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届亚太地区健身气功教练员培训班期间,我有幸学习了王震老师教授的马王堆导引术,整个教学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习练体会。
从“一粒米”到“小红点”
起势动作虽然简单易学,常犯的错误有三:(1)手法:两手上托时,手肘弯曲或两臂过于僵直;两手上提超过肚脐,甚至与胸或肩同高(2)脚法:两脚提踵过高(3)身法:身体过度前倾或弯腰。
最使我难忘的是,王老师用“一粒米”来说明在起势中脚跟如何微微离地约半厘米。至今,每当我和学员们练习起势动作时,我会用“一粒米”来提醒大家不用刻意提踵。
在开始练习时,总觉得这套功法有它独特的魅力,尤其是配上音乐,给人一种莫名的安逸感觉。当我对动作稍加熟悉后,我体会到一些动作是在自然旋转屈伸中不知不觉完成,正如起势里的“一粒米”一样。以下以凫浴为例,讲述我的练习感受。
凫浴是马王堆导引术的第三式,此式动作幅度细小、步伐轻盈,有诸多旋转,对初学者来说最大的挑战是顶髋和旋腰动作。先讲顶髋。左脚向左横跨半步,右脚跟上,并步屈膝,同时两手掌随着腰的左转,从胯前右下方划弧摆至左后上方,眼随手走。此时的姿势是这样的:两膝关节向正前方弯曲,身体却朝左前方,脸则向左后方双手后摆的方向;这样的身形已经让右髋微微凸出。接着两膝关节朝正前方加深弯曲度成半蹲,身体顺势下沉落胯,同时头一转顺着右肩方向平视,两手掌则顺势向后推按使两臂顺左肩斜上平举。就这样地骨骼结构产生自然反应,让右髋得以充分凸出。
接下来是旋腰。两腿保持屈膝,一边水平旋腰一边反方向水平移臀使身体轻盈犹如在水面浮动由左转右,然后巧妙借助目视斜后方“小红点”的微转头,让身体顺势立起,两脚伸直,使腰右旋后继续往上旋了起来,带动两臂向上转动,至此头部自然随着腰的旋转抬了起来看着在头顶上方的两手。
王老师说出土的马王堆导引图中,这个凫浴动作人物的右后方有一小红点。起初以为是当时画师不小心滴到的色彩,后来参照其他文献才得知是有其作用的。我想这位画师真有创意,加上小红点的人物图说不定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叙事图呢。
循经引导,形意相随
马王堆导引术的特点之一是:循经引导、形意相随;十二式一一对照人体内的十二经脉。王老师在解释完全套功法的动作并让我们重复练习熟悉后,才一式一经脉地让我们认识十二经脉。我对中医学认识肤浅,更别提经络了。王老师深入浅出地让大家对经络有个初步的认识,对接下来的课程增添信心。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针对中医疏通经脉的健身理念,通过每一式的旋转牵拉肢体关节的运动,配合呼吸与意念调节某一条特定的经脉以求达到气血顺畅运行的目的。
我在练习时草拟了一个概览图作为练习参照(参见图1)。
最初起草的图表只有12个格子,即是十二式名称及其相对应的经脉及简单的起、止位置。十二个格子排放起来后,一看,横竖之间有着相互关系。四组横排从上到下的次序是“手、手、脚、脚”;再看是“阴、阳、阳、阴”,正是“手阴、手阳、足阳、足阴”的排列。图表只有三列竖排,难道第一组横排就是王老师所说的太、少、厥的“手三阴经”吗?果真如此,那其余的三组不就是“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么?还有,四组横排经脉的走向有一定的规律:第一组横排是“从身到手”、第二组横排“从手到脸”、第三组横排“从脸到足”、最后一组横排“从足到身”,这不是一个循环么?这么看来,图中的三列竖排不就各自形成循环,即一列竖排,一个循环么?
