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审美:这一类与这一篇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ju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梳理意脉,把握主旨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生: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是全家的恐怖,花花公子。
  师:“花花公子”是对于勒的评价吗?
  生:不是。花花公子是说有钱人家的子弟,而于勒家不是,于勒家比较穷。
  师:对,请继续找。
  生:坏蛋、流氓、无赖。
  师:这是直接指于勒吗?
  生:不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说的,但实际上暗指于勒。还有“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这个小子”“他是个法国老流氓”“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
  师:很好,这个同学找了很多,还有没有?
  生: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对,这几句话很重要。现在我把同学们找的主要的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请同学们把这些评价分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请按时间顺序说。
  生:“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一种情况下说的,因为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师:对,占了钱。他们对于勒采取什么态度?
  生:把他赶走了。
  师:你怎么知道是赶走的?
  生:课文用“打发”一词,可知是把于勒赶走的。
  师:下面依次有哪些话是在同一情况下说的?
  生:“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在他们接到于勒两封信以后说的。
  师:信中哪些话导致他们这么说?
  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发了财……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师:于是这一家人每到星期日干什么?
  生:到海边的栈桥上等于勒回来。
  师:这位同学说“等于勒回来”,这个“等”字用得好不好?请说说道理。
  生:不好,“等”字不能说明这一家人此时热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词?
  生:应该用“盼”字。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盼”字,文章哪些细节体现了“盼”字?
  生: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更变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师:于勒在不在这只船上?
  生:不在。
  师:你怎么知道?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竟”表示意外,父亲希望于勒能出乎意料地来到身边,表现了他急切盼望的心情。
  师:说得好。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
  生: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师:这句话是体现“盼”吗?
  生:这句话主要体现这家人高兴、得意,还有几分骄傲的心情,把信给别人看,为了炫耀。
  师: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
  生: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师:很好,10年时间丝毫没有减少他们的希望,反而增加了。还有吗?
  生:“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这笔毫无着落的钱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可以看出他们急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分析在理。文中还有一个细节充分体现了急切盼望的心情。请同学们认真看。
  生: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师:他们真的看到了吗?
  生:没看到,是他们脑海中出现的幻觉,人到了急切的程度才会出现幻觉。
  师:说得好,这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再看其他几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最后几句话是在见到于勒时说的,当他们发现于勒是一个穷水手时,菲利普夫妇就大骂于勒是贼是流氓。
  师:是当面骂的吗?
  生:不是,是背着于勒骂的。
  师:为什么要背着?
  生:生怕于勒重新拖累他们,同时也生怕好不容易找到的女婿知道这件事,因为这位女婿是冲着于勒那封发财的信才下决心求婚的。
  师:后来这一家人又怎样了?
  生:为了避开于勒,他们改乘另外一条船。
  师:我们把情节理一下,请看板书:
  赔钱……盼
  占钱……赶
  有錢……赞
  没钱……骂、避
  从以上板书可以看出,小说情节不长却也曲折起伏,特别是后面情节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果我们把课文分成两大部分的话,应该分在哪里?
  生:从开头到旅行之前为第一部分,从动身旅行到最后为第二部分。
  师:我用一幅对联概括两大部分的内容——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   生:人不如钱。
  师:请解释一下。
  生:于勒这个人还不如钱重要,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
  师:有道理。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来考虑。
  生:“金钱至上”,盼是因为有钱,避是因为没钱,在人们的眼中金钱是至高无上的。
  生:“世态炎凉”,开始他们热切盼望于勒,后来发现于勒没钱,就避之唯恐不及,根本没有兄弟亲情。
  [评 析] 梳理情节,不是简单的事件归纳,更不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种陈旧理论的拉郎配,而是从称呼切入——怎么称呼于勒的,不同的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从这种称呼的变化中见出什么?这些称呼是谁说的?这种开口很小的教学设计,使课脉显得非常清晰、严谨,便于学生深度关注情节中的情感因果,特别是人物独特的情感因果——如“盼”的多种表现,背地里骂于勒是贼,是流氓,从而将细节感悟与情节的整体把握巧妙地融合起来。
  四线(称呼线、态度线、情节线、命运线)合一,从情节梳理到主题概括,很好地处理了感性与理性的相谐,熟悉与陌生的相乘,完成新一轮的部分(情节)与整体(主旨)的统一,浑然天成。情节从四分到二分,并与主旨的概括,人性的总体把握结合,是审美的精致化,更是审美的深刻化。用加横批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审美水平,精心别具,情味盎然。
  值得商榷的是,对联由教者亮出,主旨先行,学生横批的运思便会受到诱引,这在写作上的弊病叫作“限制性立意”——学生充分亮见后,让其撰写对联及横批,生成的成果或许会更显珍贵。
  二、形象分析,揭示篇性
  师:同学们拟得非常好,跟老师想的一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主题是深刻的。现在我们再来作第二次分类,看看我们前面找出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
  生:“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些都是大家的看法。“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流氓”“这个贼”是母亲克拉丽丝说的。“这个家伙”是父亲菲利普说的。“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是若瑟夫说的。
  师:很好。这么归类以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同一个人前后态度截然不同,母亲克拉丽丝开始极力夸赞于勒,后面又恶意咒骂于勒。
  师:由此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请谈谈你对克拉丽丝的看法。
  生:这个人太无情义,满脑子只有金钱,非常自私、势利,只管自己的得失利害。
  师:菲利普夫妇都是小人物,不是十恶不赦的恶棍、坏蛋,但由于他们对待亲兄弟的态度,我们从心底鄙视他俩的人格。还有什么发现?
