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21-01
药物治疗操作简单,对疾病治疗应用率较高,对机体健康状态有着积极的影响。医师对药物类型、合理应用药物剂量等方面完全掌握,可告知患者如何正确服用药物,让其了解相关注意事项,从而规避风险,减少药物对机体产生不适影响,保证整体治疗效果。
1 药物次数与用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药物用药次数为每日三次,间隔8h服用一次,这样可让血药浓度处于平稳状态,针对短效药物可适当增加剂量,针对长效药物可减少药物服用次数。
药物服用时间:空腹服用的药物:依那普利、氨氯地平、洛沙坦等降压药物,空腹服用利于控制血压;甲硝唑与四氯乙烯药物空腹服用可在肠道发挥作用更强;空腹服用抗抑郁类药物,因为精神疾病早晨较为严重;硫酸钠等盐类泻药空腹服用利于肠道吸收[1]。
餐前30-60min服用药物:比如胃必治等胃黏膜保护剂,餐前服用可在附着在胃壁上,形成保护屏障;多潘立酮等促进胃动力药物有助于提高肠胃蠕动,让食物及时排空,帮助机体消化;利福平、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药物餐前服用利于机体吸收,若在餐中服用可影响机体吸收效果。甲磺丁脲与格列本脲等降糖药物餐前小剂量服用可保证治疗效果,血浆峰值浓度时间长。
餐中服用:乳酶生、淀粉酶等酶类药物在餐中服用有助于将酶效果发挥出来,从而提高消化作用,还可减少胃酸对其产生的破坏;二甲双胍在餐中服用,可降低对机体产生的刺激;舒林酸同食物一同服用,镇痛效果理想。美洛昔康、伊索昔康同食物服用可降低胃黏膜出血情况发生;灰黄霉素抗真菌药物不溶于水,同食物服用有助于促进胆汁分泌,减少微粒型粉末溶解,利于机体吸收,提高血浆浓度[2]。
餐后15-30min服用:阿司匹林、黄连素、消炎痛与醋酸钾等药物对胃部刺激性较大,饭后服用效果比较理想。
睡前服用药物:苯巴比妥、氨茶碱药物可降低疾病凌晨发作情况;异丙嗪、扑尔敏药物睡前服用保证睡眠质量,确保药物安全性,若白天服用会导致机体出现困乏、嗜睡以及注意力不集中情况,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与学习。
2 需咀嚼药物
复方胃舒平、氢氧化铝药物咀嚼后会对胃壁产生一层保护膜,降低胃内容物对胃壁产生刺激。酵母片中有较多的黏性物质,若不咀嚼在胃内会产生黏性团块,降低药物效果。西咪替丁咀嚼片、铝镁加咀嚼片咀嚼之后发挥药效更强。
3 不可咀嚼药物
阿司匹林与奥美拉唑肠溶片:药物在胃液的酸性条件小会失去药物甚至对胃黏膜产生刺激,部分药物通过小肠吸收。片剂外层有肠溶衣,在胃液中2h不会溶解,若服用药物时,将肠溶片咀嚼碎后,会失去治疗价值。
达美康缓释片、硝苯地平缓释片类药物药片外层涂抹半透膜,口服之后,胃液根据半透膜进入片内溶解一部分药物,从而产生渗透压,饱和药物溶解通过膜孔,逐渐排出,等到药物释放结束后,外壳会排出体外。若此类药物咀嚼后,无法达到缓慢释放的效果。
硝酸甘油控释片与吗啡控释片类药物服用后会恒速释放,直到释放结束后,聚合物会排出体外。由于此类药物服用剂量较少,不建议咀嚼服用。
4 需多喝水药物
磺胺类药物药物在尿液中浓度高,护产生结晶性沉淀,从而对尿路产生刺激或者阻塞,服用复方新诺明需大量饮水,将尿液将结晶冲走,还可服用小苏打碱化尿液,提高结晶溶解度。
平喘类药物会提高肾脏血流量,达到利尿效果,若尿量增多会导致机体脱水,从而适当补充液体,多喝温开水。
抗通风药物,比如丙磺舒、痛风利仙等药物一定多喝水,保持排尿量,若有需要还可应用碱化尿液,保持机体酸碱度,以免尿酸过多在泌尿道中产生结石。
利胆药比如胆通、胆醇、去氢胆酸等药物服用会导致胆汁分泌与腹泻,多喝水,可减少过度腹泻、机体脱水情况发生。
5 用凉水服用的药物
针对胰蛋白酶、多酶片、淀粉酶等助消化药物,因为酶含量较多,如果益生细菌受热之后会凝固,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维生素C、B2与B1受热之后会降低药效。止咳糖浆为复方制剂,如果用热水冲服,会稀释糖浆,减少药物粘稠度,无法对呼吸道达到保护作用。
6 医师制定口服药物治疗方案
地高辛属于强心苷类药物,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性,降压类药物、激素类药物、降糖类药物等药物剂量需要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而确定,从而保证治疗安全性,减少机体不适反应的发生[3]。
综上:药物治疗是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案,有着治疗简单,效果理想的优势性,但随着药物类型的增多,不合理用药机率逐渐升高。医师根据患者机体状况告知其服用药物类型与剂量,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保证药物正确服用,改善机体不适症状,做好疾病防控,这对机体健康与疾病康复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宏良.正确服用药物提高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3):206-207.
[2]李明强,檀立群,安喜峰.如何正确服用药物[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 (03):10-11.
[3]申志辉. 依据时间药理学正确服用药物[A]. 海南省药学会.海南省藥学会200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海南省药学会:海南省药学会,2009:3.
