都外出打牌,或者喝酒,有时候甚至夜不归宿。他整个人比去年冬天消瘦灰暗了很多,仿佛祖母的死击溃了他心中的最后堤坝:他成了没有母亲庇护的孤儿,又不得不独自面对整个世界的凶险。清醒的时候,他拒绝与我深入交谈,仿佛心中有着无法直视的深渊。当沉醉时,他总是对我说一些断断续续的呓语,而我也缺乏将其连缀成篇的耐心。
一天夜里,听到几声沉重的敲门声后,我便从床上爬起来,出去接他。等我打开门后,发现他已经平躺在地上,压住了自己的阴影。我把他扶了起来,如同他的拐杖,领他进入家门。之后,我敲了敲房门。母亲拒绝开门,并且撂下一句话:就让他就死在外面吧。 虽然很早便适应了母亲的语言暴力,但这句话还是捏碎了我的心。我将父亲扶到我的房间。从衣柜里取出棉被和枕头,让他躺在我房间的沙发上睡觉。关掉灯后,父亲忽大忽小、忽快忽慢的呼噜声响彻房间,而他的身体如同陈旧的乐器,他的灵魂则是与之匹配的演奏者。黑色的房间里,他断断续续的梦呓如同黑夜的耳语。虽然听不懂,但是,我却因此更理解了他和他的困境。
小时候,一切都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的天都是无限接近于透明的的蓝。夜里,我会躺在父母中间,听母亲唱歌,听父亲讲故事。那时候的夜色格外温柔。也不知道从何处开始,父亲和母亲成为水火不容的敌人。他们摔东西,说恶毒的话,甚至会大打出手。他们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很多年,而我则是这场战争的见证者。后来的某一天,他们厌倦了战争,弃掉铠甲与弹药,各奔东西。虽然生活在一起,但他们已经成为陌生人。他们早年的爱情誓言已随风而逝,落地成埃。然而,我依旧身处战场,举目荒凉,却时时可以瞥见战争的幽灵。
与父亲动荡不安的内心不同,母亲似乎获得了心灵的平静,找到了真正的归宿:基督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母亲从一位坚定的无神论者变成虔诚的基督教徒。我并不知道她在那段时间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唯一肯定的是,宗教信仰让她获得了某种自由的幻象。与此同时,她偶尔会和我谈论《圣经》,甚至会说服我入教。我喜欢《圣经》,但仅仅出于其文学上的魅力。我不会直接拒绝母亲。我总是对她说,请给我些时间来考虑考虑,我还没有做好准备。
周末下午,母亲领我去镇子上的教堂。那座教堂距离孟庄约有十公里的路,而母亲坚持步行前往。因为她认为只有经过长途跋涉,心才会变得虔诚纯粹。我同意她的看法,同时也需要新的生活体验,于是陪同她一起前往目的地。
一路上,我们保持沉默。母亲的眼神中多了份坚定的明亮。我不敢说话,害怕破坏肃穆的仪式感。眼前的这条熟悉的路也变得陌生,仿佛是通向未知的神秘领地。走到快一半时,我有些口干舌燥,头脑中回荡的却是查拉图斯特拉以及他如诗般的布道辞。我忍住饥渴,看着黄昏的降临,心中多了份罕见的自在。在太阳跃出地平线的瞬间,我似乎看到了永恒的幻象,也意识到自己会获得某种新生。等我们抵达目的地时,天色已浓,人声匿迹。看见教堂瞬间,母亲欢喜的神情像是看到了圣光。走进教堂后,我被眼前的庄重气氛所吸引。我观察着每个教徒形态各异的脸,发现了某种共通的归宿属性。对于毫无信仰的人来说,我羡慕他们的精神状态。接下来,他们唱圣歌,读《圣经》,做忏悔以及其他一些我并不清楚的宗教仪式。刚开始,我感觉自己像是格格不入的局外人,但很快便融入这种带有神秘主义气息的宗教氛围。
从教堂刚出来,冷空气便钻进体内,哆嗦了两下后,整个人便很快适应了寒冷。这个世界下雪了,我仰起头,看见了纷纷坠落的白色颗粒。我本打算挡一辆出租车回家,母亲却不同意。她坚持步行返家。我没有理由拒绝母亲,于是沿着原路返回。母亲早有准备,她从自己的包里取出手电筒。打开后,一束光像是插入黑夜的匕首,照亮了回家的路。
返家的途中,母亲挽着我的胳膊,我则掌管着光的方向。刚开始,我们沉默不语,只能听到夜雪的细语以及踩雪的脚步声。过了铁路后,母亲对着夜色,发出了几声沉重喟叹。我问她叹息的缘由。她摇了摇头,说道,我老了,好像都能看到死亡了。我问她是不是害怕死亡。她摇了摇头,说道,以前害怕,现在已经不害怕了。接下来的路上,她给我分享了自己这一年来的所遇所思,而我也惊讶于母亲清晰生动的语言表达。雪越来越轻盈,前方的路也越来越难走。母亲的话让我的脚步变得更加稳健。皑皑白雪映亮了沉沉黑夜,也映亮了我深蓝色的心。
回到家已经接近午夜零点。我们掸落身上的雪之后,坐在客厅,打开电暖扇,喝着暖茶。透过玻璃,我看到纷纷落下的雪正慢慢地吞噬孟庄。母亲又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往事,说了一些曾经在雪夜的奇幻经历。突然间,她转了话题,以温暖的态度问我:孩子,你是不是有啥心事呢?
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击中了我的心脏。我还是决定不再隐瞒,告诉她事情的真相。喝了一口热茶后,我回答道:我离婚了,就在今年秋天。
为啥不和我商量?她問道。
我害怕你担心,不,我害怕你反对。我说。
母亲没有说话,眼神中的光也随之散去。我们沉默了太久,以至于可以听到大雪的呼喊细语。随后,母亲摇了摇头,离开了座位,将我一人遗弃在客厅。我看着墙上的钟表,心中有说不出的冷意。回到房间已过了凌晨一点,我望着户外的雪,无法入睡。多想把户外的雪景发给羽蒙,但是,我已经没有了她的联系方式。于是,我只能独自把这些雪装进眼里,独自品尝外面的蓝色风景。或许,她正在和我看同一场夜雪。我毫无睡意,于是便拿出Kindle,阅读托尔斯泰的《忏悔录》。
清晨起床后,外面的麻雀声叫醒了我。我穿好衣服,拉开窗帘,盯着院子里的三只麻雀。雪已经停了,寒冷却变得更加厚重。没过多久,母亲拿着扫帚,走到院子里,麻雀也顺势飞上了树枝。于是,我从储物间拿出铁锨,帮母亲铲雪,打算向她解释我离婚的缘由。母亲并没有打算和我说话,只是把雪清扫到墙根,脸上堆满了疲惫与冷漠。我突然怀念昨夜那个与我在雪地中长途跋涉,无所不谈的女人。
扫完雪后,她突然站在院子中央的一块石头上,唱了一首与雪有关的民歌,而我则是这场表演的唯一观众。很多年前的冬天,母亲会带着我们在雪地唱歌。那时候,她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人,心中有着对未来不切实际的期待,而生活慢慢地磨掉了她唱歌的热情。也不知从哪天开始,她突然停止了歌唱。今天再次听到她的歌声,我仿佛重返童年时代。此刻的雪像是多年前的一场谋略,带着先知般的预兆。天上的云发出启示录般的微光。唱完歌后,母亲从石头上下来,走到我的面前。还没等我开口说话,她罕见地抱住了我,说道,儿子,我不理解你,但我支持你。
我没有说话。不知为何,她的拥抱让我更加寒冷无助。 这一年又是一无所获,而我又试图给人间留些痕迹。夜晚,我枯坐在电脑旁,将想法记录在一个名为“看不见的人”的文档。这是我的日记本,是我的私人王国。只有独自面对空白时,我才可以交出完整的自己。突然间,我想到了从未谋面的祖父。据祖母说,祖父曾经也偶尔在夜里写日记,但没有人见过那些文字。祖父将本子锁在抽屉中,为自己的秘密找到了安身之所。在那场声势浩大的暴风雨前夜,祖父看到了危险信号,他打开了抽屉,将那些本子抱到院子,一本接一本地烧掉。祖母想要前去阻拦,又找不到阻拦的理由。然而,这一切无法挽救他的厄运。没过多久,他便在众人注视下被活活整死,祖母的半条命也跟着一同死掉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在思考祖父的死以及他那些消失的日记。他是那个看不见的人,又是无处不在的幽灵。写日记便是穿过幽暗的时间隧道去感应他,理解他的心灵历程。我一直觉得他还存活在这个世界,以另外一种形式与面容。我一直戴着那个停止走动的怀表,一直与祖父心心相惜,即使死亡也不能阻隔我们。
这个夜晚,我想从自己混乱的头绪中梳理出明晰的思路。但是,我写不出一个字,眼前的空白阻碍了我的思考。我望了望窗外,明镜般的夜晚映照出大地的沉默。在我快要走出思想的迷雾时,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只有两个字:在吗?
直觉告诉我那是她发来的信息。我站起身,深吸了一口气,平复心跳,然后回拨了电话。当她还没有开口说话时,我便听到了她的叹息声。我问她,你还好吗?她回答,前两天的那场雪真美。我对她说,我原本想拍张照片发给你,但是,我没有。紧接着,便是长达半分钟的沉默。接着,她说,柏拉图死了,我和他也分手了,我再也不想读博士了,以前都是在做梦,而现在梦也醒了。我没有说话,只是聆听,一直等到对方挂断了电话。随后,我如释重负,像是摆脱了束缚的风筝,危险但自由。
腊月二十八日,二姐带着她的男友黄海回到了孟庄。他们已经在南方领了结婚证,如今回老家办酒席。她整个人的气象都改变了,再也不是那个守在家中的隐形人,而是带上了海洋的开阔气息。刚见到我,她便走上前来,拥抱了我。紧接着,还用英语与我说了几句话。明年夏天,她和黄海一同去澳洲的工厂上班,已经和那边签好了协议。我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但还是把最好的祝福送给了她。之后,我和她面对着面,不知该说些什么。
在二姐的婚宴上,我终于见到了大姐。她强颜欢笑地坐在我的身旁,不与我说一个字。整个过程,我都感觉自己像是被沉默惩罚的罪人,也无心与周围人交谈。外在的世界喧哗热闹,心中的野兽却发出哀鸣般的嘶吼。但是,我无处可逃。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自由,只有无处不在的禁閉。我在他人的神色中看到了自我的匮乏。
宴会散后,我们走出了酒店。抬起头来,我突然看到了一个在空中飘荡的蓝风筝。我拉着大姐的手,说道,快看那里,和小时候的那只蓝风筝一模一样。大姐笑了笑,说了很多年前的那句话:这一切都是天意。
晚上,我又梦见了大海。我梦见自己坐在白色帆船上,被深蓝色的大海环绕,如同一座移动的岛屿。陪同我的只有一个没有温度的骨灰盒,盒子上刻着我的名字,以及死亡的时辰。当船停到海中央时,繁星的微光让我能看到自己在海中的倒影。随后,我打开了盒子,将骨灰撒入海洋,仿佛这个人从来就不存在。骨灰撒完后,船开始下沉。我坐在船中央,扬起头,凝视天空,等待奇迹的降临。
突然之间,我从梦中惊醒,听到了心底淌出的赋格曲,也明白了该如何去写那本关于蓝色图景的梦之书。
披上衣服,我走出房门,来到院子里,抬起头来,凝视着天空深处的深蓝,流下了眼泪。我突然明白,此时此刻才是最真实的自己。此时此刻,我才似乎懂得了无法言说的生活奥义。此时此刻,我终于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
你知道人为什么喜欢仰望天空吗?