  生:菲利普夫妇有些不同,克拉丽丝骂于勒是贼,是流氓,菲利普只说于勒是这个家伙,说明菲是有点同情于勒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比较细致,但我们看看菲利普是不是同情于勒?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菲利普最终没认自己兄弟,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由此看出他也是无情的,他也是以金钱为重的,菲与克只是有点程度不同罷了。
  师:很好,具体说说。
  生:克拉丽丝更泼辣,更冷酷,更有心计,因而她也更令人讨厌。
  师:这一家人都是一个态度吗?你们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生:若瑟夫和他的父母不同。
  师:好,我们来齐读文章写小若瑟夫的一段话:从“我看了看他的手”到“我的亲叔叔”。(读略)
  师:同学们还没有把文中的感情读出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里一共三句话,前二句写谁?
  生:写于勒。
  师:是谁的目光看于勒?
  生:若瑟夫的。
  师:我读一下,你们看这目光包含了什么?(师读)
  生:目光饱含了怜悯之意,对穷困潦倒的于勒充满同情。
  师:第三句是写谁的心理活动?
  生:若瑟夫的心理活动。
  师:“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何以要反复?“父亲的弟弟”是针对谁说的?“我的亲叔叔”强调什么?
  生:“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生读)
  师:这一遍读出了感情。若瑟夫与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有何作用?
  生:突出了双方的性格。
  师:对。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生: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
  师:好。下课。
  [评 析] 言为心声,从称呼切入人物形象分析,翻转出新却又十分自然。分析中,注意母亲形象和父亲形象的对比,父母形象与儿子形象的对比,努力将人物形象独特的“这一个”特征离析出来,确是富有层次而又细腻独到的审美。
  将形象分析与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蕴意丰富的命题艺术、作家言语表现的愿景结合起来,看似信马由缰,其实有着高屋建瓴而又心细如丝的考量。因为此三者不仅勾连着小说的类性——形象和环境的特色,而且还涉及了文本的篇性。
  不过,从师生的对话来看,审美仍有提升的空间:
  1.只看到了克拉丽丝自私、势利、冷酷的一面,没有看到她在家庭困境中艰辛操持的苦痛,以及在窘迫中保持精致生活的努力(这些,小说有多处的细节点染,如周日的海边栈桥散步,筹划许久的哲尔赛岛旅行),很容易导致对人物形象的平面化理解。
  2.否定菲利普对于勒的同情,认为其和克拉丽丝都是无情的,以金钱为重,只是程度稍有差异而已,也等于否定了人物心灵层次的丰富性。事实上,不论是在跟妻子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还是跟船长迂回好一阵才道出的话:“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不仅可以见出他对于勒的同情,还能见出他内心的惶恐、懦弱与无奈——他与船长聊天时称于勒“这个家伙”,实属探听虚实的一种策略,谈不上是冷酷心情的写真。   3.分析若瑟夫形象时,既要看到他对于勒的怜悯,更要看到他对父母、大姐、二姐,包括求婚公务员的悲悯。这个天使般的光明存在,不仅是对市侩人性的救赎,更是对炎凉社会的净化。这种光明形象,很多作品中都有表现,如曹禺《雷雨》中的周冲形象,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中的小男孩内波形象,甚至并不那么纯美的人物形象中也有天使元素的存在,如严歌苓《天浴》中的那个驱马百里外为心爱女人文秀担水的老金。因此,从悲悯的视角看,若瑟夫身上的天使元素才会更加熠熠生辉,而对人性的丑陋,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残酷本质,才会有更深切的感受。
  [总 评]
  优秀的作品都是注意个与类的统一的。美国符号学美学理论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①虽然她强调的是“类情感”,但“认识到的”一定也是属我的,所以表现出来的情感一定是个与类的统一。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得更为明确:“伟大的诗人谈着他自己,谈着我的时候,也就是谈着大家,谈着全人类……人们在他的悲哀里看到了自己的悲哀,在他的心灵里认识到自己的心灵。”②亦即在表现自我情思的同时,也能表现人类的情思,有效实现了独感与共感,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因此,理想的语文教学,审美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类与这一篇的统一。这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内容上,既要解读出作者独特的命运遭际、生命情思,也要追索其间的人类情思、文化意蕴或哲理品格;形式上,既要注意文类的特征,更要注意单篇的特色,亦即类性与篇性的统一。
