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叙利亚至今,普京得失几何?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871655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在叙利亚军事行动中与伊朗、伊拉克形成的事实上的“什叶派联盟”,使自己成了穆斯林教派冲突的当事方。这对于有着2000万逊尼派人口的俄罗斯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10月30日,有关叙利亚危机的多边国际会议在维也纳召开,参与方包括美、俄、土耳其、沙特、伊朗、伊拉克等。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首肯下,俄罗斯在叙军事行动的“关键盟友”伊朗受邀与会,这不能不说是俄罗斯外交的一个胜利。
  “手握烂牌,但打得精彩”,美国一位国际问题学者,对9月底以来俄罗斯军事介入叙利亚危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国内经济持续衰退,西方制裁压力丝毫未减,美欧有意无意地外交孤立也没有明显松动,莫斯科手中的牌确实不怎么好。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打破冷战后未在前苏联地区以外用兵的“惯例”,直接介入美欧都倍感棘手的“中东泥潭”。这样看似出其不意的军事行动,能否出奇制胜目前还很难说。
  为何出兵
  9月30日,俄罗斯驻伊拉克大使馆一位武官给美国驻伊使馆打电话说:“我们有些有趣的事情要告诉你们。”然后这位武官前往美国使馆,通知美方俄罗斯在叙利亚的空袭行动将在1小时后开始,要求美军离开叙利亚空域。1小时后,俄空军战机的炸弹在叙利亚落下。
  俄罗斯7月开始在叙利亚增兵并不是什么秘密,但突如其来的空袭还是让美国有点措手不及。9月24日美国国务卿克里与俄外长拉夫罗夫在纽约会面前数小时还对媒体表示,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存在可能会是一个积极的进展。炸弹落下后,克里的表态变成了“严重关切”。
  俄罗斯似乎是在用空袭的方式提醒国际社会,那个在叙利亚划过“红线”的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依然毫无作为。事实上这也是俄军事介入的原因之一。在俄罗斯看来,奥巴马政府用4年时间证明了一个事实:在解决叙利亚问题上,美国真的没辙。
  白宫负责中东问题的前官员菲利普·戈登,近日撰文公开承认奥巴马政府对叙政策的失败,不过他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任务太艰巨”,比如招不到足够的反巴沙尔政权的“自由战士”。9月29日,也就是与普京在纽约会晤第二天,奥巴马召集盟友讨论叙利亚问题,会议的唯一成果基本上是“我们讨论了这个问题”。
  普京9月29日在联大的发言传递出两点信息,即巴沙尔政权是叙利亚合法政府,“伊斯兰国”才是主要敌人。普京毫不避讳俄罗斯军事干预是为了支持巴沙尔政府,俄空袭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伊斯兰国”武装,原因也在于此。
  把巴沙尔的离开作为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前提,是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提出的主张,此后一直为西方所坚持,成为俄与西方的主要分歧点。俄官员多次表明,巴沙尔的离开,应该是叙利亚政治转型的一部分,而不是前提。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已有所松动,奥巴马现在开始谈“可控的转型”,默克尔也提出讨论巴沙尔在叙政治转型中的角色。
  目前,大马士革所控制的区域已不足叙利亚全境的20%,叙政府军人数已从内战前的30万人减员至不足10万人。俄罗斯此时出兵叙利亚,不仅有助于巴沙尔政权稳住阵脚,让西方别再惦记“利比亚模式”。更为关键的是,它向有关国家传递出明确的信息,即巴沙尔政权的存在事关莫斯科的利益。
  巴沙尔近日对莫斯科的“闪电式访问”及与普京的会晤,更坐实了这一点。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学者尼古拉·科扎诺夫认为,普京或许可以用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作为一个重要杠杆,确保任何关于叙利亚未来的决定,没有莫斯科的参与都行不通。