黑暗中,手机的响声带来了微光,照亮了我的蓝夜。打开微信后,我看到了羽蒙发来的这个抽象问题。我没有回答她的问题,而是离开床,走到窗前,拍了一张夜空的照片发给她。空荡荡的暗色黑幕中氤氲着两颗星辰,如同朦胧之夜的双眼。夜已沉睡,唯人独醒。随后,我收到了她发来的城市夜色,突然间意识到我们只是身处两地的同一个人。
凌晨一点多了,而我却没有丝毫的睡意。也许是因为在城市生活太久的缘故,我已经不太适应乡村的空夜。母亲说我越来越生分,越来越像一个客人。也许,她的说法有一定道理——我是故乡的陌生人,也是城市的异乡人。我不属于任何地方,而任何处所也无法庇护我。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感觉自己如同飘荡在浮世中的尘埃,无根亦无花,无因也无果。但是,我又必须在形式上保持这种并不存在的亲密感。或许,这是一场关于告别的漫长仪式。
无法入睡,于是便翻出《林中路》来重读。虽然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与语言转向,但直到现在,我仍旧很推崇这位哲学巨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越靠近他,我越看到自我的渺茫与微弱。在通往终极思想的途中,我似乎看到了故乡的幻影,而真正的故乡是不存在的人间福地。躺在故乡的床上,我却有种强烈的不适之感。很快,我便放下书,沉入梦的王国。
第二天,在秋日的阳光下,我们围坐在院中剥玉米。
大约从我小学五年级开始,每年秋末,全家人都会围在一起剥玉米,说一些家长里短的闲话,这仿佛也成为一种家族的小型仪式。当然,在外求学的那几年,我错过了这种仪式,也错过了某种仪式的洗礼。上一个礼拜末,母亲特意打电话,让我抽空回家剥玉米。虽然有千万个逃脱的理由,但我还是不得不同意,因为这是重返心灵故地的重要方式。
期间,我把关于麋鹿与天梯的梦说了出来,却没有收到任何回应。祖母一边剥玉米,一边自言自语。大姐给她的儿子叠纸飞机。二姐的眼神中映出麻雀乏味的舞姿。父亲抽着烟,六神无主地盯着地上的金光,而母亲拨弄着手中的玉米粒,仿佛光的收集者。我有些莫名的失落,感到自我的格格不入。我不再说话,而是细数手中的颗粒,将沉默装入空壳。
没过多久,祖母便打破了这种冷冰冰的壁垒,突然对我说,你爷也做过这个梦。当我开始询问关于祖父的过往时,她的眼神突然生机盎然,如同枯木上长出了青苔。我从未见过祖父。在我出生前的很多年,他便死掉了。但是,在祖母的不断复述下,他在我心中的位置从未空缺,也不曾远离。据祖母说,在孙子辈里面,只有我与祖父的神情最接近,外貌也最相似。不知为何,我因这种说法而欢喜荣耀。因为我经常会产生错觉:另外一个我在别的时间与别的空间逍遥生活。也许,祖父便是另外一个时空的我。祖母谈论祖父的一切,却从未说过他的死。我们都知道这个话题是她的生活禁地。
正当大家沉默时,突然听到了黎莉打来的电话。还没等我开口说话,她便用嘲讽的口吻质问道,吴勇,你是不是特喜欢你那破农村,待着都不想回来了吧?
我早已习惯她说话的方式,于是用最理性的语调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她说家里的电脑突然出现了故障,打不开主机,而她所追的美剧正看到了紧要关头。随后,她用命令的口吻让我立即回家。当然,我拒绝了她的请求。我还没来得及解释,她便挂断了电话。我明白,我们的婚姻早已经出现了故障,而我选择了视而不见,自我欺骗。我和她结婚四年多了,除了摆婚宴请宾客那次以外,她再也没回过我这个老家。我明白,她心里鄙视这块穷乡僻壤。
挂断电话后,母亲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装出快乐的样子,谎称是收到了儿子团团的电话。听到团团的名字后,母亲的眼睛似乎从混沌中生出了光。她放下手中的玉米棒,掸落手上的灰,之后便让我拨通家里的电话。接电话的是黎莉,她很不耐烦地回应我。我把母亲的要求告诉了她,之后,便打开了扬声器,将手机交给母亲。黎莉立即换了一个人,非常客气地与母亲交谈,随后便听到了儿子咿咿呀呀的说话声。通话最后,母亲问黎莉什么时候带团团回家。黎莉没有任何迟疑,非常爽快地答应春节一起回来,并补充说最近忙于工作,希望家人理解。我明白黎莉不会带儿子来这里,她所说的一切都只是托词,但我又不能在母亲面前挑明这一切。全家人又陷入各自的沉默,只能听到从广播中传来的喧嚣与躁动。
与她恋爱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在本体论上的差别。那个阶段,爱成为我们唯一的主题。我们躲在爱的避风港中,对隐形的暴风雨避而不谈。结婚以后,当激情慢慢消退,问题的核心才慢慢浮出水面。她是城市户口,家里的独苗,从小到大都顺风顺水,父亲是税务局的领导,母亲是国企职工,有着稳定的社会保障与地位。硕士毕业后,她非常顺利地进入公务员系统,拿到了铁饭碗。而我呢,出生农家,上面有两个姐姐,父母都是靠天吃饭的农民,没有什么人脉资源,也没有什么社会背景。那时候,我常常面临因为家境原因而辍学的危险。庆幸的是,我带着这份恐惧与不安,闷头学习,一直熬到了哲学博士毕业。更庆幸的是,我回到了长安城,通过层层关卡,最终被一所重点大学聘为教师,从而有了渴望已久的稳定生活与社会身份。然而,在身份的桎梏中,我越发感觉自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结婚后,我们搬到了她父母送的一套新房中。房产证上只写了她一个人的名字,而我仍旧只是一个寄居者。不是因为我想强调这种境遇,而是因为她时常以此来嘲讽我,要挟我,甚至恐吓我,仿佛她的手上拽着我的命根。生活越往后走,我们的感情越是充满了种种盘算和计较。我像是关在铁笼中的鸟,失去了歌聲。或许,我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栖息之地。
晚饭结束没多久,大姐夫便开着面包车来接大姐和外甥。他点燃了烟,和我闲聊了几句,之后扮出布道者的神情,告诉我一些人生大道理,而我什么也不说,凝视着他的可笑。没过多久,大姐打断了他庄重的布道,笑道,我弟是博士啊,啥能不知道,还用听你说教。姐夫将燃完的烟头扔到地上,不服气地说,只能说明他读书多,你问问你弟,看他会不会撵兔。还没等大姐开口说话,他便用一种挑衅的目光盯着我。我摇了摇头,回答道,我确实不会。他警惕的眼神才松弛下来,拍了拍我的肩膀,笑道,么事,哥下次带你。大姐走了过来,让我不要介意。我说,姐夫说得也对,我有太多不懂的事情。临走前,大姐夫把剩下的半包烟递给我,说道,不抽烟的男人不是真男人。我苦笑了一声,接过了烟,望着无尽的夜,看见了白昼的幻影。 大姐夫和大姐离开后,整个院子也变得清冷寂静。月光洒在二姐瘦弱的身上,为她披上了银白色的羽衣。不知为何,我头脑中回荡着儿时的歌谣,也是二姐经常拉着我唱的那首歌谣。于是,我喊出了她的名字,就像小时候在树林中玩耍那样。她转过头,看着我,没有说话。那个瞬间,我看到了她眼神中的冰冷月光。我知道,她有可能永远不会和我说话了。很多次,我想要和解,想要解释一切,但她用沉默锁住了心。我明白,这么多年以来,她一直怨恨这个家庭,厌恶这个村庄。吊诡的是,她选择了无婚生活,选择了留守在这个困扰她的逼仄之地。
小时候,我一直将二姐视为我最重要的朋友。只有在大人面前,我才叫她姐姐,而私底下,我直接喊她的名字。她比我只大一岁半,性格像男孩子,会爬树、玩弹弓与捉蝎子。有一次,为了帮我复仇,甚至和另外一个男孩厮打。最后,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我捡起了地上的半块砖头,敲烂了那个男生的头。要不是在父母的百般求情下,我和她肯定会被学校开除。也就是从那件事开始,我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隐形联盟。曾经,我天真地认为这种联盟攻不可破,坚不可摧。
回到客厅后,我陪父母看一部夸张无味的家庭闹剧。我们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交流,而噪音的存在恰好缓和了各自的尴尬。没过多久,父亲接到了一个电话。之后,他哼着小曲,带走茶几上的半包香烟与打火机,转头离开了家。母亲对着电视机喊道,大半夜的又出去混,出去就别回家了!父亲消失在夜色中,回应母亲的只有电视上歇斯底里的剧情对话。
广告时分,母亲的眼神才从电视的织网中短暂脱身,对着户外叹气道,每晚不是打牌就是喝酒,喝死在外面就算了。随后,她与我的眼神短暂相遇,流露出一丝懊悔。随后,她起身离开了沙发,从柜子中取出一瓶白酒与两个玻璃杯。她给我们各倒了半杯酒。像往常一样,我们先是碰杯饮酒,接下来便是她的沉默与抱怨,她的无奈与绝望。每次谈话的最后,她都会将自己生活的悲剧都指向父亲。从小开始,我就习惯了她的这套说辞,但我无能为力,只能成为沉默的聆听者。不到十点钟,母亲关掉了电视。我们回各自的房间休息。
回到房间后,我坐在床上,给黎莉象征性地发了一条微信。没过多久,她便给我发了一张儿子坐滑滑梯的照片。我没有再回复,也不知道该和她说些什么。恋爱时期,我们已经消耗完彼此的爱。随后,我把昨晚写的一首情诗通过微信发给了羽蒙。没过多久,便收到了她的回复。她和我非常理性地探讨了这首诗歌。随后,我们又聊了一些关于西方诗歌传统的问题。整个聊天的过程,我心生欢喜,时间也因这种欢喜而变得急促短暂。两个小时眨眼间便从指尖飞过。结束对话前,她给我发了一张与柏拉图的合影,并且附上一句话:柏拉图在鄙视人类。柏拉图是我去年送她的一只布偶猫。她曾经说过,猫比人更值得信任。我不同意她的看法,却找不到辩驳的理由。
聊完天后,我又陷入一个人的孤独王国。
羽蒙是我的学生。如今,她已经读到大四了,即将面临着毕业。我们保持着一种非常亲密的语言关系。我常常为此陷入一种道德困境,但是又一步步地将我推向喜欢她的深渊。记得那是大学的第一堂文学课,我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作家及其理由。她给出的答案是尤瑟纳尔,并且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对《苦炼》这部作品的钟爱。那时候,她坐在教室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九月的风与光让她的眼神变得更加澄澈明亮。也就是从那瞬间开始,我承认自己对这个学生有了特别的好感。这么久过去了,我仍旧记得她眼神中的那束光,而这也是大多数的人所匮乏的东西。我从未亲吻过她,也没有碰过她的手。我喜欢这种平静的热情,这种微妙的距离。
夜间,我在梦中听到了魔鬼撞门的声音。沉闷的响声慢慢地击碎了我的空梦。睁开眼后,眼前的黑夜压在自己的身上,有种不适之感。打开台灯后,身体中的黑暗也短暂消散,光照醒了我的蓝梦。忽然间,我意识到那是父亲的敲门声,于是披上衣服,走入黑暗,去给他开门。
打开门后,我看到了父亲扭曲可怖的脸,闻到了他身上的浓烈酒味。他喃喃自语,仿佛一种无人知晓的咒语。从小到大,我一直避免与他的眼神接触。因为我总是能在他的眼神中看到我的恐惧与悲哀。我扶着他走了进来,也听到他嘴里的话:我不回家,我也没家。
他经常在酒后说同样的话。我理解他,因为我也经常有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与他不同的是,这种感觉在清醒时更加强烈逼真。我的家或许在别处,但别处并不存在于物质世界,只存在于绝对理念。扶着父亲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内心的恶魔角力搏击。快到房门口时,他突然转过身来,抱住我,开始嚎啕哭泣。这是父亲第一次在我面前哭泣,然而我无动于衷,心中甚至有份冰冷的嘲弄。
