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大赛选拔机制变化分析

来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ianxin1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198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第一届“如意杯”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以来,央视主持人大赛已悄然走过了33年的历程。作为中国电视主持界规格最高、竞争最激烈的大赛,每一届比赛都会为中国电视节目主持届贡献不少主持精英,其选拔标准必定是各级电视台选拔、培养节目主持人的“指示牌”。回看历届主持人大赛的选拔机制,可以看出大赛一直在时代变换的潮流中不断改革和创新,坚持与时俱进。精准的策划和定位体现了时代特征,不断创新的报名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高素质、高学历的选手,多变的比赛模式和愈加合理的赛程设置也给主持人们以充分展示的空间,逐渐规范的评审机制和观众的加入更是形成了良好互动氛围。分析历届主持人大赛的选拔机制变化,有利于主持人认清形势,明确要求,顺应潮流,调整方向。
  【关键词】中央电视台;央视主持人大赛;选拔机制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7.055
  央视主持人大赛每四年一届,是国内规格最高、竞争最激烈的主持赛事,鞠萍、撒贝宁、刘芳菲、陈伟鸿等主持人都是通过主持人大赛脱颖而出,自此一直活跃在央视主持第一线。大赛不仅为主持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更为我们展现了我国主流媒体选拔主持人的方式。因此,为适应新世纪的发展与挑战,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分析历届央视主持人大赛的选拔机制的变化,从差异中找到规律与共性,保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以更好地培养主持人才。
  1. 策划定位准确,坚持与时俱进
  每一届央视主持人大赛都为我国电视主持人队伍注入了不少新鲜血液,无论是传统媒体时期还是新媒体时期,无论哪种传播形态,主持人都站在信息传播最前沿的位置,直接面对受众,是决定传播效果的重要角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处于节目化时代,主持人初露头角。当时电视刚开始走向传播的核心,完全颠覆了广播报纸在媒介中的影响力,因此需要大量的主持人来填充节目“聚拢”观众。1988年第一届“如意杯”变相成了才艺大舞台,那些唱得好的、跳的好的最后都获奖了,“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成为了对主持人基本素质评判的标准。
  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电视进入栏目化时代,市场的细化和文化的多元,使主持人在节目的风格选择上也有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空间。1995年第二届“金士明杯”首设新闻、社教、综艺以及少儿四大类别,让不同个性风格的主持人明确自我定位,自主选择参赛类别,避免了上一届“关公战秦琼”的局面,让选手有更契合的表现空间,有利于主持风格的深化和细分。
  九十年代末期,中国电视开始步入良性运作,主持理论日臻成熟。从1999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大力推进以“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为核心内容的宣传改革。2000年举办的第三届“荣事达杯”在面试细则时便明确指出宗旨:“探索先进的主持理论,发掘个性化电视主持”。这场侧重于“个性”与“能力”的考核,是人们接受信息时理所当然的审美需求,是电视理论界呼声的结果。
  2004年,央视开办数字付费频道,根据时代特点和受众需求的细分,创建播出了十多个专业频道,每个频道下屬若干个专业栏目,主持人的要求升级为“专而精”,发掘个人领域内的垂直化深度内容,成为专家、专才。第四届“夏新杯”主持人大赛以“超越自我,展示精华”为宗旨,目的就是要推出主持新人,提升传播品位。
  2007年,第五届“白象杯”明确强调了主持人的职业定位:主持人首先应是新闻从业工作者。大赛设置的考核内容紧贴具有讨论热度的时事新闻,主要考察选手对于热点新闻的理解、敏感度以及相应的解决处理能力。其呼应了“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的实践要求,同时也对时代主题“和谐社会,文明中国”进行了一定的响应。
  2011年举办第六届“爱诗缇杯”时,央视正在积极筹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筹备建设海外分台,设立海外记者站。不难看出,立足国内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以央视为领军的主流媒体开始注重国际传媒人才的培养,携领主持人行业群体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019年央视主持人大赛是在18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融合后首次举办的大赛。该届大赛对主持人的舆论导向把控能力,新闻直播互动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以及传播能力的人格化都做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届大赛旨在融媒体时代发展中看到年轻主持人的变化以及专业的进步,让有新时代风貌的年轻人将蓬勃青春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用语言为新时代献礼,完美贴合“奋斗有我,为梦发声”的比赛宣言。
