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程已经步入全面的实验阶段,作为奋战在高中新课程工作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创新者的一线教师该怎样认识新课程、怎样实施新教材呢?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笔者认为:这次新课改反映出了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同时呼唤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教育”和涵盖学生的生活、生命、人性、价值等诸层面的“人文教育”,进而使学校教学工作能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生物源自生活,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将生物问题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生物教学形象化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下面笔者结合生物必修课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科学知识本身源自生活
德国思想家胡塞尔认为: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图景,是生活世界的理性产物。作为来源于生活的科学最后还是要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而在学校教育出现以后,教育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但同时也将教育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分离出来。教育中生活价值的缺失,使学校教育成为一种功利的应试活动,使人们无法享受科学给人类生活所带来的乐趣,从而失去了学习的根本动力,导致人的主体性失落,这种状况是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相违背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要让科学教育从科学世界重返生活世界,还科学以生活本色,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将课本内容生活化,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使课本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用学生身边耳熟能详的事物、概念解释书本上的知识,回归生活。加强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学习生物学知识,让学生在快乐的联想、形象的回忆中理解生物概念,记忆生物学知识。
二、以生活概念衔接教材知识
说到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本文所谓的“生活概念”广义上指的就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或在学生头脑中留有印象的事物、概念或者生活片断。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应注重过程学习,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研究生命科学的生物学,只有融入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才具活力。因此在教学中,应以生活概念衔接新教材知识,尽可能让抽象的生物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同时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并能初步解决一些相关的生物问题。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生活经验生物化、生物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生物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和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需要透彻地解释一个问题,但与其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还没有接触,如果直接讲述相关理论,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学生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事物入手,先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的内涵,解释眼前的问题,等到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再补充准确的理论概念,让学生做到“先理解再定义”。这样既顺利解释了当前的问题,又为后面概念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例如,在讲授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时,可先展示“酶与生活”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感受酶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其了解酶的兴趣。接着安排学生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的催化效率,并组织学生提问、分组讨论。如这样的问题:(1)酶的作用是什么?(2)酶的本质是什么?(3)酶都有哪些特性?(4)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有哪些?这样处理很好地以生活概念衔接酶的相关理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在解决“酶的作用”这一问题时,由于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这个内容对学生而言较抽象,难以理解,可以先让学生直接实验和观察卡通式插图、图解,在自己亲手做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基础上,指出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像这样以生活概念衔接教材为学生创造轻松交流学习的氛围,达到了突破本节的重点、难点的目的,同时又为讲述后面的概念打下基础,切实落实了课标的要求。
三、用生活概念巧引新课
一堂新课的引入是影响授课有效性的关键,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才会用心去听,新课程标准下生物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为了达到以上目的,一节课尤其需要一个良好的切入点,从开始引入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引入的契机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这样在引起学生关注的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1
一、科学知识本身源自生活
德国思想家胡塞尔认为: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图景,是生活世界的理性产物。作为来源于生活的科学最后还是要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而在学校教育出现以后,教育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但同时也将教育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分离出来。教育中生活价值的缺失,使学校教育成为一种功利的应试活动,使人们无法享受科学给人类生活所带来的乐趣,从而失去了学习的根本动力,导致人的主体性失落,这种状况是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相违背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要让科学教育从科学世界重返生活世界,还科学以生活本色,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将课本内容生活化,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使课本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用学生身边耳熟能详的事物、概念解释书本上的知识,回归生活。加强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学习生物学知识,让学生在快乐的联想、形象的回忆中理解生物概念,记忆生物学知识。
二、以生活概念衔接教材知识
说到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本文所谓的“生活概念”广义上指的就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或在学生头脑中留有印象的事物、概念或者生活片断。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应注重过程学习,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研究生命科学的生物学,只有融入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才具活力。因此在教学中,应以生活概念衔接新教材知识,尽可能让抽象的生物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同时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并能初步解决一些相关的生物问题。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生活经验生物化、生物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生物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和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需要透彻地解释一个问题,但与其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还没有接触,如果直接讲述相关理论,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学生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事物入手,先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的内涵,解释眼前的问题,等到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再补充准确的理论概念,让学生做到“先理解再定义”。这样既顺利解释了当前的问题,又为后面概念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例如,在讲授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时,可先展示“酶与生活”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感受酶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其了解酶的兴趣。接着安排学生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的催化效率,并组织学生提问、分组讨论。如这样的问题:(1)酶的作用是什么?(2)酶的本质是什么?(3)酶都有哪些特性?(4)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有哪些?这样处理很好地以生活概念衔接酶的相关理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在解决“酶的作用”这一问题时,由于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这个内容对学生而言较抽象,难以理解,可以先让学生直接实验和观察卡通式插图、图解,在自己亲手做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基础上,指出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像这样以生活概念衔接教材为学生创造轻松交流学习的氛围,达到了突破本节的重点、难点的目的,同时又为讲述后面的概念打下基础,切实落实了课标的要求。
三、用生活概念巧引新课
一堂新课的引入是影响授课有效性的关键,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才会用心去听,新课程标准下生物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为了达到以上目的,一节课尤其需要一个良好的切入点,从开始引入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引入的契机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这样在引起学生关注的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