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华和龙游两县的交界地带,有九座连绵的山峦,称为九峰山。
九峰山下,风景美,故事也多。相传是先秦姑蔑国的都城所在,姑蔑国是秦汉太末县的前身,太末又是龙游县之前身;东汉时期,龙丘苌隐居九峰山,他是严子陵一般有气节的高士,受人尊敬,龙游就因他而得名“龙丘”,后来才改为龙游。
衢州府龙游县的掌故,大半系于九峰山,真可谓龙游的发祥之地。可惜,明成化七年(1471)这块地盘割给了新设的金华府汤溪县。1958年,汤溪县撤销后并入金华县,而九峰山也未能回到龙游的怀抱。
好地方,多有佛教寺院。唐宋时期,山脚下有九峰禅寺,远近闻名,明代衰败后,搬到了半山腰。旧址沦为废墟。如今种满了杨梅树,只要稍稍动土,很容易发现唐宋的砖瓦。
九峰禅院遗址附近,有一座明墓,墓主人名叫胡森。
胡森,汤溪县胡碓人,字秀夫,号九峰,晚号太末山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至南京鸿胪寺卿。爱慕九峰山风土之美,晚年隐居于此,嘉靖四十三年(1565)卒,享年七十二,并葬于山下,即今墓址。胡森既有官声,也有文名。汤溪设县晚,名人少,文庙的乡贤祠,仅供奉五人,龙丘苌还是传说人物,胡森是真实的,独占一席。
据墓碑记载,这是座合葬墓:中间两穴为胡森的生父胡汉夫妻、左为胡森夫妻、右为胡森长子墓。墓地规模甚大,右前方有几间房屋。
胡如英老人,今年81岁,属虎,祖祖辈辈住在这房子里,为“太公”胡森守墓。
从明嘉靖年间开始,胡森的后裔就从胡碓搬到九峰山。近500年来,守墓人在胡氏后裔之间,世代传承,从未中断。胡如英老人说,他家在这边守墓,已是第六代。古有“三十年为一世”之说,大概始于清嘉庆年间吧。
守墓,无金钱酬劳,但有墓田,田租收入可以保障温饱,还能供奉墓祭。1950年“土地改革”后,墓田不再专属于胡家,分割成三部分,由三个村庄瓜分。
有些地方,守墓人习惯将墓田称为“一亩三分地”。这是笼统的谦称,事实上,当其盛时,胡森墓地附近的墓田,面积远大于此。在傳统社会,守墓是相当稳定的职业。
老人居住的房屋,即“墓庐”,原先是茅草屋,后改为土房,现在是三层小洋楼。是老人的子女回乡盖的。
他有二子三女,儿子都是大学生,在金华城里有稳定的工作。三个女儿,一在兰溪,两个在杭州,生活幸福。
守墓的房子,独门独户,远离村庄。2017年3月5日晚,一群盗墓贼将老人夫妇捆绑起来,用毛巾塞住嘴巴,掘开正中间的胡汉墓穴,连墓志都出土了。幸亏及时为人发现报案,这才又把墓志埋回墓内。
忠诚,是守墓职业的基本道德要求。老人很负责任,我第一次来坟前抄墓碑,他警觉地跟在我身后,不说话。
第二次来,老人放下手中的锄头,又跟过来。我说明来意后,他很高兴,给我讲了许多故事。
老人不识字,普通话不好,沟通困难。我不知道他的姓名,他就从家里拿出身份证、市民卡、老年证,说他的名字就是证件上的字眼,还从里屋拿出苹果、香蕉,更给我泡了一杯茶。
老人说,如果他不住在这里,这个坟头恐怕早就没了。
没错!这些年如果不是他的坚守,坟墓肯定被盗墓贼翻过好几回了。
其实,守墓作为一种职业,一种世袭其业的生计,从经济基础、文化制度的根子上,已经不复存在。说起来,这个职业是老人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然后,他就一直活在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中,尽管外面的世界早已改变,汤溪县撤销都已60年了。
老人的子女,在城里拥有各自的事业和生活,不会再回老家守墓一我们也不能要求别人过一种早已淘汰的生活方式——他是最后一代的职业守墓人,犹如互联网时代最后的邮差,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上最后的纤夫。
