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寻治疗周围性面瘫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的疗法。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患者(其中脱落8例,剔除1例)分为电针配偏振光组(治疗组,A组)60例,电针组(对照1组,B组)60例,偏振光组(对照2组,C组)60例,分别进行为期1个疗程连续15天的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6.60%,对照1组为72.00%,对照2组为66.00%;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96.00%,94.0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总有效率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偏振光治疗面瘫具有明显叠加效应,有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的意义;电针或偏振光治疗面瘫均可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且偏振光治疗对畏惧疼痛的患者尤其具有实际意义,但它们均可能延长疗程,不利于患者尽早恢复。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电针疗法;偏振光照射;电针配偏振光治疗面瘫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2-062-03
本次临床观察180例,全部病例均为2005年3月~2007年2月间成都市双流县中医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面瘫患者。18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配偏振光组(治疗组,A组)60例,电针组(对照1组,B组)60例,偏振光组(对照2组,C组)60例。180例患者中,脱落8例,剔除1例,共171例患者完成本次观察,其中A组59例,B组55例,C组57例。临床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愈率为96.60%,与对照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本疗法在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方面有非常明显优势,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来源
171例患者为成都市双流县中医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的面瘫患者。其中,男性77例,女性94例,男∶女=0.82∶1,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见表1;两组年龄分布及平均年龄比较见表2、表3;两组患者病程分布及平均病程见表4、表5;两组患者病情分型情况见表6。
1.2 诊断标准
周围性面瘫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仅参照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神经病学》第五版教材中有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2.1 单纯型面瘫 表情肌瘫痪,如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偏向健侧,鼓腮和吹口哨漏气,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或有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和(或)听觉过敏。
1.2.2 贝尔型面瘫 单纯型伴有闭眼时患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
1.2.3 亨特性面瘫 单纯型伴有患侧乳突部疼痛,耳廓及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和耳膜疱疹。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612~60岁;③血压正常或稳定;④无脑卒中病史;⑤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2612岁以下或60岁以上,妊娠期孕妇;②有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近几个月发生过心肌梗死者;③高血压Ⅲ者;④感冒未愈者;⑤中耳炎患者。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②观察中自然脱落、失访者;③受试者依从性差,发生晕针而畏惧进一步治疗,不宜继续接受试验;④失访者、脱落率<10%。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A组)电针和偏振光照射治疗
