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症结并非在于条例,而在于执行的力度。
两个举动,显示了央行的左右踌躇,萝卜与大棒若隐若现。
随着1月12日晚间央行宣布,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出人意料的动作立刻使翌日上证指数下跌3.09%,天相房地产行业指数(A股)跌了3.04%,金融行业指数跌了4.83%,恒生指数也被拖累跌了2.60%。然而,或许为了安抚市场对于未来紧缩的恐慌预期,3个月期央票发行利率并没有继续上调。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建华更是表示,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并非貨币政策收紧的标志。
“国十一条”的推出与央行的动作,无疑对去年以来处于“桑拿天”的房地产市场吹起了冷风。最近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9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显示:70个大中城市12月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8%。2009年以来,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大宗资产价格的飞涨,对于后经济危机时代未必是件好事。
诚然,依靠财政、信贷、货币等政策多管齐下,以提振陷入外需不畅、内需不继的中国经济,在短期内的确有着相当的必要性,2009年保8成功,上述政策的迅速执行功不可没。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共计9.59万亿元,几乎是2008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的两倍。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若不适当控制油门,则一方面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通胀也存在着由预期转向现实的可能。2009年11月CPI转正是个信号,尽管升幅仅仅为0.6%,但可以预期12月的升幅将继续攀高。
当房地产市场和汽车销售市场成为去年中国经济的闪光点,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大多数行业仍旧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导致资本的去向相对单一,地王现象在去年12月“国四条”推出后依旧继续就是明证。
或鉴于此,管理层在“国四条”推出不久,继续下达更为系统全面的“国十一条”,忽略了“改善性住房需求”等字眼,彰显遏制房价快速上涨的目的。一方面确保供应,增加中低价房与保障性住房供应,并对囤地与捂盘进行了规范。另一方面,对于投资投机的需求都在信贷环节进行了约束,以此规避信贷风险。
然而,基于此次调控的背景与之前的数次不同,调控之下的市场博弈将显得更为微妙,毕竟全球经济的复苏尚缺乏韧性。
信贷货币政策的趋向仍是房地产市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可否认,在去年的房地产大牛市中,信贷资金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各银行发放的所有贷款中,有大约20%流向房地产业,包括个人抵押贷款和面向开发商的贷款。央行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个季度,各银行总共发放了9520亿元人民币的个人房贷,接近2008年同期的四倍。而如今,很难说是信贷推动了房价,还是房价的波动将冲击金融体系。
可以肯定的是,信贷货币政策的未来收紧,将对房地产市场形成最致命的影响。然而,一则信贷货币政策不可能完全只观房地产市场而行事,二则房地产市场若真出现过大的颓势,也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体系构成负面影响。刺激计划的退出仅仅是时间表的问题,没有必要多加判断,更需要关注的是退出(收紧)的艺术。
“国十一条”中所提及的很多内容是“老调重弹”,诸如公共产品的供应、囤地与捂盘的杜绝,但收效始终不明显。显然症结并非在于条例,而在于执行的力度。近期,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宣布,拟会同相关区政府收回并督促开工8块闲置土地,总面积共66公顷。喝彩之余,更关注后效。(作者为上海乘星行行销服务机构副总经理)
两个举动,显示了央行的左右踌躇,萝卜与大棒若隐若现。
随着1月12日晚间央行宣布,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出人意料的动作立刻使翌日上证指数下跌3.09%,天相房地产行业指数(A股)跌了3.04%,金融行业指数跌了4.83%,恒生指数也被拖累跌了2.60%。然而,或许为了安抚市场对于未来紧缩的恐慌预期,3个月期央票发行利率并没有继续上调。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建华更是表示,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并非貨币政策收紧的标志。
“国十一条”的推出与央行的动作,无疑对去年以来处于“桑拿天”的房地产市场吹起了冷风。最近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9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显示:70个大中城市12月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8%。2009年以来,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大宗资产价格的飞涨,对于后经济危机时代未必是件好事。
诚然,依靠财政、信贷、货币等政策多管齐下,以提振陷入外需不畅、内需不继的中国经济,在短期内的确有着相当的必要性,2009年保8成功,上述政策的迅速执行功不可没。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共计9.59万亿元,几乎是2008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的两倍。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若不适当控制油门,则一方面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通胀也存在着由预期转向现实的可能。2009年11月CPI转正是个信号,尽管升幅仅仅为0.6%,但可以预期12月的升幅将继续攀高。
当房地产市场和汽车销售市场成为去年中国经济的闪光点,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大多数行业仍旧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导致资本的去向相对单一,地王现象在去年12月“国四条”推出后依旧继续就是明证。
或鉴于此,管理层在“国四条”推出不久,继续下达更为系统全面的“国十一条”,忽略了“改善性住房需求”等字眼,彰显遏制房价快速上涨的目的。一方面确保供应,增加中低价房与保障性住房供应,并对囤地与捂盘进行了规范。另一方面,对于投资投机的需求都在信贷环节进行了约束,以此规避信贷风险。
然而,基于此次调控的背景与之前的数次不同,调控之下的市场博弈将显得更为微妙,毕竟全球经济的复苏尚缺乏韧性。
信贷货币政策的趋向仍是房地产市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可否认,在去年的房地产大牛市中,信贷资金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各银行发放的所有贷款中,有大约20%流向房地产业,包括个人抵押贷款和面向开发商的贷款。央行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个季度,各银行总共发放了9520亿元人民币的个人房贷,接近2008年同期的四倍。而如今,很难说是信贷推动了房价,还是房价的波动将冲击金融体系。
可以肯定的是,信贷货币政策的未来收紧,将对房地产市场形成最致命的影响。然而,一则信贷货币政策不可能完全只观房地产市场而行事,二则房地产市场若真出现过大的颓势,也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体系构成负面影响。刺激计划的退出仅仅是时间表的问题,没有必要多加判断,更需要关注的是退出(收紧)的艺术。
“国十一条”中所提及的很多内容是“老调重弹”,诸如公共产品的供应、囤地与捂盘的杜绝,但收效始终不明显。显然症结并非在于条例,而在于执行的力度。近期,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宣布,拟会同相关区政府收回并督促开工8块闲置土地,总面积共66公顷。喝彩之余,更关注后效。(作者为上海乘星行行销服务机构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