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全球化和全社会信息化是今后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向国际化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中美两国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础上,提出适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制定了“2+2”、“3+1”中美合作学分互认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不同文化、专业知识的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计算机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国际化;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分互认
一、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经济全球化和全社会信息化是今后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向国际化发展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才是未来世界最重要的资源,为了抢占这个有效资源,国外先进的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科技与经济的实力,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途中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为了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缩小彼此的差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让国外的名师到学校授课,传授教学经验,加强国际化交流,通过各种途径送老师和学生出去培训,同时不断改善自己的教育环境,努力培养适合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国际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经之路。在这个发展的进程中,高等教育要发展,必然要走国际化这条道路[1]。作为培养学生的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必须了解自己的实际需求,开阔视野,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引入进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情况,注重融会贯通,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2]。
近年来,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也影响着我院的人才培养,学校也比较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不断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的途径。通过积极调研,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和美国圣彼得大学进行合作,合理有效地引进美方优质资源,积极探索“2+2”、“3+1”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整合课程,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研究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美国圣彼得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双方的课程结构,制定“2+2”、“3+1”中美合作学分互认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具有国际视野的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方法。实现国内已上课程满足国外课程的要求,达到无缝衔接;同时与不出国学生的教学计划能够自然融合。
二、中美双方课程对比
和我院建立合作关系的是美国圣彼得大学,该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可为学生提供四个可选的专业技术方向,完成相关学业,便可获得计算机科学的理学学士学位。四个专业选修方向分别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安全、计算机科学、电子商务。转校生学习计算机专业,在大学期间需要完成最少6门的计算机科学或信息系统的课程,以获得理学学士学位。通过分析这四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发现美方计算机科学方向和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匹配度最高。
每一位获得美国圣彼得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的学生都需要完成圣彼得大学的核心课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其中核心课程60学分,学习核心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完成人性化教育。这些人文科学包括文化遗产的欣赏,社会意识和道德义务,对传统犹太基督教价值体系介绍和耶稣教育。专业课程62~64学分,包括相关课程,如物理、化学、会计学和经济学,数学课程、计算机科学必修课程,计算机科学选修课程。总学分122~124。
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由四个课程平台构成,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和素质拓展教育平台,总学分达到了177.5。无论从课程的门数,还是学分的多少,都远远大于美方的方案。双方经过商谈探讨,决定理清前2年和前3年相似度较高的课程,这些课程,根据所学内容,美方承认学分,同时美方提出有哪些课程必须是在美方完成的。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
对比我国和国外高校的教学体制,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在人才培养规格、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在设置课程、教授的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也都不一样[3]。比较两校的课程结构,美方采用学分制,必修和选修课程区分度不大,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4]。但纵观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分较多,通识课程平台占的比例较大,学的专业知识较多,但都不够深入。在课程设置方面,既要引进美方优质的课程,但又要满足我院的实际需要。基于以上因素,制定了 “2+2”、“3+1”中美合作学分互认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加强外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国际化交流能力
2003年举办了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提出这样的观点—国际化人才是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对于跨国交流与服务的工作,能够利用某种工具或途径顺利完成,同时具有某一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能力,了解国际行业规则,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1]。对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高校必须进行转型,对外语教学进行改革,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转变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外语的运用能力,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环境,开阔学生视野,进行国际交往能力的训练[5]。因此在通识课程平台,在第1学期、第2学期增加了英语口语(1)、英语口语(2)的选修课程。加强学生口语的训练。同时,在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进行双语教学,选用原版教材, 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外语的实际环境,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外语,运用外语,了解国际先进的知识和文化。
(二)引进美国优质课程,进行课程融合
美方课程注重计算机系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学习之初,就建立一个系统的框架,明确各部分课程在这个系统中的作用。因此,在学科基础课平台部分,如表1所示,增加了计算机程序基础(HTML JavaScript)、编程系统基础、商务信息系统三门课程,加强学生的系统观念。同时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分为(1)(2)分两个学期来上,增加了相应的课程设计,加深原有这门课程的深度。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这门课程,增加了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结构的内容。专业课平台部分,增加了系统分析课程。经过这些调整,使得培养方案四大平台比例分配仍然合理。
四、师资培养途径与方法
要培养优秀的国际化的人才,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教育国际化对教师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上海市教委有国外访学和国外核心课程进修两种培养途径,但是去国外进修学习的教师比例还较少 ,同时融入对方学术环境的能力也有所不同。由于使用外语的时间较少,特别是使用外语授课的机会较少,大多数教师外语水平不够,对较新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接受程度不同,不能直接胜任全外语教学,从而使得教学质量不能达到高水平的要求[4]。针对这种情况,学院采取相关措施,有些重要的课程,请外籍教师到学院来进行授课,同时学生和相关的老师进行课程的听课学习。每年聘请海外名师到学校进行前沿知识的讲座,让大家融入国际化环境。鼓励老师参加一些知名的国际会议,提高自己的外语交流能力和学术能力。
五、结语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经之路。在国际化的大潮中,制定合理的、有效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树立创新观念,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增强学生的创造潜能,是中外合作项目的初衷,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居毅,程刚.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4-26.
[2]李庆领,吕耀中.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0,63-65.
[3]龚志祥.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实效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4,96-102.
[4]赵素波,岳好平,周清明.我国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综述[J].贵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0,154-156.