  军事介入也为俄罗斯的外交谈判增加了筹码。无论是美欧域外势力,还是沙特、土耳其这样的地区大国,在涉及叙利亚未来的任何多边斡旋中,都不得不在谈判桌上给俄罗斯留一个席位。事态的发展也正在证明这一点,此前对俄罗斯空袭行动恼羞成怒的美国已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
  俄罗斯军队是打着反恐的旗号开赴叙利亚的,尽管西方指责其空袭的多数目标并非“伊斯兰国”武装,但这并不意味着俄军在叙利亚没有反恐的使命。
  今年夏天,自称“高加索酋长国”的车臣恐怖组织宣布效忠“伊斯兰国”,其首领乌马罗夫公开宣传要建立“俄版伊斯兰国”。据称,目前“伊斯兰国”武装中有约2000名来自俄高加索地区的圣战者。也就是说,“伊斯兰国”对俄罗斯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
  英国学者科扎诺夫表示,克里姆林宫认为巴沙尔政权的倒台可能让伊斯兰极端势力主导叙利亚,导致中东局势更加不稳定,最终影响俄罗斯的穆斯林聚居区。
  战略意图
  叙利亚危机与利比亚危机,如同连续剧那样轮番登场,但剧情的演绎却大不相同。俄罗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关键因素。但俄罗斯军事介入叙利亚危机,其战略意图绝不仅限于保护巴沙尔政权与打击恐怖主义。以色列专栏作家卡洛琳·格里克,在其最近撰写的文章中写道,叙利亚的内战以及整个中东地区的混乱与不稳定,是新的地区治理格局诞生过程中必然的阵痛。区域和全球大国如今采取的行动,将可能影响未来数十年的权力关系。
  在某些分析人士看来,普京甘冒风险深度介入叙利亚危机,是为了通过制造既成事实,促使中东地缘政治版图朝着有利于俄罗斯的方向演变。
  与处于阿拉伯边缘地带的利比亚不同,位居“心脏地带”的叙利亚,其未来的政治走向涉及的利益攸关方更多。俄罗斯在此投入大量战略资源,虽然风险更高,但获利也可能更大。
  军事介入叙利亚危机前后,俄罗斯都在中东展开了密集的双边外交。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9月21日访问莫斯科后,在叙利亚问题上做出了“中立”的表态:以色列不支持也不反对巴沙尔总统,以俄“关系良好”。9月23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访问俄罗斯后,也改变了此前坚持巴沙尔必须下台的立场。此外,沙特外长和国防部长分别于8月和10月相继访问俄罗斯,沟通双方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分歧。
  俄罗斯敢于出兵叙利亚力挺巴沙尔,还有一层更为微妙的影响。在具有强人政治传统的中东,普京对政治强人的支持,与奥巴马政府事实上对穆巴拉克的“抛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埃及总统塞西,向普京靠拢的迹象愈见明显。俄罗斯空袭开始后,伊拉克总理阿巴迪立刻表态愿与俄展开情报合作。这些都表明,俄在叙军事行动后续影响不可小觑。耶鲁大学俄罗斯与欧洲问题学者托马斯·格雷尔姆甚至认为,俄罗斯在叙利亚的行为是为了重塑中东的地缘政治版图,“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关键盟友和伙伴,将不得不适应俄罗斯创造的新现实”。   9月,乌克兰东部炮声完全平息,这与俄战机出现在叙利亚,几乎发生在同一时间,在某些学者看来这并非巧合。叙利亚问题催生的难民危机,美国是担忧,欧洲则是恐慌。美国哈德森研究所学者本杰明·哈达德表示,分化和瓦解后冷战时代的欧洲安全架构,向来是普京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虽然这可能不是他在叙行动的主要驱动力,但无疑会产生潜在的边际效应”。 哈达德认为,普京在叙利亚行动的果断,美国的犹豫不决,给了俄在欧洲和美国之间打锲子的机会。其中的逻辑也很明显:乌克兰局势平静,让欧洲领导人更难解释,为何要对一个在解决叙利亚危机上必须倚重的国家进行制裁。
  10月12日,普京表示他打算派遣一个由梅德韦杰夫总理率领的代表团访问美国。但白宫在两天后给出了“恕不接待”的回应。美国学者德米特里·西梅斯在分析俄军事介入叙利亚问题时表示,在涉及自身重大利益的问题上,莫斯科的行为事实上并不是不可预期的。俄罗斯希望美国视自己为平等的对手加以尊重,在叙利亚“出其不意”,也不是为了与美国进行直接战略对抗。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俄罗斯问题学者克利福德·加迪也认为,对普京来说,巴沙尔的未来是次要的,“俄罗斯想要的是参与决策过程,他们正在以大胆的举动迫使美国与俄一起坐到谈判桌上”。