  问题是,如何统一,且是个性化的有机统一?而这,程红兵老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一、类性为基,着力于篇性的揭示
  小说教学,老师们一般围绕形象、情节、环境展开,如围绕“赌性”分析《范进中举》中的人物形象;按“花盛——花衰——花落”这条草蛇灰线感受爸爸生命之花的盛衰,以及父爱之花在女儿心中盎然盛开的辩证;聚焦“笑”字,感受《孔乙己》生存的无爱的人间。有的是从一个“要素”切入,深挖下去,带动对其他要素的感知;有的则是抓住主要矛盾或缝隙,进行全覆盖式的赏析。
  程老师的教学表面上是全覆盖式——形象,分析了克拉丽丝、菲利普、若瑟夫;情节,“赔钱……盼→占钱……赶→有钱……赞→没钱……骂、避”的复合线理出来了;环境,让学生写横批时揭示了——金钱至上、世态炎凉,分析三个人物形象时也有所涉及。可以说,完全、充分地上出了小说的类性。
  但是,与平均用力、按图索骥、毫无个性化创设的分裂教学不同,程老师的教学是从课眼“称呼”切入,按“怎么称呼于勒的→不同的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从这种称呼的变化中见出什么→这些称呼是谁说的→从他们的称呼中你们有什么发现”这条课脉创生教学的,将情节梳理、社会环境的点睛、人物形象的分析不露痕迹地编织在一起,而又以人物形象分析、作家言语理想的揭示(“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作为重点。因此,精致的设计与多元的创生浑然天成。
  说其精致、浑成,是因为程老师无论是课眼的选择,还是课脉的设计,对具体细节的讨论,都瞄准了篇性,所以触处生春的教学奇景就产生了。比如,“花花公子”“坏蛋、流氓、无赖”并非若瑟夫的叙述视角,而是隐蔽的公众叙述视角(也是社会环境的暗点);全家盼于勒竟然出现了幻觉,这便将后来痴情与绝情的冲突推向了极致,对人物沦为物欲奴隶后形成的翻云覆雨的个性,以及冷漠残酷世风的鞭挞就更为强劲;对于勒的称呼,不胜枚举,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上述篇性,无一不是被程老师开掘出来,引导学生参与了深度的讨论,所以整个教学有一种审美不断翻转的新鲜感、流动感、饱满感。虽然缺失了于勒形象的分析,对课文删减的呼应式结构“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把少年的同情心保留到成年,这是“由对于勒叔叔一人之爱扩大到所有穷人,也就是由亲情之爱扩展、上升到了对所有不幸者的爱,这才是真正的人道主義之爱”③,也没有向学生交待,但以类性为基,着力于篇性揭示的教学追求已经生气淋漓了。
  二、比照追问,让类性篇性更突出
  类性、篇性无法自显,必须通过互文性的比照,方能灿然现于学生眼前。比如,诗歌极化情感的类性,如果不去和散文的平实情感类性比照,便不会自行突出。哪怕是相同文类,一经比照,也能照出微殊来。将中国寓言和西方Fable比,便会发现:Fable喜欢以大人物为主人公,寓言喜欢以小人物为主人公;Fable喜欢传递众意,寓言喜欢传递己意。同是中国寓言,先秦诸子的寓言和唐代的寓言也不同。前者表现手法比较漫画化,后者则比较平实;前者寓意单维,后者则是多维的。
  程老师显然是深谙此道的。他引导学生比照克拉丽丝与菲利浦对待于勒的态度,进而比照菲利浦夫妇与若瑟夫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一下子就将作者形象塑造的多元性、层次感给揭示出来了。“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何以要反复?这是对同一个人物语言之间的比照,照出矛盾,照出人物的无限深情、困惑或不满,更是为重点感受若瑟夫形象,揭秘作家的言语表现理想蓄势。不过,程老师并未上升到天使元素,光明性存在的高度来,实现更为开阔的打通。对文本间性的比照打通,也有所欠缺——用“称呼”贯穿全文,揭示情感、态度变化,命运起伏的匠心,在很多优秀作品中都出现过,如《诗经·氓》,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完全可以趁势点睛,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注意言语表现智慧的适时会通,将学生的审美引向更广袤的艺术天地。
  让类性、篇性自显,程老师还用了还原法。一位学生说在梳理情节过程中,说到“等于勒回来”,程老师马上启发学生“等”字用得好不好,从而让学生自主还原出“盼”来,一下子将情脉梳理,形象体悟有机结合起来,因而更能体会作者的创作匠心。“文学是文本交织的或者叫自我折射的建构”④,也就是一个文本中会回荡着其他文本的声音,这种将学生的“现实文本”与作者的“经典文本”,教学中的“显在文本”与“隐在文本”相互还原的做法,使教学变得十分灵动而又朴实、渊深。   当然,程老师的追问法用得更为娴熟、地道。“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他们真的看到了吗?菲利普夫妇是当面骂于勒的吗?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都是基于类性,向篇性钻探的绝妙追问,一下子延宕了审美时长,让类性、篇性在文本中矗立起来。
