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阶级话语的变迁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转型与自我调适

来源 :南海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bing81868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阶级话语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观察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视角.阶级话语的变迁,本质上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型与自我调适.改革开放以前,主流意识形态基本上是以阶级话语为核心的革命型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使得阶级话语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体现在社会理论研究的理论框架选择和话语转换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执政党的执政话语体系的演变上.改革开放初期到21世纪初,阶级话语的式微,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力图实现从“阶级话语”到“现代性话语”的变迁,从“革命”到“建设”的意识形态转型.进入21世纪,阶级话语的不断凸显,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适时调整单一的发展主义的现代性话语,寻求解决社会分化和社会冲突、关注公平正义的价值理性.
其他文献
婚姻自由权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世界人权宣言》所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人权.婚姻自由即当事人基于其自身意志,自主自愿地决定结婚与离婚,不受国家的强制、限制或其他方式的影响.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权利,在基本权利概念的演变历史过程中,婚姻自由权亦有自己独特的性质.然而民法典制定的关于离婚冷静期条文,使得原本可以自由离婚的当事人,需要经过三十天的冷静期方能正式离婚,此项规定与宪法婚姻自由基本权利存在冲突,亦不符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
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从如下方面着力: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提升传播内容的文化内涵;不断创新话语风格,增强传播的吸引力;不断推进高素质的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方式,提高传播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良好的生动性是其对新时代大学生产生理想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是发挥立德树人功效的重要前提.欲使高校思政课获得良好的生动效果有赖于生动法的施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论述给予高校思政课生动法的寻思与实践以方法论的启发:中国的历史文化是构筑高校思政课生动法的重要资源;讲好中国的奋斗故事是提振高校思政课生动性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是建构高校思政课生动法的典范性素材.
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工作对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有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还存在保密意识差、管理不到位、保护力度弱等问题.要在加强管理、完善设施、依法维权、健全法规上着力,切实提高国有企业商业秘密管理水平.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与区域组织的互动关系迅猛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互动推动了不同区域文化生产方式的转型和变化.在全球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多元境遇下,区域文明及社区文化慢慢出现了没落以及被“他者化”的危机,民众失去了核心的文化认同及自我身份肯定,没有了纯粹传统的社区,所有的文化都在加速地改变,许多地区的文化不再是当地人熟悉的意义传统,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远距离关系的地域情境.[1]社区艺术节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在全球的文化变迁中缓慢及微弱地持续影响着地区文化的延续与变化.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全球经济文
新时代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章以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质量为核心论题,审视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话语质量现状和优化困境,有针对性地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实现话语内容政治性和科学性统一,提高思政课话语的说服力;以学生为中心,把准学生需求变化,以多样化的话语方式提高思政课教师话语的吸引力;实现话语目标指向由“知识性目标”向“价值性目标”转换,增强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感召力等三个方面,提出新时代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质量的具体路径,以期有效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践行和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运行机制、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评价体系等四个重要维度.在这四个维度中,机制是基础,课程是抓手,师资是关键,评价是手段.只有这四个维度共同发力,同向同行,才能不断充实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内容,不断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成果.在高职法学教学的改革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创设高效法学教育教学课堂,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多个方面开展教学,真正落实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讨论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在高职法学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法学教育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在管理和教育当中的一支关键队伍,既担负着新时代育人使命,又面临着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为更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效果,辅导员队伍可以通过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服务学校的发展战略、关切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来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育人.
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与职业价值观培育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两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辅导员培育正确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维护高校和谐稳定.针对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存在学科支撑不足、职业认同匮乏、职业成长受阻、保障机制弱化的问题,提出以理论学习、示范引领、科学研究、政策落地四个着力点来加强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有效培育和践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