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典型体现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hz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鉴赏会涉及很多元素,如人物、环境、情节等,其中人物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是作者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而读者亦可从人物形象中发现时代的、地域的、文化的等诸多方面奥秘。对于成功的文学作品来讲,人物形象同文本中的社会背景、人文风气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以英美文学作品里面的一些女性人物形象为例,人们不难发现,19世纪以来,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也变得重要且鲜明起来。在很多畅销作品中,女性权利的讲述成为主流。本文以维多利亚·希斯洛普所创作的《岛》为例,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这不失为一个独特的视角。其间重点说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典型体现,包括自我、独立与反抗几个方面,以便同时对《岛》这部作品以及英美文学整体的女性形象视角形成独特的认知。
  一、作者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简述
  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情感莫不都与作者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因此首先要了解《岛》的作者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生活及创作背景。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生于英国肯特郡,青少年时期就读于肯特郡汤布里奇文法学校,这所学校重视平等、自由思想的宣传,使学生有机会接受勇气和荣誉的教育,而女孩子的受教育权利使得作者维多利亚·希斯洛普较早便拥有男女平等和自由开放等新思想,对其未来的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大学时期,作者就读于牛津大学圣希尔达学院,这所女子学院是争取女性受教育权的代表机构。在校期间,作者同时受到了知识上和思想上的熏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生于20世纪50年代,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英国本土重建开始,经济复苏显现,因此小说创作题材往往涉及地中海沿岸遭到战火荼毒的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一般家庭,《岛》也同样如此,其中的婚姻家庭观念、女性伦理观等可以说与作者的生平经历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二、女性形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突出特征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具有下述几项突出特征,这些特征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在研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作品《岛》时,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一)个性的独立
  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特别是19世纪以后,英美文学作品里面的女性形象便愈加鲜明起来,而独立性是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比如,有些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有着较强的男女平等思想,有些女性人物的体型都比较壮硕或者有着某些方面超越于男性的可能性。
  (二)时代的表现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时代表现是又一重要特征。这种女性角色同社会背景之间关系的表达,能够让读者从人物形象上感知社会现状和社会风气,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呼啸山庄》,凯瑟琳不屈从于现实社会,追求家庭和爱情的独立,很显然是特定时代下女性人物的客观写照。
  (三)鲜明的个性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同样值得注意,这是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即每一个女性人物均有非常突出的、区别于他者的个性特征,这便让作品本身的思想性、文学性有了保障,能够留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对女性人物个性的塑造,一般涉及家庭、自由与爱情等。
  (四)自我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闪光点,几乎每个人都有比较强烈的想成为自己命运主宰的愿望,因此她们的所作所为也很多都表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在本文所分析的英国小说《岛》中有十分明确的描述,下文将进行详细的分析。
  (五)抗争的行为
  抗争的行为是自我意识的直接表现,同时也是近些年来英美文学由传统向商业转变的突出标志。为了更具吸引力,使原本比较抽象的自我意识,用形象的抗争行为表现出来,女性形象因此具有十分突出的个性特点。
  三、《岛》中女性人物的基本设定
  (一)情节设定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所创作的小说《岛》重点描写了女性所遭受的苦难生活,也就是说,在情节设定方面,众多苦难的情节与少许希望的情节相掺杂,是比较显著的标志。维多利亚·希斯洛普让故事中的佩特基斯家族始終面临着麻风病这个终生敌人,其中伊莲妮因患麻风病而被送往斯皮纳龙格,让作品产生了悲剧的氛围,然而伊莲妮又意外地对迪米特产生好感并与之建立家庭,这又在悲剧氛围中有了希望的味道。再如,玛丽娅将同马诺里结婚时发生变故,让作品产生了浓浓的悲剧气氛,然而后来她又与医生相爱,也让读者在弥漫着悲伤的空气中看到了些许希望的微光……人们很容易发现,小说情节设定方面,悲剧性的坎坷和打击比比皆是,然而这些无疑都是为突出女性人物形象而做的必然选择。
  (二)形象设定
