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适应自己在课堂中的引导者地位,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
一、品读赏析,感悟启发
清代学者唐彪说:“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与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我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可见,只有充分地把书读熟、读透,别人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和语言文字应用的妙处才能在自己落笔时自然而然地显现。品读鉴赏教学法实际上是语文教学中最为基础也是重中之重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法,它注重的是让学生不断进行分层递进的体验,最终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因此,语文课极重朗读。课前要求预习,熟读课文。课上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些好词佳句还要求学生在课后背诵。而在这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文字对于学生们的启发力不容小觑。二年级的学生,因为反复诵读《树之歌》,他们自己体会到了比喻句“梧桐树叶像手掌”的妙处。有一次,上完手工课后,他们拿来一堆树叶,有的学生指着银杏树叶对我说:“老师,您看,银杏树叶像一把小扇子。”有的学生把柳叶贴到了画纸上,说柳叶像一条小船。那一刻,我忽然就感觉到了反复读书、反复体会所带给学生的思维启发——在某个时刻触发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灵感喷涌而出。那一周批阅日记的时候,我看到很多学生用到了比喻句,为了表扬他们,我特意把这些优秀的句子放在班里进行展示。从那以后,愿意用比喻句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二、设置情境,引发思考
设置情境,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在实际小语课堂教学中,既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体验形式,帮助学生融情于景,引发思考。
(一)设置问题情境
所谓设置问题情境,就是在课堂上通过一些有效问题的设计来创设一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氛围。如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宇宙的另一边》,课标中要求学生:1.了解课文中“宇宙的另一边”有哪些秘密?感受“我”大胆而奇特的想象。2.想象一下:“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而作为习作单元中的一篇,这两个教学目标中其实还隐含着习作单元中的一个重要想象方法,即“反着想”,要求学生学会用“反着想”的方法发散思维想象宇宙的另一边还有哪些秘密。针对此,我抓住了一个关键词“倒影”进行了问题情境的设置。在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座城市和它的倒影的剪纸,要求学生通过位置的摆放,体会什么是“倒影”,学生们动手摆好后,发出恍然大悟的叹息声,然后再不说什么“倒立的影子”了,而是用书里的一句话回答了我——“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那里有座一样的城市,有条一样的街道,街角处有栋一样的房子,房子里有个一样的孩子。”然后我以“倒影”这个关键词为中心,展开启发式提问:默读课文3—6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用横线划出宇宙这一边的情况,用波浪线划出宇宙另一边的情况。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学生自然而然地体验到了“反着想”的想象方法。
(二)创设具体情境
在教学实践中,当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望和创新潜能构建课堂时,学生们就会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得到充分的启发和领悟。比如一年级的课文《狐狸和乌鸦》的教学,就非常适合课本剧创设情境。选择理由有两方面:首先,本文几乎通篇由对话组成;其次,主人公性格非常鲜明。为了让学生们能自己体会到文中两种小动物的性格和文章的中心,我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了课本剧的演练,要求他们要加上自己揣摩出来的表情和动作。然后由表现最好的小组到教室前方,带着小狐狸和小乌鸦的头饰进行演示。学生们把狐狸的狡诈和谄媚的语气演绎得活灵活现,也表现出了乌鸦从开始对狐狸的防备到最后因爱听奉承话而受骗的愚蠢。演示的学生表情、动作都很卖力,观看的学生很给面子地在下面鼓掌。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思考重点问题,我让他们进行了第二次演示。他们边演示,我边以森林小记者的身份进行采访:“狐狸先生,您为什么总是称赞乌鸦太太呢?”“乌鸦太太,为什么您对狐狸先生不予理睬呢?”“乌鸦太太,您为什么最后会张嘴唱歌呢?”“其他小动物们,你们了解了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之后,有什么感受呢?”学生们在氛围的渲染下潜意识里获得的东西一下子就出来了。有的说狐狸太狡诈了,乌鸦太太不应该掉以轻心;有的说乌鸦太太愚蠢,应该改掉爱听奉承话的坏习惯;还有的说我们应该引以为鉴。
当时,我忽然就意识到给学生营造出这种课本剧的氛围,让学生直观地去表现所看到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这对于他们体会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情感非常重要。而我想要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学生们通过课本剧营造的氛围自己就体会到了,不论学生的语文素质的高低,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魅力和强大力量。
三、理论指导,讨论探究