过了一会儿,母亲打开了房门,骂道:你还有脸回来,咋没把你喝死。父亲止住了哭泣,瞪着母亲,没有说话,但眼中是怨恨的火焰。这种恨意在多年前早已种下,如今开出了永不衰败的野生蔷薇。
再次回到房间后,夜已经装满了整个空间。关掉灯后,躺在床上,黑夜再次降临于我的梦。在梦中,我似乎获得了罕见的自由,走到一条没有尽头的夜路。不远处的榕树下,我看见有一个等待的人影。我有点害怕,想要沿原路返回,然而,身后的路却没有了踪迹。没过多久,我便与那个人相遇。惊奇的是,他和我相貌一致,只是比我苍老很多。我问他为何逗留于此地。他说他无处可去,无家可归。随后,我邀请他同我一起往前走。他拒绝了我,说自己在等待。我问他在等待什么,他说他已经忘记自己在等待什么。我离开了他,沿着夜路向前走,也不知道自己為何向前走。突然间,我意识到那个人是我的祖父。当我转过身后,却发现他与树都消失了。我内心是空荡荡的蓝,什么也无法将其填满。
早饭时,我把梦告诉了祖母。她笑了笑,说道,这是你爷想你了。我问这梦有什么含义。祖母说,你爷找不到家了。我原本想问该怎么办,又把疑问咽回肚子。吃完早饭后,祖母把我叫到她房间。随后,她从箱子里取出一个铁皮盒子,盒子上镶嵌着一对龙凤。她把盒子递到我手上,说道,这是你爷当年留下的金表,以后就是你的了,还有这是你、我和你爷之间的秘密,不要让其他人知道。我点了点头,问道,为什么要现在给我?祖母说,我快要见阎王爷了,我经常梦到你爷,他等我等太久了。祖母平静的语气中有种威严的神圣感,而我只能接受她的这份馈赠。打开这个怀表后,我发现时针早已停止,而整个世界也仿佛因此停滞不前。 临走前,我给父亲偷偷地塞了一千块钱。他苦笑了出来,没有说什么话,将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坐在返城的高速公车上,我凝视着户外的天空,梳理着自己紊乱的思绪。随后,我抓拍了一张动物形状的云朵。我把这张照片通过微信分别发给了羽蒙和黎莉。
第二赋格
晚饭结束后,我又独自坐在书房里,写一篇关于海德格爾哲学的文章。我承认,这位德国哲学家的理念已渗入我观看世界的方式。也许,父亲的评价是正确的,虽然我读过太多的书,懂得很多理论。但是,我却不懂得真正的生活。与我相比,祖母是更懂得生活真谛的人,尽管她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
凝视黑夜让我遁入迷宫,而敲门声打碎了这种迷思。我转过头,看见儿子图图站在门口,怀中抱着红皮球,眼神中是纯粹的明亮。我招了招手,他便跑了过来,坐在我的怀中,用手触碰黑色键盘。他让我陪他去玩皮球,而我对他说先要写完手边的作业。之后他便冲出我的怀抱,带着皮球离开了房间。
我心有愧疚,无法凝神写作。十分钟后,我离开房间,走到客厅。图图坐在地毯上,玩着积木,而黎莉则躺在沙发上,一边盯着平板电脑,一边傻笑。我坐到图图旁边,看他独自搭积木,筑城堡。我在他专注的眼神中看到了我的模样。没过多久,他便搭建好了一座彩色的城堡。我拍了拍手掌,然后抱起他,亲吻他,以示鼓励。没想到的是,他的脚碰到了城堡,小心翼翼所建筑的一切在瞬间崩塌。图图坐在地上,蹬着腿,让我赔他的城堡。我蹲在地上,打算帮儿子重建城堡,然而黎莉的一句话破坏了我的兴致。她用嘲讽的口气说道,你还是看书去吧,啥都不会。我想要辩驳,又无力辩驳。她的眼神中浮现出了某种蔑视。随后,她放下平板电脑,抱着儿子,唱着歌谣。孩子很快便安静了下来。
我再次回到房间,将世界挡在了门外。我独自坐在房间,面对眼前的文档,衔接不上刚才的思路。于是,我一口气喝掉了剩余的半杯可乐。可乐中的碳酸味道能够短暂地治愈我心中的焦灼。随后,我打开手机,给羽蒙发了一条微信,约她下午一起喝咖啡。大概过了十分钟,便收到了她的回复——两张她趴在桌子上的自拍照。随后,我们便定了约会的具体时间与地点。放下手机后,我又看了她的照片,喜从心生。随后,我便删除了我们的聊天记录。我所进行的是一场危险的感情游戏,但我不知道如何终结它——她是我的心瘾,我却不知道如何去戒掉。整个世界是苦的,而只有她是甜的。带着心中的甜,我又突然找到了刚才断掉的思路,很快便掉入思想的漩涡。
等从漩涡中出来后,已是夜里十点钟了。我站了起来,揉了揉眼睛,走出房门。岳母正在哄图图睡觉,而黎莉依旧抱着平板电脑,眼神中是浅薄的迷惘。我想要说句话,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因此,我只能独自体会这种被囚禁的自由。恋爱时期,我们总有说不完的情话,走不完的夜路,看不完的电影。这几年来,我们的话越来越少,而路也似乎走到了尽头:我们更相信手中的智能机器,内心早已灌满了锈铁。我们疲惫,又假装微笑。晚上睡觉时,我从背后抱住了她,而她挪开了我的胳膊,选择独自沉睡。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我们并不属于同一座夜海方舟。
第二天上午,我连续讲了两个小时的西方文学史。午饭结束后,我独自去了学校图书馆,翻看了一些外文期刊,查找了一些学术动态。只有与书相处时,我的心才暂时找到栖息之所。两点整,我又再一次出现在另外一个班的课堂上,这次上的是基础写作课。虽然我的专业是哲学,却被分到了文学院工作。其实,我还是有点庆幸来教文学。如果研究哲学,又去教授哲学,这种纯粹的思考状态可能会把我逼疯,而文学则会冲淡这种对绝对问题思考的逼问感。我承认,我不是哲学的圣徒,而是哲学的囚徒。
下课铃响后,我深吸了一口气,带着包离开了教室。户外的空气也因自由而显得开阔明朗。我走出校门,走向洛神咖啡馆。那里也是我们第一次约会的地方。走进后,我的目光很快便捕捉到了她神情中的微光。她坐在角落靠窗的位置,翻看一本书,户外的光透过蓝色纱布后闪出碎水晶的形状。直到我坐在她的对面后,她才抬起头,清面含笑,说,你先点个喝的,我马上就把这章看完了。我点了点头,随后点了一杯卡布奇诺。抿了两口咖啡后,我便凝视她惊心动魄的美。这么久过去了,我仍旧不敢触碰她的美,但偶尔相见,满心愉悦,也是满心徒劳。她正在为考研做最后的冲刺。她专注读书的神情凝固了她的美,有着精工细凿的建筑感。大约二十分钟后,她放下手中的书,抬起头来,与我的目光相遇。那一瞬间,我回避了她眼神中的光芒。随后,我们像往常一样,抛弃了尘间的烦恼,畅谈文学艺术与电影哲学。接下来,我们又陷入各自的沉默国度。离开咖啡馆之前,她向我坦诚了一件事情:她已经有了新的男友,不过是在上海读书的工科男。说完之后,她又问我是否介意这件事情。
我笑了笑,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离开咖啡馆后,我独自走到学校的停车场,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丧失感。车开动后,我打开了音响,Leonard Cohen的《Famous Blue Raincoat》冲散了空间中的阴郁逼仄。我哼唱着歌曲,迎着眼前的城市风光,慢慢地摆脱了肉身的沉重。快到小区时,我突然改变了主意,于是换了方向,掉了车头,沿着公路向南方驶去。不远处的秦岭似乎有召唤我的声音。
等我上路时,夜将白昼慢慢染黑,山的轮廓也渐渐地被黑暗吞噬。我将车上的音乐换成巴赫的《赋格的艺术》。钢琴的声响切割着空夜的寂静。在梦里,我经常看到的都是蓝色的世界图景,而只有赋格这种艺术形式能够短暂地消解我内心无法言说的忧郁。我经常梦想着自己能够写一本书,以赋格的形式来阐释我对世界的认知。然而,这只是偶尔的幻想,我从未真正地将其付诸于行动——我经常可以听到心底的旋律,但我既不是创造者,也不是演奏者,而更像是理念形式的乐器。
距离城市与人群越远,我的心却反而越发清澈明净。刚经过一个村落时,电话的响声闯入我的世界,扰乱我的平静。那是黎莉打来的电话,铃声中携带着某种催促命令的口吻。放到平时,我会立即放下手中的一切,去接听她的电话。然而这一次,我只想要绝对的安静,不想与任何人产生关联。没过多久,她又拨来电话,铃声如同监视我的隐形狱警,让我无处可逃。于是,我直接挂断了电话。为了拥有绝对的私人空间,我关掉了手机,将音乐换成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我太熟悉这首曲子了,甚至可以跟着节奏哼出整个篇章。夜晚像是没有翅膀的隐形巨鸟。 很快,车子便沿着路深入山的核心,而山里的空气也骤然变冷。作为肉身的自己正在被一种暗物质悄悄吞没,而作为灵魂的自我却显得越发清冷凌冽。整条路上,只有偶尔的灯光车响与夜枭鸣叫,我有点害怕,有点对未知的恐惧,甚至嗅到了死亡的清冷气息。我想,要是此刻冲出山路的栏杆,掉入山谷中,肯定不会有人发觉我的死亡,而我也不再会有焦灼与恐惧。也就是在这个觉醒的瞬间,我突然有种想要去赴死的冲动,想要以此来告别尘间。然而,理智在最后关头扼住了冲动的魔鬼。随后,我保持着足够高的警觉,静心凝神地开车,不想让山夜扰乱了我的心。
随后,我将车停在了一家山间餐厅的门前。点了两样菜后,我便坐在星空下,聆听山间万物的音响。我抬起头来,与眼前的黑夜长久凝视,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地。那个瞬间,我的心不再焦灼与漂泊,似乎找到了永恒的归处。我知道这种永恒只是一种幻觉,而我也注定会因幻觉而漂泊终生。我看到了夜色深处的深蓝,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
两个小时后,我开车出了秦岭。
等待绿灯时,我打开了手机,随后便收到黎莉发来的五条信息。字里行间,我已经读出了她语气微妙变换:从平和,到质问,再到最后的威胁:你要是不立即回我的信息,就请滚出我的家。这样的威胁我已经听过了很多遍,但我并没有麻木,仍旧可以体会到语言背后的刺痛。我拨通了她的手机,没有人接听。随后,我再一次拨通了她的手机,收到的却是她拒接的回应。我心神不宁地开着车,生怕与前方的车相撞。等红灯时,我又拨打了岳母的手机,很快便听到她的声音。还没等我开口说话,岳母便告诉了图图发高烧,让我立即去儿童医院。挂断电话后,我加快了回城的速度,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到了儿童医院后,我拨打了岳母的电话,过了一会儿便找到了他们的具体位置。岳父抱着图图,而岳母和黎莉坐在他的两旁。图图的眼神昏迷,从输液袋里慢慢掉落的液体如同时间的阵脚,发出滴答的催促声。我正想要解释,但黎莉蔑视的眼神封住了我的嘴。岳母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悦,而岳父疲惫的眼神中也深藏着责备。我不知道该如何举动,只能站在他们身旁,接受无言的审判。
出了医院后,他们像是商量好了一样,一起坐岳父的车回家,而我像是被他们孤立的孩子,只允许站在远处,观看他们的游戏。回到家后,黎莉把熟睡的图图放到了卧室。之后,她冷着脸坐在我的对面,而岳父与岳母则坐在她的两旁,眼神中是不解的冷漠。长达三分钟的沉默后,黎莉终于开口责难。她首先质问我为什么不接電话,为什么要关机。我如实回答。听完后,她冷笑了一声,说,你骗谁呢,肯定是和哪个女的约会去了。我摇了摇头,以示否定。也许,黎莉早已看出了我心中的不安,她坚持要检查我的通讯记录。岳父说了两句圆场的话,想要以此击退她心中的冲动魔鬼。还没等她开口说话,我便把自己的手机递给了她。她知道我手机的密码,带着质疑的眼神,翻看我的通讯记录、微信与相册。随后,她便把手机扔到茶几上,面带嘲讽地说道,删得比我查得还快。这一次,她眼中的蔑视触怒了我。我站了起来,对她喊道,能过就过,不能过就散伙。她冷笑了一声,说道,那你走吧,房子不是你买的,家里也没有几样东西是你买的。岳父在一旁拉住了她,阻止她洪水猛兽般的诅咒。