  在《岛》这部作品里面,作者对于代表两个时代的女性人物都进行了比较精细而微妙的刻画。比如,以第一人称出现的阿丽克西斯是家族年轻一代的代表,实际上成为她的曾外婆伊莲妮、曾外公吉奥吉斯、外婆玛丽娅这些人物形象出现的引子。在此之后,伊莲妮和蔼可亲与端庄贤惠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后来她染上麻风病、被送到远方等情节,也均是为形象而服务的写法。特别是当身处岛上之时,伊莲妮一方面对自己充满希望,另一方面还对其他病人进行安慰。虽然她已经因病症而面目全非,身处悲惨的境遇之中,却依然不卑不亢、坚强并且满怀希望,闪现着无比耀眼的人性光辉,这也正是读者喜爱她、喜爱《岛》这部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岛》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
  (三)情感设定
  在探讨作品的人物形象时,人们要注意到情感与形象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人物所表现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全文的情感变化,也便因此使得人物的形象有了由内而外的活动,这是作者需要认真考量的问题,也是读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维多利亚·希斯洛普所创作的《岛》之中,人物的情感形象得到了充分展现,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在于:整部小说都给读者以一种比较倾向克制的情感基调。这就使人们能够在作品中较容易看到:伊莲妮对于所患麻风病持隐忍的态度,对于美好生活持向往的态度,不一而足。此类人物情感描写会对读者心理造成较大的冲击,使读者对于人物形象有更加强烈的感同身受的体验。   四、《岛》中女性人物的形象突出特征
  前面已经述及,对于英美文学作品而言,女性形象具有五个突出特征,这些特征在《岛》这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其中尤以个性独立、自我意识、抗争行为三点最引人注意,而另外的时代与个性特征则稍显薄弱。
  (一)《岛》中女性人物的个性独立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的独立自主是比较普遍的特点,无论是对于独立的宣泄,还是对于独立的压抑,都将产生比较强烈的阅读体验。在维多利亚·希斯洛普所创作的《岛》一书中,作品中的人物处于悲惨的境遇之下,其个性之独立更是绽放出灿烂的光华。在作品里面,人物面临着生活被毁、爱情被毁,同时又拥有重生希望的思想纠缠,其中既有变故的悲伤,也有生命的力量,这种悲伤与力量是可以独立于男性人物而存在的,且越到后来,女性人物形象越清晰。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吉奥吉斯,他是一位比较特别的人物,往返于陆与岛的唯一一个人,且知晓两面的情况,具有特定的人物定位、沉默而内敛的人物性格,在旁人看来,也许他是默默无闻的,然后在作品里面,他可以展现出独立的人格与思想。除此以外,作品里面的安娜也同样是一个思想独立、人格独特的人物,作者描写安娜贪图虚荣,所托非人,虽然这是她的缺点,但是这种缺点也正是她个性独特之处。總的说来,在阅读《岛》这部作品,尤其是作品的前半部分时,这些女性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思想,尤其是克服困难时所坚持的精神与立场,都突出体现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特征。
  (二)《岛》中女性人物的自我意识
  是否能够描写出清晰的自我意识,是当代文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尤其是在追求人格独立的时代,成为生活的主人可能是所有女性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在文学作品中,便自然有了对这种追求的描写:女性成为主人公,并且自我意识之觉醒也被作者力图表现出来。比如当面对灾难与困境时,作品中的女主角往往会因为理智和情感的纠缠而出现思想的深刻变化,会对自我与环境产生重新的认识,从而发现一个迥异于以往的全新自我。在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岛》中,佩特其斯家族里面两代四位女性在如何对抗麻风病这一主线故事中都有了思想的变化,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为自然的结果。
  (三)《岛》中女性人物的抗争行为
  当今时代,抗争行为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因此抗争精神也似乎成为一种文学作品的必要特点,这种抗争行为与抗争精神是意识觉醒的外在表现,具体到女性人物形象来说,演绎的过程给读者的冲击程度显然是非常大的。对于《岛》这部作品来讲,其中一个核心的点在于对女性心理的把握,将心理把握与抗争行为结合起来,那么女性在痛苦中的淡定和从容便拥有了震慑人心的力量。举例来讲,虽然玛利亚与安娜是亲姐妹,但是二人性格与品质各不相同,一个贪图富贵,一个简约朴素,一个爱慕虚荣,一个诚实善良,二者的对比之下,玛利亚的善良被突出出来。其中,玛利亚和母亲先后由于麻风病而被送至斯皮纳龙格岛,母亲病逝,玛丽亚则由于试验新药而获救。虽然人们在阅读之前、阅读之初会对斯皮纳龙格岛产生冰冷与恐怖的印象,认为五十年间,岛上满是毁容、残疾、死亡与最终凄凉,但是在作者的深入叙述之后,以玛丽娅为代表的女性人物在身患绝症的悲惨情境下始终不曾气馁、不曾放弃,始终拥有对于生活的浓烈热爱,那种努力改变生存状态的追求逐渐把斯皮纳龙格岛上的冰冷与恐怖消解殆尽,这是作品中人物抗争行为的胜利,同时也是这些女性形象以抗争精神突显其觉醒意识的重要表现。
  五、结语
  本文以维多利亚·希斯洛普所创作的《岛》为例,重点说明了其中女性形象的典型特点,如自我、独立和反抗等。在此过程中,笔者充分体会到:一直以来,英美文学作品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不同时代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在探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时,人们需要注意到作品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思考特定阶段女性可能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在以《岛》为例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探讨有益于人们了解特定背景,使文学探讨上升至文化探讨。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吴绍容(1972-)女,福建福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其他文献
