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理论知识的不感兴趣,上机实践就只喜欢打游戏和上网聊天,而对于一些基础软件的操作则是一窍不通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加以有效解决,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让信息技术教学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高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目的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作为载体,使学生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技能及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会用计算机搜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信息技术更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怎么样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尽可能是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游戏和网络”而分心,影响学习信息技术的效果,笔者在这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在学生中进行小课题研究,通过完成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把教学内容融入活动过程,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规避了“游戏和网络”的负面作用,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小课题研究的操作过程
开学初,笔者根据所教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确定了以调查家乡的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讯网络收费调查统计;购房贷款决策问题;学生零花钱的用途;中学生使用电脑做些什么等小课题。要求学生利用10个星期的时间完成这一项目,每个项目研究分成四个过程。
过程一:数据的收集,根据所研究的小课题,利用两周的时间完成数据的调查和收集。主要是学生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小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计算机的知识进行讲解和让学生进行练习,让他们明确这些知识是完成研究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过程二:数据的整理,信息归纳分类,时间为5个星期。这个周期时间长,原因是学生还要继续学习掌握处理这些数据的软件。
过程三:结论的撰写,时间为2个星期。主要是利用Word完成结论报告的撰写,利用PowerPoint完成分享时的演示文稿的制作。
过程四:结论的展示,时间为1个星期。主要是通过PPT,向全班同学作一个分享和交流,让大家了解各自小组的成果。
所需要的知识有:因特网知识,熟练掌握能上网查找相关资料,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Flash动画处理软件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如把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比较强的几位就分到不同的小组,当操作上的小老师;把写作水平相对比较强的分到不同小组,带领小组成员完成报告撰写;把相对能说会道的同学分到不同小组,代表小组交流。总之就是把不同的人才分到不同的小组,让每一个小组在某个方面都有相应的人员,既能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又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数据调查,信息收集、整理、归纳,调查报告的撰写、调查结论的分享和汇报。
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老师要扮演三个角色,即小课题研究方向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传授者,学生主动学习,完成小课题的监督者。每周的信息技术课安排10分钟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余下时间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每周了解各小组的研究进度和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针对各小组的困难进行梳理,是普遍的问题,则在全班进行讲解,是小组的问题,则在小组内进行探讨。为学生解决一个一个的小问题,从而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交流、帮助、讨论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二、在学生中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好处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意识
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长期以来给大家的定势思维就是只有科学家、大学教授、高级知识份子才会搞科研,也只有这类人才能搞科研。通过课题研究,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一种“科研意识”,只要有兴趣,自己也能搞科研。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作为国家未来的青少年更应该有创新精神。少年有创新精神,国家的未来才会有创新来神。在学生中从小就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行为,进而促使他们获得创新能力。在学校中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创造性意识的能力,走出校门后,成为社会的主动的富有创造精神的建设者。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课题研究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尤其是学生,他们的主要精力还在学习各基础学科上,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数据调查、信息整理、撰写报告等工作,这就需要多名人员的参与。完成一个课题,由一个团队来完成其效果肯定比由一个学生单独完成好。一个成功团队的必要条件就是团结协作。大家齐心协力完成工作,而且在工作中每一个人都有其合适的位置和必要的贡献。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
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而这个方面更是许多学生的盲区。通过完成课题的研究,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主动探索问题,查找问题的根源、分析问题的成因,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有利于分组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完成课题的过程,就是典型的分组教学和任务驱动法的有机结合,根据班级学生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完成课题。从学习开始就把课题的目标和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目标明确,通过完成任务来完成学习,这也是任务驱动法的典型代表。
(六)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在数据的收集、信息的采集过程中,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可能接触很多人、接触网络、接触多门学科,完成这课题的过程,会让学生主动学习,也就会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七)有利于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上网收集资料,必须要掌握怎么使用因特网;学生要把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就要用到Excel和Word两个办公软件;要对图片进行简单处理,还要用到看图软件或Photoshop;要对课题的结论进行汇报,就要用到PowerPoint。
三、在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原则
(一)课题的确立要适中
课题要体现“小”,小即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易完成,课题“小”,其研究的周期也就短,很是适合学生;课题“小”,研究者所需要的精力也就少,确保学生利用一点课余时间就能完成。课题的确立要贴近生活,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事物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有动力,才会主动参与活动。
(二)过程的监督要到位
对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认真对每个小组的小课题研究进行督查,随时掌握学生的进度、困难,参与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中去,彻底杜绝因为老师管理不到位,导致学生浪费时间,却没有完成活动的现象。
(三)成员的发展要兼顾
要把每一个成员都要掌握的最基本操作、完成教师预先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顺利达到作为小课题考核合格的重要标志之一。无论小课题研究也好,还是其他方式也好,都是一种方法,都是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手段,所以小组成员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就是教师教学目标是否完成的标志。
(四)结果的分享要及时
在各小组完成研究任务后,要及时组织交流和分享活动。学生经过长时间完成的小课题,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学习成果的评价和肯定,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动力因素。