  风险难料
  从目前情况来看,俄罗斯在叙利亚的主动出击,充其量只能算是“发球得分”,局势是否会如莫斯科期望的那样演进,还很难说。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国际政治学者安德烈·齐甘科夫认为,理想状态下,普京的决定可能有利于稳定叙利亚和中东局势,改善与西方的关系,并遏制国内与中亚穆斯林极端化趋势。“但与此同时,战争自有其自身的逻辑,俄罗斯人可能遭遇伤亡,或者空袭伤及叙平民,或者感到需要追加对巴沙尔军队的支持,这些都可能将军事介入推向俄不希望看到的方向,从而把有限、有效的军事行动变成久拖不决的战争。”
  最近的民调显示,空袭行动得到了近七成俄罗斯民众的支持。但这种支持离不开俄国内经济状况的“支持”。俄联邦统计局8月的数据显示,俄罗斯经济第二季度缩水4.6%。世界银行预计俄罗斯经济今年将衰退4%。已贬值44%的俄罗斯卢布,依然像国际油价那样疲软,两个因素叠加并长期持续,是否预示着俄罗斯经济正在酝酿“完美风暴”,谁也不能保证。
  美国前政府官员保罗·斯特朗斯基近日撰文称,俄罗斯的行为是基于“必要”而非“实力”。“鉴于俄罗斯的经济形势,它能否支持巴沙尔足够长的时间,或者仅靠空袭是否足以保住巴沙尔,都是个问题。”
  10月13日,美国防长卡特表示,只要俄罗斯在叙利亚以“误导性”的战略支持巴沙尔,“我们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同意与俄罗斯合作”。美国是否会像卡特所说的那样“不合作”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的合作限度不会像俄期望得那样高。
  普京也曾公开承认,没有美国领导的反“伊斯兰国”联盟的合作,俄罗斯的计划不可能成功。与美国相比,俄罗斯在中东能动用的战略资源和影响力,不在一个数量级。对于俄在叙利亚的任何行动,美国的回应与不回应,都会对莫斯科的叙利亚战略产生巨大影响。
  莫斯科在中东编织的外交关系网,能否缓解军事行动的负面影响也存在变数。尽管俄罗斯一直加大对沙特的外交攻势,但普京最希望看到的沙特国王历史性的莫斯科之行几度延期,至今未出现。两国在巴沙尔去留问题上的分歧是拦路虎。不仅如此,利雅得还通过55名神职人员发公开声明呼吁“真正的穆斯林”团结一致对抗巴沙尔、俄罗斯和伊朗这样“非官方”的方式,表达了对俄罗斯的愤怒。
  俄在叙利亚军事行动中与伊朗、伊拉克形成的事实上的“什叶派联盟”,使自己成了穆斯林教派冲突的当事方。这对于有着2000万逊尼派人口的俄罗斯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对于全球大国来说,中东向来是个吞噬政治、外交、战略资源的黑洞。这也是美欧对介入叙利亚危机有所忌惮的重要原因。不过有学者认为,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看似“火中取栗”,实际上是在战略资源有限、战略环境不利的背景下,不得不打出的一张“风险牌”。卡内基莫斯科中心学者德米特里·特列宁认为,干预叙利亚危机,普京毫无疑问是在冒险。不过,对于他来说,置身事外让巴沙尔倒台、“伊斯兰国”获胜的危险,远大于在叙利亚投下炸弹的危险。
其他文献
今天,政治哲学可谓显学,思想论争此起彼落,学术著作纷呈,这多少说明,我们活在一个不确定的大转型时代。这带出一个后设问题:什么是政治哲学应有的旨趣?这个问题很重要,但似乎却甚少人讨论。  我认为,政治哲学最少有三个重要任务:自我理解,公共证成和呈现另类可能性。这是三种不同但却彼此密切相关的道德知识的建构,最终目的是在寻找合理的政治道德,建立美好而公正的社会,使得人们能够好好活在一起。自我理解  先谈
英国画家威廉·丹尼尔1805年的油画作品,描绘的是当时从河岸远望广州十三行码头商船云集的景象。  既作为历史存在,又作为当前的经济战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一头联系着中国历史文化,另一头联系着经济前景;一头联系着中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另一头则联系着广阔的亚非欧和南太平洋诸国。“海丝”的历史深度和全球广度,注定了它必将吸引众多关注,引发诸多讨论。随着一份份“顶层设计”文件的相继出
经济学家似乎对“赎买论”比较钟情,在讨论改革路径和手段的过程中,总有人不断地提出。在“改革共识破裂”,需要“重新凝聚”的当下,又再次有人提出要对特权腐败和国企改革进行赎买和赦免。  所谓赎买,是指为了获取既得利益者对进一步改革的支持,减少他们对新体制转变的阻碍,对他们既已形成的特权进行经济上的补偿,让他们放弃进一步行使其特权的“权力”,退出历史的舞台。  赎买政策上世纪50年代曾被用于资本主义工商
