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以来的平民化诗潮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ianqing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最直接的表现便是诗歌审美视角的下移:即新时期出现的诗歌平民化倾向。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了当下,并出现了“底层写作”“打工诗歌”“网络诗歌”等诗歌创作现象。本文主要通过对90年代以及新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平民化创作现象的阐释,分析文学市场的兴起以及新媒体的发展对于诗歌平民化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进而揭示诗歌的平民化所带来的关于诗歌“道德伦理”的“重述”,以及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的技术理性之下保持自身艺术性的问题。
  关键词:平民化;“底层写作”;“打工诗歌”;“网络诗歌”;诗歌伦理
  作者简介:高旭婷(1993-),女,汉族,山西人,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2
  平民化写作主要体现在对原生态生活以及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并以平等的视角、纪实的手法展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揭示现实生活本质的一种创作倾向,其特点是大众化和通俗化。作为与“贵族文学”相对立的一种文学,正如周作人在《平民文学》中说道的:“平民的文学正与贵族的文学相反。但这两样名词,也不可十分拘泥,我们说贵族的平民的,并非说这种文学是专做给贵族或平民看,专讲贵族或平民的生活,或是贵族或平民自己做的。不过说文学的精神的区别”。因此平民化的写作强调的是一种真诚地面对自我,面对现实的文学精神,它对现实生活中普通民众的关注也更直接和细微。
  1、诗歌平民化的探索
  1.1“将半空悬浮的事物请回大地”
  新时期的诗坛在相继经历了朦胧诗、后朦胧诗的热潮之后,随着文学市场化的兴起而进入了“文化转型期”。在这一时期,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的浪潮滚滚而来,造成了人文知识分子日益边缘化的处境,因而,90年代诗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最初几年的“真空的状态”之后,迅速以“反思的姿态”走向了日常生活。这是“将半空悬浮的事物请回大地”的诗歌精神平民化的深刻表现。
  90年代诗歌平民化的表现之一便是诗人往往喜欢从身边的平凡事物上取材,从而折射出普通人的生活处境。如王小妮的“重新做一个诗人”二首《工作》《晴朗》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意象如“桌面”“白米”“蝴蝶”等营造了一个身处城市的诗人生活的平凡状态;蓝蓝的《让我接受平庸的生活》通过生活中“肮脏的街道”“平淡和争吵”“弯下的身躯”等画面的勾勒揭示了生活就是生活的平凡的真理;另一方面,90年代诗歌的平民化还表现在对普通人性的充分展示上,如王小妮的《和爸爸说话》,作为一首悼念诗,诗中没有撕心裂肺的哀号与哭喊,作者通过一种有力的诉说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悲痛以及坚强的信念;黄灿然的《黑暗中的少女》通过对一个在黑暗中整理垃圾的少女的描写,以一种带着敬意的审视表达了诗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1.2“向下”的枝条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商品经济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发生在‘文学场’中的创作、生产、传播、评价、接受等环节的‘角逐’也相继受到‘市场化’逻辑的制约,并浸染上通俗文艺的色调,”这种通俗化集中地表现为诗歌视角的“向下”蔓延,即如诗人卢卫平所说“我的诗歌是向下的。这里的下,是乡下的下,是身份卑下的下,是高楼底下的下,是下里巴人的下,是九泉之下的下。”因此,新世纪的诗歌无疑表现出了一种对生命本源的回归。
  新世纪以来,卢卫平所写的一系列涉及“打工生活”的诗歌引起了诗坛的关注,这些诗歌主要描写的是小人物在大城市中的生存体验和生活状况,如卢卫平自己所说“我的诗,自始至终关注着现实,体验着我所经历的一切,感受着当下各种可能的生存状态。”因此,他的诗歌所表现的主题之一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生存状态和个体的真实体验。如《在水果街碰见一群苹果》这首诗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如苹果一样“红的轻佻”的进城打工的女孩们,她们朴素、善良、干净而健康,作者对这些纯洁的少女以极高的赞赏,在诗歌的结尾,作者想着挑选几个让其在冬日里回家看看“大学纷飞中白发苍苍的爹娘”,这种悲凉与无奈正是作者自身经历的描绘,也表现了作者对打工者们的深切同情与关注。
  2、诗歌平民化的时代氛围
  2.1文学市场化时代的兴起
  新时期以来,经济发展的市场转型带来了各方面的变化,文学领域也不例外。市场化的兴起,对文学的创作、生产、传播以及接受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学出版社不再依附于政府,而是进入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经营;文学的创作也不再依附于政治,而进入了追寻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