利用小课题研究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他们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达到教师的预期目标,但这也只是一种尝试,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更进一步的研讨。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高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目的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作为载体,使学生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技能及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会用计算机搜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信息技术更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怎么样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尽可能是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游戏和网络”而分心,影响学习信息技术的效果,笔者在这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在学生中进行小课题研究,通过完成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把教学内容融入活动过程,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规避了“游戏和网络”的负面作用,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小课题研究的操作过程
开学初,笔者根据所教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确定了以调查家乡的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讯网络收费调查统计;购房贷款决策问题;学生零花钱的用途;中学生使用电脑做些什么等小课题。要求学生利用10个星期的时间完成这一项目,每个项目研究分成四个过程。
过程一:数据的收集,根据所研究的小课题,利用两周的时间完成数据的调查和收集。主要是学生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小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计算机的知识进行讲解和让学生进行练习,让他们明确这些知识是完成研究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过程二:数据的整理,信息归纳分类,时间为5个星期。这个周期时间长,原因是学生还要继续学习掌握处理这些数据的软件。
过程三:结论的撰写,时间为2个星期。主要是利用Word完成结论报告的撰写,利用PowerPoint完成分享时的演示文稿的制作。
过程四:结论的展示,时间为1个星期。主要是通过PPT,向全班同学作一个分享和交流,让大家了解各自小组的成果。
所需要的知识有:因特网知识,熟练掌握能上网查找相关资料,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Flash动画处理软件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如把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比较强的几位就分到不同的小组,当操作上的小老师;把写作水平相对比较强的分到不同小组,带领小组成员完成报告撰写;把相对能说会道的同学分到不同小组,代表小组交流。总之就是把不同的人才分到不同的小组,让每一个小组在某个方面都有相应的人员,既能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又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数据调查,信息收集、整理、归纳,调查报告的撰写、调查结论的分享和汇报。
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老师要扮演三个角色,即小课题研究方向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传授者,学生主动学习,完成小课题的监督者。每周的信息技术课安排10分钟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余下时间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每周了解各小组的研究进度和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针对各小组的困难进行梳理,是普遍的问题,则在全班进行讲解,是小组的问题,则在小组内进行探讨。为学生解决一个一个的小问题,从而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交流、帮助、讨论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二、在学生中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好处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意识
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长期以来给大家的定势思维就是只有科学家、大学教授、高级知识份子才会搞科研,也只有这类人才能搞科研。通过课题研究,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一种“科研意识”,只要有兴趣,自己也能搞科研。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作为国家未来的青少年更应该有创新精神。少年有创新精神,国家的未来才会有创新来神。在学生中从小就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行为,进而促使他们获得创新能力。在学校中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创造性意识的能力,走出校门后,成为社会的主动的富有创造精神的建设者。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课题研究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尤其是学生,他们的主要精力还在学习各基础学科上,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数据调查、信息整理、撰写报告等工作,这就需要多名人员的参与。完成一个课题,由一个团队来完成其效果肯定比由一个学生单独完成好。一个成功团队的必要条件就是团结协作。大家齐心协力完成工作,而且在工作中每一个人都有其合适的位置和必要的贡献。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
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而这个方面更是许多学生的盲区。通过完成课题的研究,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主动探索问题,查找问题的根源、分析问题的成因,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有利于分组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完成课题的过程,就是典型的分组教学和任务驱动法的有机结合,根据班级学生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完成课题。从学习开始就把课题的目标和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目标明确,通过完成任务来完成学习,这也是任务驱动法的典型代表。
(六)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在数据的收集、信息的采集过程中,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可能接触很多人、接触网络、接触多门学科,完成这课题的过程,会让学生主动学习,也就会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七)有利于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上网收集资料,必须要掌握怎么使用因特网;学生要把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就要用到Excel和Word两个办公软件;要对图片进行简单处理,还要用到看图软件或Photoshop;要对课题的结论进行汇报,就要用到PowerPoint。
三、在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原则
(一)课题的确立要适中
课题要体现“小”,小即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易完成,课题“小”,其研究的周期也就短,很是适合学生;课题“小”,研究者所需要的精力也就少,确保学生利用一点课余时间就能完成。课题的确立要贴近生活,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事物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有动力,才会主动参与活动。
(二)过程的监督要到位
对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认真对每个小组的小课题研究进行督查,随时掌握学生的进度、困难,参与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中去,彻底杜绝因为老师管理不到位,导致学生浪费时间,却没有完成活动的现象。
(三)成员的发展要兼顾
要把每一个成员都要掌握的最基本操作、完成教师预先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顺利达到作为小课题考核合格的重要标志之一。无论小课题研究也好,还是其他方式也好,都是一种方法,都是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手段,所以小组成员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就是教师教学目标是否完成的标志。
(四)结果的分享要及时
在各小组完成研究任务后,要及时组织交流和分享活动。学生经过长时间完成的小课题,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学习成果的评价和肯定,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动力因素。
利用小课题研究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他们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达到教师的预期目标,但这也只是一种尝试,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更进一步的研讨。