2.1.1 电针疗法 ①针具:采用华佗牌一次性毫针,直径25mm,长度15~40mm。②穴位:主穴为患侧下关透地仓穴、牵正透颊车穴、四白透迎香穴、头维透阳白穴;配穴为交替选用左右侧合谷、内庭、太冲及患侧风池和翳风穴均泻法,三阴交、足三里穴为补法。③操作方法:患者侧卧舒适位,患侧在上,充分暴露患侧面、颈部,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取适合的毫针在上述主穴和1~2个配穴依次进针,只在主穴针柄上接电针机(上海产DG-1型)两极,频率5~50Hz,先用连续波治疗7天,后8天用断续波治疗,均以能使面肌收缩或患者能忍受且无明显疼痛为宜;通电15分钟后,适当增加刺激强度,以消除耐受,共留针30分钟。配穴按补泻要求,每8~9分钟行针1次,每穴行针1分钟,共行针3次。连续治疗15次,每天1次。
2.1.2 偏振光照射 ①设备:采用日产原装点式直线偏振光(HA-2200-LEI)治疗机。②操作:SG型探头对准患侧星状神经节(胸锁关节上方2.5cm、自正中线外侧1.5cm,颈动脉内缘处);A型探头对准耳后翳风穴,设置连续照射模式,时间10分钟/次,输出功率80~100mW进行照射治疗。③注意事项:探头距皮肤1~1.5cm,使患者略有刺痛和热感即可。若有烧灼感,可将探头稍调远离皮肤;老年或儿童患者的适用功率为50mW。连续治疗15次、每天1次。
2.2 对照组
根据各组治疗项目,分别按照治疗组中各自对应的治疗法进行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目前尚没有统一疗效评定,一般采用改良的portmann评分方法。
(1)比较患者面部两侧表情肌的6种运动:抬眉、闭眼、鼓腮、撅嘴、示齿、张大鼻孔,并各自按照正常3分、减弱2分、明显减弱1分、消失0分和安静状态面部两侧比较即正常2分、轻度不对称1分、明显不对称0分计算。正常共计20分。
(2)根据评分方法和患者面部运动及静止状态,进行疗效评定。①痊愈:面部活动正常,安静时面部两侧状态对称,评分为20分;②显效:面部活动减弱或减弱明显,安静时面部两侧状态不对称,评分为>14分、<19分;③无效:面部活动明显减弱,安静时面部两侧状态明显不对称,评分≤13分。
3.2 治疗结果
表8示,不同症型(仅限本文所述的病例)面瘫在治疗组中治愈率较高。①在治疗单纯型面瘫方面,治愈率比较:A与B比较,X◆=0.1211,P◆=0.0072<0.01;A与C比较,X▲=0.1311,P▲=0.0071<0.01;而B与C比较,X◆▲=0.5742,P◆▲=0.06012>0.05。说明治疗组能显著提高治愈率,而对照组之间治愈率无明显差异,提示为了提高治愈率,治疗面瘫应尽可能采用电针配合偏振光照射治疗,对畏惧电针的患者,有条件时可用偏振光照射治疗,同样可达到电针治疗的疗效,尤其对儿童、年老体弱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疗法。②在治疗贝尔型面瘫方面,其情景与单纯型相似,X◇=0.1221,P◇=0.009<0.01;
X△=0.1231,P△=0.008<0.01;X◇△=0.5443,P◇△=0.6113>0.05。③在治疗亨特型面瘫方面,因样本太少,虽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也无法说明治疗组更具优势,但至少可以说明治疗该症型时,应考虑采用综合治疗为宜。
总之,本治疗方法能显著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节约成本,不失为治疗面瘫的又一新疗法,同时,建议畏惧电针治疗的患者,尤其是老幼体弱者,可考虑用偏振光照射治疗,同样能达到近似电针的疗效。
4 典型病例
张某,女,2岁零7个月,初诊。其母述:女儿昨日下午6点左右时有哭闹,吃饭较平时少,当时以为是感冒,给她冲服了半包“抗病毒冲剂”,就让她睡觉了。今晨发现她喝的牛奶从左嘴角流出,哭时左眼闭合不了,遂来就诊。检查:小儿哭闹不安,左眼闭合露白睛,左面向右喎斜,口水从左嘴角流出,左侧鼻唇沟变浅,额纹不显。待其安静时,按压其耳后,小儿无痛感。诊断:贝尔型面瘫。治疗:取患侧下关透地仓穴、牵正透颊车穴、四白透迎香穴、头维透阳白穴,并针刺足三里穴补法,强其本源;照上法用偏振光照射。连续治疗10次,小儿仅在笑时左侧嘴角略向右,后继续治疗5次,完全恢复告愈。
5 讨论
由于茎乳孔内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一旦发生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均可引起局部神经的营养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而发生炎性反应,出现水肿,面神经受到挤压,其传导功能受损,从而发生周围性面瘫,出现患侧表情肌瘫痪和感觉障碍,如举眉、闭眼、撅嘴、示齿、鼓腮、张大鼻孔等功能减弱或消失。若鼓索以上的面神经病变,则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若镫骨肌支以上受损,则出现同侧听觉过敏;若膝状神经节病变,还可出现患侧乳突部疼痛、耳廓及外耳道感觉减退,甚或外耳道或耳膜出现疱疹。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口眼喎斜”、“口僻”范畴,多由脉络空虚,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本病邪之首为“风”,病因之根为“虚”,受损之经为“阳明、少阳”,故以疏风补虚为法,取阳明、少阳经脉之穴为主,补虚泻实,达到通经活络、疏风散寒、健脾除湿的目的。