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三个问题——基于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的分析

来源 :党的文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ren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势,把握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强调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各国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关于新时代我国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习近平指出,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应对世界经济运行风险和不稳定不确定性挑战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延长和塑造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经济环境的现实要求.关于我国如何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习近平明确提出"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所贡献"的原则,为新时代我国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提供了根本遵循.关于新时代我国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努力方向和重点,他强调,一是通过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发挥我国在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的作用;二是以多边机制和平台为重点积极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三是加强与大国的双边协商合作机制;四是创新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和平台建设.
其他文献
意大利作家乔万尼·薄伽丘的《十日谈》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的短篇小说集.特别是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专门谈及《十日谈》.从大历史观来看,这本小说仍具有极强的当代价值,为助力我国文艺工作更上一层楼、促进中西文明互鉴起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百年华诞,峥嵘岁月.回顾历史,不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之中,更多的是要收获一路走来的思想伟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甘肃第四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省属国有企业,如何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新命题、新考验.
期刊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将带来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因此,我省必须系统谋划、主动作为,方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rn我省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的机遇和挑战并存rn我省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既面临着巨大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重大机遇,这就需要我们有效把握机遇并积极应对挑战.
期刊
期刊
期刊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是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提出的一个明确工作要求.毛泽东的这一要求,以服务革命战争为基本定位,以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对外贸易和合作社为重点任务,以动员群众、培养工作干部和改善工作方法为途径,为苏区经济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指导.重温毛泽东关于"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思考与实践,对深入把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及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取得了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
"去掉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是毛泽东反复强调并积极践行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毛泽东认为,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这种盲目性在不同时期不同范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上主要表现为思想不正确或思想认识不到位、不觉悟;组织上主要表现为在干部关系问题上认识不清、处理不当;工作上主要表现为经验不足.毛泽东强调,要全面辩证地去认识盲目性的产生原因,盲目性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同时也在于主观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来分析,盲目性实质上就是在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与实践辩证运动的必然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挥毫泼墨,把这一评价赋予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人、一位杰出的中华儿女——刘胡兰.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rn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后,家里给她取名刘富兰.8岁那年,她走进本村的小学堂读书.10岁时,她参加了儿童团.抗日战争胜利后,她到妇女训练班学习.rn1946年夏,刘胡兰任区妇联干事,积极参加和领导当地土地改革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
期刊
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当时党内存在着理论和实际相分离的主观主义错误作风,"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毛泽东就此强调,必须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开展历史研究,"不要割断历史".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不能正确认识历史,就不能深刻把握现实、顺利开创未来.中国社会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各种条件共同作用下逐渐发展演化而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