在《大荒经》中,一共出现过七座日出之山,分别是大言山、合虚山、明星山、鞠陵于天、孽摇頵羝(汤谷)、猗天苏门、壑明俊疾。另外,其中还出现七座日落之山,分别是大荒山、常阳山、鏊鏖钜、吴姖天门(日月山)、龙山、丰沮玉门、方山。依照郑文光的著作《中国天文学源流》,笔者把七座日出之山摆在东面,方向自东北至东南;七座日落之山摆在西面,方向自西北至西南,如图1所示。  古人“以山计时”,赋予山一种独特的靈性,后
期刊
简·里斯是英国当代女作家,凭借自己对《简·爱》一书的深刻研究,对幽禁在顶楼上的疯女人安托瓦内特——罗切斯特的前妻的出生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充分了解,再加上自己对这一人物的理解和同情,写出了这一部精彩的小说《藻海无边》,使得在《简·爱》中没有被正面描写的这个人物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分析了《藻海无边》中欧洲中心主义的颠覆,不仅颠覆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权威,而且纠正了欧洲人赋予前
期刊
《鼻》是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而《阿Q正传》是中国新文学代表、文学巨匠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二者具有鲜明的怪诞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本文主要通过对《鼻》和《阿Q正传》的多方面对比分析,指出怪诞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这两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分析其异同之处,进而指出潜在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影响。  一、怪诞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小说《鼻》和《阿Q正傳》中的体现  小说《鼻》和《阿Q正传》中处处
期刊
日本明治时期著名教育家、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三次游历欧美后写下了以社会启蒙为主题的论文集《劝学篇》。其中,福泽谕吉受西方“天赋人权”思想影响提出了“自由·平等·独立”的思想理念,对日本社会自古以来的封建思想产生了强烈冲击,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众思想转变以及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一次由封建儒学到近代西学的思想跳跃。研究其“自由·独立·平等”思想,对于了解该思想的内涵和社会意义以及了解当时的日本
期刊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30余年时间里,美国现代文学取得了蓬勃发展,涌现出众多的流派及生态文学作品。美国现代文学凭借其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不拘一格的文学范式、开放的叙事主题及对时代背景、环境问题的关注与反思,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第二次繁荣”与“思想解放潮流”,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虽然英美文学拥有共同的文化渊源、语言习惯,但与同时期的英国文学相比,美国现代文学在文学艺术上的
期刊
《小美人鱼》在2005年由德国汉堡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约翰·诺伊梅尔创作,是其众多作品中的经典之一。《小美人鱼》延续了以往的创作思路,与原有情节和框架一致,诺伊梅尔以他人的素材为基础,根据自己对剧本的解读与阐释创作自己的舞剧。本文主要对舞剧《小美人鱼》的编创特色进行探讨,对其创意、人物设计、身体语言以及舞剧结构等进行剖析与鉴赏。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安徒生于19世纪创作《海的女儿》,
期刊
泉镜花是跨越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日本作家,小说《草迷宫》是其代表作之一。本文从小说《草迷宫》着手,从荣格心理学的原型理论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人物的纷乱伦理关系,探究故事结局中所隐藏的日本人特有心理。研究显示,人物心理的母性伦理与社会的父性伦理所引发的两种矛盾构成了全文的伦理结,并成为驱动故事发展的原动力。故事围绕着母性伦理与父性伦理的调和展开,伦理结也因此而解开,主角迎来新生,最终达成了
期刊
后殖民主义认为,人的社会身份是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场域中不断碰撞的产物,因此它带有鲜明的社会性痕迹,它与自然身份不同,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由血统决定的,而是由某个群体所主导的社会规范塑造而成的,在这一点上,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相互借鉴,成为同盟军。女性主义先驱波伏娃在其《第二性》中讲道:“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
期刊
《老人与海》发表于1952年,该文学作品先后夺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圣坛上耀眼的里程碑之一。小说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所被赋予的丰富内心世界與具备硬汉精神的人物形象值得广大读者细细品味。本文通过人物塑造的创作背景、性格特点、艺术特征以及人物精神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意义等方面对主人公圣地亚哥进行多元化的人物形象探析,进而明确圣地亚哥硬汉与悲剧式英雄精神。  《老人与海》是20世纪蜚声文坛的文学巨人
期刊
宗教信仰体系在西方世界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自17世纪怀疑主义精神蔓延开始,宗教信仰愈发岌岌可危。虽然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宗教曾有片刻的喘息,但是在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浪潮之下,宗教信仰早已失去了曾经的活力。二战后,人们更是陷入虚无和迷惘的状态中无法自拔,并质疑信仰是否能够得救。这种低迷混沌的社会状态映射到文学领域,就产生了各种现代写作流派和作品。《等待戈多》是爱尔兰英语作家塞缪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