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尚系与德隆系有着类似的原始积累途径和收购方式,但对待二级市场的态度让两个故事有了不同的发展
沉寂了一年多之后,飞尚系在成就了众多中国富豪的纳斯达克再下一城。1月26日,总部位于香港的中国天然资源(NASDAQ:CHNR)宣布,已与飞尚矿业及飞尚集团达成协议,CHNR将收购飞尚集团所持100%飞尚矿业的股权,并向飞尚集团发行1450万股新股作为交易代价。由此,飞尚集团将持有CHNR86.4%的股权。
这是很多借壳上市的企业惯常使用的反向收购策略。此前CHNR在香港和海南两地拥有办事处,在内地和香港主营包括广告、产品促销以及公关服务等领域,业绩表现不佳。据称,此次注入CHNR的飞尚矿业在内地拥有两处采矿权,2004年末其销售额为7790万元,净利润则为4200万元。
由于基本面的根本改善,在飞尚系入主前后,CHNR的股价飞升。1月初其股价还在4美元以下徘徊,到了收购协议达成之日(1月24日),已收盘于7.32美元,而在收购完成日(2月3日)已涨到18.50美元,此前一个交易日更摸高20.90美元。
有人以此计算,飞尚系实际控制人李非列及其家族从这一交易便可获取1亿多美元的账面收益。事实上,如果看到飞尚系近年来的系列动作,这一交易不过只是一场小小的游戏而已,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在有关李非列的发家故事的不同版本中,基本的描述不外乎是:大学毕业后南下深圳,而后在上世纪90年代抓住机会,通过股票、期货市场完成了原始积累。这与包括德隆系唐万新在内的众多中国富豪类似,稍有不同的是李非列同时接触了国际资本市场。
但在此后,故事发展的路线差异变大。在2000年中期,李非列决定,全面从国内的资本市场迅速撤退,据说在上证指数1900多点时,飞尚集团已经抛空手中持有的所有股票。2001年后,内地资本市场迅速由牛转熊,李非列几乎在顶部退出,而后全面转入实业投资。李称,资本市场只是原始积累的途径,实业投资早在创业之初便已确定。
也正是在此前后,名头更响的德隆系开始提出了产业整合的概念,并已经开始收购上市公司。而李非列同样选择了并购这条路,据他表述,“当时,手中有大把现金需要寻找出路,我们决定投资实业,但我们一没经验、二没人才、三无社会背景和关系,因此只有选择并购。”
2001年6月,飞尚系第一次现身国内资本市场,收购了东百集团(SH 600693)的部分股权,2002年,通过收购恒鑫铜业而间接控股鑫科材料(SH 600255);2004年,又以同样方式拿下芜湖港(SH 600575)。另外,飞尚系还持有新大洲(SZ 000571)部分股权。
仅以上几项公开的收购,涉及的现金支出便超过9亿元。类似的发家途径,类似的收购,难怪有人将飞尚系与德隆系相比较,并在2004年德隆系出现危机后,开始质疑飞尚系的资金链问题。德隆系如今已分崩离析,飞尚系也在2004年后销声匿迹了。
且不管资金链是否存在问题,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二级市场的态度。在飞尚系介入上述几家上市公司前后,股价皆未出现明显异动,而德隆系却一直恋战于“炒股”,成为内地资本市场最有名的庄家。
对于收购,李非列曾称,飞尚看中的是相关公司的垄断性资源,而不在乎是否为上市公司;好的资源比上市公司更有价值,上市公司在飞尚眼里和普通公司无异。
事实上,在上市公司之外,飞尚系同样收购了很多企业,包括江西萍乡钢铁、江西安源钢铁及芜湖飞尚非金属材料等。2005年6月,飞尚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和芜湖投资9亿元,新建铜冶炼基地和锌冶炼项目,为恒鑫铜业和鑫科材料进行产业配套。
据称,到目前为止飞尚已拥有近千平方公里的矿产探采权,品种包括铜、铅、锌、金、银、膨润土等,初步形成以矿山勘探、开采、初加工、深加工为核心的产业链,总资产达到70多亿元,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达130多亿元。
反观德隆系,在选择了三家核心上市公司、并欲进行相关产业整合后,并未在二级市场收手,“炒股”和“融资”已经成为了惯性,最终越铺越大的摊子拖垮了整个体系。相比之下,飞尚系对于资源的投资更为集中,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这种选择几乎没有风险。