启发式教学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要求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的要求:“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越来越应该起到理论指导和思维引导的作用。课堂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学生自己存疑、思考和辩论的环节。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碰触下,小组交流、合作探讨出来的,教师并不把自己的任何观点强加给学生,只是让学生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能够自己逐步澄清所生的疑问,进而完成知识的构建。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改变“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逐渐让学生习惯在课堂中“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体验者。
在小学中年级,教师可以专门为这些脉络清晰的长篇课文的教学整理出一条学习思路。如:第一,初读课文,发现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第二,提炼出具有关键意义的大问题,小组讨论,班内展示交流。第三,对课文总结回顾。在第二部分小组讨论环节,可以先带着学生们讨论一个部分,给学生一个方法的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余下部分的讨论交流。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越发成熟,可以尝试让他们自己设计课程,教师只做整体把握。如:六年级时,学生们自己分析了一篇课文《少年闰土》,他们很有条理,读过课文之后,给自己提出了几个小问题,由学生自己写在黑板上:第一,閏土是谁?第二,闰土的外貌怎样描述?第三,有少年闰土,有没有老年闰土?第四,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前三个小问题回答了,剩下一个大问题“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们经过分析,一致认为答案牵涉很广而且隐隐贴近主题,可以作为本文的关键性问题。于是小组讨论、交流。当时我只是在涉及到“雪地捕鸟”这一部分时,对学生的困难点进行了一些引导,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动词,提炼出闰土的性格。学生这一节课自己质疑、自己讨论交流、自己构建出了本篇课文的知识结构,对学习知识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
启发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它让语文教师用一种全新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语文课堂在师生和谐互动的情况下事半功倍地实现教学目标;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的魅力教学。
(责任编辑
一、品读赏析,感悟启发
清代学者唐彪说:“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与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我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可见,只有充分地把书读熟、读透,别人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和语言文字应用的妙处才能在自己落笔时自然而然地显现。品读鉴赏教学法实际上是语文教学中最为基础也是重中之重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法,它注重的是让学生不断进行分层递进的体验,最终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因此,语文课极重朗读。课前要求预习,熟读课文。课上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些好词佳句还要求学生在课后背诵。而在这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文字对于学生们的启发力不容小觑。二年级的学生,因为反复诵读《树之歌》,他们自己体会到了比喻句“梧桐树叶像手掌”的妙处。有一次,上完手工课后,他们拿来一堆树叶,有的学生指着银杏树叶对我说:“老师,您看,银杏树叶像一把小扇子。”有的学生把柳叶贴到了画纸上,说柳叶像一条小船。那一刻,我忽然就感觉到了反复读书、反复体会所带给学生的思维启发——在某个时刻触发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灵感喷涌而出。那一周批阅日记的时候,我看到很多学生用到了比喻句,为了表扬他们,我特意把这些优秀的句子放在班里进行展示。从那以后,愿意用比喻句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二、设置情境,引发思考
设置情境,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在实际小语课堂教学中,既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体验形式,帮助学生融情于景,引发思考。
(一)设置问题情境
所谓设置问题情境,就是在课堂上通过一些有效问题的设计来创设一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氛围。如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宇宙的另一边》,课标中要求学生:1.了解课文中“宇宙的另一边”有哪些秘密?感受“我”大胆而奇特的想象。2.想象一下:“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而作为习作单元中的一篇,这两个教学目标中其实还隐含着习作单元中的一个重要想象方法,即“反着想”,要求学生学会用“反着想”的方法发散思维想象宇宙的另一边还有哪些秘密。针对此,我抓住了一个关键词“倒影”进行了问题情境的设置。在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座城市和它的倒影的剪纸,要求学生通过位置的摆放,体会什么是“倒影”,学生们动手摆好后,发出恍然大悟的叹息声,然后再不说什么“倒立的影子”了,而是用书里的一句话回答了我——“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那里有座一样的城市,有条一样的街道,街角处有栋一样的房子,房子里有个一样的孩子。”然后我以“倒影”这个关键词为中心,展开启发式提问:默读课文3—6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用横线划出宇宙这一边的情况,用波浪线划出宇宙另一边的情况。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学生自然而然地体验到了“反着想”的想象方法。
