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质疑、解疑非常重要。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的有效手段,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教师的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要展现丰富的想象,活跃思维;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才能切实使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质疑、解疑是多么重要。
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的有效手段,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说明提问贵在一个“巧”字,“巧”字就要“巧”在能引导学生有所“发现”,产生创新的快乐。正所谓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那么如何来提高我们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提问要“水中投石”,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篇课文,总有一个中心思想,这是文章的核心。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这个核心,抓住与中心思想密切联系的关键的字、词句来设计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在教学《鹿与狼的故事》这篇文章时,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理解本课告诉我们的道理,我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后,设计了几个问题:
1.由解决阅读障碍,理解“生态灾难”这个词语时,我自然而然地提出:这个故事中发生了什么?学生自由讨论:森林中的鹿数量增加得太多后,森林中的绿色植被在一天天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在一天天扩大;灾难降临到鹿群身上。先是饥额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的流行,无数只鹿消失了踪影……
2.把握时机,我又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生态灾难?”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有的说:“因为鹿太多,是森林毁坏,大地裸露。”有的说:“是因为没有了狼。”有的说:“因为狼被消灭了。”通过这一问,学生兴趣盎然地了解“狼”这一角色在保护森林中鲜为人知的贡献,为解决中心排忧解难。
3.我一一肯定,继而因势引导:“造成这一生态灾难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学生开始辩论,有的说是鹿毁坏了森林,有的说狼太少……最后大家经过辩论得出:罪魁祸首是人,是人类破坏了自然界固有的生态平衡。整堂课下来,沉重的问题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迎刃而解,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也水到渠成。
二、提问要展现丰富的想象,活跃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时,在课文结尾处写到“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嘎羧死了,但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他仿佛在诉说什么?”学生们稍作思考后纷纷举手,有的说:“嘎羧在呼唤曾经的战友,告诉它们,‘我来了’!”有的学生说:“嘎羧在向亲人长辈们道歉,‘对不起了,我不能回到祖先的象冢里去’!”有的说:“嘎羧在向村民们告别,感谢村民们对它的照顾!”有的说:“我觉得嘎羧在向世界祈求和平,少一些战争,多一份幸福!”通过对多种答案的讨论,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从多层面理解文本内涵。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三、提问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礼记·学记》指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问题的设计要先易后难,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先从容易入手,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如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我先抓住开头段落中的环境描写问:从这段描写中为什么说这家穷人的家里温暖而舒适?你觉得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对这个问题对答如流。总结课文的时候,我再让学生回过头来品读那句话,我又问:“现在你们觉得‘这件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吗?为什么?作者一开头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通过学习全文之后,学生的情感在循序渐进中得到了升华,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培养答问积极性,让多样化、趣味化的提问取代单一、枯躁无味的提问,并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营造出积极的、活跃的、有创意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左佐,王崇斌.有效提问让数学课堂更精彩[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年07期
[3]李冰霖.读须有心.得有所用[J].云南教育,2010年第3期
[4]胡伟.浅谈教学中的激励艺术[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7年08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质疑、解疑是多么重要。
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的有效手段,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说明提问贵在一个“巧”字,“巧”字就要“巧”在能引导学生有所“发现”,产生创新的快乐。正所谓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那么如何来提高我们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提问要“水中投石”,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篇课文,总有一个中心思想,这是文章的核心。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这个核心,抓住与中心思想密切联系的关键的字、词句来设计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在教学《鹿与狼的故事》这篇文章时,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理解本课告诉我们的道理,我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后,设计了几个问题:
1.由解决阅读障碍,理解“生态灾难”这个词语时,我自然而然地提出:这个故事中发生了什么?学生自由讨论:森林中的鹿数量增加得太多后,森林中的绿色植被在一天天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在一天天扩大;灾难降临到鹿群身上。先是饥额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的流行,无数只鹿消失了踪影……
2.把握时机,我又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生态灾难?”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有的说:“因为鹿太多,是森林毁坏,大地裸露。”有的说:“是因为没有了狼。”有的说:“因为狼被消灭了。”通过这一问,学生兴趣盎然地了解“狼”这一角色在保护森林中鲜为人知的贡献,为解决中心排忧解难。
3.我一一肯定,继而因势引导:“造成这一生态灾难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学生开始辩论,有的说是鹿毁坏了森林,有的说狼太少……最后大家经过辩论得出:罪魁祸首是人,是人类破坏了自然界固有的生态平衡。整堂课下来,沉重的问题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迎刃而解,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也水到渠成。
二、提问要展现丰富的想象,活跃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时,在课文结尾处写到“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嘎羧死了,但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他仿佛在诉说什么?”学生们稍作思考后纷纷举手,有的说:“嘎羧在呼唤曾经的战友,告诉它们,‘我来了’!”有的学生说:“嘎羧在向亲人长辈们道歉,‘对不起了,我不能回到祖先的象冢里去’!”有的说:“嘎羧在向村民们告别,感谢村民们对它的照顾!”有的说:“我觉得嘎羧在向世界祈求和平,少一些战争,多一份幸福!”通过对多种答案的讨论,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从多层面理解文本内涵。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三、提问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礼记·学记》指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问题的设计要先易后难,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先从容易入手,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如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我先抓住开头段落中的环境描写问:从这段描写中为什么说这家穷人的家里温暖而舒适?你觉得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对这个问题对答如流。总结课文的时候,我再让学生回过头来品读那句话,我又问:“现在你们觉得‘这件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吗?为什么?作者一开头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通过学习全文之后,学生的情感在循序渐进中得到了升华,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培养答问积极性,让多样化、趣味化的提问取代单一、枯躁无味的提问,并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营造出积极的、活跃的、有创意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左佐,王崇斌.有效提问让数学课堂更精彩[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年07期
[3]李冰霖.读须有心.得有所用[J].云南教育,2010年第3期
[4]胡伟.浅谈教学中的激励艺术[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7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