  市场机制对于文学的影响所形成的“文学场”首当其冲的表现在文学通俗化趋势的不可避免。90年代“文化转型期”诗人作为知识分子身份的边缘化则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因此,面对时代所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与思想危机,诗人做出了一种“撤退策略”,即要么“下海”经商,要么改弦更张写小说等,都表现出了对于自身身份的焦虑,同时也有主体的觉醒,因此,对诗歌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在诗中直接呈现自己成为了90年代的青年诗人们的一个普遍的心态,他们从传统的文化中以及社会的底层寻找诗情与诗魂,“诗人们以平民化的眼睛透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平常心去体悟琐屑遮蔽下的温馨、揭示平凡覆盖下的生命价值,从中发掘出易被人们忽视的人生况味與文化意义,进而改变了自己的审美趣味”。
  2.2新媒体与网络诗歌
  作为诗歌传播方式的新媒体的出现,是诗歌传播史上的一次深刻的变革,它改变了诗人书写与思维的方式,并直接或者间接地改变着当代诗歌的形态。新媒体的特点之一主要是以网络作为其传播的方式和手段,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便捷,而且没有任何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因此,以网络作为载体进行创作便成为了当下最普遍的一种行为。而“网络诗歌”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的。   “网络诗歌”作为一种“知识技术性”的写作传播方式,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创作内容和形式上的平民化和通俗化。“网络诗歌”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纸质作品出版和发行的机制,它“绕过了意识形态和审查制度的干涉,加上署名的虚拟性和隐藏性,使作者实现了真正的畅所欲言。”这充分实现了诗歌创作者的话语自由。其次,“网络诗歌”作为一个大众化的平台,它为任何想要进行诗歌创作的人打开了一扇通向诗坛的门户。网络造成的这种创作主体的大众化与普泛化决定了它从一开始就与大众产生了割不断的联系。最后,“网络诗歌”对当代诗歌的影响还在于其拉近了读者与创作者的距离,实现了二者之间的双向互逆的交流和沟通,网络使得信息的发布与接受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个性化的过程,因此,“网络诗歌”的出现,对于当下诗歌的发展来说可以说是一条值得被牵引的道路。
  3、诗歌平民化的反思
  3.1诗歌伦理观的“再现”和“重述”
  新世纪对于“底层写作”“打工诗歌”等反映底层意识的诗歌创作潮流的关注中引发了当下关于诗歌“道德伦理”的讨论,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诗歌伦理表现在“思无邪”以及“兴观群怨”等的思想之中。但是在政治意识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那种传统诗歌的“道德伦理”已不再适应当今文化领域所发生的“转型”。因此,对于当下诗歌创作中出现的“底层写作”“打工诗歌”以及“草根性”等的现象也应该从新的伦理视点去认识。
  从诗歌本身来说,其道德伦理首先表现为“用”的向度,即诗歌的功用和职能问题。“‘诗歌的道德伦理’必须要通过自我发现达到道德伦理层面并进而在捍卫道德伦理的过程中,完成诗人与诗歌本身的心灵净化。”因此,诗歌道德伦理的实现既表现为对现实的关注过程中所实现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又表现为在自身的创作中实现的一种“艺术的责任感”。两者缺一不可。其次,诗歌的道德伦理不管是承担现实社会的责任,还是表现其自身的美学伦理,对“真”的追求始终是其伦理中的一个重要的体现,而“底层写作”“打工诗歌”等的诗歌创作也正是体现了对于真实的底层生活的叙述以及底层人民在苦难面前真实情感的流露。因此,对于当下出现的如“打工诗歌”“草根性”等的平民化的创作趋势,虽然其在题材以及诗歌写作上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这种潮流在拓宽诗歌的写作空间以及彰显其人文关怀的道德伦理观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3.2技术理性与审美艺术的冲突
  网络作为一种技术和工具的出现与在场导致了技术理性主义在文学观念中的出现。技术理性主义的出现所依托的就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时期以来,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带来了以新媒体网络为首的一系列事物的转型和变化,而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化的反映,也深受其影响。因此,在时代不断前进的今天如何实现技术理性与审美艺术的平衡发展是当下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新世纪“网络诗歌”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最为深刻的体现,它虽然为当下诗歌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可能,但是在技术理性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看不见的危机。“网络诗歌”发表的没有限制导致了信息资源的爆炸与过载,这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其次,一些网络创作者滥用网络提供的自由,制造了一大批文字垃圾,严重地影响到了网络品格的独立与健全发展;最后,网络批评也因缺乏传统批评的系统化、理论化与专业化,而更多地表现为口无遮拦的随机行为。因此,在网络化时代,诗歌在运用这些技术寻求新的发展方向的同时如何不失自身的艺术性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诗歌的平民化不等于庸俗化,也不是以大众的消费旨趣为目的的,诗歌的平民化是一种文学精神上的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的真实,因此,“网络诗歌” 的发展依然需要延续诗歌本身所具有的这样一种人文关怀和精神内涵。
