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材料选取的意义
思想政治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能否实现及实现的效果如何与教学所选取材料的质量密切相关。丰富、有趣、典型、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不但可以充实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综合等多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未来更好的生活。反之,如果课堂教学只关注手中的课本,只在课堂,只看课本,只学知识,只重分数,就会让学生不但身体被局限在课堂,思想、视野也被局限,这样的思想政治课是没有生命力,缺乏吸引力,因而是失败的。
二、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材料选取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正视问题,才能更进一步解决问题。通过课前备课、上课观察、听课反思、评课讨论及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发现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材料选取中存在以下问题。
1.过于倚重教材,来源不够丰富
多项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们不喜欢的教师类型之一就是“照本宣科型”。在新课程背景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四本必修相较于笔者学生时代,已经有了相当大的修改,增添了很多的材料,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他们就像吸水力很强的海绵,教材提供的材料对于他们远远不够的。
2.材料内容老化,未与时俱进
课本的修改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课本中的材料部分老化问题严重,尤其以必修一《经济生活》最为突出。另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会下载并借鉴网络上提供的教案及课件,其中提供的课外材料也存在同样的老化问题。
3.材料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强
文字材料是最常见,易搜集、易编辑、易理解的材料,因此也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但文字材料存在较为呆板,不够形象深入,且大段文字的阅读(尤其是在多媒体屏幕上呈现的)容易让学生视觉疲劳、走神犯困、心理排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过于强调趣味性,背离教学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选取材料时过多强调趣味性而忽略知识性和思想性,表面上可能学生反响热烈,课堂热闹非凡,但实际上并未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还有可能因为要花时间让学生静下来,回到课堂,从而影响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给教学留个“小尾巴”。这一问题在新教师较为突出,还有一些参加优质课比赛,想要“出彩”的老师中也存在这一问题。
5.材料“高大上”,背离学生生活实际
当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得丰富的信息,对社会上的各种负面信息有所了解,高中生思想活跃,甚至有“反传统”、“反权威”的叛逆心理。“情感对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会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学习质量”,带着这样的情绪进行学习,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三、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材料选取的具体方法
面对上述问题,基于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建议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材料选取。
1.深析教材,沿用、弃用、改用相结
教材的编写是一项系统庞大细致的工程,选入教材的事例、材料往往具有典型代表性。因此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教材中提供的一些经典的材料应当沿用,不必刻意排斥;而如果材料过于老旧、不够典型,或是以往教学中发现对该材料学生的反映平淡,则可以弃用;另外有些材料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增添内容或数据,使之体现时代性。
2.关注时事,让时事走进课堂
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信息的更新非常快速,思想政治学科的时事性,应在教学中充分得以体现。教师应当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关注媒体信息。紧跟时代,真实鲜活的时事材料,可以让学生提升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丰富形式,“字画声影”各有所长
课堂教学材料的表现形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常见的文字材料,在运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一节课中通过课本或多媒体呈现的文字材料的总量,避免因阅读量过大,造成学生厌烦、困倦。并在每段材料的展示过程中,应科学估计(一般人的阅读速度为300-500字∕秒)并恰当给出学生一定阅读时间,避免因时间过短部分学生未完成阅读或时间过长学生无所事事的情况。除此文字材料,还应当加入图片、图表、音视频等其他材料。
4.就“地”取材,印象深刻
“地”一是指课堂。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现典型材料后往往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举例。学生从个人生活实际出发的举例,更能够引发其他同学的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是指地方。教师若能结合本省、本市、甚至本校的情况展现材料,由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够令学生印象深刻,并学以致用,用所学的知识去体会当前的生活,指导未来的生活。
5.“拿来主义”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熟悉的知识敏感度较高。教师可以将语文、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转化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材料。语文学科中的古今诗歌,在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可以说明、印证某一哲学原理,如荀子《劝学》一文中“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用来印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等。
6.“勇越雷池”,巧用反面材料
高中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貌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学校教育主张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树立正面典型。但生活中不但有真善美还有假恶丑。教师必须正视这一社会现实,适度的选取一些贪污腐败,政府不作为等反面材料。运用反面材料必须谨慎适度,教师还要做好引导。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材料的选取的具体方法还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及完善,选好材料,让思想政治课的效果实现大的飞跃。
