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关是文本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利用语音的发音特点及语义上的多义特点将两种具有相似性的事物连接起来,表达双重意义,从而增添了文本的深意。《庄子》作为先秦的重要哲学典籍之一,却不同于先秦其他典籍的思辨式论述,而以语言的清丽脱俗、浪漫诗意著称,构建了一个个富有哲理性又不失趣味的寓言故事,尤其是双关语的运用更是反映了庄子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与哲理思辨艺术。
关键词:双关语 文本 庄子 幽默性 哲理意蕴
双关语是一种修辞方法,指利用词语的多义性与同音特点,使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出现两种不同的解释,彼此之间产生双关。对于文本来说,双关语义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含蓄、幽默,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语意,往往使人印象深刻。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些作品或注重婉约,或因为百般禁忌,常常以双关语来替代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从而丰富了词语或语句的内涵。为了系统阐释双关语在文本中的作用,本文以《庄子》为例,从具体应用与文本效果两方面展开详尽论述。
一、双关语结构在文本中的应用
语义双关是双关语修辞的一种常用方式,主要利用词语或语句的多义性来辅助语言表达,使语义在除了字面意思之外,还具有另一种深意。这种表达方式或借题发挥,或旁敲侧击,或冷嘲热讽,或指桑骂槐,使得语言富于层次性与生动性。文本中语义双关多见于名物,如《庄子》中的名称千奇百怪,书名有“冥灵”、“栎社”;鸟名有“意怠”、“干于骨”;“藐姑射之山”、“无何有之乡;“大莫”、“建德”之国;众多人名更是怪异离奇:“留缺”、“支离疏”、“哀骀它”、“门无鬼”、“叔山无趾”、“赤张满稽”、“央瓷大痪”、“闽践支离无版”、“玄冥”、“满苟得”、“无有”、“泰清”、“象周”等。初见这些名称,会觉得十分有趣,同时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细究这些名称,大抵都有其深意,如《庄子·人间世》中的支离疏是一位肢体畸形,于世无补,而坐受赈济的人。而从字义上来看,“支离”隐含形体不全的意思,而“疏”则隐含泯灭其智的意思,庄子给此人命名“支离疏”正是暗含讽刺的意思;《逍遥游》中的“无何有之乡”,成玄英曾对其注释曰“无何有,犹无有也。谓宽旷无人之处,不问何物,悉皆无有,故曰无何有之乡也”,可见,所谓无何有之乡,即是灵虚幻境;《庄子·山木》:“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明代陈懋仁《庶物异名疏·羽部上》:“意怠,玄鸟也。”此鸟飞得低且慢,看上去好像很无能,总在鸟群中苟生,吃东西时也只是吃些残羹冷炙,以此来保全自己的性命。庄子据其性,为其命名意怠,恰当点出了其特点。再如,《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虚室”,指房间,也指人的内心世界,在文本中一语双关,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形容一种澄澈明朗的境界。
谐音双关也是双关语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利用词语发音上的相同或相近,将其与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展现出来。如在《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有如下对话:“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面对惠子的质疑,利用“鱼”与“余”的谐音特点,巧妙地套用惠子的反问句格式加以反驳,从而使惠子哑口无言。这种对话以辩证思想为基础,以同一语言句式为出发点,在这种幽默的机智问答中,体现了一种趣味性与哲理性。
二、双关语在文本中的语用功能及修辞效果
双关语是语言艺术,通过双关语的运用,我们可以赋予平凡的语言以生动、活泼、轻松诙谐等特色,让人从中反思,从中警醒,增强语言魅力。具体来说,双关语主要有以下三种语用功能和修辞效果:
(一)双关语可以增强反讽效果
双关语是通过文字游戏展现表里两层意思,而在很多情况下,作者为了避免冲突或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常常用其他词语代替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以达到暗讽的效果。如《秋水篇》中,庄子以“鹓鶵”与“鴟”的故事,表明自己是高洁之士,暗讽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讲故事之中回击了惠子的猜度,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二)双关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双关语常常会在文本语言中以一种或轻松诙谐,或简约深奥的形式出现,从而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加深了语意,从整体上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如《逍遥游》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中的“鲲”,《尔雅》解作“鱼子”,鱼子本为微小之物,但庄子却说“不知其几千里也”,这种解释看上去似乎有些悖论,然而,这其实是庄子的智慧哲学体现,是双关语在文本中的应用。周良平在其论文《“语义双关”在古代诗词中的修辞效用》中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他认为庄子这样说正是体现了“齐物论”的思想,“正是因为在庄子眼中任何事物都没有大小的区别,所以他用渺小的‘鲲’来命名最大的鱼,在大鱼的名字中正包含着庄子深邃的齐物论思想”,而“庄子正是运用这种一语双关的修辞方式寄托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三)双关语可以避开语言正面冲突,建立一种相对轻松的沟通环境