偶然间观察到的其中相互关系,使我迫不及待地寻找更多有关资料求证。真没想到,学习马王堆导引术促进我更进一步学习中华文化,也踏进了中华医学的知识宝库。原来,十二经脉除了有三个小循环的运行,它自身亦是个大循环的完整运行体系。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第一式挽弓)、手阳明大肠经(第二式引背)逐经相传到足厥阴肝经(第十二式最后一式折阴),再传回手太阴肺经(第一式挽弓),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这样看来,练习马王堆导引术十二式动作一遍,就是血气在体内十二经脉川流不息运行一周啊!
再看图表,十二条经脉的首、末两穴都不是始于或止于任何一个脏腑;其行走路线也没有经过任何脏腑。例如第一式挽弓,手太阴肺经的路线是从肩内侧经手臂走到拇指;完全与肺扯不上关系。第二式引背,手阳明大肠经也是如此,从食指到肩膀,再到鼻子,也没有和大肠“打交道”啊。原来经脉有内行支与外行支之分。经脉内行路线隶属脏腑,深藏在胸腔腹部里头。内行路线没有穴位,如果某个脏腑出了问题,没法子用针灸或按摩方式医治,唯有依靠自身运动,例如练习健身气功,通过四肢、躯干的旋转屈伸对体内器官进行按摩,同时也可引导内气运行,加强改善脏腑运化功能,削减相关疾病带来的不适。经脉外行支是走体表的路线,有穴位,因此可取穴针灸或按摩,针对相关脏腑或病症进行治疗。
我的迷惑终于解开了。原来一般经脉图文多是记录经脉有穴位的外行路线,乍看之下好像与脏腑联系不上关系。其实每一经脉,由内行路线和外行路线组成,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五脏六腑加上心包共12个),并由其内行支联系其所属脏腑。
例如手太阴肺经(第一式挽弓),路线走向是从身到手。原来此经脉从内行支开始。它起于体内中焦胃部,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胃上口,穿过膈肌到所属肺脏,再从肺系(肺、气管、喉咙等相联系部位)横行出来,到肩内侧(中府穴,外行支的首穴),经肘窝到达末穴拇指端(少商穴)。
明白了经脉有内外路线之分,让我进一步认识和接受经脉联系脏腑器官的理论。同时也理解马王堆导引术的循经导引要求,指的定向疏导是经脉外行路线。
快快学,慢慢练
王老师每解释一式动作,在需要意领的分动放慢下来,清楚交代经脉的循行和动作的配合;他说这就是“循经导引,形意相随”。我对这八个字的含义顿时明白过来,赶紧在图表中加添需要意领的相关动作。
这个概览表就成了我快快学十二经脉的参考指南,致以功法的掌握还得须要慢慢练呢!
我对马王堆动作稍加熟悉后,便尝试用意想经脉的走向来配合动作。一开始就有烦恼。一来,我对经脉完全不熟悉,经脉的名称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非常不好记;二来,当我要意念经脉走向时,动作已经过去了。人的思维敏捷,速度比行动要快得多;可是一到练习时却变得迟钝,动作已经到了,脑子还在想到底是哪条经脉及其起点与止点。回想起王老师对初学者的勉励:不记得就暂时别管它,继续做动作,动作有做到气血也会随着动作从起点到止点。
练习一段时间后,我知道我是没有法子背熟这十二条经脉,可是执意要做到“形意相随”。我索性不去管是什么经脉了。我单独个别练习每组四式动作,来到指定动作就意念“身到手”、“手到面”、“面到脚”、“脚到身”的大框架流程来完成一组经脉小循环。在这当儿,如果能记得起是身体的某一部位、某一只手指或是某一只脚趾的话,就顺便意念那一个部位,这样练习起来一点也不妨碍思维或动作。
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家对循经流向位置要求逐渐提高,我便在图表中填进了穴道资料并在图下方记录了经脉大小循环流向概念(参见图2)。