  三、生命融通,积蓄言语生命势能
  巧妙的比照、还原与追问,必然促进不同主体生命的融通。
  在程老师的教学中,生命融通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是与人物形象生命的融通。如抓住“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追问学生何以同意复指,并让学生深情朗读,实现与若瑟夫生命的融通——体味菲利普夫妇态度、性格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让学生辨识形象之丑(教者说不是十恶不赦,区分了美与善的范畴,不易),是别样的生命融通,或者说是融通后的对丑陋形象的自觉识别与隔离。
  二是与作者的言语生命融通。这集中表现在引领学生对作家创作匠心和言语表现理想的感悟上,如启悟学生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让他们明白:这是表达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會能更好一点。
  两相比照,前者为手段,后者为目的;前者为过程,后者为指向。也就是说,在处理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关系时,突出言语形式;在处理类性与篇性的关系时,突出篇性;在处理形象生命与作家的言语生命关系时,突出言语生命,从而将语文教育引向了言语智慧的体悟,言语人格的牧养,言语理想的追求,言语生命的牧养上。
  不过,在处理形象生命与作家的言语生命时,程老师的教学火候把握得并不是很到位。他虽然敏锐地感到若瑟夫形象的艺术价值,但是并未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开掘。俄国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说过:“只有在人与上帝的关系上才能理解人,不能从比人低的东西出发理解人。要理解人,只能从比人高的地方出发。”⑤因此,就不能从比人低的东西出发理解若瑟夫形象——母亲为生活所逼,实际上已经成了金钱的奴隶、附属物;用恶毒的语言攻击于勒时,则与暴怒的野兽无异。父亲胆小懦弱,毫无主见,十足的可怜虫。从他们的视角理解,儿子本应心硬、圆滑,少花钱、不花钱,最好快点长大能捞钱才好。
  得从上帝的视角,“大观”的眼睛,或者用《金刚经》所说的天眼、佛眼、慧眼去打量若瑟夫,这样就会有更独特的发现:于勒落魄,他毫不嫌弃,充满了悲悯;于勒发财,他没有欣喜若狂,想入非非,大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味道。虽然是个孩子,但是他对一切都洞若观火,比如那位公务员上门向二姐求婚,他感觉到这个人不是看上二姐本人,而是看上了于勒信中蕴含的财富。面对公务员的上门求婚,全家人是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在举行婚礼之后全家到泽西岛去游玩一次,只有他在静观默照。于是,人物的算计、挣扎、伶俐、担心、提防,全都显示出了可怜、可笑、荒诞、虚空的色彩。
  可是,洞穿本相之后,若瑟夫并没有失却爱,看着父亲面对母亲隐晦恶毒的责备一言不发,他会感到心酸;看着满脸愁容,狼狈不堪的于勒,他会感到心痛。即使面对刻薄的母亲、投机的公务员、冷漠而市侩的船长,若瑟夫也出离了厌恶、愤怒。洗尽了人世的诸多负面的、毒性的情感,他内心的爱显得那样的纯净、充盈、坚韧、有力。
  这样引导学生鉴赏,庶几更能贴近作家言语表现理想的核心。
  参考文献:
  ①[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
  ②[俄]别列金娜《别林斯基论文学》,北京: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41页。
  ③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16页。
  ④南帆、刘小新、练暑生.《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⑤[俄]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张百春译.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3-64页。
  [作者通联:大理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数十年来,空间学家一直提出警告:地球空间轨道卫星的日益增多,可能将导致卫星相互碰撞,从而产生大量太空垃圾。这一预言在不久前不幸被言中。今年2月11日,美国一颗商用铱星和俄罗斯的一颗已不再工作的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790千米(约491英里)处相撞。这是历史上首次卫星相撞事故。    两颗卫星为什么会相撞    你们也许会问,太空那么大,两个卫星各行其道,它们怎么会撞到一起呢?原来,卫星发射的时候确实有