双关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对话者以委婉的语言表达出对抗性的语义,从而在表面上避开了直接冲突,缓解了语言氛围,保持一种相对轻松的沟通环境。如上述提及的《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讨论,庄子言鱼自由游动,是鱼的快乐,而惠子则质疑他的说法,认为“子非鱼”,又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而庄子则按照惠子的逻辑,推知惠子不知道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其中,“鱼”与“余”、“愚”同音,“子非鱼”,又可以理解为“子非余”或“子非愚”,二人正是利用这种语音双关,来进行语言交锋,但由于表面上是在讨论“鱼”,因而保持了语言环境的相对和谐。
《庄子》一书是中国道家文化的经典之作,作者利用语义双关的修辞手法为人物与事物命名,并在辩证中以谐音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在委婉含蓄中又常带有深刻的哲理意蕴。这种双关语的恰当运用,使得《庄子》中充满了机智幽默,增强了审美与审丑的对比分析,增添了文本的深意。庄子突破常规,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为后世学者的文本创作提供了范本,此后的诸多学者都效仿庄子,利用语义双关来增强情感及文本表达,曹雪芹的《红楼梦》便是典型代表,其中“甄士隐”、“贾雨村”等人的命名方式正是语义双关的应用,与《庄子》中如出一辙。总之,作为一本哲理性的书,《庄子》在语言上突破哲学语言的僵化与生硬,而以双关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与哲理性,展现了其归于自然的旨趣与恣意挥洒的华丽文采,可谓别具匠心。
参考文献:
[1]王夫之.庄子解[J].中华书局出版社,1964(10).
[2]孙殿霞.庄子生命意识的审美蕴含[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3]赵纯伟.《庄子》的语言特色[J].百科知识,1994(9).
[4]刁生虎.论庄子哲学语言的诗化特征[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5]毛燕.比喻的运用与风格的体现——从《逍遥游》看庄子的语言艺术[J].修辞学习,2005(6).
[6]周良平.“语义双关”在古代诗词中的修辞效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
关键词:双关语 文本 庄子 幽默性 哲理意蕴
双关语是一种修辞方法,指利用词语的多义性与同音特点,使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出现两种不同的解释,彼此之间产生双关。对于文本来说,双关语义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含蓄、幽默,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语意,往往使人印象深刻。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些作品或注重婉约,或因为百般禁忌,常常以双关语来替代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从而丰富了词语或语句的内涵。为了系统阐释双关语在文本中的作用,本文以《庄子》为例,从具体应用与文本效果两方面展开详尽论述。
一、双关语结构在文本中的应用
语义双关是双关语修辞的一种常用方式,主要利用词语或语句的多义性来辅助语言表达,使语义在除了字面意思之外,还具有另一种深意。这种表达方式或借题发挥,或旁敲侧击,或冷嘲热讽,或指桑骂槐,使得语言富于层次性与生动性。文本中语义双关多见于名物,如《庄子》中的名称千奇百怪,书名有“冥灵”、“栎社”;鸟名有“意怠”、“干于骨”;“藐姑射之山”、“无何有之乡;“大莫”、“建德”之国;众多人名更是怪异离奇:“留缺”、“支离疏”、“哀骀它”、“门无鬼”、“叔山无趾”、“赤张满稽”、“央瓷大痪”、“闽践支离无版”、“玄冥”、“满苟得”、“无有”、“泰清”、“象周”等。初见这些名称,会觉得十分有趣,同时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细究这些名称,大抵都有其深意,如《庄子·人间世》中的支离疏是一位肢体畸形,于世无补,而坐受赈济的人。而从字义上来看,“支离”隐含形体不全的意思,而“疏”则隐含泯灭其智的意思,庄子给此人命名“支离疏”正是暗含讽刺的意思;《逍遥游》中的“无何有之乡”,成玄英曾对其注释曰“无何有,犹无有也。谓宽旷无人之处,不问何物,悉皆无有,故曰无何有之乡也”,可见,所谓无何有之乡,即是灵虚幻境;《庄子·山木》:“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明代陈懋仁《庶物异名疏·羽部上》:“意怠,玄鸟也。”此鸟飞得低且慢,看上去好像很无能,总在鸟群中苟生,吃东西时也只是吃些残羹冷炙,以此来保全自己的性命。庄子据其性,为其命名意怠,恰当点出了其特点。再如,《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虚室”,指房间,也指人的内心世界,在文本中一语双关,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形容一种澄澈明朗的境界。
