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十番音乐的地域风格

来源 :民族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bt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番音乐历史悠久,是福建省福州和闽西客家流传的一种传统器乐演奏曲。十番音乐曲调悠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福州当地的民俗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截至目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十番音乐的节奏、旋律等都形成了浓厚的地域风格,深受民众的喜爱。本文主要对十番音乐的地域风格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为十番音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其他文献
在近20年的单簧管高等艺术教学和演奏实践中,学习他人和体会自己勤奋刻苦、徬徨徘徊、初见成效、屡有收获、追求成功的艺术实践过程,在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深刻感受中,提炼出“情绪把控的质量优劣,决定器乐作品演奏质量高低”的论点。而本论点所指“情绪”,与广义所指的心理反应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实有内在关联。
喜歌剧产生于18世纪20~30年代,这是一种深受市民阶层喜爱的音乐戏剧,是正歌剧中的慕间剧。它的内容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以普通平民为主角,音乐结构短小精悍,表演形式简单,音乐大多取材于民间通俗曲调,风格轻松、活泼、诙谐、幽默。因此这种“接地气”的音乐形式很容易被市民阶层所接受并很快在各国都得以发展。
在中国传统的地方教育体系中,居于最顶端的是各府、州、县官办的庙学,也称黉学,其下是官办或官民合办、民办的书院,再其次是官办、官民合办或民办的义学,此外还有地方、家族等社会力量开办的私塾。在这个体系中,影响最大的应该算是书院了。文献有明确记载澄江最早的书院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71年府、县治迁到凤城后。
金湘先生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以自身对歌剧的深刻理解,很好地平衡了音乐和戏剧之间的关系,在歌剧的结构下使得剧本和音乐有了很好的融合,刻画了十分经典的人物形象。文章以歌剧《原野》为例,重点探究金湘先生的艺术创作风格和音乐美学思想,以便为今后的艺术作品赏析提供参考。歌剧《原野》作为民族歌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应反复学习和认真推敲背后所蕴藏的音乐美学思想。
期刊
茶马古道是我国西南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往来的重要经济文化走廊,云南是这条走廊上最重要的省份,云南区域内少数民族众多,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历来大多都能歌善舞,因此云南茶马古道的音乐丰富多样,包括歌曲、乐器与器乐、舞蹈,而民歌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口相传的歌曲,带有地方的风格特点。本文从云南茶马古道民歌的概念、历史及地理环境、云南茶马古道民歌的功能和代表人物、本体特征及现状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从而有利于它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琵琶在丝绸之路中开始于西亚文明的东渐,在唐代盛行,通过宋、元、明不断蓬勃发展,经过了几千年的实践,其已经属于我国文明的象征。琵琶大概历经西亚文明的东渐,元代大一统中北方的少数民族融入“新声”,并且明清时期属于琵琶全面的发展与繁荣时期。能够发现,琵琶属于在我国所诞生的文明,是通过与世界中的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以及借鉴所形成的。通过对丝绸之路上的琵琶历史的分析,发现其源流。
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各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也擅长于制作各种乐器,因此民间乐器和民族歌舞资源极为丰富。云南少数民族通过乐舞来纪念婚嫁、丧葬、祭祀等重要仪式,抒发生活中的欢乐与悲伤,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情绪和意念,而这一切大多以乐器为承载,它们展示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显示出少数民族的文明轨迹,也因此成为民族文化宝库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中国民族歌剧作为中国戏剧艺术的一种新的类别是在继承传统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它不仅继承了中国各类传统艺术的精髓,还选择性地吸收了适用于民族歌剧的外来欧洲文化,具有一定深度和历史内涵。文章以中国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杨母的两个重要唱段的音乐形态的分析。
对国内外音乐厅建设(筑)史和音乐厅设计理论的研究,分析了典型音乐厅设计实际效果的现状,进一步梳理了音质设计理论和关键技术,对丰富音乐厅建设理论和音乐厅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国家的历史、经济、精神和文化,从其音乐文明和表演剧场的建设发展就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它的内涵,而演绎建筑中最能直接反映诸如此类因素的,就是音乐厅。在设计音乐厅时,会牵涉到声学设计理论、建筑规模设计、装修风格、材料选用、乐队配置、音乐类型和欣赏水平等众多考虑因素、设计层面。如此,音乐厅的声学设计难度最大,因使用要求因人而异,效果也最难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