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酸对哺乳期大鼠肠黏膜屏障发育的作用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38574646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丁酸对SD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情况,为防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肠道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以生后7 d(P7)的SD新生鼠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实验组(12只)、生理盐水对照组(8只)和空白对照组(8只)大鼠。实验组给予丁酸,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连续灌胃早晚各1次;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10 d后取幼鼠近端结肠组织,利用尤氏灌注系统(Ussing Chamber)检测肠黏膜跨上皮电阻(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R)值;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及Claudin-1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近端结肠组织ZO-1和Occludin的表达及分布情况(OD值)。

结果

尤氏灌注系统发现丁酸组在0、30、60、90、120 min的TER值分别为(70.65±5.03)Ω·cm2、(72.40±5.58)Ω·cm2、(68.84±5.02)Ω·cm2、(64.64±4.64)Ω·cm2和(58.95±6.23)Ω·cm2,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63.56±4.28)Ω·cm2、(59.31±4.07)Ω·cm2、(51.73±4.42)Ω·cm2、(45.28±5.18)Ω·cm2和(42.09±4.06)Ω·cm2,空白对照组分别为(59.99±4.21)Ω·cm2、(56.64±3.71)Ω·cm2、(51.53±4.00)Ω·cm2、(48.01±7.40)Ω·cm2和(45.41±10.00)Ω·cm2。丁酸组各时间点TER值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生理盐水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丁酸组紧密连接(TJ)蛋白Occludin及Claudin-1的表达(1.03±0.05、2.02±0.21)较生理盐水对照组(0.74±0.08、1.06±0.09)及空白对照组(0.73±0.05、1.04±0.06)增加,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生理盐水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丁酸组肠上皮细胞间ZO-1及Occludin的表达(0.22±0.04、0.26±0.04)较生理盐水对照组(0.16±0.02、0.21±0.02)及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0.16±0.01、0.21±0.02),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理盐水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哺乳期肠黏膜屏障模型中,丁酸增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能较快促进肠黏膜组织结构与功能发育成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新生儿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65例经手术证实的新生儿消化道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22例;早产儿45例,足月儿20例;胃穿孔7例,小肠穿孔34例,结肠穿孔23例,胆道穿孔1例;临床表现以腹胀和气腹为主。结果本组胃穿孔发病时间多在出生后5 d内;早产儿消化道穿孔部位主要在小肠(29例,64.4%),病因主要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
本文报道一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短肠综合征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救治过程。患儿胎龄29+3周,因"间断腹胀1个月,加重1 d"行腹部X线片提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后因气腹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小肠全长仅55 cm,距屈氏韧带20 cm处远端间断肠管坏死,最终距屈氏韧带20 cm肠管造瘘。期间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支持,首次术后104 d行造瘘关闭术,长期随访予以喂养指导,随访至校正年龄14月龄体重追赶正常。
期刊
@@
本文报道一例体重890 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经改良持续5F双腔静脉导管腹膜透析纠正感染性休克导致的顽固性高乳酸血症、毛细血管渗漏症状,效果好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相较于传统腹膜透析术,本方法可以减少因腹腔压力增高引起的呼吸困难、回心血量减少等,利于肾功能恢复。
期刊
@@
本文报告2例以先天性心脏病为表现的8号染色体微缺失同卵双胎,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检测方法分析患儿及其父母的DNA拷贝数变异,发现2例患儿在8号染色体q13.2q13.3区段均有约2.7 Mb的新发缺失,对缺失区段进行数据库比对和文献分析,结果显示该缺失区段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
期刊
@@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
期刊
母乳是纯天然的新生儿营养来源,为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一系列营养及多样化的非营养活性成分,如细菌、抗体和免疫调节蛋白。以往研究证实,母乳中具有的生物活性成分在建立婴儿健康肠道菌群结构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探讨母乳成分及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变化,有针对性的调整肠道菌群,从而预防和减少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尤为重要。本文对国内外母乳中菌群、低聚糖、乳铁蛋白等成分对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综述。
期刊
@@
临床研究及动物模型表明,生命早期,尤其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内大量的致痛性操作、光线和噪音刺激,以及母子分离等应激事件,可能会通过大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神经内分泌系统及表观遗传学等方面的调节对儿童脑发育产生长期不良影响,包括情绪和行为障碍。早期进行临床干预有利于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改善脑发育。明确NICU内应激带来的不良影
期刊
@@
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在围生期可定植在羊膜腔内导致绒毛膜羊膜炎,通过垂直传播导致胎儿感染,研究发现UU与早产、低出生体重以及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视网膜等多个系统疾病关系密切,且影响远期预后。目前对于UU是否治疗、如何治疗意见尚不统一,有报道采用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药物治疗均有一定效果。本文就UU与新生儿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
@@
目的分析联体儿分离术相关临床资料,比较分离术方法差异,总结预后,探讨联体儿分离术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02年11月至2017年11月诊治的8对对称性联体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联体类型、手术时间、分离方法、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总结不同皮瓣分离治疗对联体儿预后的影响。8对联体儿中,女婴5对,男婴3对;胸腹联体6对,臀部联体1对,坐骨联体1对。结果3对在联体分离同时行肠造瘘;1对肠造瘘同时行膀胱造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