我没有说话,而是收好手机,带着包,离开了这个家。
下楼后,外面的冷空气钻入我的肺部,发出轰隆的金属声。整个黑夜像是没有爪牙的恶魔,而我无处可逃,无路可走,仿佛被四面八方的黑暗所捆绑。忽然,手机铃声响了,原来是岳父打来的电话。接通之后,他让我在小区的正门口等他,想和我好好谈一谈。没过多久,他开着自己的车,出了小区。随后,我便坐上他的车,驶向黑夜的乌托邦。
一路上,我们沉默不语,聆听着城市的寂寞呼吸。我不知道他要将我带向何处。奇怪的是,我在他的表情中却看到了我自己的迷失。虽然平时与他没有太多的交流,但是,我一直觉得我们是某种意义上的同路人。
很快,车子在城东的紫薇花园小区地下室停了下来。随后,他带我去了他的住处。我忽然意识到他很早之前就在外面建立了另外一个小家。
打开房门后,我便看到了那个传说中的那个女人。她比我想象中的要苍老,脸上却带着几分红晕,眼神中的温柔虽疲惫,但真诚恳切。看到我之后,她脸上流露出些许尴尬,但笑容很快便遮掩了她的不安。随后,她放下手中的佛经,给我们端茶倒水。岳父指着我,对她说,这就是我那个女婿,是个博士,学问特高。之后,他又对我说,她就是我的那个朋友,以前是唱歌的,现在学习做美食。我点了点头,与她握手,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她。很久之前,我便知道岳父在外面有其他的女人,但他和岳母并没有因此离婚,一直保持着夫妻的名分。这件事情早已成为这个家庭公开的秘密,而岳父一直恪守他对两个家庭不同的职责。我们面对面坐着,喝了很多白酒,说一些闲话。随后,他通红的脸突然变得严肃,告诫我要好好地照顾他的女儿,要多体谅她。我点了点头,心中泛出无法消解的苦涩。
晚上,我睡在他家的客房,随手翻了几页床头的《西藏生死经》,便遁入梦境。在这个蓝色的梦中,我不断地向前奔跑,而后面是追赶我的声音。当我跑到湖岸时,那些喧闹的声音已经消失。我坐在湖旁,观看一群翩翩起舞的白天鹅。正当我入迷时,突然听到一声枪响,天鹅们便立即从眼前消失。还没等我站起来,便被周围的巨大力量所捆绑。四个黑衣人用铁索将我绑住,之后便把我抬到白色船上。我想要喊叫,却发不出任何声音。我只能看到黑衣人的眼神,却抓不住他们的神情。船到中央时,他们把我举了起来,扔进湖中,慢慢下沉。奇怪的是,我在水中可以自由呼吸,身上的锁链也断了,甚至可以看到天鹅们的幻影。
梦醒后,我看了看表,已经凌晨三点十五分。我坐在黑夜中,无法入睡,回味着天鹅们的舞蹈。随后,我打开灯,把梦变成文字,写在手机的备忘录上。我打算把这个梦分享给羽蒙,在最后关头,我又立即打消了这种交流的念头,将自己安放在绝对精神的黑暗岩洞。 第三赋格
当我们再次相见时,她已经被时间剥夺了说话的权利。我坐在她身旁,握住她枯萎的手,试图给她以力量。她并没有回应,无神的眼神中似乎有无尽的言语——这些言语因为沉默而放大了声响。
他们很快将祖母从医院拉回家,放到床上,等待终结的时刻。
回到家的那一刻,她眼神中的光也消散了,整个人的脸上像是铺满了灰烬。我期待奇迹的降临。我是多么渴望再次听到她说话,听到她呼喊我的名字。哪怕只有一句话,我也心满意足。因为,我无法克服心中的内疚与自责。住院的前一天,她让父亲给我打电话,让我回家看她,说是有重要的事情交待。然而,我用一个小谎言搪塞了过去。因为那时也临近寒假,随后会有大量的时间陪她。但是,我错了。我错过了她生命中的重要时刻。等回家时,我发现晚了,一切都晚了。她已经无法说话了。她的眼神中装满了遗憾与失望。
她躺在床上,偶尔会咿咿呀呀地哭泣。除了大姑妈之外,没有人知道她真正的想法。家人们轮流照看她,陪伴她,但她却显得如此格格不入。没有人会提起死亡这两字,死亡的气息却笼罩在这间并不宽敞的房间。每次进入这个房间,往事的烟云便断断续续地浮现脑海,挥之不去。
祖母共有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我的父亲是她最小的儿子,从小体弱多病,也因此得到了最多的关照。据我的两个姑妈所说,祖母从来没有打过父亲,甚至连一句重话也没有。与此同时,祖母对其他儿女却相当严格,甚至可以说是一位相当霸道的母亲。祖父去世以后,她更是将这种强烈的控制欲推演到极致——她会追问他们每个人私生活的细枝末节,命令他们必须按照她的心思行事,也不允许任何质疑的声音。子女们各自成家之后,他们既害怕她又嫌弃她,寻找各种理由搪塞她,躲避她,甚至拒绝她。但是,她始终放不下心中的恐慌——她害怕他们会离她而去,害怕自己会被孤立被遗弃。她把子女们管得越紧,他们躲她躲得越远。每次与子女们发生激烈的冲突后,她都扬言要去死,但她从未践行自己的誓言。
事情的转机在多年前的某个冬天。那一天,孟庄被多年不遇的大雪所围困,而祖母则与大伯母因为白菜的储藏问题而发生了剧烈的争吵。情急之下,大伯母将祖母推出门外,随后将大门紧锁。祖母在外面骂了几句,之后便转过头,打算去二伯家。还没有走几步,她却没有踩稳脚,整个人重重地摔倒在地。她躺在雪地上,看着纷纷而落的雪花,突然看到了死神的降临。于是,她用尽体内的所有力气,呼喊着大伯的名字。庆幸的是,大伯母及时地开了门,也及时将她送到了医院。那次,她的腿部骨裂,伴有轻微的脑震荡。
那个冬天,她住在大伯家养病,家里人轮流去照顾她。在恢复的过程中,她几乎和别人没有交流,眼神中映出了世界的灰色图像。所有人都以为她熬不过那个寒冬,甚至为她准备好了棺材和壽衣。然而,她挺了过来,灰蒙蒙的气韵上慢慢地出现了光亮。康复之后,她像是换了一个人,不再过问子女的家事,更不会与人争执吵闹。她突然缩在自己的皮囊中,对外面的世界不闻不问,整天对着空处沉默发呆。慢慢地,子女们对她越来越亲近,愿意把心底的困惑告诉她,而她只是聆听,从来不给意见或评价。她用她的沉默收拢住子女们的心,凝聚了整个家族的脉络。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明白她经历了怎样的内心风暴,让她彻底地变成另一个人。或许,她确实见过死神的模样,听过死神的布道。此时此刻,我特别想和她说话,告诉她我心中的恐慌与畏惧。然而,她躺在床上,肉身干瘪,眼神迷离,无法说话。我祈祷奇迹的降临,又对奇迹不抱任何希望。
这个寒假,我原本想把儿子图图带回老家过年。黎莉刚开始同意了,但听说祖母重病的消息后,便坚决否定了我的计划。她的理由非常简单,也让人无法辩驳:她不想让年幼的儿子过早地看到死亡的面貌。当问到她过年能否来我家时,她故意流露出为难的表情,之后便说,到时候再看,我尽量回去。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否定的答案。她看不起乡村生活,鄙视农村风情,而这一切镶嵌在她很多的生活细部。也许,我们就是两条不同世界的河流,而我们的相遇便是一场错误。所有的河流都归于大海,但是,那片最后的海或许只是不存在的幻象。不知道为何,在她推托之后,我突然对她说,你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她冷笑了一声,说道,你的那个故乡,我宁愿不要。
我一直在思索她所说的这句话。当我走在河岸,看着凝滞不动的河流时,忽然明白,原来我也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我所谓的故乡只不过是一堆符号所堆砌的意义幻象,而具象的故乡早已面目全非,无从辨认,也无法拼凑。
与故乡的物景相比,故乡人的变化更让我触目心惊。不知为何,我发现他们和这个村庄都突然衰老了,每个人的眼神中都染上了灰蒙蒙的尘埃。即便是幼童的眼神,也不那么纯粹明亮,所有的一切似乎都预示着某种历史的终结。
回家后,我专门去找了儿时的玩伴阿罗。他是我小学时代无话不说的朋友,我们一起抓黄鼠狼,玩弹弓,偷麦子,逃课。小学毕业那年,我俩经常去河边的树林玩耍。他教会了我如何爬树。后来,我们经常会坐在树枝上聊天唱歌,听鸟看云。他曾立誓要离开孟庄,去更远与更大的地方,而我对于未来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上了中学后,我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高中毕业后,我们便断了所有的往来。后来,我上大学,一直念到博士,最后在大学当老师,而他则去了南方,换过几家工厂,做过不同的零工,后来在花城结婚生子,重新扎根生活。每年春节,他都会回孟庄过年,而我们都心照不宣,对彼此视而不见。即使相遇,也是点点头,佯装陌生。但是,我突然特别想了解阿罗如今的现状。于是,我并没有事先打招呼,而是直接去了他的家。
走进门后,看见他正蹲在地上收拾煤炭。看见我的时候,他的眼神中突然升起了惶恐与惊愕,同时放下了手中的煤炭。他站了起来,背微驼,没有说话,而是愣在原地,影子消失在煤炭堆。随后,他转过身,去了屋子,将他的儿子和我撂在院子。我在他儿子的眼神中看到了我们的童年时代。
没过多久,他便从屋子中出来了,换了一身洁净的衣服,手上的黑煤渣被未干的香皂泡沫所替代。挂在他脸上的笑与他眼神中的惊慌相互抵触。随后,他邀请我去他家的客厅喝茶聊天。我们并没有说太多话,横亘在我们之间的是时间的高墙。我们总是说过往的共有记忆,而对未来避而不谈。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沉默,都在心中寻找词句。电视机上所发出的嘈杂声正好掩饰了我们心中的不适与尴尬。在我临走之前,他说自己不会再去南方打工了,他永远也不会离开孟庄了。我问他其中的原因,他说他太累了,外面的世界太没有安全感了。我并没有继续追问下去,因为我明白一切都归于无意义的漂泊。从他家走出来之后,我确定以后再也不会去惊扰他的新生活。 腊月二十八日,还未起床,我便闻到了暮雪的气味。残留在体内的余梦在醒来的那刻便烟消云散。我躺在床上,听着断断续续的炮竹声与孩童们的追逐吵闹声。更多的时候,外在世界都因雪的沉默而消音。然而,我可以听到雪沉默的歌唱——此种沉默包含了万物的声响。旧年历快要被翻过去了,而我对新年并没有期待与寄托。这与我小时候的心态截然不同,那时候最快乐的日子就是过年,那时候总会对未来充满奇思幻想。童年时代是透明而晶莹的玻璃王国。如今,玻璃已经破碎,王国已经解散,而我只能看到无法捕捉的破碎之光。
打开房门后,风将雪味灌入体内,发出轰鸣。深吸一口气后,内心世界的恐惧也纷纷而落。走出房门后,我看到了四只麻雀抖掉身上的尘雪,飞到不远处的棚屋。这些麻雀与我小时候所捕捉的麻雀没有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那只在笼子里的麻雀很快便死掉了,而我将其埋在了花园的月季树下,成土开花。而如今,那座孤独花园也消失在记忆的暗礁。我走出大门,看见二姐正在清扫门口的雪。她的身后又落下了一层薄雪。我从门口拿出铁锨,帮她铲雪,与她一同对抗寒冷。她依旧拒绝和我说话,始终将我视为透明人。我始终无法适应这种透明的角色。
初中毕业后,二姐再也没有去上学,也没有去南方打工,而是通过大伯的介绍,到镇上的造纸厂上班。那时候,她很爱我,总会偷偷地给我零钱,鼓励我好好读书,并且立下誓言——答应会供我读完大学。那时候,我也特别信任她,会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她,甚至会把写的情书先拿给她审定。