  2. 报名形式创新,选手素质提升
  2.1 探索阶段——单位推荐,内部选拔
  前两届大赛几乎是电视系统行业内部的主持人大赛,当时我国电视还处于节目化时代,主持人发展尚处于萌芽和探索阶段,参赛选手较少。选手由各级电视台推荐到中央电视台,专业评委再对他们的简历和主持视频进行评审选拔。
  2.2 重大突破——打破界限,面向社会
  第三届“荣事达杯”在报名方式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在全国设立了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赛区报名点,最终共吸引了全国近3000人踊跃报名。该届大赛不论是在比赛规模还是选拔范围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扩大,不仅不再要求参赛选手是专业人士,同时也降低了对参赛人员的学历和年龄限制,真正面向全社会吸引主持人才。
  2.3 形式出新——网络报名,要求升级   第四届“夏新杯”起开放网络报名,采用网络注册、视频上传的报名方式,同时提高了选手的参赛门槛,要求报名者的学历起点为大学本科。尽管参赛门槛提高,第五届和第六届的报名人数都在当时刷新了前期的记录,报名者中也不乏硕士、博士等高学历选手。选拔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参赛选手的不断增加,反映了央视主持人大赛的科学性、社会公开性、覆盖范围、群众参与度的日趋增强和扩大。
  3. 比赛模式多变,赛程愈加合理
  3.1 突破单一模式,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双重考评
  在第一届“如意杯”中,选手通过录像带初评和节目展播评选后即可进入决赛,没有笔试环节,决赛主要也以展示选手才艺为主。第二届“金士明杯”中增加了笔试和面试,考核主持人的采编播能力、对节目的组织驾驭能力和现场反应能力。第三届“荣事达杯”在初试就对笔试考核进行了革新,30%为电视专业知识,70%为综合知识,78分以上者才能进入下一轮,全面考核选手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
  3.2 细分主持类型,实现精准传播
  1988年第一届“如意杯”对于主持人定位和素质要求不是很明确,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将不同类型的主持人按统一标准进行比赛,部分优秀选手因风格形式不一难以评定,最终遗憾出局。
  1995年第二届“金士明杯”吸取教训,设置了新闻、社教、综艺、少儿四类组别,选手需明确自我定位,确定自己的参赛类型,分类评选。2019年央视主持人大赛将60强选手分为“新闻”和“文艺”两大类,每位主持人还可以结合节目特质选择适合自己表现的细分领域。
  3.3 考核外语能力,强调国际视野
  为适应21世纪多结构采访对象和多层次节目的需要,2000年“荣事达杯”在复试的综合素质考核中首次设置了“30秒外语问答”,考核选手的外语能力。之后的“夏新杯”也保留了这一考核环节,还特别设置了3位外语评审,对当时的英语普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3.4 评审机制规范,观众踊跃参与
  前两届主持人大赛实际上都是电视系统行业内部的选拔,评委都由电视行业的专家组成,观众参与度低。第三届大赛起,观众也具有了评判权,在决赛中观众的意见占比30%,体现了对传播受众的认可。2019年央视主持人大赛除了专业评审团以外,还有400位虚拟在线的大众评审以及公证员全程参与赛事,各专业、各年龄、各层次同频共选,让舞台上的选手们能够充分接受社会各层观众的检阅。央视主持人大赛的评审机制发展越来越公正、科学,观众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观众、选手、评审之间的良好互动逐渐形成,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4.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回顾主持人大赛的赛制变化,可以发现央视一直在根据时代的发展路线来制定比赛的规则以及对主持人的选拔标准,培养高素质、全能型主持人才队伍已是媒体融合的当务之急,也是建成具有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的关键因素。2019年央视主持人大赛不仅让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重新赢得了受众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客观上还高标準、全方位、生动化示范了新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主持人。
  在媒体急剧变化的时代,主持人必须因势利导,明确自我定位、转变升级思维、增强创新能力、主动与新时代接轨。既要守住传统媒体的大屏,更要拓展新媒体的小屏。最后,主持人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不断积累人生经验,丰富助长主持技能,方能与热爱并肩,与现实同行。
  参考文献:
  [1]曾志华.新世纪的新挑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1,02,55-59.
