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林郎》新解

来源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cong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延年的《羽林郎》,展现了一幅豪奴冯子都对胡姬调笑前的准备、调笑的过程和目的以及胡姬巧妙拒绝调笑的完整图画。“玉壶”“金盘”等并非实物,而是冯子都对胡姬刁难的口舌之辞。“红罗裾”乃权贵所有,“青铜镜”背后刻有表达男女恋情的铭文,冯子都借以表示对胡姬的蔑视和调笑,其最终目的则是行男女之欢。胡姬借用自己身上的衣服以及“青铜镜”所蕴含的映照身体之意巧妙拒绝了冯子都的调笑,以“重前夫”坚定之语粉碎冯子都之不轨意图,可谓集智慧与忠贞于一身。
其他文献
宁肯长在北京,就是北京人。但宁肯的小说一直没有写北京;宁肯另一个特点是只写长篇,不写中、短篇。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宁肯的《北京:城与年》系列,都是写北京城的,而且都是短篇小说。这个变化显然是宁肯的有意为之。在我看来,北京城肯定是越来越难写了。这不只是说老舍、林海音、刘绍棠、陈建功、史铁生、刘恒、王朔、石一枫等文坛长幼名宿有各式各样写北京的方式方法,而且也将北京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人物、各种灵魂写得琳琅满目、活色生香。在一个无缝插针的地方重建一个新的小说王国,其艰难可想而知。
20世纪30年代,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担任戏剧学科主任的张庚,提出了“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主张。从某些意义上来说,百年来的中国戏剧一直在这个方向上艰难行走,至今,话剧民族化与旧剧(戏曲)的现代化,也仍然是我们的时代课题。从百年话剧发展的视角去观察,这样一个主张不断提醒我们,现代话剧的创造性,除去与西方现代戏剧的对话之外,还应该要不断从中国传统戏曲中吸取营养。  在百年话剧的发展实践中,在不同的
期刊
邢小利是国内知名的评论家、散文家和小说作家。不同文体的多重交叉创作,使邢小利的文学道路丰富多彩,具备了小说的感性、评论的理性和散文的抒情性交织融合的鲜明特色。散文家、小说家和评论家的三重身份,使邢小利的文学身份成为国内当代鲜有的学者型作家和作家型评论家。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一颗明珠,也是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中国文化遗产,宋词相对唐诗而言,有着古体诗与新体诗之区别,宋词新体诗有长有短,便于歌唱,现代的歌曲词句大都受其影响。近日读到画家郑军里先生创作的几首歌词,尤为感受其受宋词影响的烙印:婉约豪迈、含蓄脱俗,他以画家的角度审视流年的烟雨、红尘旧梦,将现实生活的常景伴着丝丝墨香定格在岁月的帘幕上,久久不会淡去。《忆广艺》《广艺四季》《雨后观荷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漓江画派紧跟时代的步伐,始终扎根本土,以壮乡风情作为表达对象,倡导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大自然要灵感。画家们到广西和全国各地进行采风写生,举办作品展览,充分展现祖国美好河山和人文资源,体现出独特的美学样貌。同时,将国内外现代艺术观念或其他文化元素融入创作和教学中,扩大了本土文化的外延,主动讲好广西故事,为广西本土美术的发展和创新输入新鲜血液,极大地丰富了广西文艺事业的内涵。 
考据质料与考据形式在文献考据中具有依存关系.考据质料为考据形式提供文献证据,考据形式为考据质料灌注结构原则.《庄子杂志》使用字书、古注、用例等考据质料来证实考据形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下简称《电波》)自2018年12月公演后,异常火爆。在北京大剧院演出时惊起四座,连续加场。随后旋风般在西安、成都、呼和浩特、宁波、苏州、郑州、南宁等地巡演至今,依然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热议几乎是一致性的喊好叫美,成为名副其实的当下“网红”。收获的不仅仅是全国“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更有市场的高效益。演出邀约已经排满至2021年。  这出舞剧又是如何嵌入观众的眼球
“三农”问题是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受到历届党中央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涉农公文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国家高超治理能力的体现。科技史视野下百年中国共产党涉农公文研究,主要从科学思想、科学政策和科学技术等层面探讨相关三农文件的得失与特色。涉农公文是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三农”政策的集中体现。科技史视野下百年中国共产党涉农公文梳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经历史检验具有科学性,对新时期推
表现流行性传染病的爆发、传播和影响的“病毒电影”,因其与现实生活的强烈关联性在近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病毒电影”突出表现了作为“超级传播体”的病毒的传播特性和破坏力,形成了其独特的灾难修辞方式,体现了一种对风险社会的集体性焦虑,并且通过隔离和防疫等应对措施重置了人际距离和社会秩序,表达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以及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
吕碧城的原生家庭中存在着徽州士绅文化与闺秀文学传统两种主要文化要素,它们分别由其父系和母系所承载,经联姻汇聚于吕氏的家庭中。随着近代时局的裂变,两种传统均进入衰变期,文化困局浮出水面,变革之道亟待商讨。幸运的是,混融状态的原生家庭文化,恰好为吕碧城做好了适应新社会形态的知识、人脉、心理准备,并使她在人生的不同关口均得到及时的助益,最终在立功、立言、立德方面均趋于和平圆满。引入家族史的考察,以近代多种文化传统的交融和扬弃为背景,以其对原生家庭文化因素的选择性利用为视角,方可探察吕碧城人生转关、愈转愈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