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料实证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史料分析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实证法,可以将历史知识分散到史料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归纳史料,无形中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深入挖掘历史内涵。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實证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史料实证,新课程标准中更是明确规定:“学习历史与认识历史的特有思维品质就是史料实证,也是理解与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这意味着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实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的应用
选择合适史料资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适时地拿出一些史料(文献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可以尝试着在某一教学环节适当加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让学生通过历史资料的分析,更加全面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准确掌握较难理解的历史知识点。
例如,在学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相关内容时,很多学生对该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存在疑问,此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一些关于该方面内容的史料。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教师可以引入海南试题中的这一段内容,洋务派成员当时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伏查各国通商以来……而作自强之气。”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这一段话内容中分析创办企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能对该段话内容理解得更加通透,即洋务派为了抵御洋人的侮辱,求富求强,因此创办了该企业。
再如,在该时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等平台查找与这些内容相关的历史文献,并在实际教学中适当抛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充分考虑教材内容
在学习“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适当时间为学生展示这样一个历史资料,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他们迫切想要赢得世界尊敬,当他们发现那些大国是依靠军事实力赢得其他国家尊敬时,他们也想通过此方式与这些大国并立。但因为自身技术的落后、资源的匮乏,导致他们不得不采取比古代暴君希律王更加毒辣的手段。”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该段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资料中所涉及的内容: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在全面学习西方的基础上,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他们开始想要“赢得世界的尊敬”,但因为他们刚开始发展,不仅资源匮乏,而且技术落后,不能顺利、和平发展的时候,他们采取了暴力手段“采取比古代暴君希律王更加毒辣的手段”,这就使得日本开始走向侵略道路,开始对经济、政治落后的国家进行侵略,而这时候的中国不仅是经济还是政治、资源,都满足了日本侵略者的要求,因此,与日本相邻的中国便成了其第一个下手对象,而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便是日本向华侵略扩张的毒辣手段之一,这就是史料中所包含的内容。
多元化解读文本
新形势下多元化解读阅读文本是历史教学的趋势,是创新教学策略的主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
如《戊戌变法》课时讲解时,教材肯定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众多,但又重点强调根本原因在于“领导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强调变法失败的外因和教材叙述的两派势力斗争存在联系。大部分学生最直观的认识就是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而造成变法失败,但是基于批判性思维分析就能发现原因没有这么简单。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可以发现教材中根本没有提及变法失败的内因,历史现象中最基础的才是内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相关观点的基础上,多视角、多角度分析资料,客观正确认识历史,同时剖析现代世界中存在战争问题,分析这些国家变乱的内因与外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合理使用史料实证,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校效率提升,优化课堂氛围,实现推动历史教学进步发展的目的。此外,引入史料实证法,也可以突破历史教学的重难点,利用种类丰富的史料辅助教学,打破知识限制,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實证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史料实证,新课程标准中更是明确规定:“学习历史与认识历史的特有思维品质就是史料实证,也是理解与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这意味着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实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的应用
选择合适史料资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适时地拿出一些史料(文献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可以尝试着在某一教学环节适当加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让学生通过历史资料的分析,更加全面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准确掌握较难理解的历史知识点。
例如,在学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相关内容时,很多学生对该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存在疑问,此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一些关于该方面内容的史料。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教师可以引入海南试题中的这一段内容,洋务派成员当时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伏查各国通商以来……而作自强之气。”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这一段话内容中分析创办企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能对该段话内容理解得更加通透,即洋务派为了抵御洋人的侮辱,求富求强,因此创办了该企业。
再如,在该时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等平台查找与这些内容相关的历史文献,并在实际教学中适当抛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充分考虑教材内容
在学习“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适当时间为学生展示这样一个历史资料,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他们迫切想要赢得世界尊敬,当他们发现那些大国是依靠军事实力赢得其他国家尊敬时,他们也想通过此方式与这些大国并立。但因为自身技术的落后、资源的匮乏,导致他们不得不采取比古代暴君希律王更加毒辣的手段。”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该段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资料中所涉及的内容: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在全面学习西方的基础上,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他们开始想要“赢得世界的尊敬”,但因为他们刚开始发展,不仅资源匮乏,而且技术落后,不能顺利、和平发展的时候,他们采取了暴力手段“采取比古代暴君希律王更加毒辣的手段”,这就使得日本开始走向侵略道路,开始对经济、政治落后的国家进行侵略,而这时候的中国不仅是经济还是政治、资源,都满足了日本侵略者的要求,因此,与日本相邻的中国便成了其第一个下手对象,而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便是日本向华侵略扩张的毒辣手段之一,这就是史料中所包含的内容。
多元化解读文本
新形势下多元化解读阅读文本是历史教学的趋势,是创新教学策略的主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
如《戊戌变法》课时讲解时,教材肯定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众多,但又重点强调根本原因在于“领导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强调变法失败的外因和教材叙述的两派势力斗争存在联系。大部分学生最直观的认识就是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而造成变法失败,但是基于批判性思维分析就能发现原因没有这么简单。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可以发现教材中根本没有提及变法失败的内因,历史现象中最基础的才是内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相关观点的基础上,多视角、多角度分析资料,客观正确认识历史,同时剖析现代世界中存在战争问题,分析这些国家变乱的内因与外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合理使用史料实证,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校效率提升,优化课堂氛围,实现推动历史教学进步发展的目的。此外,引入史料实证法,也可以突破历史教学的重难点,利用种类丰富的史料辅助教学,打破知识限制,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