芹菜的话:下面是三篇芹菜精心挑选出来的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初三学生的同题备考作文。请大家看一看,然后想一想,遇到此类作文,我们该怎么写,我们和这三位考生的差距在哪里?    作文题  在你成长的路上,是否有哪个人,对你的影响很深?是否有哪个人,一路默默陪伴着你成长?或是否有哪个人,至今让你深深怀念?请以“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出真情实感,字迹工整,书写规
褶皱状的会展中心    北京MAD事务所最近完成了他们在台湾的第一个项目——台中会展中心的方案设计。这是一组连绵起伏的建筑群落,褶皱状的“山体”模糊了建筑、景观和城市公共空间的界限,构成一幅展现东方自然精神的未来世界。方案传承了中国对建筑群体和空间序列追求的传统,并把东方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气质贯穿于其中。在这个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中,重要的不再是某个建筑单体本身,建筑物的形象是统一化的,而他们
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题记  时间的流逝,如风过而无痕。转眼间第15个春秋也快要过去了,手中拿着笔,思绪万千,最终想到的还是你。  你是待在我身边时间最长的人,你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但是你与我之间,有时就是那么沉默。没多少闲聊,没多少谈心,没多少倾诉。偌大的一个家静悄悄的,你和我只是在做各自的事情。  你我有多长时间没
“你追求加内特、詹姆斯、科比、麦蒂、邓肯、霍华德……你不学习,连一张季前赛门票都买不起。”“你追求金泰熙、宋慧乔、孙艺珍、全智贤、金秀贤……你不学习,全家搞一顿炸鸡啤酒你都要考虑考虑。”“没资本还不学习?没背景还不学习?长得不帅还不学习?智商不够还不学习?”日前,江苏省无锡市某中学副校长在学校升旗仪式上的演讲内容在网上热传,不少网友说自己看后被“雷”到了。对此,你怎么看?  贺智雨:没什么不好,提
上一期,我们就漂浮现象讨论了一些问题,如轮船、密度计问题,计算漂浮物体的密度问题,水面变化问题等。对于漂浮来说,只需要牢牢抓住一个关键即可,那就是:漂浮时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即浮力=重力;对于同一个物体,如果所受重力不变则浮力也不变。本期我们继续用几道例题聊聊关于漂浮的那些事儿,相信同学们在碰到漂浮问题时会更有把握。  四、 同一物体浮力变化问题  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
1853年,他出生在荷兰赞德特镇一个牧师之家。他从小热爱读书绘画,但由于家境贫寒被迫辍学。16岁,他去了一家书画店当店员。  24岁那年,他到一个矿区里当传教士,跟矿工们一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地板。矿坑爆炸时,他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生性善良,同情穷人,由于多次向教会反映穷苦矿工的需求而被解职。失业后,他的天空布满了阴霾,性格变得忧郁起来。  空闲的时候,他开始自学绘画,常常一个人背着画板到
树叶黄了,就要掉了;被风吹了,找不到了;太阳累了,就要睡了,留下星星,等着天亮。蓦然回首,我已在这里走过四年多了。  春山眉黛少年时  那年夏天,凉风习习。刚踏入这里,我稚气未脱。沉甸甸的书包载满了父母的叮咛与期望。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一切都是新的: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知识,新的渴望……白日依山尽,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满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思绪在碧蓝的天空中飞翔;夜空无垠,金山脚下留下了我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围绕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明确了高中语文学习应达到的12项课程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缺乏大单元统整意识等问题,导致学业水平无法实现进阶式提升。依据学情、学段选定教学内容,设定合宜的教学目标;教学重心从“可见知识”转向“内隐素养”;立足核心素养,進行大单元教学设计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提升学业水平,实现进阶式提升。   关键词 素养目标;学业水平
这是一款太阳能充电花瓶(Solar Charger Sunshine),优雅的白色花瓶上一共插着5朵太阳能电池花,内置2600毫安的可充电电池,平时晒上一晒,需要时就能为手机等设备充电。将它摆在桌子上是种现代感十足的装饰品,同时又非常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