然而,世事难料,命运亦無常。有一天,一个面相凶悍的中年女人,领着壮实男人闯入我家,跟在他们身后的是一群看热闹的闲人。那时候,我们一家人正围绕着饭桌吃大烩菜。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那个胖女人已经闯了进来,将二姐从座位上拽了出来,紧接着便是几个响亮的耳光。父母和大姐起身去解救二姐,却被那几个男人拦挡。我拉住祖母的手,躲在她的身后,不知该做些什么。随后,胖女人扬起嗓门,痛骂二姐是狐狸精,是勾引男人的婊子。临走之前,她恐吓我父母管好自己的女儿,否则全家人都不会有好下场。之后,我才知道胖女人是厂长的媳妇,而二姐为了钱,做了越轨的事情。自此之后,二姐的坏名声带着爆炸时的烟火味,传到了孟庄的各个角落。他们在明地里躲着她,暗地里嘲弄她,诅咒她,侮辱她,而我们家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她说话。我原本以为她会就此离开孟庄,永不回头。相反,她却选择留在孟庄,选择与自己的耻辱,与他人的嘲讽长久共处。
有一天,她把我拉到一边,给我钱,让我去买书,而我把钱扔到了地上,喊道:我才不要破鞋的东西。听到我的话后,她先是愣住了,接着转头痛哭,跑回自己的房间。也就是从那个时刻开始,她将我推出她的世界,没有和我再说过半句话。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明白自己为何会说出那样残忍冷酷的话。很多次,我都站在她的面前,向她道歉,恳求她的原谅。然而,她对我始终采取回避与拒绝的姿态。后来,我放弃了这种努力,但愧疚的利刃始终悬挂在心间。
奇迹发生在这个有雪的清晨。扫完雪后,她走了过来,站在我面前,眼神中带着雪的寒意,而我举手无措,不由自主地向后退了半步。她对我说,过完年,我就离开这里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补充道,是在浙江的一个服装厂,邻家明英带我一起去。我问她有没有想好。她说,我太讨厌这个破地方了,早都想离开了,还有,据说那个服装厂就在大海附近,我太想看到大海了。不知为何,原本在心中积攒了太多的话,而我却不知该从何处说起。大雪仿佛此刻封住了所有的路,而我们不知该去往何处。我们在雪中沉默了片刻,随后便各自分开,回到各自的空壳。
除夕夜,整个孟庄都陷入辞旧迎新的狂欢中,各家各户陆陆续续地放起了鞭炮,声音仿佛来自天空这头巨兽的疼痛嘶吼。父亲并没有准备烟花炮竹,而是和伯父们坐在客厅,一边划拳喝酒,一边吹嘘打赌。自从祖母被拉回家后,他们兄弟几人每天晚上都会聚在一起,要么打牌赌钱,要么喝酒闲聊,沉默与怨怼散布其中,像是无法被驱逐的阴影。他们用这种方式陪伴他们的母亲。令我惊奇的是,他们对祖母的记忆存在很多偏差,甚至是矛盾与抵牾。与此同时,他们对祖父只有只言片语的回忆,然而祖父是我们这个家族背后的幽灵。我喜欢聆听那些往事,因为那是我人生的某种序曲。
这些日子,父亲每天晚上都不离家,夜夜守在原地,等待终结时刻的降临。偶尔,他也会酩酊大醉,卧在沙发上,诅咒一切。但是,母亲并无抱怨,而是听完他的咒语后,再去打扫他吐出的秽物。
在我的印象中,祖母与母亲的关系一直不错,只是偶尔会出现剑拔弩张的时刻。很久之前,祖母在烧炕的时候,给下面填了太多的玉米芯。结果,凶猛的火焰透过裂缝,烧到了上面,点燃了褥套,发出了阴郁呛人的气味。庆幸的是,火兽还未开始张牙舞爪,便被父母用几盆水浇灭击退。祖母站在墙角,像是做了错事的孩子,而我则拉着她的手,挡在她的身前。火被浇灭后,母亲无法遏制心中的怒火,将祖母赶出了家。两个月后,她带着我,亲自去大姑家,说了很多好话,又将祖母领回了家。在我的记忆里,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们就再也没有红过脸,后来甚至如同亲生母女。这段日子里,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抽出一段时间来陪祖母。她拉着祖母的手,诉说着生活的苦涩与艰辛,自己的忍耐与焦虑。祖母躺在床上,眼睛紧闭,呼吸平缓而稀薄。母亲不像是交谈,而像是祈祷,甚至像是忏悔。
有时候,我也会陪着祖母。刚开始,我很不适应她的沉默,甚至有些害怕她冰冷枯萎的神情。后来,我接受了这样的事实:祖母已经站在了生死河上的那座大桥,驻足凝望,细思凝神。与她相处时,我会获得某种平静,就像做一个不断向海底沉入的空梦。与母亲不同的是,面对沉默的祖母,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于是,我用沉默陪伴着她的沉默。有时候,坐在她的身旁,我会重读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遇到好的章节,我会朗读给她听。在我小时候,她经常给我讲各种各样的奇闻异事。她虽然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甚至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书,但是,她对生活的理解比我更加透彻宽广。我所读过的书开拓了我的视野,却没有增长我的生活智慧。但是,我离不开书,因为它们是我精神最后的避难所。 在旧年最后的时刻,外面的喧嚣声升到了顶点。我走出家门,仰起头,看见绚丽的花火点缀暗冷的夜空。我没有丝毫的快乐,因为短暂的花火之后,便是永久的尘埃。电视上的零点钟声响起时,我的心低到了尘埃之下,开出花朵。手机上全是群发的祝福,而我一个也不想回复。钟声过后,我收到了羽蒙发来的信息,是一张她站在夜空下的照片。不知为何,我也没有热情去回复她。
旧年过去后,祖母并没有迎来新的气象:她的呼吸越来越微弱,脉搏也越来越稀薄。但是,她偶尔会喊出声音,仿佛有未完成的梦,有未履行的诺言。亲戚们来拜年的时候,都会和她说话,都送她祝福,但临走时,他们都会问我父母是否把葬礼已经准备妥当。大姐夫当着祖母的面,毫不回避地说,等我婆走了,咱这个大家族也就散伙了。家人们面面相觑,默认了他的说辞。大姐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之后便拽着他走出了房间。
初六晚,我和堂兄们一起喝酒闲聊。真实情况是,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他们所谈论的恰好是我所躲避的话题。绝大多数的时间,我都是在聆听,都是在喝闷酒,都是在试图驱逐心中的恶魔。自从博士毕业后,我便戒了酒,不再与人深谈。然而这一次,我却突然对酒味着迷,越喝越无法止控,这或许是心魔在体内发出呐喊与召唤。后来,我趴在桌子上,头脑轰炸,有种想要哭泣的冲动。随后,我从板凳上滑落下去,整个人瘫软在地上,心中满是说不出的忧郁和恐惧。于是,我蜷缩着身体,开始哭泣,心中的恶魔发出嘲弄般的笑声。堂哥们把我拉了起来,将我送回了家。
黑暗中沒有光,我只能靠着直觉摸索而行。我永远不知道自己下一秒将经历什么,或是深渊,或是荆棘,亦或是窄门。我走了太久又太远,始终走不出黑夜的囚笼。我已筋疲力尽,却不能停止徘徊,也无法凝神对望。有两个声音在轮番喊着我的名字,我站在原地,大声地回应着他们。火焰驱走了我身旁的黑暗后,我才看清楚他们的脸。祖父与祖母站在我身旁,告诉我不要害怕,他们将要带我离开这片无光之地,带我回家。祖父将火把交给了我,随后,我们便一起向黑夜的深处前行。看到光的瞬间,我欣喜若狂,却发现他们已经消失了。于是,我不得不独自走剩下的夜路。
母亲的哭声将我从梦境中拉了出来。原来,祖母在曙光快要降临时,撒了手,断了气,与尘世的一切都不再有瓜葛。我站在祖母的身旁,想要再次拉住她的手,最后又放弃了,因为我不想让她再有任何眷恋。她躺在床上,脸上的痛苦已消失不见,只剩下极乐般的安宁。伯父伯母们很快便赶了过来,深沉的宁静也被他们的哭声所敲碎。我回到房间,戴上了祖母送我的那个怀表。表早已停止走动了,而我听到了时间在我体内的剧烈轰响。
当他们用白色被单罩住她脸的瞬间,我世界的一部分也因此而消散终结。我打开了手机,发现今天刚好是立春,而冬天的呼啸声响彻在心中的荒原,成为灵魂的主体。
第四赋格
当我在图书馆阅读一本研究哈贝马斯晚期思想的论著时,突然收到二姐通过微信发来的一张照片:她穿着一袭白色的连衣裙,披着海藻般的头发,光着脚,站在海滩,与眼前蓝镜状的海相互凝视。还没等我来得及回应,又收到她的文字:夏天的大海最美,下午去海岛游玩。原本有些想法与她分享,然而,我只简单地回复了一句话:你最美,好好玩。
去南方后,二姐像是变了一个人,不再寡言冷漠,仿佛是大海的暗涌击碎了囚禁她的钟形罩。她不再提及过往的半个字,而是积极地与我分享她的当下与未来,她的困惑与快乐,而我也扮演着最耐心的聆听者。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纯真的少年时代。只不过,我们的角色发生了颠倒:我成为那个隐藏在微笑背后的沉默者。不知为何,我已经丧失了向他人诉说的欲望,宁愿独自消化所有的境遇。但是,我喜欢二姐所分享的一切,仿佛能在她身上看到我的另外一种人生。
她说服装厂的工作特别枯燥,人就像机器一样劳作。但是,她却能在枯燥的时间中体会到某种畅快的自由。工作之余,她开始读一些闲书,开始重新拾起英语。她说她所在的工厂是中外合资,如果英文过关,甚至会有机会去外国做劳工,见识更大的世界。她觉得自己的人生才刚刚起步,有更大的海洋等待她去远航。我不愿意给她泼半点凉水,或者是列出一些关于这个残忍世界的种种冰冷法则。相反,我支持她的那些关于未来的虚幻想法。我甚至有些羡慕她的生活。经过长久的黑暗苦炼,她的人生开始折射出幽幽微光。与之相比,我心中的微暗之火却在黑暗中逐渐失光失热,湮灭成埃。
放下手机后,我又开始研读手中的学术著作。这些形而上的思考并没有让我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本质。相反,陷入抽象的理念越深,我对鲜活的生活越无法理解:表象是深渊,而本质是深渊的幻象。我无处可逃,宁愿以幻象为生。
晚上回家后,我把二姐在海边的照片递给黎莉看。她放下手机,冷笑了一声,然后说,还不错,就是人和大海不相配。随后,她又低下头,盯着手机,刷看微博。又一次沟通失败,而她拒绝的姿态越发显得冷漠残忍。也不知从哪个时点开始,我们的关系已经变味:她不再翻看我的手机,不再过问我的喜怒哀乐,也不再与我分享她的所见所闻。
面对她的冷漠,我选择了回避。但这一次,我想和她把心结全部打开,想要寻找所有问题的泉源。于是,我轻声地问她,什么叫人和大海不配。她盯着自己的手机,手指在屏幕上游滑,没有说话。我提高了声音,再次问了同一个问题。她抬起头来,瞪了我一眼,然后继续玩手机。我被她脸上的轻蔑所激怒,于是站起身,从她手中夺走了手机,又把那个问题重复了一遍。她没有站起来,只是冷冷地说:既然如此,我就实话实说,我对你家人的那些破事不感兴趣,好了,麻烦把手机还给我。
她的眼神中是令人灼热的冷意。也许出于愤怒,也许出于自尊,我将她的手机重重地摔在了地板上,与我的心脏同时发出刺耳的破碎声。岳母抱着哭泣的图图走了出来,没有说话,眼神中满是责难诘问。黎莉站了起来,狠狠地推了我一把,差点把我推倒在地。随后,她冲我喊道:请滚出我的家。 我穿好鞋子,拿着包,离开了这间牢笼。
其实,我不知道该去往何处。所有通往光的窄门都已向我关闭。我只是四处飘荡的夜游者。多么像当年高考结束的那个夜晚,心中的石头突然落地,便立即开出了蔷薇。那种突如其来的自由太过于汹涌,还没有学会该如何接受,就已经烟消云散。