谐音双关也是双关语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利用词语发音上的相同或相近,将其与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展现出来。如在《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有如下对话:“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面对惠子的质疑,利用“鱼”与“余”的谐音特点,巧妙地套用惠子的反问句格式加以反驳,从而使惠子哑口无言。这种对话以辩证思想为基础,以同一语言句式为出发点,在这种幽默的机智问答中,体现了一种趣味性与哲理性。
二、双关语在文本中的语用功能及修辞效果
双关语是语言艺术,通过双关语的运用,我们可以赋予平凡的语言以生动、活泼、轻松诙谐等特色,让人从中反思,从中警醒,增强语言魅力。具体来说,双关语主要有以下三种语用功能和修辞效果:
(一)双关语可以增强反讽效果
双关语是通过文字游戏展现表里两层意思,而在很多情况下,作者为了避免冲突或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常常用其他词语代替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以达到暗讽的效果。如《秋水篇》中,庄子以“鹓鶵”与“鴟”的故事,表明自己是高洁之士,暗讽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讲故事之中回击了惠子的猜度,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二)双关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双关语常常会在文本语言中以一种或轻松诙谐,或简约深奥的形式出现,从而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加深了语意,从整体上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如《逍遥游》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中的“鲲”,《尔雅》解作“鱼子”,鱼子本为微小之物,但庄子却说“不知其几千里也”,这种解释看上去似乎有些悖论,然而,这其实是庄子的智慧哲学体现,是双关语在文本中的应用。周良平在其论文《“语义双关”在古代诗词中的修辞效用》中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他认为庄子这样说正是体现了“齐物论”的思想,“正是因为在庄子眼中任何事物都没有大小的区别,所以他用渺小的‘鲲’来命名最大的鱼,在大鱼的名字中正包含着庄子深邃的齐物论思想”,而“庄子正是运用这种一语双关的修辞方式寄托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三)双关语可以避开语言正面冲突,建立一种相对轻松的沟通环境
双关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对话者以委婉的语言表达出对抗性的语义,从而在表面上避开了直接冲突,缓解了语言氛围,保持一种相对轻松的沟通环境。如上述提及的《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讨论,庄子言鱼自由游动,是鱼的快乐,而惠子则质疑他的说法,认为“子非鱼”,又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而庄子则按照惠子的逻辑,推知惠子不知道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其中,“鱼”与“余”、“愚”同音,“子非鱼”,又可以理解为“子非余”或“子非愚”,二人正是利用这种语音双关,来进行语言交锋,但由于表面上是在讨论“鱼”,因而保持了语言环境的相对和谐。
《庄子》一书是中国道家文化的经典之作,作者利用语义双关的修辞手法为人物与事物命名,并在辩证中以谐音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在委婉含蓄中又常带有深刻的哲理意蕴。这种双关语的恰当运用,使得《庄子》中充满了机智幽默,增强了审美与审丑的对比分析,增添了文本的深意。庄子突破常规,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为后世学者的文本创作提供了范本,此后的诸多学者都效仿庄子,利用语义双关来增强情感及文本表达,曹雪芹的《红楼梦》便是典型代表,其中“甄士隐”、“贾雨村”等人的命名方式正是语义双关的应用,与《庄子》中如出一辙。总之,作为一本哲理性的书,《庄子》在语言上突破哲学语言的僵化与生硬,而以双关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与哲理性,展现了其归于自然的旨趣与恣意挥洒的华丽文采,可谓别具匠心。
参考文献:
[1]王夫之.庄子解[J].中华书局出版社,1964(10).
[2]孙殿霞.庄子生命意识的审美蕴含[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3]赵纯伟.《庄子》的语言特色[J].百科知识,1994(9).
[4]刁生虎.论庄子哲学语言的诗化特征[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5]毛燕.比喻的运用与风格的体现——从《逍遥游》看庄子的语言艺术[J].修辞学习,2005(6).
[6]周良平.“语义双关”在古代诗词中的修辞效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