渐渐地,压力减少了,练功的流程也顺畅多了。我逐渐感觉到练习马王堆导引术是一种享受!动作一到,起点自然浮现在脑海里,随着动作的完成,也意领到止点。一般上,我通常会在做完“循经导引”的动作后稍停片刻,让意念领着气息循着经脉的走向灌注到止点。
以上便是我学练马王堆导引术的亲身体会,写下来希望对广大功友有所帮助。
从“一粒米”到“小红点”
起势动作虽然简单易学,常犯的错误有三:(1)手法:两手上托时,手肘弯曲或两臂过于僵直;两手上提超过肚脐,甚至与胸或肩同高(2)脚法:两脚提踵过高(3)身法:身体过度前倾或弯腰。
最使我难忘的是,王老师用“一粒米”来说明在起势中脚跟如何微微离地约半厘米。至今,每当我和学员们练习起势动作时,我会用“一粒米”来提醒大家不用刻意提踵。
在开始练习时,总觉得这套功法有它独特的魅力,尤其是配上音乐,给人一种莫名的安逸感觉。当我对动作稍加熟悉后,我体会到一些动作是在自然旋转屈伸中不知不觉完成,正如起势里的“一粒米”一样。以下以凫浴为例,讲述我的练习感受。
凫浴是马王堆导引术的第三式,此式动作幅度细小、步伐轻盈,有诸多旋转,对初学者来说最大的挑战是顶髋和旋腰动作。先讲顶髋。左脚向左横跨半步,右脚跟上,并步屈膝,同时两手掌随着腰的左转,从胯前右下方划弧摆至左后上方,眼随手走。此时的姿势是这样的:两膝关节向正前方弯曲,身体却朝左前方,脸则向左后方双手后摆的方向;这样的身形已经让右髋微微凸出。接着两膝关节朝正前方加深弯曲度成半蹲,身体顺势下沉落胯,同时头一转顺着右肩方向平视,两手掌则顺势向后推按使两臂顺左肩斜上平举。就这样地骨骼结构产生自然反应,让右髋得以充分凸出。
接下来是旋腰。两腿保持屈膝,一边水平旋腰一边反方向水平移臀使身体轻盈犹如在水面浮动由左转右,然后巧妙借助目视斜后方“小红点”的微转头,让身体顺势立起,两脚伸直,使腰右旋后继续往上旋了起来,带动两臂向上转动,至此头部自然随着腰的旋转抬了起来看着在头顶上方的两手。
王老师说出土的马王堆导引图中,这个凫浴动作人物的右后方有一小红点。起初以为是当时画师不小心滴到的色彩,后来参照其他文献才得知是有其作用的。我想这位画师真有创意,加上小红点的人物图说不定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叙事图呢。
循经引导,形意相随
马王堆导引术的特点之一是:循经引导、形意相随;十二式一一对照人体内的十二经脉。王老师在解释完全套功法的动作并让我们重复练习熟悉后,才一式一经脉地让我们认识十二经脉。我对中医学认识肤浅,更别提经络了。王老师深入浅出地让大家对经络有个初步的认识,对接下来的课程增添信心。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针对中医疏通经脉的健身理念,通过每一式的旋转牵拉肢体关节的运动,配合呼吸与意念调节某一条特定的经脉以求达到气血顺畅运行的目的。
我在练习时草拟了一个概览图作为练习参照(参见图1)。
最初起草的图表只有12个格子,即是十二式名称及其相对应的经脉及简单的起、止位置。十二个格子排放起来后,一看,横竖之间有着相互关系。四组横排从上到下的次序是“手、手、脚、脚”;再看是“阴、阳、阳、阴”,正是“手阴、手阳、足阳、足阴”的排列。图表只有三列竖排,难道第一组横排就是王老师所说的太、少、厥的“手三阴经”吗?果真如此,那其余的三组不就是“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么?还有,四组横排经脉的走向有一定的规律:第一组横排是“从身到手”、第二组横排“从手到脸”、第三组横排“从脸到足”、最后一组横排“从足到身”,这不是一个循环么?这么看来,图中的三列竖排不就各自形成循环,即一列竖排,一个循环么?
