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激光光凝治疗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h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评估儿童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在激光光凝治疗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

方法

临床确诊为FEVR 2期的34例患儿46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均于全身麻醉状态下应用儿童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仪拍摄彩色眼底像,随后行FFA检查。对比分析彩色眼底像及FFA像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识别度。根据FFA检查显示的异常渗漏血管范围,用双目间接检眼镜激光光凝视网膜周边血管异常渗漏处。波长532 nm,持续时间0.25 s,能量200~280 mW。激光光凝结束后,重复进行眼底影像检查并与治疗前检查像进行对照,对激光光凝遗漏区即刻补充激光光凝。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14.4个月。激光光凝后3个月内,主要观察是否有新生血管、渗出病灶、玻璃体牵引以及激光光凝斑是否融合形成色素斑块;激光光凝3个月后,主要观察是否有纤维增生膜牵拉黄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或类Coats样反应出现大量渗出等视网膜不良结构。同时观察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彩色眼底像对血管识别困难,有时会遗漏无血管区,无法从血管形态辨别新生血管;FFA像可以发现彩色眼底像中无法识别的新生血管,异常新生血管表现为无血管区交界处荧光素渗漏。FFA像结合相同角度的彩色眼底像,沿血管定位,能在双目间接检眼镜下快速精准地定位病变区域。所有患眼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激光光凝遗漏区,未再补充激光光凝。激光光凝后3个月内,所有患眼未出现新的新生血管、渗出病灶及玻璃体牵引。随访期末,所有患眼均未发生视网膜不良结构。FFA检查过程中以及激光光凝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所有患儿均未发生眼部及全身并发症。

结论

FEVR患眼激光光凝治疗前应用儿童广角FFA检查,可清晰识别异常新生血管,定位病变区域;在其指导下行激光光凝治疗可一次成功,无眼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

其他文献
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危险因素包括老龄、眼轴长、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薄、患眼有萎缩斑或漆裂纹,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这些因素引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或缺氧导致外层视网膜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有关。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提示PM-CNV病灶类型、位置和活动性。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可见活动期PM-CNV表现为紧临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强反射区域伴极少量视网膜下积液;瘢痕期表现为病灶
目的观察分析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眼环视盘神经纤维层(CP-RNFL)厚度及视盘参数改变情况。方法前瞻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临床确诊的RP患者25例42只眼(RP组)以及与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健康者42名84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受检眼均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42只眼中,能完成视盘3D模式扫描37只眼,因软件系统无法识别视盘参数仅能完成环扫模式5只眼。应用系统自带软件分析计算视盘周围
巨噬细胞是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极化的巨噬细胞在炎症反应、损伤修复、血管生成等病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根据其极化方式,巨噬细胞分为经典活化型(M1型)和选择性活化型(M2型)。M1型抑制新生血管形成,M2型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因此,调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生长主要取决于M1型/M2型的比例。在视网膜老化和损伤的微环境下,巨噬细胞极化成促血管纤维生成的M2型,产生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Usher综合征(USH)是一种以耳聋和视网膜色素变性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听力和前庭功能受累情况,可分为USH1、USH2、USH3等3种临床亚型。该病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认识其基因突变,将有利于对该群体进行正确的产前检查、诊断以及早期干预甚至基因治疗。目前已发现USH1致病基因USH1B、USH1C、USH1D基因CDH23、USH1F基因PCDH15、USH1G基因SANS、USH
目的观察分析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眼眼压控制半年后视盘参数及环视盘神经纤维层(CP-RNFL)、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改变。方法前瞻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临床确诊为APACG的26例患者30只眼(APACG组)以及与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健康者30名3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受检眼均行三维(3D)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APACG组患眼在经药物及虹膜周边切除或小梁切除手术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