思想政治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能否实现及实现的效果如何与教学所选取材料的质量密切相关。丰富、有趣、典型、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不但可以充实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综合等多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未来更好的生活。反之,如果课堂教学只关注手中的课本,只在课堂,只看课本,只学知识,只重分数,就会让学生不但身体被局限在课堂,思想、视野也被局限,这样的思想政治课是没有生命力,缺乏吸引力,因而是失败的。
二、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材料选取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正视问题,才能更进一步解决问题。通过课前备课、上课观察、听课反思、评课讨论及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发现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材料选取中存在以下问题。
1.过于倚重教材,来源不够丰富
多项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们不喜欢的教师类型之一就是“照本宣科型”。在新课程背景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四本必修相较于笔者学生时代,已经有了相当大的修改,增添了很多的材料,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他们就像吸水力很强的海绵,教材提供的材料对于他们远远不够的。
2.材料内容老化,未与时俱进
课本的修改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课本中的材料部分老化问题严重,尤其以必修一《经济生活》最为突出。另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会下载并借鉴网络上提供的教案及课件,其中提供的课外材料也存在同样的老化问题。
3.材料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强
文字材料是最常见,易搜集、易编辑、易理解的材料,因此也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但文字材料存在较为呆板,不够形象深入,且大段文字的阅读(尤其是在多媒体屏幕上呈现的)容易让学生视觉疲劳、走神犯困、心理排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过于强调趣味性,背离教学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选取材料时过多强调趣味性而忽略知识性和思想性,表面上可能学生反响热烈,课堂热闹非凡,但实际上并未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还有可能因为要花时间让学生静下来,回到课堂,从而影响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给教学留个“小尾巴”。这一问题在新教师较为突出,还有一些参加优质课比赛,想要“出彩”的老师中也存在这一问题。
5.材料“高大上”,背离学生生活实际
当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得丰富的信息,对社会上的各种负面信息有所了解,高中生思想活跃,甚至有“反传统”、“反权威”的叛逆心理。“情感对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会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学习质量”,带着这样的情绪进行学习,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三、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材料选取的具体方法
面对上述问题,基于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建议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材料选取。
1.深析教材,沿用、弃用、改用相结
教材的编写是一项系统庞大细致的工程,选入教材的事例、材料往往具有典型代表性。因此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教材中提供的一些经典的材料应当沿用,不必刻意排斥;而如果材料过于老旧、不够典型,或是以往教学中发现对该材料学生的反映平淡,则可以弃用;另外有些材料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增添内容或数据,使之体现时代性。
2.关注时事,让时事走进课堂
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信息的更新非常快速,思想政治学科的时事性,应在教学中充分得以体现。教师应当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关注媒体信息。紧跟时代,真实鲜活的时事材料,可以让学生提升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丰富形式,“字画声影”各有所长
课堂教学材料的表现形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常见的文字材料,在运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一节课中通过课本或多媒体呈现的文字材料的总量,避免因阅读量过大,造成学生厌烦、困倦。并在每段材料的展示过程中,应科学估计(一般人的阅读速度为300-500字∕秒)并恰当给出学生一定阅读时间,避免因时间过短部分学生未完成阅读或时间过长学生无所事事的情况。除此文字材料,还应当加入图片、图表、音视频等其他材料。
4.就“地”取材,印象深刻
“地”一是指课堂。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现典型材料后往往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举例。学生从个人生活实际出发的举例,更能够引发其他同学的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是指地方。教师若能结合本省、本市、甚至本校的情况展现材料,由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够令学生印象深刻,并学以致用,用所学的知识去体会当前的生活,指导未来的生活。
5.“拿来主义”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熟悉的知识敏感度较高。教师可以将语文、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转化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材料。语文学科中的古今诗歌,在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可以说明、印证某一哲学原理,如荀子《劝学》一文中“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用来印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等。
6.“勇越雷池”,巧用反面材料
高中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貌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学校教育主张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树立正面典型。但生活中不但有真善美还有假恶丑。教师必须正视这一社会现实,适度的选取一些贪污腐败,政府不作为等反面材料。运用反面材料必须谨慎适度,教师还要做好引导。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材料的选取的具体方法还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及完善,选好材料,让思想政治课的效果实现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