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增持青啤:外资减速?

来源 :董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gxi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啤本身就在大肆收购,岂能被外资轻易收购
  AB增持一小步,外资攻城一大步?
  在啤酒消费旺季来临前,世界第一大啤酒商AB(安海斯-布希)公司喜欢以资本动作来附带吸引眼球做广告——去年5月巨资吞并哈尔滨啤酒,今年4月又增持青岛啤酒(600600,CN)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
  AB公司是根据早前协议完成这次在青啤的增持,增持后青岛市国资委仍是青岛啤酒最大股东,持股30.6%,AB则成为青啤最大的非政府股东,持有27%。
  增持青啤的第二天即2005年4月13日,AB公司借在武汉举行全国经销商大会之际,庆祝其进入中国的第10个年头。AB控股98%的武汉百威国际啤酒公司在当地酿造百威品牌的啤酒。
  百威是世界销量第一的啤酒品牌。据了解,将在青啤董事会拥有两个席位的AB目前在中国市场投资了三大品牌,除了百威,还有哈啤和参股的青啤。
  “中国啤酒业的整合到现在仍没有结束。” 程业仁告诉《董事会》。程是AB亚洲公司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同时兼任百威(武汉)董事长。
  设厂、收购、参股,AB步步进逼中国,整合中国啤酒业的意图昭然若揭。在与AB争夺哈啤一战中败北的世界第二大啤酒商SAB(SABMiller)公司,也借助华润啤酒在中国跑马圈地。只是面对中国各路啤酒诸侯,这些世界级啤酒巨头还能挥洒自如、得寸进尺吗?
  
  AB的非完美中国攻略
  
  1995年,百威(武汉)国际啤酒有限公司成立。经历数次扩建,目前百威武汉工厂的年产能已达到1995年建厂初期的6倍多,达40万吨。
  相比其他啤酒巨头,AB基本上是靠自有高档品牌百威来打天下,占据了国内高档啤酒市场近50%的份额。
  “很多地方性的啤酒企业为了竞争只能降低价格扩大产能,根本没有能力去做品牌建设和渠道建设,这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程业仁说,“与低端领域的厮杀相比,高端领域的竞争反而不是那么激烈。”这个台湾人于1994年加入AB,对中国啤酒业已经了如指掌。
  定位高端,意味着百威不需要拼价格,而且百威啤酒在中国面临的少数几个越洋竞争者大多撤出中国,所剩的几家如蓝带、嘉士伯纷纷被本土啤酒厂商收购。一路挺过来的百威在2002年终于宣布在中国市场盈利,并且每年利润的增长幅度都在40%以上。
  “在中国,AB一开始就做自己的品牌,在中国建厂生产啤酒。即使在金融危机的时候都没有停止扩产,而不是一些注入资金的试探行为。”程业仁说。
  百威要求经销商做直销。程业仁解释说,一般的啤酒酿造商将啤酒送到消费者手上之前,都要经过四五层关系,而百威只想保持三层关系即百威厂家、地区经销商和零售商。这些不断受到百威培训和支持的经销商对百威保持着惊人的忠诚度,几乎是陪着百威中国一起长大的。据悉,已经有不止一位百威啤酒经销者成为亿万或千万富翁。
  但百威并没固守高端,而是参股内资染指中低端,因为目前的中国市场,中低档啤酒仍是主流。收购哈啤、参股青啤就是一套左右组合拳。
  就在近期,一向瞄准高端市场的青岛啤酒在京宣布,对北京的中端和社区市场展开全面攻势。这背后无疑彰显着AB公司的意图。而武汉百威总经理夏兰武曾透露,百威啤酒将借收购哈尔滨啤酒的便利,建立国内第二个制造基地,并“大规模地开辟东北市场”。
  至此,AB在中国的架构从高到低已完成布局,其算盘不仅可让AB阻止青啤、哈啤向高端品牌发展,与百威展开直接竞争,还可以借着青啤、哈啤扩展在中国的中低档产品、品牌市场。
  不过业内有观点认为,除哈啤外,百威和青啤会在相对狭小的高端市场里发生激烈的市场竞争,AB将在这一市场面临左右手相搏的尴尬局面。
  
  博弈中的中方势力
  
  百威和青啤在高端的竞争,以及双方的参股关系,实际上是外资与内地啤酒微妙关系的缩影。
  尽管外资啤酒巨头凭强大的资金展开全球收购,但在中国,其收购战车却因本土啤酒诸侯的抵抗而减缓。在最近几年,中国啤酒业已形成一个强大的梯队集群,其中以200多万吨年产能的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华润啤酒为第一集团,年产100万吨的重庆啤酒、哈尔滨啤酒、珠江啤酒等为第二集团,而地方性品牌大都属于第三集团军。
  


