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让左旋多巴发挥最佳疗效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69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碰到一位患有帕金森病的老年患者,步行迟缓,双手震颤得也很厉害,连独立吃饭都很困难,但是他却一直没有接受药物治疗。问及原因,他说自己曾看到其他的帕金森病患者,服用左旋多巴几年,效果越吃越差,想着推迟用药或许能预防疗效减退的问题,便打算等自己实在坚持不住了再用药。除了担心疗效,还有些患者认为帕金森病是一种“老年病”,年龄大了都会有,即使吃药也不能阻止病情发展,吃药还得担心副作用,因而拒绝用药。正是这些对药物认识的误区,不少患者拒绝用药,反而耽误了疾病的治疗。

衰老只是帕金森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我国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大约是1.7%。大部分患者为散发病例,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其典型症状是在静止时会发生不由自主的震颤动作,除此之外,还有运动迟缓、肌强直、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可伴有抑郁、便秘、嗅觉失灵、睡眠障碍、自主神经障碍以及精神和自我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帕金森病多在60岁以上发病,且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这提示衰老与发病有关。资料表明,随年龄增长,正常成年人脑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会渐进性减少,从而导致帕金森病震颤麻痹的症状出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还会渐进性的加重。但65岁以上老年人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并不高,因此,年龄老化只是帕金森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口服多巴胺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是大脑指挥身体其他部分运动的启动信号。既然帕金森病是大脑中缺少多巴胺而产生的,那么只要给大脑补充足够的多巴胺,不就可以缓解症状了?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人的血液与大脑之间有一层“血脑屏障”,直接口服多巴胺难以穿过这层屏障,也就无法产生作用。另外,许多外周的组织和脏器都有多巴胺受体,如果直接口服或肌肉注射多巴胺,将导致许多患者都不能忍受的副作用。而左旋多巴是多巴胺的前體药物,口服左旋多巴片剂一般在胃内崩解溶化,再排到十二指肠,然后到达小肠,在小肠上端吸收入血,很少一部分左旋多巴最终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被黑质神经细胞或其他神经细胞摄取,在多巴脱羧酶的作用下,脱去一个羧基,变成多巴胺,从而起到补充脑内多巴胺,减轻帕金森病症状的作用。
  左旋多巴的不良反应包括:服药早期可能出现厌食、恶心、呕吐或腹部不适等,这是左旋多巴生成的多巴胺刺激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所致。经过连续用药后可以耐受,胃肠反应也会明显减少和逐渐消失。偶见消化性溃疡、出血或是穿孔。部分患者(约30%)会出现原因不明的体位性低血压,引起头晕,随着持续用药而减轻。由于多巴胺可兴奋心脏,还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左旋多巴应用4误区


  简单介绍了帕金森病和左旋多巴的背景资料之后,我们一起来看应用左旋多巴时存在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诊断为帕金森,应用左旋多巴却无效
  左旋多巴制剂是治疗帕金森最有效的药物,但临床常有患者表示,服药后并没有效果。这是怎么回事呢?
  1.诊断不明:除了帕金森病,临床另有一类并非单纯由于大脑“黑质”神经元变性、坏死而缺乏多巴胺递质,而是由于其他原因(如脑血管病)引起帕金森病相似症状的疾病,称为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包括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和遗传变性型帕金森综合征。据统计,在有帕金森病表现的患者中,大约40%的患者在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后没有明确的疗效。对无效的患者,要考虑是帕金森综合征而非帕金森病,需要进一步做系统的检查,分析是哪一类帕金森综合征。如果是此类患者,单纯应用左旋多巴治疗而无效,这并不奇怪。因为此类患者除了有帕金森病样的症状,还合并有其他众多的神经症状,单纯应用左旋多巴来补充多巴胺递质的治疗,当然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2.剂量不够:有一部分抱怨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无效的患者,实际上是服药剂量不够造成的。帕金森病患者的用药强调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职业及经济条件等因素采用最佳的治疗方案,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但部分患者有“左旋多巴恐惧症”,在应该服药的时候勉强服药,在应该加量时不愿增加必要的剂量。虽然服用了左旋多巴类药物,但没有达到有效剂量,所以无效或者效果差、不满意。此外,药物的疗效还与患者对左旋多巴的敏感性有关,本质上受到多巴胺受体的影响。有时患者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的剂量并不小,但由于受到胃肠道功能和饮食的影响,没有充分吸收,也会造成疗效不好或者无效。
