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来源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8i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说教无定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果我们能遵循教学规律,就能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通过多年的化学教学,总结几条,供各位参考。
  
  一、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
  
  从化学教学的整个过程看,抓住以实验为基础这一基本特征,组织、运用好各种实验,发挥实验对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以及态度、方法等激励、引导作用,使实验引导和启迪思维相结合,这是一条重要原则,启迪思维与实验引导往往是同步进行、不可分割的,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观察,中学生往往对那些刺激强烈的实验现象兴趣浓厚,但他们容易忽略实质性的内容,此时我们要及时提醒学生应当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等,并将学生的观察引向深入,同时,我们要在实验过程中,及时穿插讲解、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做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提问:1 小刀很容易把金属钠切开,说明了什么?2 为什么钠投入水中后,不是沉在水底,而是漂浮在水面上?3 滴入酚酞后,水变成了红色,说明了什么?这样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能不断的分析、思考,有效的锻炼了他们的思维,也使学生获得对纳性质的深刻理解。
  
  二、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
  
  大家知道,化学知识融概念、原理、事实于一体,事实性知识繁杂难记,教学时常常通过化学基本理论作指导,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所以说,归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抓住几个典型物质,逐一分析它们的性质,从所得的个性中归纳出一类物质的通性,如,从盐酸、硫酸两种酸入手,可以获得酸的通性;从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推知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对有机物而言,通过重点解释某类有机物中的代表物质(如醛类中的乙醛)的结构特征和特性反应,概括出该类有机物的通式、通性、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等等,从中学化学教材编排体系看,元素周期律正是在归纳氢、氧、碳、氯、硫、钠等“律前元素”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可以看出,分析典型、归纳共性使得许多复杂的化学知识变得简单、有序。
  但是,化学知识内容庞杂,归纳时主要考虑的是共性,还有许多特性的知识,往往隐含在共性背后,我们切不可忽视,否则,得到的知识是,不完整的,例如,浓硫酸除酸的通性外,还有氧化性、脱水性和吸水性;卤素的有些通性不能兼顾氟,必须突出强调氟的特性;事实表明,共性往往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而特性或称反例的知识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障碍,如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一般经历称量(或容量)、溶解、移液、洗涤、振荡、稀释等步骤,如将溶液一般性的稀释操作用于稀释浓硫酸,就会出现严重的操作错误,因此,在归纳配制溶液方法的一般要求时,必须强调浓硫酸稀释的反常性,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归纳共性的同时,要注重特性的揭示,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相结合
  
  化学教学归根结底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化学问题,为实现这一目标,不少教师热衷于定套路、讲例题、做习题的传统模式,使学生用固定的思路和相同的公式去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解题,当然,这些形式化的训练在基础阶段是不可少的,有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解题基本功,但是,一味地模仿或机械地套公式,久而久之,会使学生思维钝化,一旦问题稍有变化,往往无从下手了。
  情境思维是近年来针对形式训练不足提出来的,所谓情境,实质上是与问题“牵扯”在一起的种种背景信息,当问题的情境对学生完全陌生的时候,有的问题甚至是真实的化学发现或实验现象的原始记载,学生无法从平时的形式化训练所积累的经验中找到解题的思路,此时,快速阅读,组合加工,较少地依赖原有经验而以现场自学方式独立地接受信息,从中概括规律,结合问题情境类比联想,最终导向问题的解决,这一过程称之为情境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在注重形式化训练的同时,善于提出一些非常的化学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求新立异,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付一些繁杂的形式化问题的扎实基本功,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就目前的化学教学实际来看,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的结合是一条极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
  
  四、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
  
  化学语言既是交流化学信息的特殊工具,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学生如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的化学用语,将直接影响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原子、元素、分子、原子量、单质、纯净物、混合物、氧化、还原等,老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利用比喻、列举等通俗的语言去解释,不要求一步到位,其内涵随学生知识的增加逐步拓宽和深化,如,化学反应的引出,先学会用文字表述,逐渐过渡到符号形式,采用化学符号概括化学过程将逐步成为学生的一种技能,如,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用单线桥或双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或电子得失,用电极反应表示电池和电解的工作原理等等。
  总之,我们要从反映化学教学实际的角度去探讨教学原则,以上几条未必成熟,希望请各位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当孩子问及诸如“我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时,恐怕大多数父母都会吞吞吐吐、遮遮掩掩,采取回避的态度。实际上,这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和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性观念的好时机,父母
夸美纽斯说过,知识始于感官。可见,感官对于知识的构建的重要性。而情景教学可以首先满足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真实、生动、形象的情境中,观察生物实验想象、动手操作实验、构
《论语》一书,虽不在六经之列,然其于吾国文化之重要性,绝不在六经之下,故自其成书迄今,注疏诠释者代不乏人,相关著述,汗牛充栋,络绎不绝。近人著作中,若以传布论,问世于1958
立意是作文成败的关键。要想立意新颖、深刻,审题时就要善于展开联想。笔者在此结合2006年高考作文题,谈谈高考作文审题中常常用到的几种联想方式,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京外院地合作平台是连接中国科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资源型平台,是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向京外地区辐射的重要窗口。平台主要针对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中科院各研究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设计意图: 有一天,有个幼儿提出问题:“早晨教室的这面墙上有太阳光,到了下午就没有了,太阳光到哪儿去了呢?”这引发了许多孩子的兴趣,有孩子接着问:“为什么教室门这边从来
230个项目获奖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十强4月19日,2012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长沙召开,230个项目分获2012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王利兵、印遇龙、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对科学规律的发现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探究和验证逐步完成的,化学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方法,所以,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关键,观察是通过感官对外界现象或信息的感知活动,它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基本观察能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科学创新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目的之一,
众所周知,在知识产权领域,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导致了著作权保护的重大变化,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都有相关的条约和法律问世。但是在互联网条件下,从事商品或者服务贸易行为时,关于假冒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