药物治疗操作简单,对疾病治疗应用率较高,对机体健康状态有着积极的影响。医师对药物类型、合理应用药物剂量等方面完全掌握,可告知患者如何正确服用药物,让其了解相关注意事项,从而规避风险,减少药物对机体产生不适影响,保证整体治疗效果。
1 药物次数与用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药物用药次数为每日三次,间隔8h服用一次,这样可让血药浓度处于平稳状态,针对短效药物可适当增加剂量,针对长效药物可减少药物服用次数。
药物服用时间:空腹服用的药物:依那普利、氨氯地平、洛沙坦等降压药物,空腹服用利于控制血压;甲硝唑与四氯乙烯药物空腹服用可在肠道发挥作用更强;空腹服用抗抑郁类药物,因为精神疾病早晨较为严重;硫酸钠等盐类泻药空腹服用利于肠道吸收[1]。
餐前30-60min服用药物:比如胃必治等胃黏膜保护剂,餐前服用可在附着在胃壁上,形成保护屏障;多潘立酮等促进胃动力药物有助于提高肠胃蠕动,让食物及时排空,帮助机体消化;利福平、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药物餐前服用利于机体吸收,若在餐中服用可影响机体吸收效果。甲磺丁脲与格列本脲等降糖药物餐前小剂量服用可保证治疗效果,血浆峰值浓度时间长。
餐中服用:乳酶生、淀粉酶等酶类药物在餐中服用有助于将酶效果发挥出来,从而提高消化作用,还可减少胃酸对其产生的破坏;二甲双胍在餐中服用,可降低对机体产生的刺激;舒林酸同食物一同服用,镇痛效果理想。美洛昔康、伊索昔康同食物服用可降低胃黏膜出血情况发生;灰黄霉素抗真菌药物不溶于水,同食物服用有助于促进胆汁分泌,减少微粒型粉末溶解,利于机体吸收,提高血浆浓度[2]。
餐后15-30min服用:阿司匹林、黄连素、消炎痛与醋酸钾等药物对胃部刺激性较大,饭后服用效果比较理想。
睡前服用药物:苯巴比妥、氨茶碱药物可降低疾病凌晨发作情况;异丙嗪、扑尔敏药物睡前服用保证睡眠质量,确保药物安全性,若白天服用会导致机体出现困乏、嗜睡以及注意力不集中情况,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与学习。
2 需咀嚼药物
复方胃舒平、氢氧化铝药物咀嚼后会对胃壁产生一层保护膜,降低胃内容物对胃壁产生刺激。酵母片中有较多的黏性物质,若不咀嚼在胃内会产生黏性团块,降低药物效果。西咪替丁咀嚼片、铝镁加咀嚼片咀嚼之后发挥药效更强。
3 不可咀嚼药物
阿司匹林与奥美拉唑肠溶片:药物在胃液的酸性条件小会失去药物甚至对胃黏膜产生刺激,部分药物通过小肠吸收。片剂外层有肠溶衣,在胃液中2h不会溶解,若服用药物时,将肠溶片咀嚼碎后,会失去治疗价值。
达美康缓释片、硝苯地平缓释片类药物药片外层涂抹半透膜,口服之后,胃液根据半透膜进入片内溶解一部分药物,从而产生渗透压,饱和药物溶解通过膜孔,逐渐排出,等到药物释放结束后,外壳会排出体外。若此类药物咀嚼后,无法达到缓慢释放的效果。
硝酸甘油控释片与吗啡控释片类药物服用后会恒速释放,直到释放结束后,聚合物会排出体外。由于此类药物服用剂量较少,不建议咀嚼服用。
4 需多喝水药物
磺胺类药物药物在尿液中浓度高,护产生结晶性沉淀,从而对尿路产生刺激或者阻塞,服用复方新诺明需大量饮水,将尿液将结晶冲走,还可服用小苏打碱化尿液,提高结晶溶解度。
平喘类药物会提高肾脏血流量,达到利尿效果,若尿量增多会导致机体脱水,从而适当补充液体,多喝温开水。
抗通风药物,比如丙磺舒、痛风利仙等药物一定多喝水,保持排尿量,若有需要还可应用碱化尿液,保持机体酸碱度,以免尿酸过多在泌尿道中产生结石。
利胆药比如胆通、胆醇、去氢胆酸等药物服用会导致胆汁分泌与腹泻,多喝水,可减少过度腹泻、机体脱水情况发生。
5 用凉水服用的药物
针对胰蛋白酶、多酶片、淀粉酶等助消化药物,因为酶含量较多,如果益生细菌受热之后会凝固,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维生素C、B2与B1受热之后会降低药效。止咳糖浆为复方制剂,如果用热水冲服,会稀释糖浆,减少药物粘稠度,无法对呼吸道达到保护作用。
6 医师制定口服药物治疗方案
地高辛属于强心苷类药物,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性,降压类药物、激素类药物、降糖类药物等药物剂量需要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而确定,从而保证治疗安全性,减少机体不适反应的发生[3]。
综上:药物治疗是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案,有着治疗简单,效果理想的优势性,但随着药物类型的增多,不合理用药机率逐渐升高。医师根据患者机体状况告知其服用药物类型与剂量,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保证药物正确服用,改善机体不适症状,做好疾病防控,这对机体健康与疾病康复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宏良.正确服用药物提高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3):206-207.
[2]李明强,檀立群,安喜峰.如何正确服用药物[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 (03):10-11.
[3]申志辉. 依据时间药理学正确服用药物[A]. 海南省药学会.海南省藥学会200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海南省药学会:海南省药学会,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