沉寂了一年多之后,飞尚系在成就了众多中国富豪的纳斯达克再下一城。1月26日,总部位于香港的中国天然资源(NASDAQ:CHNR)宣布,已与飞尚矿业及飞尚集团达成协议,CHNR将收购飞尚集团所持100%飞尚矿业的股权,并向飞尚集团发行1450万股新股作为交易代价。由此,飞尚集团将持有CHNR86.4%的股权。
这是很多借壳上市的企业惯常使用的反向收购策略。此前CHNR在香港和海南两地拥有办事处,在内地和香港主营包括广告、产品促销以及公关服务等领域,业绩表现不佳。据称,此次注入CHNR的飞尚矿业在内地拥有两处采矿权,2004年末其销售额为7790万元,净利润则为4200万元。
由于基本面的根本改善,在飞尚系入主前后,CHNR的股价飞升。1月初其股价还在4美元以下徘徊,到了收购协议达成之日(1月24日),已收盘于7.32美元,而在收购完成日(2月3日)已涨到18.50美元,此前一个交易日更摸高20.90美元。
有人以此计算,飞尚系实际控制人李非列及其家族从这一交易便可获取1亿多美元的账面收益。事实上,如果看到飞尚系近年来的系列动作,这一交易不过只是一场小小的游戏而已,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在有关李非列的发家故事的不同版本中,基本的描述不外乎是:大学毕业后南下深圳,而后在上世纪90年代抓住机会,通过股票、期货市场完成了原始积累。这与包括德隆系唐万新在内的众多中国富豪类似,稍有不同的是李非列同时接触了国际资本市场。
但在此后,故事发展的路线差异变大。在2000年中期,李非列决定,全面从国内的资本市场迅速撤退,据说在上证指数1900多点时,飞尚集团已经抛空手中持有的所有股票。2001年后,内地资本市场迅速由牛转熊,李非列几乎在顶部退出,而后全面转入实业投资。李称,资本市场只是原始积累的途径,实业投资早在创业之初便已确定。
也正是在此前后,名头更响的德隆系开始提出了产业整合的概念,并已经开始收购上市公司。而李非列同样选择了并购这条路,据他表述,“当时,手中有大把现金需要寻找出路,我们决定投资实业,但我们一没经验、二没人才、三无社会背景和关系,因此只有选择并购。”
2001年6月,飞尚系第一次现身国内资本市场,收购了东百集团(SH 600693)的部分股权,2002年,通过收购恒鑫铜业而间接控股鑫科材料(SH 600255);2004年,又以同样方式拿下芜湖港(SH 600575)。另外,飞尚系还持有新大洲(SZ 000571)部分股权。
仅以上几项公开的收购,涉及的现金支出便超过9亿元。类似的发家途径,类似的收购,难怪有人将飞尚系与德隆系相比较,并在2004年德隆系出现危机后,开始质疑飞尚系的资金链问题。德隆系如今已分崩离析,飞尚系也在2004年后销声匿迹了。
且不管资金链是否存在问题,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二级市场的态度。在飞尚系介入上述几家上市公司前后,股价皆未出现明显异动,而德隆系却一直恋战于“炒股”,成为内地资本市场最有名的庄家。
对于收购,李非列曾称,飞尚看中的是相关公司的垄断性资源,而不在乎是否为上市公司;好的资源比上市公司更有价值,上市公司在飞尚眼里和普通公司无异。
事实上,在上市公司之外,飞尚系同样收购了很多企业,包括江西萍乡钢铁、江西安源钢铁及芜湖飞尚非金属材料等。2005年6月,飞尚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和芜湖投资9亿元,新建铜冶炼基地和锌冶炼项目,为恒鑫铜业和鑫科材料进行产业配套。
据称,到目前为止飞尚已拥有近千平方公里的矿产探采权,品种包括铜、铅、锌、金、银、膨润土等,初步形成以矿山勘探、开采、初加工、深加工为核心的产业链,总资产达到70多亿元,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达130多亿元。
反观德隆系,在选择了三家核心上市公司、并欲进行相关产业整合后,并未在二级市场收手,“炒股”和“融资”已经成为了惯性,最终越铺越大的摊子拖垮了整个体系。相比之下,飞尚系对于资源的投资更为集中,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这种选择几乎没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