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二战期间联合政府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我们了解战时英国战争努力的全貌,窥见二战进程中反法西斯国家为恢复世界秩序做出的艰苦努力。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中对此问题有所涉及,现从货币政策理论、英格兰银行和货币政策内容三个方面总结如下。
关键词:英国;二战期间;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K56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45-01
一、货币政策理论
面临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大战的威胁,联合政府将要以何种经济理论为依据制定政策,哪些理论对联合政府的货币政策产生了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有学者从纯粹理论性的角度对二十世纪初的众多货币金融理论乃至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研究。周素彦认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段时期,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金融动荡的时期。极其复杂的各国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金本位制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20世纪30年代,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并以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为标志,初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理论①。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出现于一战之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经济学货币理论的正宗和主流是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是马歇尔及其学生,其中包括早期的凯恩斯。
厉以宁将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十九世纪晚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通论》出版为第二阶段,是早期宏观经济学到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1936年凯恩斯《通论》出版开启了西方经济学说发展的第三阶段,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思想成为宏观经济思想的新正统,虽然30年代之前出现的经济思想与凯恩斯经济学并行发展着,但是影响小得多,在30年代末年与40-50年代内尤其如此。②陈岱孙和商德文对古典学派到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演进发展进行了梳理分析③。张培刚、颜鹏飞、蒋自强、李晓蓉、晏智杰④等亦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英国货币理论的发展进行研究。
此外,崔士鑫认为,保守党从19世纪70年代一直到二战结束,其指导思想一直是保守主义,而英国保守主义的核心在于尽可能维持现存的社会制度,即使要接受迫不得已的变革,也要将变革带来的震动控制在最小范围。20世纪保守党的指导思想是“新保守主义”即迪斯累利主义,其中心主张是以妥协、温和的方式调节社会矛盾,具体到英国的政治实践就是维护现存的国家体制、巩固大英帝国、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这“三大目标”。⑨
二、英格兰银行
国内学术界对英格兰银行的研究多侧重其发展历程与职能演变以及对英格兰银行机构和运行机制的介绍,对二战期间英格兰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及施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涉及甚少。国内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王燕《从私人股份银行到中央银行》,在文章中作者从英格兰银行的产生、发展和国有化三个阶段分析英格兰银行的职能变化和发展进程,英格兰银行从成立起,就具有政府的银行以及债务人这双重特性。这种特性一直保留了下来。成立之初的英格兰银行主要业务是为政府筹措资金,发行银行债券。此后,英格兰银行成为与苏格兰银行、爱尔兰银行等机构平行的政府货币发行机构。在后两者衰落后,它得到了货币发行的法定权利,并逐渐成为最后的贷款者和利率制定者。
王燕认为,尽管英格兰银行成立时,是一家私人股份银行,但大部分时期,它充当的是国家机构的角色。所以,英格兰银行国有化以后,其业务并没有因此而发生较大的变化。⑩
此外,钱乘旦《日落斜阳——二十世纪英国》、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梅德利科特《英国现代史1914--1964》等都在论述过程中提及英国战时内阁的工作,但都是零星涉及,并不系统,特别是并未系统研究英国内阁对经济政策的制定等问题。
三、货币政策内容
冯肇伯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其中,对英国货币政策的政策目标与传导机制、以英格兰银行为中心的英国货币金融体系以及二战后英国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进行了介绍11。
郭树清以英格兰银行的政策发展为主线,对1860年代到1980年代英国货币政策进行了梳理,认为二战对金融业的影响与一战类似,日本与意大利银行关闭他们在伦敦的分支机构。政府公债急速上升,证券交易再一次严格控制12。但文章对二战期间联合政府的货币政策内容并未提及,这反映了国内学术界研究的又一普遍现状,即侧重从长时段的角度对英国货币政策发展演变的历史进行梳理,而基本没有对二战期间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研究。
国内史学界多从理论、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即英格兰银行)等单个侧面进行时间跨度较大的梳理性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指导思想方面,对二十世纪及以前的经济理论及其发展脉络进行分析和梳理,但是这一类研究缺乏与政策实践的结合,属于纯理论性的表述,甚至往往运用经济学公式和图表的表述方式,侧重经济理论、经济规律而非政策研究。对二战期间联合政府货币政策内容,国内学术界则基本没有涉及。针对该时期货币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非常必要。
注解:
①周素彦:《20世纪西方货币政策理论发展与评述》《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2).pp.9-16.
②厉以宁:《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③陈岱孙,商德文主编:《近现代货币与金融理论研究——主要流派理论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④张培刚,厉以宁:《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颜鹏飞主编:《西方经济思想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蒋自强主编:《简明西方经济学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李晓蓉编著:《西方经济学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晏智杰主编:《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⑤崔士鑫:《历史的风向标英国政党宣言研究1900-200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⑥王燕:《从私人股份银行到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三百周年回顾》,《上海金融》1995(10).pp.30-31.