[5]张漾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96-97.
课题项目:
A1-5401-15-001-08-01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关键词】国际化;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分互认
一、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经济全球化和全社会信息化是今后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向国际化发展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才是未来世界最重要的资源,为了抢占这个有效资源,国外先进的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科技与经济的实力,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途中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为了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缩小彼此的差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让国外的名师到学校授课,传授教学经验,加强国际化交流,通过各种途径送老师和学生出去培训,同时不断改善自己的教育环境,努力培养适合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国际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经之路。在这个发展的进程中,高等教育要发展,必然要走国际化这条道路[1]。作为培养学生的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必须了解自己的实际需求,开阔视野,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引入进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情况,注重融会贯通,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2]。
近年来,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也影响着我院的人才培养,学校也比较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不断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的途径。通过积极调研,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和美国圣彼得大学进行合作,合理有效地引进美方优质资源,积极探索“2+2”、“3+1”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整合课程,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研究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美国圣彼得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双方的课程结构,制定“2+2”、“3+1”中美合作学分互认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具有国际视野的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方法。实现国内已上课程满足国外课程的要求,达到无缝衔接;同时与不出国学生的教学计划能够自然融合。
二、中美双方课程对比
和我院建立合作关系的是美国圣彼得大学,该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可为学生提供四个可选的专业技术方向,完成相关学业,便可获得计算机科学的理学学士学位。四个专业选修方向分别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安全、计算机科学、电子商务。转校生学习计算机专业,在大学期间需要完成最少6门的计算机科学或信息系统的课程,以获得理学学士学位。通过分析这四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发现美方计算机科学方向和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匹配度最高。
每一位获得美国圣彼得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的学生都需要完成圣彼得大学的核心课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其中核心课程60学分,学习核心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完成人性化教育。这些人文科学包括文化遗产的欣赏,社会意识和道德义务,对传统犹太基督教价值体系介绍和耶稣教育。专业课程62~64学分,包括相关课程,如物理、化学、会计学和经济学,数学课程、计算机科学必修课程,计算机科学选修课程。总学分122~124。
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由四个课程平台构成,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和素质拓展教育平台,总学分达到了177.5。无论从课程的门数,还是学分的多少,都远远大于美方的方案。双方经过商谈探讨,决定理清前2年和前3年相似度较高的课程,这些课程,根据所学内容,美方承认学分,同时美方提出有哪些课程必须是在美方完成的。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
对比我国和国外高校的教学体制,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在人才培养规格、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在设置课程、教授的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也都不一样[3]。比较两校的课程结构,美方采用学分制,必修和选修课程区分度不大,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4]。但纵观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分较多,通识课程平台占的比例较大,学的专业知识较多,但都不够深入。在课程设置方面,既要引进美方优质的课程,但又要满足我院的实际需要。基于以上因素,制定了 “2+2”、“3+1”中美合作学分互认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加强外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国际化交流能力
2003年举办了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提出这样的观点—国际化人才是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对于跨国交流与服务的工作,能够利用某种工具或途径顺利完成,同时具有某一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能力,了解国际行业规则,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1]。对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高校必须进行转型,对外语教学进行改革,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转变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外语的运用能力,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环境,开阔学生视野,进行国际交往能力的训练[5]。因此在通识课程平台,在第1学期、第2学期增加了英语口语(1)、英语口语(2)的选修课程。加强学生口语的训练。同时,在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进行双语教学,选用原版教材, 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外语的实际环境,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外语,运用外语,了解国际先进的知识和文化。
(二)引进美国优质课程,进行课程融合
美方课程注重计算机系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学习之初,就建立一个系统的框架,明确各部分课程在这个系统中的作用。因此,在学科基础课平台部分,如表1所示,增加了计算机程序基础(HTML JavaScript)、编程系统基础、商务信息系统三门课程,加强学生的系统观念。同时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分为(1)(2)分两个学期来上,增加了相应的课程设计,加深原有这门课程的深度。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这门课程,增加了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结构的内容。专业课平台部分,增加了系统分析课程。经过这些调整,使得培养方案四大平台比例分配仍然合理。
四、师资培养途径与方法
要培养优秀的国际化的人才,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教育国际化对教师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上海市教委有国外访学和国外核心课程进修两种培养途径,但是去国外进修学习的教师比例还较少 ,同时融入对方学术环境的能力也有所不同。由于使用外语的时间较少,特别是使用外语授课的机会较少,大多数教师外语水平不够,对较新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接受程度不同,不能直接胜任全外语教学,从而使得教学质量不能达到高水平的要求[4]。针对这种情况,学院采取相关措施,有些重要的课程,请外籍教师到学院来进行授课,同时学生和相关的老师进行课程的听课学习。每年聘请海外名师到学校进行前沿知识的讲座,让大家融入国际化环境。鼓励老师参加一些知名的国际会议,提高自己的外语交流能力和学术能力。
五、结语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经之路。在国际化的大潮中,制定合理的、有效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树立创新观念,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增强学生的创造潜能,是中外合作项目的初衷,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居毅,程刚.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4-26.
[2]李庆领,吕耀中.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0,63-65.
[3]龚志祥.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实效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4,96-102.
[4]赵素波,岳好平,周清明.我国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综述[J].贵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0,154-156.
[5]张漾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96-97.
课题项目:
A1-5401-15-001-08-01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