偶然间观察到的其中相互关系,使我迫不及待地寻找更多有关资料求证。真没想到,学习马王堆导引术促进我更进一步学习中华文化,也踏进了中华医学的知识宝库。原来,十二经脉除了有三个小循环的运行,它自身亦是个大循环的完整运行体系。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第一式挽弓)、手阳明大肠经(第二式引背)逐经相传到足厥阴肝经(第十二式最后一式折阴),再传回手太阴肺经(第一式挽弓),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这样看来,练习马王堆导引术十二式动作一遍,就是血气在体内十二经脉川流不息运行一周啊!
再看图表,十二条经脉的首、末两穴都不是始于或止于任何一个脏腑;其行走路线也没有经过任何脏腑。例如第一式挽弓,手太阴肺经的路线是从肩内侧经手臂走到拇指;完全与肺扯不上关系。第二式引背,手阳明大肠经也是如此,从食指到肩膀,再到鼻子,也没有和大肠“打交道”啊。原来经脉有内行支与外行支之分。经脉内行路线隶属脏腑,深藏在胸腔腹部里头。内行路线没有穴位,如果某个脏腑出了问题,没法子用针灸或按摩方式医治,唯有依靠自身运动,例如练习健身气功,通过四肢、躯干的旋转屈伸对体内器官进行按摩,同时也可引导内气运行,加强改善脏腑运化功能,削减相关疾病带来的不适。经脉外行支是走体表的路线,有穴位,因此可取穴针灸或按摩,针对相关脏腑或病症进行治疗。
我的迷惑终于解开了。原来一般经脉图文多是记录经脉有穴位的外行路线,乍看之下好像与脏腑联系不上关系。其实每一经脉,由内行路线和外行路线组成,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五脏六腑加上心包共12个),并由其内行支联系其所属脏腑。
例如手太阴肺经(第一式挽弓),路线走向是从身到手。原来此经脉从内行支开始。它起于体内中焦胃部,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胃上口,穿过膈肌到所属肺脏,再从肺系(肺、气管、喉咙等相联系部位)横行出来,到肩内侧(中府穴,外行支的首穴),经肘窝到达末穴拇指端(少商穴)。
明白了经脉有内外路线之分,让我进一步认识和接受经脉联系脏腑器官的理论。同时也理解马王堆导引术的循经导引要求,指的定向疏导是经脉外行路线。
快快学,慢慢练
王老师每解释一式动作,在需要意领的分动放慢下来,清楚交代经脉的循行和动作的配合;他说这就是“循经导引,形意相随”。我对这八个字的含义顿时明白过来,赶紧在图表中加添需要意领的相关动作。
这个概览表就成了我快快学十二经脉的参考指南,致以功法的掌握还得须要慢慢练呢!
我对马王堆动作稍加熟悉后,便尝试用意想经脉的走向来配合动作。一开始就有烦恼。一来,我对经脉完全不熟悉,经脉的名称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非常不好记;二来,当我要意念经脉走向时,动作已经过去了。人的思维敏捷,速度比行动要快得多;可是一到练习时却变得迟钝,动作已经到了,脑子还在想到底是哪条经脉及其起点与止点。回想起王老师对初学者的勉励:不记得就暂时别管它,继续做动作,动作有做到气血也会随着动作从起点到止点。
练习一段时间后,我知道我是没有法子背熟这十二条经脉,可是执意要做到“形意相随”。我索性不去管是什么经脉了。我单独个别练习每组四式动作,来到指定动作就意念“身到手”、“手到面”、“面到脚”、“脚到身”的大框架流程来完成一组经脉小循环。在这当儿,如果能记得起是身体的某一部位、某一只手指或是某一只脚趾的话,就顺便意念那一个部位,这样练习起来一点也不妨碍思维或动作。
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家对循经流向位置要求逐渐提高,我便在图表中填进了穴道资料并在图下方记录了经脉大小循环流向概念(参见图2)。
渐渐地,压力减少了,练功的流程也顺畅多了。我逐渐感觉到练习马王堆导引术是一种享受!动作一到,起点自然浮现在脑海里,随着动作的完成,也意领到止点。一般上,我通常会在做完“循经导引”的动作后稍停片刻,让意念领着气息循着经脉的走向灌注到止点。
以上便是我学练马王堆导引术的亲身体会,写下来希望对广大功友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