  3.症状不符:这又涉及到应用左旋多巴的另一个误区——左旋多巴能治疗帕金森病的所有症状。实际上,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不同,左旋多巴的疗效表现也不同:左旋多巴对肌肉僵直和运动困难疗效较好,对肌肉震颤疗效欠佳,对便秘、嗅觉失灵、情绪障碍、自我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疗效有限。
  4.时候未到:服用左旋多巴并不是“药到病除”,而是需要一个缓慢的起效时间。一般在服药2~3周后才会出现症状的改善,在1~6个月之后疗效才会达到最强。所以有些心急的患者会误以为吃了药后不管用。
  误区二:左旋多巴越吃效果越差
  在使用左旋多巴的过程中,有些患者反映说效果不好;或是开始用药效果还可以,但用着用着效果就变差了。长期大剂量应用左旋多巴确实可能缩短“蜜月期”,产生耐药现象,但药物效果变差,更多的是以下原因——
  1.患者本身:使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时,疗效与大脑中神经受损程度相关,轻症患者和较年轻的患者疗效好,重症和年老体弱者疗效差。   2.剂量: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这种疾病是一种慢性病,且会渐进性加重,目前无法根治。因此,在用药的时候,需要根据症状进展的程度不断调整药量。如果疾病本身在加重,药物剂量却没变,确实会给人一种药效减退的错觉。
  3.药物相互作用:维生素B6可以加强外周脱羧酶的活性,使左旋多巴在进入中枢之前就被转化为多巴胺,会降低左旋多巴的疗效且增加副作用。所以服用左旋多巴的同时,应避免服用维生素B6。治疗抑郁症的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异唑肼等,会妨碍多巴胺代谢,造成外周多巴胺蓄积,加重其不良反应,所以禁止与左旋多巴合用。降压药中的利血平可使中枢系统内的多巴胺耗竭,降低左旋多巴的疗效,应避免合用。左旋多巴会加重精神病症状,但抗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类药物)能阻断中枢内的多巴胺受体,不仅能降低左旋多巴的疗效,还会引起药物性的帕金森综合征,在使用时应格外注意。
  误区三:长期服用左旋多巴都会出现运动并发症
  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因为长期服用抗左旋多巴类药物可出现运动并发症,包括症状波动和异动症。国外文献报道,左旋多巴治疗4年后症状波动的发生率为12%~60%,异动症的发生率为8%~64%。
  异动症又称运动障碍,表现为头面部、四肢或躯干的不自主舞蹈样、投掷样运动以及肌张力障碍样动作。异动症多见于青年起病、长期大量服用左旋多巴的患者,通常自患者受累最严重的一侧足部开始。如果只是轻度的不自主运动,并且减少药物后病情又加重,则可以维持原治疗不变。如果异动症严重到影响生活自理,经过药物的调整也不能解决,可以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
  服药超过1年以上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症状波动,在突然不能活动和突然行动自如之间转换。这种变化不可预测,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后缓解。一天当中,这些现象可反复迅速交替出现多次,患者形容病情的变化就像是电源的开、关一样,所以临床上形象地称这种现象为“开关现象”。对于“开关现象”的处理,不主张增加左旋多巴类的药物剂量,可以减少每次剂量,增加服药次数;或者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丙炔苯丙胺可改善症状;或者采用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此外,长期应用左旋多巴还可能出现的运动并发症有冻结现象、剂末现象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还可能产生精神症状,患者会出现失眠、焦虑、幻视、谵妄和精神错乱,可以采用氯氮平治疗。不要使用经典安定类药物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避免加重运动功能失调的症状。
  误区四:症状改善就停药
  帕金森病使用左旋多巴是一种替代脑内多巴胺递质不足的方法,因此服药产生效果只是表示从外界补充进入脑内的多巴胺改变了原来的不足,从而缓解了症状。一旦停止服用左旋多巴,那么这种不足会再次出现,症状就重复显现。所以服用药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擅自减量或停药,否则可能导致症状恶化或出现严重的副反应,甚至可能出现撤药恶性综合征。

【编后】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的、持续进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医学技术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使用药物可以缓解症状。帕金森病患者应放下用药顾虑,在疾病影响生活时及時使用左旋多巴,不仅可以缓解症状享受正常生活,症状的改善还有助于延缓疾病的进展。特别要提醒的是,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副作用,为了用药的安全有效,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小贴士 左旋多巴的复方制剂效果更好


  左旋多巴口服经小肠吸收后主要在肝脏中代谢,绝大部分都被肝脏中的脱羧酶转化为多巴胺,而这些多巴胺难以进入中枢,所以真正进入中枢的左旋多巴仅为服用剂量的1%。而在外周转化的多巴胺是造成副作用的主要原因。所以左旋多巴很少单独用药,一般都与外周脱羧酶抑制剂组成复方制剂联合用药。