(二)创设具体情境
在教学实践中,当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望和创新潜能构建课堂时,学生们就会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得到充分的启发和领悟。比如一年级的课文《狐狸和乌鸦》的教学,就非常适合课本剧创设情境。选择理由有两方面:首先,本文几乎通篇由对话组成;其次,主人公性格非常鲜明。为了让学生们能自己体会到文中两种小动物的性格和文章的中心,我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了课本剧的演练,要求他们要加上自己揣摩出来的表情和动作。然后由表现最好的小组到教室前方,带着小狐狸和小乌鸦的头饰进行演示。学生们把狐狸的狡诈和谄媚的语气演绎得活灵活现,也表现出了乌鸦从开始对狐狸的防备到最后因爱听奉承话而受骗的愚蠢。演示的学生表情、动作都很卖力,观看的学生很给面子地在下面鼓掌。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思考重点问题,我让他们进行了第二次演示。他们边演示,我边以森林小记者的身份进行采访:“狐狸先生,您为什么总是称赞乌鸦太太呢?”“乌鸦太太,为什么您对狐狸先生不予理睬呢?”“乌鸦太太,您为什么最后会张嘴唱歌呢?”“其他小动物们,你们了解了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之后,有什么感受呢?”学生们在氛围的渲染下潜意识里获得的东西一下子就出来了。有的说狐狸太狡诈了,乌鸦太太不应该掉以轻心;有的说乌鸦太太愚蠢,应该改掉爱听奉承话的坏习惯;还有的说我们应该引以为鉴。
当时,我忽然就意识到给学生营造出这种课本剧的氛围,让学生直观地去表现所看到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这对于他们体会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情感非常重要。而我想要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学生们通过课本剧营造的氛围自己就体会到了,不论学生的语文素质的高低,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魅力和强大力量。
三、理论指导,讨论探究
启发式教学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要求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的要求:“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越来越应该起到理论指导和思维引导的作用。课堂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学生自己存疑、思考和辩论的环节。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碰触下,小组交流、合作探讨出来的,教师并不把自己的任何观点强加给学生,只是让学生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能够自己逐步澄清所生的疑问,进而完成知识的构建。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改变“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逐渐让学生习惯在课堂中“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体验者。
在小学中年级,教师可以专门为这些脉络清晰的长篇课文的教学整理出一条学习思路。如:第一,初读课文,发现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第二,提炼出具有关键意义的大问题,小组讨论,班内展示交流。第三,对课文总结回顾。在第二部分小组讨论环节,可以先带着学生们讨论一个部分,给学生一个方法的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余下部分的讨论交流。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越发成熟,可以尝试让他们自己设计课程,教师只做整体把握。如:六年级时,学生们自己分析了一篇课文《少年闰土》,他们很有条理,读过课文之后,给自己提出了几个小问题,由学生自己写在黑板上:第一,閏土是谁?第二,闰土的外貌怎样描述?第三,有少年闰土,有没有老年闰土?第四,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前三个小问题回答了,剩下一个大问题“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们经过分析,一致认为答案牵涉很广而且隐隐贴近主题,可以作为本文的关键性问题。于是小组讨论、交流。当时我只是在涉及到“雪地捕鸟”这一部分时,对学生的困难点进行了一些引导,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动词,提炼出闰土的性格。学生这一节课自己质疑、自己讨论交流、自己构建出了本篇课文的知识结构,对学习知识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
启发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它让语文教师用一种全新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语文课堂在师生和谐互动的情况下事半功倍地实现教学目标;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的魅力教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