  啤酒业素有以收购做大做强的传统,中国也不例外。各支势力通过并购,初划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比如,燕京以北京为主,同时在河北、内蒙古有绝对优势,另外广西、湖北、湖南、福建是燕京的主要盈利市场;华润主战场在沈阳、吉林、天津、安徽、四川。
  在各自的势力范围,青啤、燕京、华润的品牌影响力日益加强,AB要想整合中国啤酒市场,就不得不面对这三大啤酒巨头,而三巨头各怀心思, AB的整合并非资本收购那么简单。
  AB与SAB争夺哈啤的一波三折。由于遭哈啤管理层的抵制,在与AB争夺哈啤的风波中,SAB最终以退出哈啤而告终。这实际上是中外各支资本角逐的结果。
  “收购与否在于我,能否收购成功则不是我说了算,关键在于中方的因素。”这或许是SAB在争夺哈啤落败后的感受。
  与其说SAB受到了哈啤管理层的抵制,不如说SAB同时也是哈啤管理层的一张牌,使AB向哈啤开出一个更高的收购价格。
  哈啤变心转投AB,挥之不去的是华润的身影,因为SAB持有华润啤酒49%的股份。哈啤董事长李文涛解释了管理层不支持SAB全面收购要约的原因,“SAB同时持有华润啤酒股份,而华润一直与哈啤在东北地区竞争激烈”。而SAB此前顺利入主哈啤,也是哈啤想借助SAB的力量牵制华润,以期在东北实现和谐。
  华润通过收购,短短几年便取得中国第二大位置,直逼青啤,这让青啤寝食难安。通过AB吃下哈啤,AB-青啤-哈啤联盟可对抗SAB-华润联盟。
  在外资啤酒列强逐鹿中国、国内啤酒诸侯纷争之际,实际上是国内外各支力量合纵连横、相互博弈的过程。列强借助国内诸侯圈地之时,正是诸侯借助外力壮大自己之际。
  