  4、結语
  新时期以来,诗歌平民化倾向的出现不仅有90年代“文化转型期”所导致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共存的前提,更是文学自身运动规律的产物和作家地位意识改变的结果。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化和大众文化所带来的冲击,进一步推进了诗歌的民间话语写作,出现了 “底层写作”“打工诗歌”“网络诗歌”等表现底层大众生存状况与情感体验的诗歌创作,这使得诗歌在保持“文以载道”的伦理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的人文精神伦理观的展现。其中“网络诗歌”的出现以及繁荣使得诗歌在技术理性的作用之下表现出了写作以及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变化。因此,诗歌的平民化潮流无论以何种方式呈现,都不能失去其作为诗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张立群.阐释的笔记[M].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
  [2]卢卫平. 向下生长的枝条“后记”[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189.
  [3]周作人.平民文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210.
  [4]吴思敬.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与当代诗歌主潮[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
  [5]卢卫平.向下的诗歌[J].诗刊.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也与日俱增,许多改编影视剧在高职生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不仅改变了高职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本文就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对高职生的价值取向的影响进行探究,以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网络文学;影视剧;高职生;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赵莉(197
20年来,作为战斗在小学教育战线最前列的班主任,我先后带过12个班.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我注重以人为本,发挥自身的人格和智慧的力量,精心雕琢孩
我认为,多媒体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在教学比赛中应该要求合理使用多媒体.
东荡子诗歌创作的追求之一是于简单话语中蕴含丰富意味,《喧嚣为何停止》这首诗所选用的意象并不难见,但隐喻的存在却使得这首诗回味悠远;形式方面没有刻意而板正的模式,反而
January 1~(st),20132013年1月1日Dear Customers,尊敬的各位客户:LOUD Technologies Inc.(LOUD)officially announces the launch of RunningMan brand in China.The Runnin
摘 要:王琦瑶是《长恨歌》中上海弄堂女儿的代表形象,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她关于爱情的一系列悲剧和孕育她思想灵魂的上海弄堂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她的性格形象以及悲剧命运与弄堂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上海;弄堂;文化;命运  作者简介:李瑞雪,女,1992年生,湖南怀化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时至今日,我仍清晰地记得十年前的那一幕.那年,我在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任教.学校不大,毕业班只有一个,我就是这个毕业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
学习委员王芳有一天意外地迟到了.按常规,我对迟到的学生要进行批评,可是这一次我却没有这样去
在当代诗歌口语化、大众化的环境下,湖北钟祥横店村农妇女诗人余秀华的诗歌近年来由于其诗歌语言强烈诗性特质,语言的张力以及对痛苦的敏锐感知受到广泛关注与热议。她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