再通以直流电低频作用,既可以明显改善组织水肿状态,又可使面肌有规律舒缩地运动,不致发生废用性瘫痪,促进面肌早日康复。而日产点式直线偏振光治疗机较国产设备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尤其是在它的热效性、穿透性、镇痛性方面,具有修复组织、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达到消炎镇痛、促进炎性水肿的面神经恢复的目的。二法合一,经临床观察能起到明显叠加效应。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电针疗法;偏振光照射;电针配偏振光治疗面瘫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2-062-03
本次临床观察180例,全部病例均为2005年3月~2007年2月间成都市双流县中医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面瘫患者。18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配偏振光组(治疗组,A组)60例,电针组(对照1组,B组)60例,偏振光组(对照2组,C组)60例。180例患者中,脱落8例,剔除1例,共171例患者完成本次观察,其中A组59例,B组55例,C组57例。临床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愈率为96.60%,与对照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本疗法在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方面有非常明显优势,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来源
171例患者为成都市双流县中医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的面瘫患者。其中,男性77例,女性94例,男∶女=0.82∶1,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见表1;两组年龄分布及平均年龄比较见表2、表3;两组患者病程分布及平均病程见表4、表5;两组患者病情分型情况见表6。
1.2 诊断标准
周围性面瘫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仅参照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神经病学》第五版教材中有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2.1 单纯型面瘫 表情肌瘫痪,如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偏向健侧,鼓腮和吹口哨漏气,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或有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和(或)听觉过敏。
1.2.2 贝尔型面瘫 单纯型伴有闭眼时患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
1.2.3 亨特性面瘫 单纯型伴有患侧乳突部疼痛,耳廓及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和耳膜疱疹。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612~60岁;③血压正常或稳定;④无脑卒中病史;⑤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2612岁以下或60岁以上,妊娠期孕妇;②有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近几个月发生过心肌梗死者;③高血压Ⅲ者;④感冒未愈者;⑤中耳炎患者。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②观察中自然脱落、失访者;③受试者依从性差,发生晕针而畏惧进一步治疗,不宜继续接受试验;④失访者、脱落率<10%。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A组)电针和偏振光照射治疗
2.1.1 电针疗法 ①针具:采用华佗牌一次性毫针,直径25mm,长度15~40mm。②穴位:主穴为患侧下关透地仓穴、牵正透颊车穴、四白透迎香穴、头维透阳白穴;配穴为交替选用左右侧合谷、内庭、太冲及患侧风池和翳风穴均泻法,三阴交、足三里穴为补法。③操作方法:患者侧卧舒适位,患侧在上,充分暴露患侧面、颈部,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取适合的毫针在上述主穴和1~2个配穴依次进针,只在主穴针柄上接电针机(上海产DG-1型)两极,频率5~50Hz,先用连续波治疗7天,后8天用断续波治疗,均以能使面肌收缩或患者能忍受且无明显疼痛为宜;通电15分钟后,适当增加刺激强度,以消除耐受,共留针30分钟。配穴按补泻要求,每8~9分钟行针1次,每穴行针1分钟,共行针3次。连续治疗15次,每天1次。
