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在草原规划建设中的价值分析

来源 :新农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el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其他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本文分析了草原规划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期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草原规划建设;价值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并实现共生。在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当前,我国生态急剧退化,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自然资源逐渐紧缺,面对这些问题,在草原规划建设中,必须要坚持生态文明理念,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中,以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实现中国梦与两个100年奋斗目标。
  1  生态文明建设在草原规划建设中的必要性
  1.1  遏制草原生态退化,解决草原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游牧业已经不能符合当代生产力发展需求,而由于利益的驱动,过度发展旅游业、过度放牧都导致草原生态功能遭到破坏。而草原生态功能的丧失会导致我国草原地区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提升牧民生活水平。由于受到生产方式弊端的影响,导致产生草原保护不力与草原使用不当等问题。在以往,草原大都是通过四季轮牧方式进行放牧,而当前,则会通过划区轮牧方式开展放牧,在固定地区,牲畜长时间觅食与活动。会导致植被数量减少,不利于草原的反复、长期利用,导致草原生态退化。在云南,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不得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大量开发本地资源,引进高消耗、高投入的金属冶金、化工产业,这种发展模式导致能源资源矛盾尤为突出,甚至造成了次生灾害。
  1.2  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草原规划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继承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结果,顺应自然,使人与自然实现共同发展,将生态文明贯穿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建设过程中,可以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发展。草原是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基础,在改革开放之后,草原经济在人口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工業文明也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由于过度开采、乱砍滥伐,导致出现水资源枯竭、沙尘暴、草原荒漠化、草场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而草原也呈现出其肆虐的一面。因此,在草原规划建设中,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草原共生的生态系统。当前,我国草原地区依然沿用传统的经验,发展方式缺少相应的生产技能、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生产技术,同时缺少经营管理团队、发展带头人、专业技能人才,技能培训与知识学习方式单一,没有应用与推广新技术,有的牧民在培训中并未掌握真正的知识技能,因此,要以生态文明发展为理念,将精细化生产、环保理念、生产知识融合起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  生态文明建设在草原规划建设中的实施路径
  2.1  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工作,坚持恢复、保护、节约的理念
  要不断修复草原生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草原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草场紧缺,草原面积不断缩减。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我国生态安全屏障遭到破坏,因此,需要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工作,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坚持恢复、保护、节约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开展虫害治理、施肥、除杂等发展手段,并实施禁牧、轮牧、休牧等制度,解决草场不断退化的问题,使草原改变以往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变为精细化发展模式。监管草原植被恢复情况,制定植被恢复方案,使资金技术能够实施到位,促进草原植被恢复,通过保证金制度激发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并建立政府监管,构建完整的生态恢复机制。另外,要遵守草原的征用管理方法,节约草原资源,实施草原征用管理制度,打击破坏植被草场、滥挖野生植物、乱砍滥伐等行为。
  2.2  构建完善的生态文化制度体系,加强生态建设决策部署
  我国草原资源丰富,面积大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西北地区风沙强悍,气候干旱,远离海洋,是主要的草原区。草原资源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同时也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础,为西部地区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我国甘肃、四川、青海、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地理位置独特,是主要牧区,适合牧草生长,为少数民族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草原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因此,要坚持评价合理、监管到位、保护科学、产权清晰的原则,构建完善的生态文化制度体系,加强生态建设决策部署,使草原能够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并获得永续发展。草原生态保护制度包括生态红线保护制度、禁牧放牧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草原平衡制度等等,在此基础上,要不断探索生态保护举措,不断审视治理中的问题,增加生态容量与森林资源总量,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  结语
  草原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分、改善空气质量等生态功能,草原退化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保护与建设草原,遏制草原生态恶化趋势,改善生态环境是草原今后发展重点。因此要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工作,坚持恢复、保护、节约的理念,构建完善的生态文化制度体系,加强生态建设决策部署,实现草原规划建设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秀仁娜.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在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探析-以青海省海西州为例[J].亚太教育,2019(17):77-78.
  [2] 张自和.充分发挥草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A].2015中国草原论坛论文集[C].2015:235.
其他文献
将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充分运用到农作物的种n植环节,能够有效地提升农作物的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于n无公害农作物的需求。本文首先阐述了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管n理技术的内
摘要:无公害水稻自身就有一定的优势,包括在生产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产品质量更加绿色健康,品质有保证。而无公害水稻高产技术可以优化种植过程,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让无公害水稻的产量得以提升,从而实现了兼顾产量和质量色无公害水稻高产技术和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相比,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本文重点介绍无公害优质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无公害;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1 前言  水稻是重要
摘要:在对家禽进行药物治疗的时候,如果用两种或者多种药联合在一起,通常是可以有助于提高药效的。有的时候甚至可以降低药物可能会出现的副作用,也能够降低家禽对于药物的依赖性,但是如果我们使用多种抗生素的话。将其联合使用,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副作用,并且严重的时候还会影响到他的治疗效果。甚至有时会对家禽的一些组织器官造成损伤,所以说使用抗生素的时候一定要对药物的性质有所了解,确保药效和安全性。  关键词:家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持续升高,在粮食n生产种植技术方面,近些年也有的新突破和发展。随着农业n生产的不断进步,我们不断地开发效益农业,以实现粮食生n产种植的高产量和
以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点校之一——涉县职n教中心为例,开展“校乡村联手 校企社合作”培养模式的n实践探究,从培养方案制定、组织实施、督导评价、跟踪服n务等方面,努力整
摘要: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驻村工作队队员们真蹲实驻、全力以赴,为“脱贫摘帽”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不断攻坚克难。对于驻村工作队队员来说,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工作内容、新的工作任务、新的工作对象等都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提高扶贫工作成效,是摆在驻村工作队干部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驻村工作队干部积极研究有效
摘要:冬季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克服气温低、光照时间短且强度低、大棚环境较为封闭等困难。菜农如想使反季节蔬菜维系较好的生长状态,想要提高蔬菜的产量与品质,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冬季棚室蔬菜栽培管理技术。下文将从抗寒保温、水分管理、光照管理、通风控温四个方面介绍冬季棚室蔬菜栽培管理技术。  关键词:冬季;大棚;蔬菜;高产  1 棚室内种植蔬菜的保温防冻管理  使用大棚种植蔬菜时,最适宜的棚室温
摘要:水稻一直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对保证我国粮食供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很多地区都是以稻米作为主要食物,这也使得我国成为了重要的稻米消费国。我国稻米的消耗量十分惊人,为了保证稻米供给,我国加强了对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相关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本文重点探究水稻栽培技术存在问题及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问题;种植效益  1 前言  近年来,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改革使稻米栽
摘要;近几年时间,玉米的病虫害风险每年都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社会上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有必要开展综合的防治技术工作,以最大化减少对其玉米的危害。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玉米的疾病主要包括有大斑点,小斑点,灰色斑点,锈病等,而危害玉米的虫害则包括蚜虫和黏虫等。文章分析了近年发生较多的玉米病虫害,提出了一些预防性治疗方法。  1 玉米病害的种类与防治  1.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急性传n染病,发病时间短,死亡率极高达100%,对我国生猪养殖n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本文概括了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nswine fever virus,ASF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