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内容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s版十二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二、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三)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安排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谈话导入。
小学六年我们积累了许多诗歌,其中不少是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送
元二
使
安西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唐]王维,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示课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好,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
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请看地图(出示课件)。
使是出使。能不能不去?不能,这是皇帝的命令。
元二要出使到这么远的地方去啊。
(2)师指导读课题。
知道了这样写,会读了吗?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请打开书74页。
1.请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2)有谁对他的朗读要说上几句吗?
你来读一读(提了意见的读读)
出示课件:停顿、节奏
(3)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字词的障碍扫除了,想要有感情地朗读,还要先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请默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问号,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2)谁来给大家说说诗歌的大意?
好,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三)学习前两句。
1.过渡:读着这首诗,有谁看到渭城这里的柳色怎么样?
出示课件:渭城柳色图片。出示詩句。
学生答。
请学生读。
2,我在你们的朗读里听出了欣喜,这满眼的春色呀,而王维和元二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是一对怎样的朋友?这句诗歌里哪句看出他们聊了一个晚上?“朝”。
3.——彻夜长谈,无话不说的朋友就要远行,去遥远的安西去了,这样的两句诗怎么读?
学生读。——《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我们还知道一个成语:依依不舍,古人是这般的含蓄,不舍不愿说出来。寄托在了这细细雨丝,依依杨柳中,板书:雨、柳。这就是诗中的画,画中的诗。读——。
——王维曾写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想想元二,出使安西,离家这么远,元二此时的心情,只有王维知道。读——
(四)学习后两句。
1.过渡:尽管是满眼的青青杨柳却留不住朋友远行的脚步,离别的酒,祝福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出示诗句:劝君——
学生读。
2.——元二从长安的渭城出发,要经过阳关,穿越大半个中国,行程3000多公里才到达安西,出了阳关就完全离开了家乡了。
这就是阳关的遗址。出示图片。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出示图片)。
有一位诗人曾这样描述:十日过沙漠,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诗吧。
3.——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走上半年。而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假如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要对你的好朋友说吗?
出示课件:练习
我想对元二说:
。
4.请学生汇报,说一说,并读一读。
5.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一起读一读吧。全班齐读。
(五)总结全诗。
过渡:五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见到这位朋友的面,这是一首送别的诗,也是绝别的诗。
出示全诗,音乐。全班生读。
——喝下这杯酒了吗?板书:酒。你会怎么形容这酒?
学生答(这酒苦、包含思念……)
学生读全诗。
——他们这一对无话不说的朋友,能彻夜长谈的故人,却要依依惜别,除了阳关,还会有这青青的柳、纯纯的酒、亲亲的人吗?
学生读全诗。
——出了阳关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学生答:有情。
这深深的思念,汇成了一个情字。板书:情
这情就汇成了这首诗。——读。
所以苏轼给了高度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六)唱诗。
过渡:元二已经走了,王维在那里读啊读,光读已经无法表达他深深的思念,他唱了起来,请听。
出示课件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好,今天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五、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柳、酒、情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s版十二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二、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三)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安排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谈话导入。
小学六年我们积累了许多诗歌,其中不少是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送
元二
使
安西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唐]王维,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示课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好,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
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请看地图(出示课件)。
使是出使。能不能不去?不能,这是皇帝的命令。
元二要出使到这么远的地方去啊。
(2)师指导读课题。
知道了这样写,会读了吗?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请打开书74页。
1.请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2)有谁对他的朗读要说上几句吗?
你来读一读(提了意见的读读)
出示课件:停顿、节奏
(3)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字词的障碍扫除了,想要有感情地朗读,还要先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请默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问号,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2)谁来给大家说说诗歌的大意?
好,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三)学习前两句。
1.过渡:读着这首诗,有谁看到渭城这里的柳色怎么样?
出示课件:渭城柳色图片。出示詩句。
学生答。
请学生读。
2,我在你们的朗读里听出了欣喜,这满眼的春色呀,而王维和元二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是一对怎样的朋友?这句诗歌里哪句看出他们聊了一个晚上?“朝”。
3.——彻夜长谈,无话不说的朋友就要远行,去遥远的安西去了,这样的两句诗怎么读?
学生读。——《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我们还知道一个成语:依依不舍,古人是这般的含蓄,不舍不愿说出来。寄托在了这细细雨丝,依依杨柳中,板书:雨、柳。这就是诗中的画,画中的诗。读——。
——王维曾写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想想元二,出使安西,离家这么远,元二此时的心情,只有王维知道。读——
(四)学习后两句。
1.过渡:尽管是满眼的青青杨柳却留不住朋友远行的脚步,离别的酒,祝福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出示诗句:劝君——
学生读。
2.——元二从长安的渭城出发,要经过阳关,穿越大半个中国,行程3000多公里才到达安西,出了阳关就完全离开了家乡了。
这就是阳关的遗址。出示图片。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出示图片)。
有一位诗人曾这样描述:十日过沙漠,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诗吧。
3.——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走上半年。而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假如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要对你的好朋友说吗?
出示课件:练习
我想对元二说:
。
4.请学生汇报,说一说,并读一读。
5.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一起读一读吧。全班齐读。
(五)总结全诗。
过渡:五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见到这位朋友的面,这是一首送别的诗,也是绝别的诗。
出示全诗,音乐。全班生读。
——喝下这杯酒了吗?板书:酒。你会怎么形容这酒?
学生答(这酒苦、包含思念……)
学生读全诗。
——他们这一对无话不说的朋友,能彻夜长谈的故人,却要依依惜别,除了阳关,还会有这青青的柳、纯纯的酒、亲亲的人吗?
学生读全诗。
——出了阳关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学生答:有情。
这深深的思念,汇成了一个情字。板书:情
这情就汇成了这首诗。——读。
所以苏轼给了高度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六)唱诗。
过渡:元二已经走了,王维在那里读啊读,光读已经无法表达他深深的思念,他唱了起来,请听。
出示课件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好,今天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五、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柳、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