  [2]于松明,魏海棠,张璧琳.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分析——以第四至第六届为例[J].当代电视,2012(11):49-50.
  [3]媒体融合大势下,《主持人大赛》为传媒人探寻航向[J].中国广告,2020(Z1):120-121.
其他文献
在以真人秀为主要形式的综艺节目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正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瓶颈。央视推出的三季《国家宝藏》节目,发掘新鲜题材、创新节目形式、注入多样元素,对文化产品的精准选择,连古通今解读文物与文化,创造“记录式综艺”的全新表达方式,引起受众的极大关注与好评。本文在解析央视文化类的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和瓶颈基础上,从人际关系传播角度深入探讨央视文化类的电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在内容、形式、文化产品选择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7.024  1. 概述  1.1 概述  (1)方案名称:新疆高速公路调频广播覆盖及应急广播综合工程系统设计方案  (2)建设地址:乌鲁木齐至伊宁高速段  (3)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案旨在解决乌鲁木齐至伊宁高速公路上清晰连贯的收听
【摘要】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迅猛,构成了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冲击波,被誉为中国电视界的第三次革命。从标志性栏目《南京零距离》创始至今,诸多业内期刊关于民生新闻的讨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这样一种新闻现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以贵州电视台《百姓关注》栏目为例,阐述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百姓关注》;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4
在主流媒体传播过程中,主持人在诞生之日起就是极为重要的角色,是与观众沟通的最直接的“能指”符号。本文将以央视主持人朱广权为例,从符号学角度探讨主流媒体节目主持人IP化的重要性及策略,包括提升个人内涵、改变语言表达方式、实现多平台互动和创新营销理念等策略,希望以此来为打造融媒体时代的新型主流媒体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在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社会对媒体行业的需求量全面上升,大量新型媒体形式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广播作为传统的媒体传播形式,依然受众范围广泛。中波发射机作为广播运行的重要部分,其发展过程漫长,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固有的维修及护理模式。本文主要从中波发射机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其自身的特点进行了探究,并以此为前提提出了具体的设备维护措施,希望能为以后的广播设备维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媒体融合日渐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作为大众传媒业主体之一的地方媒体更需要加快融合发展的脚步。从当前我国传统地方媒体的发展情况来看,仍存在同质化严重、效益不高等问题。融媒体背景下,成都商报的实践模式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经验。
【摘要】2014年中央深改会上提出媒体融合,到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尤其是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在积极推进。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六年里,各级传统主流媒体积极投身融合发
【摘要】新媒体产业的飞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是有目共睹的,移动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更让传统电视信息传播的发展雪上加霜,也给新闻媒体采编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多层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旨在促进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以便于让传统媒体在自己的轨道上走得更快、更远。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闻采编;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TN94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交流和传递的方式,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平台迅速崛起,并且成为了重要的信息载体。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媒介格局被打破,给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电视媒体要寻求转型和突破,就要探索一条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凸显,融媒体已经成为了电视新闻媒体发展的主要方向及道路。在融媒体时代下,以新闻为主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迭,对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技术的发展促使各类社交媒体的产生,变革社交关系,人们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满足对信息、情感表达的需要,但同时也存在过度连接、社交倦怠等问题。本文基于技术与人关系视角,探析在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中社交倦怠的表征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