  外周脱羧酶抑制主要有卡比多巴和苄丝肼两种,分别与左旋多巴组成卡比多巴-左旋多巴复方制剂,以及多巴丝肼(美多芭)复方制剂。外周脱羧酶抑制剂可以抑制外周脱羧酶的活性,减少左旋多巴在外周被转化为多巴胺,从而达到在不降低疗效的前提下减少左旋多巴的用量。与外周脱羧酶抑制剂合用,可以使左旋多巴的用量减少75%,大幅度减轻左旋多巴的副作用。
其他文献
72岁的汤女士家住汉口,4年来常会莫名感到心慌,她也说不出这种突然的“内心激动”是怎么来的,虽然这种心慌时间很短,但只要出现就想尿尿。一直以来汤女士觉得可能是肾不好,所以才老想上厕所。  前几日,汤女士在家中又出现了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只不过这次持续的时间变长了,而且这种不适感越来越重,还逐渐出现呼吸困难。汤婆婆意识到不对劲儿,赶紧叫家人送她去医院。  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心血管内科周逸主任
临床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患者平常没有任何自觉不适,但是行妇科体检发现一大堆“妇科病”,比如宫颈糜烂、HPV感染、盆腔积液、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导致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再加上一些捕风捉影的谣言,患者就更加害怕。其实,这些所谓“妇科病”并没有大家想象的严重,大多数情况不需要任何治疗,更不可过度治疗,只用定期随访即可。宫颈糜烂:正常现象  目前,教科书已摒弃“宫颈糜烂”这一用词,改为“宫颈柱状上皮
大豆堪比“田间肉”,不仅优质蛋白质含量丰富,且钙、膳食纤维含量也很突出,更锦上添花的是,大豆中的功能性成分例如植物甾醇、大豆卵磷脂、大豆低聚糖等也是受人瞩目的营养亮点。总之,小小大豆可谓是植物性食物中的一颗明星。  豆腐作为大豆的经典制品之一,日常生活中广受喜爱。常吃的豆腐无非这3种:北豆腐、南豆腐与内酯豆腐。那么这3种豆腐营养成分是否一样呢?有什么区别?选择哪种比较好?  北豆腐 也就是卤水豆腐
五倍子末消疖  将五倍子适量置铁片、瓦片或铁锅内用火焙干,研末,醋调成糊状备用。使用时先将病灶区毛发剪除,然后涂上药糊,外用敷料包扎,每天更换1次,到痊愈為止。治疗期间停用抗炎治疗。  江西上饶 李俊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王豪点评:  毛囊疖肿是多个相邻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中医辨证多责之热毒蕴结。五倍子治疖肿,古今文献均有记载。《本草纲目》谓“其气寒
美研究开辟青光眼治疗新途径  据《先进科学》杂志最近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青光眼新疗法,可取代每日滴眼液和每年两次的注射术以控制眼压的增长。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实验表明,该方法大大降低了眼内压。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称,新治疗可能成为青光眼的第一种非药物、非手术的长效治疗方法,它通过注射可生物降解的天然材料制成的黏性水凝胶,打开了眼内多余液体(房水)离开眼睛的替代途径。它不依赖于患者每天
谷维素,也称谷维醇,是在米糠等粗粮表皮中含量较高的一种天然成分,又称米糠素。它是以环木菠萝醇等三烯醇为主的阿魏酸酯的混合物,脂溶性较高,其粉末呈白色或微黄色,有香味。由于源自天然,它不仅对人体无害,还有益于身心健康。现代人吃粗粮较少,容易缺乏此物质。而长期大量临床实践获知,谷维素对人体有保护皮肤、降低血糖、抑制机体胆固醇的合成及降低血清胆固醇的含量、调节植物神经和改善胃肠功能等作用,具有便宜、安全
甲状腺结节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一般来说,通过医生体格检查时触诊检出率为3%~7%,而借助高分辨率超声的检出率可高达20%~76%,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患有甲状腺结节。当然,甲状腺结节中只有不足1%的可能性是甲状腺癌,对此大可不必过于紧张。  甲状腺结节属于中医瘿瘤范畴,中医认为,其主要受情绪、饮食、环境,以及个人体质影响,与肝郁、脾虚有关,肝气郁结、气滞血淤是病因之一,故治疗上也需分证论治。气郁痰阻
我长期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服药后均控制在正常范围。但现在出现左足底麻木,下肢肿胀,行走不便。用过迈之灵,效果不明显。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江苏 陆先生  陆先生:  您的脚出现麻木感要警惕周围神经病变并发症。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足部麻木、疼痛、发凉。一般发生在病程较长的患者中。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最终都会患上糖尿病神经病变,但轻重程度不同:轻者感觉麻木,重者双足疼痛,
心理门诊:平时挺温柔的一个人,却有时会因为一点芝麻大小的事就口出恶言,甚至是失控地摔东西!我一开始,还以为她只是使小性子,但前不久,一次争吵,依旧是因为油盐酱醋茶的小事,她狠狠地摔门却压伤了手指,造成指骨碎裂的后果。她也想改变,却又总是无法控制情绪,怎么办呢?  北京大学心理中心心理咨询师夏志伶:具有暴躁症的人,无论男女,其实对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给予的无意识伤害是最深的,而亲人朋友的真爱与宽容也是
近日因涉及某相声社团演员的网络众筹引发有关大病网络众筹真实性、公正性问题,再次受到舆论关注。近年来,大病众筹的确曝出过不少问题,各类典型案例屡见报端:2016年的罗一笑事件;2017年“苏州小伙”为乳腺癌母亲筹钱治病;2018年8月初,37岁胃癌患者刘凌峰,其家人在众筹平台募捐30万,等等,这些大病众筹者募捐与其家庭经济情况不符,被认为存在“诈捐”行为。  大病众筹本来是项具有公益救助性的“社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