嘉宾  秦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黄纪苏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陈明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儒教研究中心主任  干春松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  何光沪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多元化社会  《南风窗》:我们一直在谈共识,有一点需要特别明确一下,共识不是合流,而是在坚持底线之下的和而不同。在去年8月左中右都有参与形成的“牛津共识”中也特别提到,坚持多
刘小娥是一个来自湖南衡阳的菜贩,35岁。每天,她从早上5时开始,就出现在广州的一个菜场里,直到晚上9时左右收摊回出租屋。  有时候,我去她那儿买菜,时间如果不急,总会坐下来和她聊聊天。而这种聊天,似乎也成了她倾泄生存艰难的一种方式。很多话题,总被她转换到生意不好做,很辛苦上面,然后就是沉默。  职业的习惯,使我有时候会主动聊一些“国家大事”,并努力和她的生活联系起来。但结果是话题无法继续—事实上,
橘和枳是外貌相似但却不同的植物,橘可食,枳则酸涩不可食,但却可入药。古人将这两种植物混为一谈,但却误打误撞出“橘逾淮成枳”这个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它指出,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风土条件,物种和制度是不能随便移植套用的。  各国有各国的制度条件,不能随便套用,套用不当,就会长出四不像的怪胎。最近这几个月,在台湾闹成一片的BOT案,就是最好的例证。  人们都知道,英美的右翼,对政府的职能,怀有一种病态的敌
2013年1月25日,习近平在接受日本公明党党首转交的安倍亲笔信时表示,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方应同中方共同努力,通过对话磋商找到妥善管控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中日韩领导人换届后,东北亚局势面临新的盘整。朝核问题,日本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日美安保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较量,中日俄远东开发和能源合作,这些地区热点问题相应地也出现新的变化。尽快探究和把握这些变化的本质,以便在东北亚局势的新开局中占
5月初的一个晚上,上海蒙蒙春雨后,我走出办公室,骑自行车回宿舍。夜色中,雾霾紧紧笼罩着大地,仿佛身处人间仙境。但空气的“厚重”和异味,让我清醒地知道,这分明是“人间地狱”。  我憋着气,艰难地骑行到住处,立即奔向洗澡间。但嗓子因受了刺激引起的咳嗽,使我只能草草洗漱完。仰面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干咳声在房间里静静回响,也逼得我眼泪直流。  想想这个春天,空气中的雾霾虽没散去,但它在身体中,似乎在随着
奶业江湖的“伤农”怪圈,暂时还没有彻底的解法。  一直以来,中国的奶业是个“矛盾体”,这里有最激烈的市场搏杀和最自由的企业竞争,但权力的力量也足以左右利益的分配和行业的浮沉。这里更是一个江湖,三聚氰胺的邪恶和资本游戏的贪婪,一度是江湖的现实写照。如今,三聚氰胺的阴影逐渐散去,但奶农却需要为资本当初的贪婪埋单,“倒奶”风波,是他们最悲情的抗议方式。  可以说,在资本、商人、地方官和有关部门的多方利益
湖南湘潭是出过许多名人的地方。近年来,这里涌现出一批道德模范,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全国罕见。这些道德模范是怎么产生的?他们又对这个城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湘潭好人多  2007年9月12日,当一辆失控的卡车撞向一群小学生时,农妇杨应君推开了她所护送的6名孩子,却不包括自己的女儿。这起车祸造成了一伤一亡,伤的是已怀有身孕的杨应君,亡的是她6岁的女儿。当地媒体很快就接到了关于这起车祸的报料。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