九峰山下,风景美,故事也多。相传是先秦姑蔑国的都城所在,姑蔑国是秦汉太末县的前身,太末又是龙游县之前身;东汉时期,龙丘苌隐居九峰山,他是严子陵一般有气节的高士,受人尊敬,龙游就因他而得名“龙丘”,后来才改为龙游。
衢州府龙游县的掌故,大半系于九峰山,真可谓龙游的发祥之地。可惜,明成化七年(1471)这块地盘割给了新设的金华府汤溪县。1958年,汤溪县撤销后并入金华县,而九峰山也未能回到龙游的怀抱。
好地方,多有佛教寺院。唐宋时期,山脚下有九峰禅寺,远近闻名,明代衰败后,搬到了半山腰。旧址沦为废墟。如今种满了杨梅树,只要稍稍动土,很容易发现唐宋的砖瓦。
九峰禅院遗址附近,有一座明墓,墓主人名叫胡森。
胡森,汤溪县胡碓人,字秀夫,号九峰,晚号太末山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至南京鸿胪寺卿。爱慕九峰山风土之美,晚年隐居于此,嘉靖四十三年(1565)卒,享年七十二,并葬于山下,即今墓址。胡森既有官声,也有文名。汤溪设县晚,名人少,文庙的乡贤祠,仅供奉五人,龙丘苌还是传说人物,胡森是真实的,独占一席。
据墓碑记载,这是座合葬墓:中间两穴为胡森的生父胡汉夫妻、左为胡森夫妻、右为胡森长子墓。墓地规模甚大,右前方有几间房屋。
胡如英老人,今年81岁,属虎,祖祖辈辈住在这房子里,为“太公”胡森守墓。
从明嘉靖年间开始,胡森的后裔就从胡碓搬到九峰山。近500年来,守墓人在胡氏后裔之间,世代传承,从未中断。胡如英老人说,他家在这边守墓,已是第六代。古有“三十年为一世”之说,大概始于清嘉庆年间吧。
守墓,无金钱酬劳,但有墓田,田租收入可以保障温饱,还能供奉墓祭。1950年“土地改革”后,墓田不再专属于胡家,分割成三部分,由三个村庄瓜分。
有些地方,守墓人习惯将墓田称为“一亩三分地”。这是笼统的谦称,事实上,当其盛时,胡森墓地附近的墓田,面积远大于此。在傳统社会,守墓是相当稳定的职业。
老人居住的房屋,即“墓庐”,原先是茅草屋,后改为土房,现在是三层小洋楼。是老人的子女回乡盖的。
他有二子三女,儿子都是大学生,在金华城里有稳定的工作。三个女儿,一在兰溪,两个在杭州,生活幸福。
守墓的房子,独门独户,远离村庄。2017年3月5日晚,一群盗墓贼将老人夫妇捆绑起来,用毛巾塞住嘴巴,掘开正中间的胡汉墓穴,连墓志都出土了。幸亏及时为人发现报案,这才又把墓志埋回墓内。
忠诚,是守墓职业的基本道德要求。老人很负责任,我第一次来坟前抄墓碑,他警觉地跟在我身后,不说话。
第二次来,老人放下手中的锄头,又跟过来。我说明来意后,他很高兴,给我讲了许多故事。
老人不识字,普通话不好,沟通困难。我不知道他的姓名,他就从家里拿出身份证、市民卡、老年证,说他的名字就是证件上的字眼,还从里屋拿出苹果、香蕉,更给我泡了一杯茶。
老人说,如果他不住在这里,这个坟头恐怕早就没了。
没错!这些年如果不是他的坚守,坟墓肯定被盗墓贼翻过好几回了。
其实,守墓作为一种职业,一种世袭其业的生计,从经济基础、文化制度的根子上,已经不复存在。说起来,这个职业是老人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然后,他就一直活在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中,尽管外面的世界早已改变,汤溪县撤销都已60年了。
老人的子女,在城里拥有各自的事业和生活,不会再回老家守墓一我们也不能要求别人过一种早已淘汰的生活方式——他是最后一代的职业守墓人,犹如互联网时代最后的邮差,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上最后的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