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期待与怀想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活的苟且面前,远方,已然成为一种思维:在不为所知的世界,邂逅美好,遇见对的人、对的风景。未行之前,远方曾深深打动我们:全然接纳我们的期待,并成全我们所有的信任。
  事實上,远方,只是需要另外一些人独当一面的地方,喜忧参半,也有风雨也有晴。
  至今,我仍被一个远方城市的女人打动:她不介意我的初来乍到,甚至是陌路相逢,邀请我去她的家中做客。那种对陌生的毫无设防,诚意至上,让我一下子感受到了远方的善意:这人间,真的会有人清清白白地沽酒一壶,邀你对酌,尽管与你只是初见,这个时候,杯中的善意就足以令人迷醉。
  因为那个女人,我开始相信,所有的陌生,都只是因为久别。
  世界之所以有太多的形同陌路,是因为邂逅不易,且久经离散,甚至穷尽此生也只能是隔岸相逢。
  应该相信,没有哪一种遇见不是跋山涉水的远道而来,没有哪一种相伴不是情深似海的慈悲为怀。要知道,很多远离和背弃是无力挽回的。如同孤独:他睡了,你醒着;你睡了,城市醒着;城市睡了,月光还醒着。
  其实,对远方而言,我们只是风的一部分,从来就不具体。无须和谁交换名姓,交换往事,只需要和所有路过的人彼此微笑,送别的话也不用多说,自有风把各自送远。
  并不是只有远方才陌生,即便是常住的城市,熟络的人脉中,与很多人的接触也仅限于微笑示意,彼此错肩如风,难有停驻。然而,微笑,何尝不是陌生最好的距离呢。
  去过很多的远方,就会发现很多的“水落石出”。远方的面目被一一揭晓,答案既出,便无所谓结局,所以远方是否有负期待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为了这个真相,曾经是多么的勇敢。而这勇敢,已然入骨入血,完全成了你的私物。何况很多结局,不是谁负谁胜出,也不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而是各自疲惫,只是累了。
  于是,我们开始思考未行之时对远方满满的期待和信任是否是安全的。安全是所求即所得,思考心智,洁净内心,所以有必要知道什么可以做,还应当知道什么不可以做。有界限,才有自由。过界,则是凭崖临渊,可以毫无畏惧,但必须一力承担所有的后果。
  安全不是能够持久的状态,因此,唯有持久地居安思危。
  我们会发觉存有这样的情义:不设障已是一种支持,不说话即是一种安慰。在别人的世界里,不是一有感同身受,就要言传身教。有时,不妨闲看野渡无人舟自横。
  远方,总归是别人的世界,若只能是一个过客,不妨做一缕怡人的风,不轻不重,微风拂面。谁也不知谁是谁,但都会记得这天地间的霁风朗月。
  往事,终归是自己的往事,能否茁壮地在自己的当下,才是所有往事的意义。
  远方,抵达和尚未抵达,都是一场厚礼。前者用于怀想,后者用于期待。
  (编辑 之之)
其他文献
山梁那边。和天际之间,肯定有一道儿空隙。看.月亮爬上来了,就顺着那一道儿空隙,月亮爬上来了!月亮很美。那个“爬”字很丑。丑到了极处,就只剩下可爱了。月亮喜欢夜路,而且总是孤
班组是企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最终落脚点。班组作为一个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联系单位内部的每一个人,加强班组创新管理,使每个人都能有集
许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本身,而是死于肿瘤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有人统计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中感染占70%,而咯血、上消化道出血、上腔静脉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本文作者对引起脱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传统医学理论进行了重新思考.经研究,得出了营养不能上达头部肌肤是脱发的根本原因的结论.文章通过典型病例对此结论进行了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与其在那里抱怨,不如自己去践行出一个灿烂的人生。   “肉体可以衰老,心灵可以残缺,而青春——连青春的错误都是充满魅力的。”读到张承志在《北方的河》中所说的这句话时,我被猝然绊倒了。青春一词,似乎是被消遣过多的调味品,人人都在谈论在咀嚼,鲜有人能道出个中滋味。   “我不也正值青春年少吗?可是我的青春为何品不出热气腾腾的感觉来?让人羡慕的为何都是别人的青春?”现
期刊
<正> 据日本《东方学》杂志1992年第1期报道,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汉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国际讨论会于1991年6月18—21日在新加坡召开。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台湾、
今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发展上来。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