2.1.2 偏振光照射 ①设备:采用日产原装点式直线偏振光(HA-2200-LEI)治疗机。②操作:SG型探头对准患侧星状神经节(胸锁关节上方2.5cm、自正中线外侧1.5cm,颈动脉内缘处);A型探头对准耳后翳风穴,设置连续照射模式,时间10分钟/次,输出功率80~100mW进行照射治疗。③注意事项:探头距皮肤1~1.5cm,使患者略有刺痛和热感即可。若有烧灼感,可将探头稍调远离皮肤;老年或儿童患者的适用功率为50mW。连续治疗15次、每天1次。
2.2 对照组
根据各组治疗项目,分别按照治疗组中各自对应的治疗法进行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目前尚没有统一疗效评定,一般采用改良的portmann评分方法。
(1)比较患者面部两侧表情肌的6种运动:抬眉、闭眼、鼓腮、撅嘴、示齿、张大鼻孔,并各自按照正常3分、减弱2分、明显减弱1分、消失0分和安静状态面部两侧比较即正常2分、轻度不对称1分、明显不对称0分计算。正常共计20分。
(2)根据评分方法和患者面部运动及静止状态,进行疗效评定。①痊愈:面部活动正常,安静时面部两侧状态对称,评分为20分;②显效:面部活动减弱或减弱明显,安静时面部两侧状态不对称,评分为>14分、<19分;③无效:面部活动明显减弱,安静时面部两侧状态明显不对称,评分≤13分。
3.2 治疗结果
表8示,不同症型(仅限本文所述的病例)面瘫在治疗组中治愈率较高。①在治疗单纯型面瘫方面,治愈率比较:A与B比较,X◆=0.1211,P◆=0.0072<0.01;A与C比较,X▲=0.1311,P▲=0.0071<0.01;而B与C比较,X◆▲=0.5742,P◆▲=0.06012>0.05。说明治疗组能显著提高治愈率,而对照组之间治愈率无明显差异,提示为了提高治愈率,治疗面瘫应尽可能采用电针配合偏振光照射治疗,对畏惧电针的患者,有条件时可用偏振光照射治疗,同样可达到电针治疗的疗效,尤其对儿童、年老体弱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疗法。②在治疗贝尔型面瘫方面,其情景与单纯型相似,X◇=0.1221,P◇=0.009<0.01;
X△=0.1231,P△=0.008<0.01;X◇△=0.5443,P◇△=0.6113>0.05。③在治疗亨特型面瘫方面,因样本太少,虽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也无法说明治疗组更具优势,但至少可以说明治疗该症型时,应考虑采用综合治疗为宜。
总之,本治疗方法能显著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节约成本,不失为治疗面瘫的又一新疗法,同时,建议畏惧电针治疗的患者,尤其是老幼体弱者,可考虑用偏振光照射治疗,同样能达到近似电针的疗效。
4 典型病例
张某,女,2岁零7个月,初诊。其母述:女儿昨日下午6点左右时有哭闹,吃饭较平时少,当时以为是感冒,给她冲服了半包“抗病毒冲剂”,就让她睡觉了。今晨发现她喝的牛奶从左嘴角流出,哭时左眼闭合不了,遂来就诊。检查:小儿哭闹不安,左眼闭合露白睛,左面向右喎斜,口水从左嘴角流出,左侧鼻唇沟变浅,额纹不显。待其安静时,按压其耳后,小儿无痛感。诊断:贝尔型面瘫。治疗:取患侧下关透地仓穴、牵正透颊车穴、四白透迎香穴、头维透阳白穴,并针刺足三里穴补法,强其本源;照上法用偏振光照射。连续治疗10次,小儿仅在笑时左侧嘴角略向右,后继续治疗5次,完全恢复告愈。
5 讨论
由于茎乳孔内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一旦发生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均可引起局部神经的营养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而发生炎性反应,出现水肿,面神经受到挤压,其传导功能受损,从而发生周围性面瘫,出现患侧表情肌瘫痪和感觉障碍,如举眉、闭眼、撅嘴、示齿、鼓腮、张大鼻孔等功能减弱或消失。若鼓索以上的面神经病变,则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若镫骨肌支以上受损,则出现同侧听觉过敏;若膝状神经节病变,还可出现患侧乳突部疼痛、耳廓及外耳道感觉减退,甚或外耳道或耳膜出现疱疹。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口眼喎斜”、“口僻”范畴,多由脉络空虚,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本病邪之首为“风”,病因之根为“虚”,受损之经为“阳明、少阳”,故以疏风补虚为法,取阳明、少阳经脉之穴为主,补虚泻实,达到通经活络、疏风散寒、健脾除湿的目的。再通以直流电低频作用,既可以明显改善组织水肿状态,又可使面肌有规律舒缩地运动,不致发生废用性瘫痪,促进面肌早日康复。而日产点式直线偏振光治疗机较国产设备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尤其是在它的热效性、穿透性、镇痛性方面,具有修复组织、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达到消炎镇痛、促进炎性水肿的面神经恢复的目的。二法合一,经临床观察能起到明显叠加效应。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