  外资得寸难以进尺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外资巨头对国内啤酒的整合,出现一些新动向。本土企业在竞争中开始了复杂的自我整合过程。另一方面,SAB、AB已由台前走入幕后,暗中操纵本土啤酒企业展开厮杀。
  发生在深圳的啤酒业械斗事件就是一例。2005年4月2日,青啤与金威啤酒发生械斗,警方为此出动近200名警力才使事态平息。据《董事会》查阅,金威的外资股东是荷兰喜力,2004年喜力以5700万欧元收购了金威21%的股权。
  喜力并不满足在华南势力上升。2005年4月18日,喜力亚太酿酒、日本丸红与南通大富豪酒业签署合资协议。此前3月,喜力还以2860万美元收购了大富豪40%的股份。大富豪在南通市场占有60%的份额,在江苏市场份额达12%。喜力亚太酿酒主席许宝忠预计,喜力亚太计划3年内在华全面实现盈利。
  争夺华东市场,是比利时英特布鲁与喜力一致的动作。这家排名世界第三的啤酒巨头,1990年代曾控股建立两家合资公司——南京金陵布鲁酿造公司和南京英特布鲁有限公司,后因亚力干啤和金陵干啤没成气候,使得英特布鲁半途而退。但其后,英特布鲁连续收购浙江开开集团啤酒业务70%的权益和珠江啤酒24%的股权,并陆续增加在中国的兵力。
  看起来,世界列强纷纷进入国内攻势不断且步步为营,但一业内人士向《董事会》表示,这些外资巨头得寸却难以进尺。
  他分析说,这些外资巨头原先通过收购区域品牌逐步蚕食,但当收购转入内线作战、逼近国内啤酒业第二集团甚至第一集团时,其步伐变得缓慢,因为它们遭遇了如青啤、华润这样的实力型对手。
  “青啤本身就在为做大做强而大肆收购,岂能轻易被外资收购?”他认为,中国啤酒业毕竟不同于汽车等其他产业,有自己的实力和品牌,所以本土啤酒业不会甘心丧失话语权,成为外资奴役的对象。
  以此观照,当AB在武汉建厂、收购第二集团内的哈啤、参股第一集团内的青啤,其建厂、收购、参股,就是一个资本减速度。
其他文献
TCL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  中国的强大,是以依靠外资为主,还是着力培养自己的民族产业?  简单来讲,世界级企业就是一个全球的规模+国际化经营+核心的技术能力。中国企业在整个发展历程当中如何在未来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也是中国企业正面对的挑战。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的发展已经在全球的经济竞争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企业也必须要面临全球产业的竞争。在中国完全加入WTO以前,中国的市场还
期刊
理由:带领华为科技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4月11日最新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05年度全球100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中国华为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榜上有名。《时代》周刊的年度“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分为五大类,其中包括“领导人和革命者”、“建设者和巨子”、“科学家和思想家”、“英雄和偶像”以及“艺术家和演艺明星”。每一类都评选出20名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年度人物。在此次评选中,除任正非
期刊
理由: 独董不独 拖累上市公司  3月29日,西北化工(000791,SZ)发布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公告称:公司及其子公司在对外担保等方面存在产生较大金额的或有损失,将直接导致公司2004年业绩由扭亏变为出现大幅度亏损。  4月12日,上海证券报以《独董违规拖累西北化工》为题,对西北化工及其子公司为与该公司独立董事吴昌侠关联的公司提供担保、委托贷款及委托理财进行了报道。当日,西北化工被深交所临时停牌
期刊
公司董事(包括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需要什么样的视野?  商学院MBA教科书上有着许多标准的答案。《董事会》本期试图探求这个答案,但其路径来自于实践。  无疑,全球化是所有大企业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在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即时地、大规模地跨国界流动的环境下,“独善其身”式的企业高管已经落伍了。全球化下的企业高管,必须守住本土,拓展区域,综观全球。能源的供应、金融的流动、信息的安全……远在天边的
期刊
经济发展与区域信息鸿沟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几乎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尤其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定律。应当说,中国的发展是“成功”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20世纪世界经济的奇迹:GDP由1980年的4514亿元上升为2004年的近136500亿元,年均增长达9%以上,国家综合国力迈入国际六强行列;国际贸易额由1980年的380亿美元增
期刊
在当今风云多变的经济世界,是CEO的权力在退化?还是一个人难以堪当此重任?  我们需要的是摆脱帝王般绝对权力的CEO,是与董事会以新的富有活力的关系通力合作的CEO,是能为他或她的全体属下寻找到释放他们潜在创造力途径的CEO。  编者按:世界范围的公司治理危机,其事件的中心不约而同地指向CEO。他们或被撤换或被追究责任,不禁让人们思考,什么样的CEO才能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堪当掌门人的重任?这里选编
期刊
股东必须站出来,捍卫公司未来的健康发展和自身利益。  行政管理层必须认识到,积极和坦率的回应是极端重要的。在公司发展的一致性上,股东应当给予管理层及时的指正、警告和适度的理解。  现在的企业老总们都非常诚心地希望,企业问题的解决能促进运作效率的提高,未来一年的费用计划能让人欢欣鼓舞,当然,薪酬能高则再高些,监管最好再宽松一些。可是,在公司的竞争地位、名声和股价日渐没落的当口,仍旧从容行事的经理们,
期刊
公司治理并不能确保每一个股东能有更好的收益,也不意味着董事必须服从更严厉的审查,但它是一个主要的转变方向。  我们正在见证一种转型:股东价值准则——公司治理模式的改变。它所代表的思想理论是股东行使他们权力不仅作为市场的代表,还要作为社会的总体代理人。  讨公司到底为谁而设这一问题已经争论了一个多世纪,主要有两种观点:  前者认为公司的目标是增进其所有者的经济利益,人们称之为股东优先理论(share
期刊
理由:连续两年在两个慈善榜上名列第一  6月17日,深发展召开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关于《提名单伟建为公司董事候选人的议案》。至此,单伟建在深发展的并购战中梅开二度。  在新桥投资(Newbridge Capital)收购深发展的过程中,单伟建是个传奇人物。在新桥官方网站上,单是驻香港执行合伙人,也是新桥投资董事总经理,但他却不愿被人称做“单总”。  单伟建毕业于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后赴美留学,获旧金
期刊
理由: 因涉嫌张恩照事件被警方要求协助调查  直到今天,覃辉仍然是一个神秘人物,以至于找一张他的近照是如此难。  虽然是四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但是外界关于这位神秘人物的直接报道几乎绝迹。关于覃辉,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几件“小事”:  李嘉欣港姐出身,其感情生活自然是公众的焦点,多家媒体“踢爆”,内地传媒大亨覃辉宣称已经和李嘉欣秘密“订婚”。  2003年北京国际车展上最贵的宾利加长728型,标价88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