夏日的空气中满是浮尘的味道,而我携带自己疲惫的心,穿过层层浮光暗影,寻找庇护之所。路过广场时,我看到一只黑猫从走廊中越过,随后又潜入花园,消失于黑暗王国。我上前走去,已经看不见它的踪影。我坐在广场的走廊上,看着夜色下模糊的人间镜像。广场的中央,一群失魂落魄的中年女人跟随着口水音乐,踩着僵硬的舞步,扭着腰身,跳着难看的舞蹈。但是,她们在此刻也许是快乐的,甚至是忘我的快乐。我羡慕她们的快乐。
离开广场的尘嚣后,我沿着长安路向南走,眼旁的景与耳旁的风是我唯一的陪伴。路过地铁口时,一个披头散发的流浪汉迎面走来,眼神的凶煞中带着一股邪恶。我有点恐慌,像是在他身上看到了变异后的自己。我转过身,潜入地下通道,落荒而逃。搭上地铁后,看着车厢中的人群,我试图在其中辨出自己的模样。然而,人群是幻觉,我在其中迷失了自己。我对着车厢中玻璃,看到了自己眼神中的失落。我避开自己,不想与自己面对面。
到了大学城站,我便下了地铁。从地下世界走出来之后,我深吸了一口气,而郊外空气也氤氲着橄榄绿的淡香。不知为何,我向自己所任教的大学方向走去。路过一个广场时,我听到了从不远处传来的歌声。我向前走去,看到一个学生模样的男生,背着吉他,唱着关于流浪的歌,周围没有一个观众。我在他的歌声中听到了故乡的回响。但是,我明白自己的故乡只是乌有之乡。
离开广场后,我的头脑中回荡着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随后,我走进大学附近的洛神咖啡馆,又坐到那个经常与羽蒙见面的位置。我点了一杯香草拿铁,随手翻阅汉娜·阿伦特的《人的境况》。我的心是满的,无法摄入任何文字。这间熟悉的咖啡馆全是陌生人的身影,而我的胸口发闷,突然溢出了言语的泡沫。于是,我给羽蒙发了微信,问她能否出来陪我。很快,我便收到了她的回复:请等我二十分钟。
两个小时过去了,她还没有出现在我的视野,我的热情在等待中也慢慢落潮。我很快进入书本的世界中,那些关于人的种种困境的理论让我感同身受,又让我能从其中分裂自己。午夜十二点半,咖啡馆打烊时,我离开这个短暂的精神故土。
走出咖啡馆后,户外的夜沉重而清凉。抬起头来,我望到了天空中的天鹅座和天琴座。所有的星辰像是镶嵌在蓝夜中的宝石,眨着眼睛,而我的心四处流荡,找不到安放的位置。小时候,祖母曾告诉我,这个世界每离开一个人,天上便会多一颗星辰。我知道这只是编造的传说,只是不存在的寓言。然而有时候,我宁愿相信这是真实存在的奇迹。不知为何,我流下了泪水,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所有死者的升华与生者的悲哀。
随后,我挡了一辆出租车,返回出发点,如同逆流而上的鱼,玻璃外的温柔夜色像是没有尽头的大海。整座城市进入空眠,而我则在她的梦中漂泊流浪,不知所向,也不知所终。
打开房门后,刚才的狼藉喧闹已被深沉的宁静所替代。我没有打开灯,害怕惊扰这种罕有的孤独。床头灯依旧开着,黎莉躺在床上,玩着手机,眼神中是疲惫的喜悦。看到我之后,她下意识地把手机关机,然后放到了床头。她没有说话,而是直接关掉了灯。于是,我在黑暗中脱掉了身上所有的衣服。躺在床上后,我转过身体,抱住她,而她则一动不动,如同僵硬冰冷的雕塑。她的冷意立即扑灭了我体内的热烈。我放下了她,转过身,平躺在床上,凝视着黑夜。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的关系已经变质了,只是我不愿意承认而已。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无力感,甚至缺乏入睡的力量。于是,我选择失眠,选择与梦决裂。
下午,我收到了羽蒙的信息。她约我晚上去艺术影院去看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问我是否可以排出时间。我有所迟疑,想要推辞,随后又改变了主意。我给黎莉发了一条信息,谎称晚上要陪系領导吃饭,可能会晚点回家。没过多久,我便收到了她的回复,只有短短几个字:晚上不回都行。看到这几个刺目的字眼,我没有痛感,反而轻松释怀。之后,我给羽蒙回复了信息,约她共进晚餐。
晚上,我们在德福巷的一家日本料理店用餐。她坐在我的对面,画着淡妆,身上散出粉色的茉莉花香。我们认识快有四年时间了,除了眼神中的清澈之外,她像是从旧日的茧中飞出来的蝴蝶,整个人的气象都焕然一新。在她的映照下,我发现自己的心越发苍老疲惫。我需要将这份忧郁藏匿心中,佯装出明朗达观的假象。或许,她早已洞悉了我的失落绝望,又从来都不道明理清。事到如今,她对我来说都是一个谜语,而我始终找不到谜底。
她如愿以偿,通过了复旦大学的初试与复试,考上了中文系的研究生。出人意外的是,她以学生身份先敬了我一杯酒,感谢我多年来对她的鼓励和关照。我立即转换了状态,说了一些鼓励的话。她突然失声地笑了起来,我则涨红着脸,问她缘由。她很快便止住了笑,说道,那种说话方式太怪了,我们还是像往常那样吧。我点了点头。随后,我便问她以后的生活计划。她说自己在上海读完硕士后,然后再读博士,以后想当个大学教师。我又问她的感情生活。她的眼神中出现了罕有的喜悦,笑着说,他在上海等我太久了,我们的感情一直很好,以后也会结婚。
虽然猜到了结果,但我的心像是被针扎破的气球。与此同时,我又必须强忍住失落,假装微笑。我们在近乎沉默的气氛中用完了晚餐。
晚饭后,我们一起去附近的野草莓艺术影院。八点整,灯光变暗,眼前的荧幕上出现了崭新的世界。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奇遇》所缓缓而出的画面,将我们引入一种无我的净土。出现大海时,我在黑暗中拉住了羽蒙的手。她手心的温度像是破冰船,破开了我这条冰冻之河。一直到电影结束前,我们都没有分开过手。
出了影院后,她和我又走了一段路,两个人沉默不语。我想拉住她的手,又没有勇气,身旁的光与声让我心生畏惧。刚才的电影仍停留在脑海,像未做完的梦,清晰又模糊。走到一个拐角时,她突然转过身,对我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谢谢你陪我度过了这么长的时间。虽然我早已做好了离别的准备,但心海却突然升起一股巨大的悲伤,将我的伪装彻底击溃。我突然哭了起来,像是被抛弃的孩子那样哭泣,只有哭泣才能填满我心中的丧失感。她走上前来,抱住我,而我趴在她的肩膀上,强忍住心中的失落。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抱着他人哭泣,那是因为我在很早的时候就学会了隐藏自己,克制自己,也因此积累了太多的委屈无奈。 那个夜晚,我们一起睡在酒店的大床上,仔仔细细地探寻着彼此的身体,害怕错过一分一毫的美丽。关掉灯后,我在她的最深处找出了天堂的极乐。随后,我们精疲力竭地躺在床上,分享着各自的童年往事。很快,疲惫的喜悦引领我进入梦的乌托邦——梦之国是蓝色的,而梦中的我始终找不到迷宫的出口。当我再次清醒后,晨曦洒在床上,而她已经消失在别处,不再归来。我全裸着身体,躺在白色的床上,脑海中却是深海中的一艘白色孤舟。
毕业这几年来,我发现我不再是那个纯粹而客观的我。我说了太多的谎言,做了很多违心的事情。对着镜子,我甚至无法直视自己伪善的双眼。从一开始,我便戴着面具生活,而如今,面具已成为我的容颜。因此,当李抱一当面问我他的新诗集如何时,我所说的与我所想的截然相反,互相抵牾。我毫无羞耻地说了一些赞美的话,并且表示已经写出了一篇万字论文。他笑了,走上前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前途无量啊。临走前,他约我晚上在酒桌上细谈,而我撑出微笑,点头答应。
我不能拒绝他,也不敢拒绝他。他是我们学院的领导,也是将我带入长安文学圈的人。在我工作这几年来,他帮我推荐发表了好几篇文章,帮我申请上了一笔文艺项目的资助,帮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学术著作。于情于理,我都必须说好听的假话。然而,我又要竭尽全力掩饰自己的谎言,不让他看出我的破绽,更不能让他看到我的嘲弄冷笑。我是演员,不得不依靠这座舞台为生。我想过千万条退出的方式,最后却发现自己无路可退。
令我惊讶的是,作为博士生导师,他的诗歌空洞浅薄,里面充斥着毫无意义的隐喻与象征,几乎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然而,我已经学会了在无价值中创造价值,在无意义中生产意义。当然,作为知识分子,我也会为自己这种可悲的附庸价值而羞愧。但是,我又不得不说服自己去克服这种羞愧。从小到大,我已经克服了太多天真而纯粹的东西。面对虚情假意的世界,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像是一个假人。
进入所谓的文学圈之后,我发现有太多的假人们。他们有着关于文学的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谈论着与文学相关的一切。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所写的东西与文学毫无关联,也从未进入文学的窄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文学上的献祭品。但是,我并没有资格嘲弄或者批判他们。因为我与他们的文学命运被无形的铁索捆缚在一起。为了能够在这个圈子立足,我一边在心里鄙视他们,又通过行动取悦他们。是的,我厌恶所有的圈子,又无法离开这些圈子。也许是因为我太害怕被孤立与被隔绝了,太害怕独自一人面对世界这座牢笼。所以,我选择在刀刃上行走,选择四分五裂的生活。
上大学时,我对文学也抱有可笑的幻想。那时候,最大的快乐就是沉浸在图书馆,从一本书走向另外一本书,甚至尝试写诗歌,但从未发表,也从未让第二个人读过。没有人知道我还写过诗歌。不知为何,被称作诗人会让我羞愧不安。工作后,这种文学上的热情被生活的琐屑冲淡冲散,而我几乎放弃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依靠惯性去写那些由谎言编织的文章。以前,文学是我精神的栖息之地,而如今,却成为我的古拉格群岛。
晚上,我提前十分钟到了餐厅。除了李抱一之外,还有另外六个文学圈的人。我们彼此都认识,于是点头、微笑与握手,说一些无关痛痒的场面话。七点刚过,李抱一便举起酒杯,清了清嗓子,说了一段陈词滥调式的开场白。随后,我们便开始用餐,席间也交换一些看法与随想。慢慢地,话题的中心开始围绕李抱一最新的诗集,而每个人都从不同的侧面夸赞这本书的精彩之处。期间,甚至有一位名叫初醒的学者断言:这本书是现代汉语诗的巅峰之作,其先锋性与思想性都无与伦比,势必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不朽经典。
不知为何,听到如此評论,我有种呕吐感。是的,我知道他在撒谎,他们都在撒谎——我们每个人都在撒谎。但是,在谎言的温床上,真相是一种毒素。
随后,我们开始互敬白酒。我的心因为酒精的存在而分裂出更多的碎片,每个碎片都映出疼痛的泡影。我讨厌酒精,又嗜好酒精,酒精让我暂时地忘记自己的卑微。随后,李抱一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灌酒。走到我跟前,他把手放在我的肩膀上,沉下嗓子,低声问我:你真的觉得我的诗集有那么好吗?