⑦冯肇伯:《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比较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
⑧郭树清:《英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管理的历史演变》,《管理世界》1988(2).pp.145-218.
作者简介:张凯成(1992-),山东惠民人,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英国;二战期间;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K56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45-01
一、货币政策理论
面临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大战的威胁,联合政府将要以何种经济理论为依据制定政策,哪些理论对联合政府的货币政策产生了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有学者从纯粹理论性的角度对二十世纪初的众多货币金融理论乃至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研究。周素彦认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段时期,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金融动荡的时期。极其复杂的各国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金本位制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20世纪30年代,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并以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为标志,初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理论①。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出现于一战之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经济学货币理论的正宗和主流是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是马歇尔及其学生,其中包括早期的凯恩斯。
厉以宁将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十九世纪晚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通论》出版为第二阶段,是早期宏观经济学到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1936年凯恩斯《通论》出版开启了西方经济学说发展的第三阶段,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思想成为宏观经济思想的新正统,虽然30年代之前出现的经济思想与凯恩斯经济学并行发展着,但是影响小得多,在30年代末年与40-50年代内尤其如此。②陈岱孙和商德文对古典学派到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演进发展进行了梳理分析③。张培刚、颜鹏飞、蒋自强、李晓蓉、晏智杰④等亦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英国货币理论的发展进行研究。
此外,崔士鑫认为,保守党从19世纪70年代一直到二战结束,其指导思想一直是保守主义,而英国保守主义的核心在于尽可能维持现存的社会制度,即使要接受迫不得已的变革,也要将变革带来的震动控制在最小范围。20世纪保守党的指导思想是“新保守主义”即迪斯累利主义,其中心主张是以妥协、温和的方式调节社会矛盾,具体到英国的政治实践就是维护现存的国家体制、巩固大英帝国、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这“三大目标”。⑨
二、英格兰银行
国内学术界对英格兰银行的研究多侧重其发展历程与职能演变以及对英格兰银行机构和运行机制的介绍,对二战期间英格兰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及施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涉及甚少。国内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王燕《从私人股份银行到中央银行》,在文章中作者从英格兰银行的产生、发展和国有化三个阶段分析英格兰银行的职能变化和发展进程,英格兰银行从成立起,就具有政府的银行以及债务人这双重特性。这种特性一直保留了下来。成立之初的英格兰银行主要业务是为政府筹措资金,发行银行债券。此后,英格兰银行成为与苏格兰银行、爱尔兰银行等机构平行的政府货币发行机构。在后两者衰落后,它得到了货币发行的法定权利,并逐渐成为最后的贷款者和利率制定者。
王燕认为,尽管英格兰银行成立时,是一家私人股份银行,但大部分时期,它充当的是国家机构的角色。所以,英格兰银行国有化以后,其业务并没有因此而发生较大的变化。⑩
此外,钱乘旦《日落斜阳——二十世纪英国》、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梅德利科特《英国现代史1914--1964》等都在论述过程中提及英国战时内阁的工作,但都是零星涉及,并不系统,特别是并未系统研究英国内阁对经济政策的制定等问题。
三、货币政策内容
冯肇伯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其中,对英国货币政策的政策目标与传导机制、以英格兰银行为中心的英国货币金融体系以及二战后英国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进行了介绍11。
郭树清以英格兰银行的政策发展为主线,对1860年代到1980年代英国货币政策进行了梳理,认为二战对金融业的影响与一战类似,日本与意大利银行关闭他们在伦敦的分支机构。政府公债急速上升,证券交易再一次严格控制12。但文章对二战期间联合政府的货币政策内容并未提及,这反映了国内学术界研究的又一普遍现状,即侧重从长时段的角度对英国货币政策发展演变的历史进行梳理,而基本没有对二战期间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研究。
国内史学界多从理论、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即英格兰银行)等单个侧面进行时间跨度较大的梳理性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指导思想方面,对二十世纪及以前的经济理论及其发展脉络进行分析和梳理,但是这一类研究缺乏与政策实践的结合,属于纯理论性的表述,甚至往往运用经济学公式和图表的表述方式,侧重经济理论、经济规律而非政策研究。对二战期间联合政府货币政策内容,国内学术界则基本没有涉及。针对该时期货币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非常必要。
注解:
①周素彦:《20世纪西方货币政策理论发展与评述》《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2).pp.9-16.
②厉以宁:《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③陈岱孙,商德文主编:《近现代货币与金融理论研究——主要流派理论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④张培刚,厉以宁:《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颜鹏飞主编:《西方经济思想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蒋自强主编:《简明西方经济学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李晓蓉编著:《西方经济学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晏智杰主编:《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⑤崔士鑫:《历史的风向标英国政党宣言研究1900-200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⑥王燕:《从私人股份银行到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三百周年回顾》,《上海金融》1995(10).pp.30-31.
⑦冯肇伯:《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比较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
⑧郭树清:《英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管理的历史演变》,《管理世界》1988(2).pp.145-218.
作者简介:张凯成(1992-),山东惠民人,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