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勇气,我对他说,不,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还没等我说完,他的手已离开了我,整个人的脸也变成铁灰色。过了一会儿,他又坐回自己的原位上,其他人也静了下来。他涨红着脸,笑道:有些所谓的学者就是什么也不懂的寄生虫罢了。
空气凝重了三秒钟。接着,我们随即附和着他的看法,如同失控的小丑将颜料重新涂抹在自己的脸上。随后,我跑到洗手间,将心里的恶心吐了出来。整个人像被寄生虫掏空掏尽。之后,我坐在酒桌上,没说半句话,而是将酒灌入体内。我想要逃离这个地方,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我捆缚于此时此地。
散场后,我叫了一辆代驾车。行进在夜色中,眼前的世界也变得摇摇晃晃。车内的电台上突然响起了小红莓乐队的歌曲《Zombie》。这首歌是我高中时代最爱的英文歌。我努力克服眩晕,跟着音乐一起哼唱。司机透过反光镜看着我,眼神中一半是疲惫,另一半是诧异。我已经不在意任何人的眼光了。体内的酒与耳中的歌,让我想起在夜色中流浪的狄俄尼索斯。
坐在小区门口的长椅上,双腿瘫软,而我凭着最后一份力气,拨通了黎莉的手机。响了很久,她也没有接电话。过了一会儿,岳母打来了电话,语气中夹杂着些许不耐烦,责问道,你咋又喝酒了?我还是没有控制好心中的怒火,对她吼道:问这么多干嘛,让黎莉下来接我。说完后,我挂断了电话,心中有懊悔,也有快意。我躺在长椅上,身上出现了很多裂口,每个裂口爬出带刺的藤类植物。我捂住自己的胸口,生怕自己的心在此刻爆裂破碎。
没过多久,黎莉和两个男人一同走了过来。等他们站在我的面前,我才分辨出那是邻居家的一对父子。他们把我扶了起来,而我感觉自己像是被连根拔起的植物,失去了养分与水分,剩下的命运就是等待枯萎,等待死亡。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回到家的,只明白这是一条通往黑暗王国的艰难险阻。只记得黎莉的一句话:喝死算了,大半夜回来折腾人。忽然间,我产生了一种时间与身份上的双重错位:以前,母亲总是会把同样的话说给父亲听。那个瞬间,我突然理解了父亲,也理清了自我身份中的一些谜题。
等我再次清醒后,发现自己躺在客厅的地板上,户外的微光洒到我的身体上,仿佛是为我准备的葬礼。我头脑中的嗡嗡声如同春日蜂巢。我需要喝大量的水来熄灭心中的火焰。我站了起来,走到桌前,拿起玻璃杯,仰起头,将凉开水灌入体内。随后,我躺在沙发上,闭上眼睛,寻找刚才断掉的残梦。
第二天上午,我突然收到了大姐的电话。还没等我开口说话,便听到她无法克制的抽泣声。后来,在断断续续的陈述中,我才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大姐夫昨夜开着面包车,过镇子的十字路口时,将一位老头撞死。当时,他喝了很多白酒,如今已经被带到了派出所。大姐让我找找关系,将大姐夫从局子里弄出来。我一边安慰她,一边允诺会想想办法。
挂断电话后,我深吸了一口气,坐在沙发上,凝视墨西哥画家弗里达的自画像,心里已经长满了无法命名的蕨类植物。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于是,拿出手机,随意翻看,无意寻觅。我又看到了二姐那张站在海边的照片。我凝视着那片海,突然在照片深处发现了一个岛屿。
我给二姐发了一条微信,问道:你去过那座海岛吗?
第五赋格
放寒假后,我独自一人回到故乡。伴我回家的,还有阴翳天空的海兽状乌云。原本计划独自去海南度假,让温暖的海风吹走我心中的冷意。在最后时刻,我还是改变了主意,决定回故乡过年。也许是因为我的心太疲惫了,需要一个精神的栖息之地。
但是,我错了。回家的那一刻,我便知道我错了。在父亲的眼中,我看到了他对我的怨气与失望。还没等我把行李放好,他已走到我面前,冷言道,你姐夫已经进局子了,这下再也不会麻烦你了。还没等我来得及解释,他已转身离开,将我整个人遗弃在海上孤岛。
也许,他的失望是有道理的,而我也理应为此遭受质问责难。今年夏天,当大姐打来电话求助时,我曾允诺要去找各种关系帮她摆脱困境。挂断电话后,我相当后悔,陷入某种道德困境:一方面,我并没有那么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另一方面,如果能找到关系,我会有种道德上的羞辱感,感觉是对死者的蔑视。于是,我采取了不作为的方式。随后,我捏造了一个接一个的谎言,告诉他们,我已经尽力了,却找不到合适的关系。在大姐打来的一次又一次的电话中,我听到了她越来越沉重的叹息和抱怨。后来,我只用沉默作为回答。在姐夫被关进监狱的那天晚上,我收到了大姐的最后一通电话。还没等我开口说话,便听到了她的指责声:你就是個骗子,你从来没想过帮我。挂断电话后,羞耻感让我坐卧不宁。我突然意识到,所有人最终都会离我而去,而我只能独自渡河过海。
此刻,我坐在房间,翻看相册,浏览过往陈旧的记忆。照片只铭记了欢笑,却将欢笑背后的大段悲伤变成空白。面对这些记忆,我已忘记了那些消失在空白背后的忧愁。在其中的一张照片上,大姐拉着我的手,站在县城广场上,背景是花团锦簇的月季蔷薇。我的左手拿着乳黄色的雪糕,大姐的右手上则举着深蓝色的风筝。虽然照片有些模糊,但我辨认出自己面对镜头时的羞涩与喜悦。
大姐比我年长六岁,与我没有共同兴趣,却愿意教我很多事情。比如,是她手把手教会了我骑自行车,也是她教会了我如何区别麦子与稗子,鹧鸪与斑鸠。有一次,她带我去田野放风筝。蓝风筝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距离云朵越来越近。大姐手中控制着风筝线,嘴上则哼唱着一首与春雪有关的歌曲。我望着风筝,听着歌曲,闻着暮春的淡味,心生喜悦。过了一会儿,大姐把风筝线交给了我。刚开始,一切都很稳妥,而蓝风筝仿佛要挣扎着摆脱我的束缚。突然间,刮起了一阵旋风,而我因之失去了平衡。手突然松开了,蓝风筝也因此而获得自由。我要去追风筝,但大姐拦住了我的手,说道,这一切都是天意。我没有再动,而是看到风筝消失在姐姐的眼色深处。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旧记得当年她带我去放风筝的情景,也记住了当年的风与云。此刻,我坐在房间,突然想和大姐说话,又缺乏重新面对她的勇气。经过几分钟冷静的思考,我放下手中的相册,拿出手机,拨通了大姐的手机号码。意料中的是,她拒接了我的电话。放下手机后,我对照着镜子,盯着自己的眼神,想要在其中找到那个失散太久的蓝风筝。然而,什么也没有。我在自己的眼神中看到的是无尽的蓝色虚无。
为了抵抗这种虚无,我计划写一本关于乡土文化变迁与结构转换的非虚构作品。为此,我开始了大量的口头采访与田野调查。随着素材的不断密实,这本书的雏形也渐渐地在脑海中显现。生平第一次,我才觉得自己的学术生涯有了树木与血汗的真实味道,而不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我告诉自己要走出理论的城堡,去接触更鲜活更真实的世界——摧毁旧我,才能在废墟中重建新我。
然而,越是想要了解真实,真实却距离我越遥远。越去熟悉一个人,却发现这个人越陌生。是这样子的,我觉得自己越来越不认识我的家人。我也发现我是一个谜语,我是我的陌生人。当聆听孟庄其他人的故事时,我发现每个人都有无法理清的过去,都有难以阐明的事实:我们都是自己的匆匆过客。
回到家后,我与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他们视我为透明的存在。这一点让我既不安,又放松。与往年一样,父亲每天夜里都外出打牌,或者喝酒,有时候甚至夜不归宿。他整个人比去年冬天消瘦灰暗了很多,仿佛祖母的死击溃了他心中的最后堤坝:他成了没有母亲庇护的孤儿,又不得不独自面对整个世界的凶险。清醒的时候,他拒绝与我深入交谈,仿佛心中有着无法直视的深渊。当沉醉时,他总是对我说一些断断续续的呓语,而我也缺乏将其连缀成篇的耐心。
一天夜里,听到几声沉重的敲门声后,我便从床上爬起来,出去接他。等我打开门后,发现他已经平躺在地上,压住了自己的阴影。我把他扶了起来,如同他的拐杖,领他进入家门。之后,我敲了敲房门。母亲拒绝开门,并且撂下一句话:就让他就死在外面吧。 虽然很早便适应了母亲的语言暴力,但这句话还是捏碎了我的心。我将父亲扶到我的房间。从衣柜里取出棉被和枕头,让他躺在我房间的沙发上睡觉。关掉灯后,父亲忽大忽小、忽快忽慢的呼噜声响彻房间,而他的身体如同陈旧的乐器,他的灵魂则是与之匹配的演奏者。黑色的房间里,他断断续续的梦呓如同黑夜的耳语。虽然听不懂,但是,我却因此更理解了他和他的困境。
小时候,一切都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的天都是无限接近于透明的的蓝。夜里,我会躺在父母中间,听母亲唱歌,听父亲讲故事。那时候的夜色格外温柔。也不知道从何处开始,父亲和母亲成为水火不容的敌人。他们摔东西,说恶毒的话,甚至会大打出手。他们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很多年,而我则是这场战争的见证者。后来的某一天,他们厌倦了战争,弃掉铠甲与弹药,各奔东西。虽然生活在一起,但他们已经成为陌生人。他们早年的爱情誓言已随风而逝,落地成埃。然而,我依旧身处战场,举目荒凉,却时时可以瞥见战争的幽灵。
与父亲动荡不安的内心不同,母亲似乎获得了心灵的平静,找到了真正的归宿:基督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母亲从一位坚定的无神论者变成虔诚的基督教徒。我并不知道她在那段时间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唯一肯定的是,宗教信仰让她获得了某种自由的幻象。与此同时,她偶尔会和我谈论《圣经》,甚至会说服我入教。我喜欢《圣经》,但仅仅出于其文学上的魅力。我不会直接拒绝母亲。我总是对她说,请给我些时间来考虑考虑,我还没有做好准备。
周末下午,母亲领我去镇子上的教堂。那座教堂距离孟庄约有十公里的路,而母亲坚持步行前往。因为她认为只有经过长途跋涉,心才会变得虔诚纯粹。我同意她的看法,同时也需要新的生活体验,于是陪同她一起前往目的地。
一路上,我们保持沉默。母亲的眼神中多了份坚定的明亮。我不敢说话,害怕破坏肃穆的仪式感。眼前的这条熟悉的路也变得陌生,仿佛是通向未知的神秘领地。走到快一半时,我有些口干舌燥,头脑中回荡的却是查拉图斯特拉以及他如诗般的布道辞。我忍住饥渴,看着黄昏的降临,心中多了份罕见的自在。在太阳跃出地平线的瞬间,我似乎看到了永恒的幻象,也意识到自己会获得某种新生。等我们抵达目的地时,天色已浓,人声匿迹。看见教堂瞬间,母亲欢喜的神情像是看到了圣光。走进教堂后,我被眼前的庄重气氛所吸引。我观察着每个教徒形态各异的脸,发现了某种共通的归宿属性。对于毫无信仰的人来说,我羡慕他们的精神状态。接下来,他们唱圣歌,读《圣经》,做忏悔以及其他一些我并不清楚的宗教仪式。刚开始,我感觉自己像是格格不入的局外人,但很快便融入这种带有神秘主义气息的宗教氛围。
从教堂刚出来,冷空气便钻进体内,哆嗦了两下后,整个人便很快适应了寒冷。这个世界下雪了,我仰起头,看见了纷纷坠落的白色颗粒。我本打算挡一辆出租车回家,母亲却不同意。她坚持步行返家。我没有理由拒绝母亲,于是沿着原路返回。母亲早有准备,她从自己的包里取出手电筒。打开后,一束光像是插入黑夜的匕首,照亮了回家的路。
返家的途中,母亲挽着我的胳膊,我则掌管着光的方向。刚开始,我们沉默不语,只能听到夜雪的细语以及踩雪的脚步声。过了铁路后,母亲对着夜色,发出了几声沉重喟叹。我问她叹息的缘由。她摇了摇头,说道,我老了,好像都能看到死亡了。我问她是不是害怕死亡。她摇了摇头,说道,以前害怕,现在已经不害怕了。接下来的路上,她给我分享了自己这一年来的所遇所思,而我也惊讶于母亲清晰生动的语言表达。雪越来越轻盈,前方的路也越来越难走。母亲的话让我的脚步变得更加稳健。皑皑白雪映亮了沉沉黑夜,也映亮了我深蓝色的心。
回到家已经接近午夜零点。我们掸落身上的雪之后,坐在客厅,打开电暖扇,喝着暖茶。透过玻璃,我看到纷纷落下的雪正慢慢地吞噬孟庄。母亲又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往事,说了一些曾经在雪夜的奇幻经历。突然间,她转了话题,以温暖的态度问我:孩子,你是不是有啥心事呢?
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击中了我的心脏。我还是决定不再隐瞒,告诉她事情的真相。喝了一口热茶后,我回答道:我离婚了,就在今年秋天。
为啥不和我商量?她問道。
我害怕你担心,不,我害怕你反对。我说。
母亲没有说话,眼神中的光也随之散去。我们沉默了太久,以至于可以听到大雪的呼喊细语。随后,母亲摇了摇头,离开了座位,将我一人遗弃在客厅。我看着墙上的钟表,心中有说不出的冷意。回到房间已过了凌晨一点,我望着户外的雪,无法入睡。多想把户外的雪景发给羽蒙,但是,我已经没有了她的联系方式。于是,我只能独自把这些雪装进眼里,独自品尝外面的蓝色风景。或许,她正在和我看同一场夜雪。我毫无睡意,于是便拿出Kindle,阅读托尔斯泰的《忏悔录》。
清晨起床后,外面的麻雀声叫醒了我。我穿好衣服,拉开窗帘,盯着院子里的三只麻雀。雪已经停了,寒冷却变得更加厚重。没过多久,母亲拿着扫帚,走到院子里,麻雀也顺势飞上了树枝。于是,我从储物间拿出铁锨,帮母亲铲雪,打算向她解释我离婚的缘由。母亲并没有打算和我说话,只是把雪清扫到墙根,脸上堆满了疲惫与冷漠。我突然怀念昨夜那个与我在雪地中长途跋涉,无所不谈的女人。
扫完雪后,她突然站在院子中央的一块石头上,唱了一首与雪有关的民歌,而我则是这场表演的唯一观众。很多年前的冬天,母亲会带着我们在雪地唱歌。那时候,她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人,心中有着对未来不切实际的期待,而生活慢慢地磨掉了她唱歌的热情。也不知从哪天开始,她突然停止了歌唱。今天再次听到她的歌声,我仿佛重返童年时代。此刻的雪像是多年前的一场谋略,带着先知般的预兆。天上的云发出启示录般的微光。唱完歌后,母亲从石头上下来,走到我的面前。还没等我开口说话,她罕见地抱住了我,说道,儿子,我不理解你,但我支持你。
我没有说话。不知为何,她的拥抱让我更加寒冷无助。 这一年又是一无所获,而我又试图给人间留些痕迹。夜晚,我枯坐在电脑旁,将想法记录在一个名为“看不见的人”的文档。这是我的日记本,是我的私人王国。只有独自面对空白时,我才可以交出完整的自己。突然间,我想到了从未谋面的祖父。据祖母说,祖父曾经也偶尔在夜里写日记,但没有人见过那些文字。祖父将本子锁在抽屉中,为自己的秘密找到了安身之所。在那场声势浩大的暴风雨前夜,祖父看到了危险信号,他打开了抽屉,将那些本子抱到院子,一本接一本地烧掉。祖母想要前去阻拦,又找不到阻拦的理由。然而,这一切无法挽救他的厄运。没过多久,他便在众人注视下被活活整死,祖母的半条命也跟着一同死掉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在思考祖父的死以及他那些消失的日记。他是那个看不见的人,又是无处不在的幽灵。写日记便是穿过幽暗的时间隧道去感应他,理解他的心灵历程。我一直觉得他还存活在这个世界,以另外一种形式与面容。我一直戴着那个停止走动的怀表,一直与祖父心心相惜,即使死亡也不能阻隔我们。
这个夜晚,我想从自己混乱的头绪中梳理出明晰的思路。但是,我写不出一个字,眼前的空白阻碍了我的思考。我望了望窗外,明镜般的夜晚映照出大地的沉默。在我快要走出思想的迷雾时,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只有两个字:在吗?
直觉告诉我那是她发来的信息。我站起身,深吸了一口气,平复心跳,然后回拨了电话。当她还没有开口说话时,我便听到了她的叹息声。我问她,你还好吗?她回答,前两天的那场雪真美。我对她说,我原本想拍张照片发给你,但是,我没有。紧接着,便是长达半分钟的沉默。接着,她说,柏拉图死了,我和他也分手了,我再也不想读博士了,以前都是在做梦,而现在梦也醒了。我没有说话,只是聆听,一直等到对方挂断了电话。随后,我如释重负,像是摆脱了束缚的风筝,危险但自由。
腊月二十八日,二姐带着她的男友黄海回到了孟庄。他们已经在南方领了结婚证,如今回老家办酒席。她整个人的气象都改变了,再也不是那个守在家中的隐形人,而是带上了海洋的开阔气息。刚见到我,她便走上前来,拥抱了我。紧接着,还用英语与我说了几句话。明年夏天,她和黄海一同去澳洲的工厂上班,已经和那边签好了协议。我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但还是把最好的祝福送给了她。之后,我和她面对着面,不知该说些什么。
在二姐的婚宴上,我终于见到了大姐。她强颜欢笑地坐在我的身旁,不与我说一个字。整个过程,我都感觉自己像是被沉默惩罚的罪人,也无心与周围人交谈。外在的世界喧哗热闹,心中的野兽却发出哀鸣般的嘶吼。但是,我无处可逃。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自由,只有无处不在的禁閉。我在他人的神色中看到了自我的匮乏。
宴会散后,我们走出了酒店。抬起头来,我突然看到了一个在空中飘荡的蓝风筝。我拉着大姐的手,说道,快看那里,和小时候的那只蓝风筝一模一样。大姐笑了笑,说了很多年前的那句话:这一切都是天意。
晚上,我又梦见了大海。我梦见自己坐在白色帆船上,被深蓝色的大海环绕,如同一座移动的岛屿。陪同我的只有一个没有温度的骨灰盒,盒子上刻着我的名字,以及死亡的时辰。当船停到海中央时,繁星的微光让我能看到自己在海中的倒影。随后,我打开了盒子,将骨灰撒入海洋,仿佛这个人从来就不存在。骨灰撒完后,船开始下沉。我坐在船中央,扬起头,凝视天空,等待奇迹的降临。
突然之间,我从梦中惊醒,听到了心底淌出的赋格曲,也明白了该如何去写那本关于蓝色图景的梦之书。
披上衣服,我走出房门,来到院子里,抬起头来,凝视着天空深处的深蓝,流下了眼泪。我突然明白,此时此刻才是最真实的自己。此时此刻,我才似乎懂得了无法言说的生活奥义。此时此刻,我终于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